顏映麗
[摘 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 “五情法”教學著重從五個維度(創(chuàng)設情境、激越情思、把握情脈、品悟情蘊、陶冶情志)入手,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使課堂充盈人文的光輝。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五情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21-0013-03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當前,一些語文教師只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忽視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注重灌輸,忽略學生情感的響應;只掛心文本解讀,忽視學生的思維拓展;只停留在傳統文化的淺層解讀上,忽視引導學生深層理解與傳承傳統文化;只游走于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之間,忽視學生獨特的審美鑒賞體驗,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從而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呢?這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將“五情法”運用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從而真正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并構建了有效的語文課堂。
“五情法”指創(chuàng)設情境法、激越情思法、把握情脈法、品悟情蘊法、陶冶情志法。在教學中,教師以創(chuàng)設情境法,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滲透情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激越情思法,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以把握情脈法,找到情感的切入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以品悟情蘊法,通過品悟意象所包含的情蘊、破解文化密碼等,豐盈學生的人文底蘊;以陶冶情志法,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寓思想教育于無痕處,讓課堂充盈人文的光輝。
一、以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須建立在與文本真誠對話的基礎之上。如果學生的情感無法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學生將難以深入解讀文本的內容。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十分重要。
在教學《黃河頌》時,為了能更好地讓學生把握黃河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師給學生展示了2021年中美高層戰(zhàn)略對話的圖片和1901年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圖片。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在抗美援朝期間采寫的一篇通訊,因其寫作時代久遠,學生在閱讀時難免會感到陌生。在教學時,教師先播放“松骨峰戰(zhàn)斗”的視頻,追溯抗美援朝的歷史,接著讓學生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了解有關志愿軍戰(zhàn)士的三個典型事例,最后通過復述事例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主動學習志愿軍戰(zhàn)士的優(yōu)秀品質。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消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之真誠對話,促使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同時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二、以激越情思法,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巧妙設置問題,并適當進行追問,以激越學生的情思,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引領學生進入高層次的思維境界,有效地引導學生構建自我思維機制。
在教學《賣炭翁》一詩時,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假如你是賣炭翁,面對如此境況,你的心情如何?你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學生通過想象、換位思考等,更真切地體會到了作為弱者的賣炭翁的困窘,還體會到了詩人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不滿。
《石壕吏》一詩中,詩人用“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束全篇,于敘事中寓無限深情。前晚投宿時,老翁、老婦都在,而僅隔一夜,老婦便被捉走了,詩人只能與老翁作別。教師可利用結尾的留白,設計幾個問題:“詩人與老翁會有怎樣的對話?老翁在得知老婦被抓后的心情怎樣?”這些都給學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學生通過思維碰撞,能更好地理解詩人對安史之亂中遭受苦難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師通過巧設課堂問題,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與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最終走向文本解讀的深處。
三、以把握情脈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教師應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去感知美、鑒賞美、體驗美,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在教學前,教師必先受文章的感染熏陶,把握全文的情脈,并找到情感探究的切入點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點。
教師在教學歐陽修的《采桑子》這首詞時,基于“作者對潁州西湖的喜愛與贊美”這一情脈,讓學生找出詞人選取了哪些景物來表現潁州西湖的美。教師還播放古箏曲,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想象自己現在身處潁州西湖,并在充分感受詞中所描繪的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之美的基礎上,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繪潁州西湖的美景。教師帶領學生來了一場尋美之旅。學生在用心品味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學生在涵泳品味中領會“輕舟”“短棹”“綠水”“長堤”“沙禽”等所營造的意境之美。在表述美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他用一條情感線(情脈)將零散的素材聚攏起來,鮮活、立體地展現了昆明的雨的美。因此,教學時把握這一情感線(情脈)顯得尤為關鍵。教師在學生初讀后,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對昆明的雨懷有怎樣的情感?”學生循文找尋到了情感線(情脈)“我想念昆明的雨”?!拔蚁肽罾ッ鞯挠辍边@一直抒胸臆的語句出現在開篇與結尾,強烈地傳達出作者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教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為何會如此想念昆明的雨?”這能引導學生沉浸于文本的閱讀之中,品賞昆明雨季的景物美,各種菌子的滋味美,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所展現的人情美,作者與友人于酒店小酌時的氛圍美。學生通過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進一步體悟到“我”不僅想念昆明的雨,還想念昆明的民風、人情等。學生通過細讀文本,找出精彩段落圈點批注,并朗讀品味,能領略文章語言的雅致美,體會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如描述昆明雨季的特點時,作者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這典雅別致的語句,展現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茂盛的情景。又如文章結尾處那首具有古典氣息的詩,是作者為懷念40年前于雨中喝酒的情味而作的。他用詩句寄托情思,他的這份閑情雅致,需要細細品賞。
教師應深入研讀文本,找準文本的情脈,找尋情感探究的切入點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點,從而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尋美、品美、悟情,有效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
四、以品悟情蘊法,豐盈學生的人文底蘊
語文教學離不開文本細讀和深入探究。在詩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品悟意象所包含的情蘊、破解文化密碼等,發(fā)揮人文學科的熏陶作用,讓學生的人文底蘊更豐盈。
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它們被認為有骨氣,歷來被中國古今文人所推崇。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這是劉禎的《贈從弟》中的兩句詩?!八砂亍笔菆匀虅倧?、不向惡勢力屈服的象征。劉楨以“松柏”的精神品質勉勵他的堂弟堅守節(jié)操,不屈服于外力,不改變自己的本性。學生于涵泳之際,破解了“松柏”的文化密碼,體悟到了作者堅貞不屈的品質,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蘇軾是一位愛竹的文人雅士。他命運多舛,屢遭貶謫。被貶黃州期間他所寫的《記承天寺夜游》便蘊含竹文化。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在讀中品賞“閑人”筆下的月夜美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品悟蘇軾筆下的“竹柏”所包含的情蘊,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蘇軾為什么要寫‘竹柏?其中蘊含了他怎樣的情懷?”在學生思考后,教師適時出示背景資料:蘇軾在院子里種植松、竹、梅等花木,以此自勵,保持高尚情操。學生在破解了“竹柏”的文化密碼后,知曉了“竹柏”就是蘇軾精神力量的來源,進而體會到了蘇軾即使身處逆境但仍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寫道:“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苯處煵环烈龑W生聯系這位南宋愛國詞人的生平來破解“梅”的文化密碼。詞人通過贊詠“梅”,表達自己與惡勢力抗爭到底和堅守理想信念的決心。
中國文人常借自然物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自身對精神境界的追求等。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深入詩詞當中品悟意象所包含的情蘊,破解相關的文化密碼,進而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學生的人文底蘊愈發(fā)豐盈。
五、以陶冶情志法,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除傳授知識、開發(fā)智力外,還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以實現最終教學目標。
通過小說的閱讀,讓學生在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生發(fā)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層思考,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期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比較閱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與楊絳先生的《老王》,并填寫表1。
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菲利普夫婦對金錢持怎樣的態(tài)度?”通過探究對比,學生明白了楊絳夫婦與老王“以善良體察善良”,互為對方著想,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從而讓人感受到真誠善良的溫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學生由此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全了人格。在對比閱讀中,學生通過探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感知人情冷暖,提高道德修養(yǎng)。
文本解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志,助推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在教學《植樹的牧羊人》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基于作者細致的描寫,把握行文線索,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特點,還要引導學生細心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對以一己之力改變一個區(qū)域環(huán)境的牧羊人的敬佩、贊美之情,感悟牧羊人樸實真摯的善念與執(zhí)著的精神。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好人。在解讀牧羊人的形象前,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文章第一段,從而讓他們發(fā)現關鍵句“一個難得的好人”,接著以填表的形式指引學生解讀文本,并合作探究牧羊人有哪些難得的品質。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由整體感知、深入研讀、主題探討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閱讀認知和探究規(guī)律。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審美觀,學習牧羊人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在我們的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個人呢?請你找出身邊‘難得的好人,并為他寫一段頒獎詞?!边@能讓學生對牧羊人的精神產生更深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情感體驗。通過學習本文,學生獲得了一次精神洗禮,喚醒了愛心。教師這樣做能引導學生由課本走向生活,拓寬他們的思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并讓語文教學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彰顯語文的育人價值。
總之,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夯實學生的基礎,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去建構、運用語言,充盈他們的文學底蘊;要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高階思維;要帶領學生走出語文課堂,走向開放廣闊的社會,關注時事熱點,觀察身邊的人與事,做一個有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人。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五情法”教學,能豐盈學生的人文底蘊,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的提升,能發(fā)揮語文的育人功能,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不斷給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進而助推有效語文課堂的構建。
[? ?參? ?考? ?文? ?獻? ?]
[1]? 余文森.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詠梅.積極挖掘學生潛力? ?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J].甘肅教育,201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