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存
內容提要:始于1949年的“中國當代文學”迄今已走過了70余年,其“時間”是只有30余年的“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倍多,且還將繼續(xù)發(fā)展下去。20世紀五六十年代構造出來的“當代文學”概念,已經無法覆蓋、闡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新時期”至千禧年的“新世紀”的“中國當代文學”的內容與形式。這種情形,給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與編寫直接構成挑戰(zhàn)。作為文學的“當代”到底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是否要給愈走愈遠的“當代”樹立一塊界碑,以推進“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梳理“輯錄”共和國文學70年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寫出版,或許能為這一問題的思考提供另一種視角。
第一,本文輯錄的主要是當代文學通史版本(見文章后面附錄),不包括小說史、散文史等其他當代文學專題史方面的。也不包括大陸區(qū)域性、少數民族方面的,以及中國大陸以外出版的各種中國當代文學史①但不排除在大陸出版的中文版本,如顧彬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等。。
第二,進入新世紀后,大陸出版的一些中國當代文學史及研究著作附錄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版本,由于依據的標準不同,輯錄的版本參差不齊。本文的輯錄標準,除了上面提及的一點外,同一種文學史,在不同時間或出版社出版,如非修訂版,均不考慮。
第三,本文在整理輯錄過程中,重點參考的相關著述如下:
1. 王春榮、吳玉杰主編:《文學史話語權威的確立與發(fā)展——“中國當代文學史”史學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統(tǒng)計起止時間:1960—2006年,計88部。
2. 張軍著:《中國當代文學史敘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統(tǒng)計起止時間:1953—2009年,計58部。
3. 王萬森、劉新鎖編:《文學歷史的跟蹤——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述史料輯》,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統(tǒng)計起止時段:1960—2008年10月,計73部。
4. 羅長青著:《中國當代文學概念與文學史寫作》,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統(tǒng)計起止時間:1959—2015年,計270部。
此外,四川大學孔琦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當代文學史編纂史論綱》(2012)。統(tǒng)計起止時間:1960—2010年,計115部。
第四,根據輯錄的版本,本文對新中國70年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提出若干問題所做的思考與討論,是初步的。更完整、系統(tǒng)的思考,可參見筆者即將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廣東人民出版社)及已出版的《學科視野中的40—70年代文學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新人民文藝”/“社會主義文學”的文學史觀作為指導思想、比較有代表性的“當代文學史”編寫成果的出現主要在60年代初②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山東大學中文系編寫組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稿》(科學出版社1962年出版)、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這些著作一般用“社會主義文學”來描述當代文學,把當代文學描述成為從五四開始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社會主義階段的全面展開,把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描述成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文藝與資本主義文藝斗爭的歷史。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這兩篇文章對中國現代革命的歷史分析,對文藝在中國現代革命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的指導性意見,是描述這一時期文學發(fā)展歷程的重要依據。
關于“當代文學”的命名、第一部“當代文學史”的歸屬,研究界一直有不同看法。王慶生在一篇訪談中曾引用了若干研究成果以闡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稿》(1962年)在這方面的地位,認為“從編撰時間、‘當代文學’這一命名以及歷史敘述的完整性諸方面來看,《中國當代文學史稿》都比較符合文學史研究者對‘當代文學’學科發(fā)生期的想象,而且《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在當時的影響也是較大的”。①參見王慶生、楊文軍:《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回顧與展望——王慶生先生訪談錄》,《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1期。其實,在1950年代末,只有近十年時間的“當代文學史”寫作基本上屬于“文學批評”的范疇?;诋敶膶W學科建制的復雜性,本文在這里還是傾向于把篇幅比較單薄,且不以“史”命名的《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1963年,全書13.2萬字,152頁)視為1949年后的第一部當代文學史著作,這其中除了基于對洪子誠對作為學科的“當代文學”概念誕生的復雜性考慮因素之外②具體可參見洪子誠的《“當代文學”的概念》一文,《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同時還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對史著編寫機構中國科學院文學所的權威性的考量。新中國成立十周年(1959年)前后,除了中國科學院文學所,還有一些高校著手編寫中國當代文學史。但相比之下,文學所的“國”字號“附加值”及其擁有的編寫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質。二是基于對其集體編寫模式的典型性的考慮。始于晚清的中國文學史編纂,就其性質而言,雖然根據清廷頒布的《奏定大學堂章程》(1903年),多少與文學教育之需有關,但基本上是一種個人行為。在文學被納入國家體制管理的1949年以后,“文學教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同時還被納入塑造現代國家民族文化形象的系統(tǒng)工程,承擔著培養(yǎng)新中國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在這樣的語境中,教科書的編寫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管理層面,是必然的?!妒陙淼男轮袊膶W》的問世,預示著文學史編寫不再是簡單的一種個人行為。這一情形當然并不孤立發(fā)生,甚至并不始于當代文學史編寫領域,而是五六十年代體制化時期包括古代文學史、新文學/現代文學史編寫等在內的一種時代潮流。
如要進一步微言大義,那么,把《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連同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①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1951年9月由開明書店出版,下冊1953年8月由新文藝出版社出版。進行考察,能夠為我們考察同時期海外以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②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版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劉銘銘等翻譯的中文版。為代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編寫出版建構起一個大陸背景,以形成一種潛在的對話關系③有關《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的更全面論述可參閱筆者:《〈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集體編寫”》,《學術研究》2019年第2期。。
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實踐,進入1980年代以后因為高校中文學科課程開設需要,同時受1980年代思想文化語境的影響,有過一次編撰高潮。據統(tǒng)計,從1978—1989年,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當代文學史版本共39部。
1978年,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中文專業(yè)的現代文學教學大綱中,“當代文學”被確定為一門新開設的課程,由此拉開了高校新一輪當代文學史教材編寫的序幕,并在1980年代初陸續(xù)出版了幾部當代文學史著作。這其中,影響比較大的除了北京師范大學等十院校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④《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上、下冊)初版分別出版于1980、1981和198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修訂版的《初稿》。和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張鐘、洪子誠、佘樹森、趙祖謨、汪景壽五人編寫的《當代文學概觀》⑤《當代文學概觀》初版本1980年7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出修訂版,改名為《當代中國文學概觀》。2014年再次進行修訂(即第三版),并改名為《中國當代文學概觀》,增加了對當代臺港澳文學內容的介紹。之外,還有復旦大學等22院校合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①簡稱“22院校合編本”,共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2、1985年陸續(xù)出版。和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②簡稱“華中師大本”,共3冊,王慶生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1984、1989年陸續(xù)出版。等。其中,前兩部文學史從啟動編寫到出版問世時間大致相同(1978—1980),在堅持用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學來組織敘述當代文學三十年(1949—1979)方面并不存在歧義,同時在編寫的技術處理層面上都把這三十年的文學分為三個時期,即“十七年”(1949—1966)、“文革”(1966—1976)和新時期(1976—1979)。在當代文學史編寫史上,這是比較早提出的“三分法”觀點。這種“三分法”的時期概念為后來大多數的當代文學史編寫沿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的文學史基本上都將“新時期”的終結時間延續(xù)到1989年。文學史的分期是文學史編寫中比較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對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關系錯綜復雜的當代文學而言?!吨袊敶膶W史初稿》與《當代文學概觀》當時在沒有更多可借鑒的編寫經驗的情況下,提出在后來的當代文學史編寫與研究中被普遍認可與接受的“三分法”,是對當代文學學科的一大貢獻,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編寫者的史家識斷。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對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立起來的文學史敘述模式對“文革”后期“爭議”作品的“失效”與無所適從現象,在兩部文學史中也不同程度存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時期之初重啟當代文學史編寫工作時面臨的困境③賀桂梅在談到《當代文學概觀》“最早在文學史中對新時期的文學現象和作家”“做了明確肯定”的情形(轉引自溫儒敏等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頁)需要辨析。《當代文學概觀》重視對作家作品篩選與評價的“文學性”,對新時期一些重要作家如王蒙、張潔、高曉聲的肯定等,都體現出編寫者的膽識和眼光。但初版本對以“朦朧詩”為代表的“帶有哲理色彩的抒情詩”的介紹與肯定還是籠統(tǒng)、含混的,更有針對性的具體內容的展開應該是1986年的修訂版增加的“新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二)”對顧城、舒婷、北島的介紹。那時的文學語境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朦朧詩”的意義與文學史地位已得到初步認可。。
不過雖說這兩部文學史都是集體編寫,但相對于《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更接近于統(tǒng)編的情形,《當代文學概觀》的“集體”似乎更多一些“同人”性質,特別是編寫過程中來自上級主管部門的“指示”“要求”相對較少,自主的空間顯然要大些④2018年12月2日,筆者在拜訪洪子誠先生時曾就有關《概觀》編寫的一些情況向他請教。洪先生強調《概觀》雖然是“合編”,但基本上都盡量尊重撰稿人的思想觀點,不存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統(tǒng)編教材中為貫徹落實上級指示而由主編進行統(tǒng)稿的問題,至多就是強調一下風格要相對統(tǒng)一。。總體上,這兩部文學史的發(fā)展分期基本上還是“三分法”,但相對來說,《當代文學概觀》似乎稍傾向于“兩分法”,即將“十七年”(1949—1966)、“文革”(1966—1976)整合為一個時期。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不少文學史著,其實是在1958年科學“大躍進”、批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偽科學”的“拔白旗”風潮中,由高校學生集體編寫教材運動的產物。與其他完全由學生編寫的文學史稍有不同,署名為“華中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稿》(以下簡稱《史稿》),則是“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結合教學和科學研究,以教師為主,采用師生結合的方法”①華中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編著:《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前言》,科學出版社1962年版。本文后面所征引該書內容,如無特別說明,均引自此版本。完成的一部史著,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思想覺悟?!妒犯濉啡珪?5萬字,最初完成于1958年12月,“1959年由學校印刷廠鉛印成冊,作為教材使用”②王慶生、楊文軍:《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回顧與展望——王慶生先生訪談錄》,《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1期。本文后面所征引本文內容,不再注明出處。,1961年4月完成修改,1962年9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1978年5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在武漢召開高校文科教材座談會。會后受教育部的委托,當時的華中師范學院于1979年春成立了以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為基礎的編寫組并啟動編寫,由1958年參與編寫《中國當代文學史稿》的王慶生任主編。與前面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和《當代文學概觀》不同,這套由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編寫的三卷本《中國當代文學》(以下簡稱“新編本”)編寫出版的過程持續(xù)了新時期的80年代。這種情形對于考察當代文學史寫作與文學變革浪潮此起彼伏的1980年代是如何互動的具有參考價值。另一方面,“新編本”主編曾經參與《史稿》編寫的特殊身份,也是我們梳理存在于當代文學史編寫中不斷修訂現象難得的歷史記憶。
199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王慶生組織編寫組對“新編本”進行修訂,“總結中國當代文學50年的成果并向國慶獻禮”。修訂的“新編本”在體例和內容上作了較大調整:由原來的“四分法”改為“二分法”,上卷介紹“建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1949—1976),下卷介紹“新時期文學”,下限延續(xù)到1990年代末;刪去了“新編本”中電影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兒童文學、戲曲文學中的戲曲部分;刪除、壓縮并調整了文藝概況及某些作家作品的專節(jié);補充了新的文學現象及有關作家的近期成果,等等①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修訂本)(下卷)“后記”,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68頁。修訂本刪除的作家主要有劉賓雁的報告文學和北島的詩等,壓縮作家作品的專節(jié)主要包括趙樹理、郭沫若、茅盾、周立波、老舍等。本章后面所征引該書內容,如無特別說明,均引自此版本。。洪子誠認為,“修訂本”較之“三卷本”“學術水準有長足提高”,“在材料的豐富、翔實,體例和評述的穩(wěn)妥上”表現得“相當突出”。②洪子誠:《近年的當代文學史研究》,《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2003年,王慶生又主編了受教育部委托編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大綱(已于1998年出版)的相應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當代文學史》,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與前面幾種參與編寫、主編的當代文學史不同,《中國當代文學史》不僅書名有變化,以“史”著稱,同時在內容上也有較大的調整,全書分為緒言,20世紀50—70年代中期的文學,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的文學,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文學四部分。將臺港澳文學納入史著編寫范疇,體現了《中國當代文學史》與時俱進的編寫姿態(tài)。③不過王慶生對簡單從“講政治”“講統(tǒng)一戰(zhàn)線”角度猜測史著的這種處理并不完全認同,認為“臺港澳文學與大陸文學同根、同祖、同一血脈、同一文化傳統(tǒng),有這幾‘同’,怎么不該寫入文學史呢?” 參見王慶生、楊文軍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回顧與展望——王慶生先生訪談錄》,《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1期。
一部文學史,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21世紀,由當初參加編寫的當事人在不斷變化的政治文學語境中,持續(xù)主持其不斷的重編/修訂,試圖保持其呼應時代潮流的生命力,這是個“奇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時代、文學風尚、意識形態(tài)留下的痕跡,編寫者的與時俱進以及由此留下的種種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梳理70年來當代文學史編寫史的珍貴資料。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史稿》到1980年代的“新編本”,再到新世紀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大而言之,作為一部跨世紀的當代文學史,從文學史編寫史的角度,其中不斷持續(xù)的編寫、修訂,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很多。王慶生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修訂過程的口述、訪談,無論于當代文學史編寫還是當代文學學科建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比如在冠名方面,為什么只有11年(1949—1960)時間的新中國文學,當年的編寫組卻冠之以“史”,而面對將近四十年的“當代文學”(1949—1986),“新編本”卻避而不稱“史”?將這一疑義切換到1980年代有關當代文學宜不宜寫“史”的爭議①關于當代文學宜不宜寫“史”的爭議的相關文章可參考:唐弢的《當代文學不宜寫史》(《文匯報》1985年10月19日),曉緒的《當代文學應該寫史》(《文匯報》1985年11月12日),施蟄存的《當代事,不成“史”》(《文匯報》1985年12月2日)等。有關評議可參考孟繁華的《當代文學研究述評(1985—1988)》,《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中,這種冠名的變化表達了編寫者怎樣的歷史觀與文學史觀?又如,對僅有10年的新時期文學(1976—1986),“新編本”何以不惜用四十多萬字的篇幅進行敘述?這其中反映了編寫者對“十七年文學”(1949—1966)和“新時期文學”(1976—1986)怎樣的評價取向?再如,如何看待“新編本”第三冊關于新時期文學的內容介紹對1980年代文學批評資源的轉換與征用?應該如何評價這一時期的當代文學史寫作與當下文學批評的關系?還有,如何評價“新編本”與《史稿》的關系?“新編本”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撇清”與歷史(《史稿》)的糾葛?②有關這些問題的更全面論述可參閱筆者:《〈中國當代文學〉的“轉換性”書寫》,《新文學評論》2020年第2期。
在1980年代,當代文學史寫作從無所適從的困惑摸索轉換到思想觀念的深廣辨析,在對文學史思想文化資源,文學史觀念及其表述方式等的吐故納新過程中,完成了對自身歷史積習的清創(chuàng),為1990年代以后新一輪文學史寫作高潮的到來和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全面開啟蘊蓄了強大的勢能。
進入1990年代以后,當代文學史的編寫與出版達到了全盛期,并涌現出了迄今為止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史著——洪子誠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和爭議最大的史著——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據初步統(tǒng)計,從1990—2010年,公開出版的當代文學史著作達131部(其中1990—2000年計66部)。這個數字相當于共和國70年(1949—2019年)公開出版的203部當代文學史總數的三分之二。這標志著進入1990年代以后,當代文學史寫作正逐漸趨于成熟,而作為學科建設對象的“當代文學”,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文學史的寫作與學科建設在1990年代形成了一種互相推進的關系。
世紀之交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與出版的繁榮景象,或可以用“文學史的自覺”時代來描述。主要有如下幾個特征:
一是最大可能地實踐了198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思想觀念。作為特定歷史語境中的“重寫文學史”,在1980年代主要還是側重于理論建設與辨析,并有選擇性地對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重評。但作為文學史寫作實踐的全面展開,則是在19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明顯的標志,是多種“20世紀中國文學史”著作和一系列整合現當代文學內容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著作的編寫出版,①據統(tǒng)計,1990—2010年間中國內地出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著作共有5部(2010年又出版了由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共有21部。另外,1990年代以后還出現了一些以“20世紀中國文學”(或“百年中國文學”)命名的研究叢書或論文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王曉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4本)(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謝冕、孟繁華主編的《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2本)(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嚴家炎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10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這實際上是對1980年代“20世紀中國文學”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文學史觀念的直接回應。但這都還是其次,最難得的,是這批文學史,都在不同程度地轉化“重寫文學史”的思想資源,并滲透到文學史的觀念與寫作立場、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和敘述體例及語言風格等方面。1990年代以后編寫的當代文學史,大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種“重寫”意愿與訴求。
二是個人寫史對文學史表達空間的拓展。在當代,文藝已被納入體制管理,成為新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編寫與指定出版成為當代教科書生產傳播的基本運作模式。這種情況一直到1980年代,都沒什么很大的變化,如80年代初由教育部組織編寫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等,都很能夠說明問題。1950年代初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看似個人寫史,實則如前所述,必須依循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編寫大綱,“運用新觀點,新方法,講述自五四時代到現在的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史……”②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第一冊)“初版自序”,北岳文藝出版2015年版。因此留給個人發(fā)揮的空間并不大。這種情形在1990年代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皞€人寫史”成為這一時期文學史寫作中的一道亮麗風景。這“個人”,并不簡單表現為文學史的署名形式,更主要的還是表現在文學史觀念、寫作立場、敘述體例以及作家作品評價等方面,逐漸褪去了“集體編寫”年代那種強制性的宣傳與圖解,從而給編寫者以相對寬松自由的表達空間,努力“把文學史還給文學”。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發(fā)現,1990年代影響比較大的當代文學史著作,大都具有“個人寫史”的意味,盡管這“個人”有時也還可能是個“多數”,是個編寫團體,但其中統(tǒng)領、貫穿史著內容的,仍是主編的獨立思想精神與價值立場。
三是實現了不同文學史觀念與寫作立場的潛在對話,同時在文學史體例與作家作品評價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198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理論建設與知識更迭,1990年代啟蒙瓦解以后思想文化界的“諸侯割據”,歷史敘述中“個人寫史”時尚的高揚,這一切,都為當代文學史寫作的“世紀末輝煌”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文學史家們并不否認這時期文學史寫作的觀念與立場中尚未完全芟荑的“‘80年代’(啟蒙主義)胎記”,也承認當代文學“社會主義文學”性質的歷史合法性,但面對復雜當代史中的文學,他們同時又都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姿態(tài)”與“立場”。洪著《中國當代文學史》直言“審美尺度”是入史作品的首要考慮因素,同時又聲明無意于“將創(chuàng)作和文學問題從特定歷史情境中抽取出來,按照編寫者所信奉的價值尺度(政治的、倫理的、審美的)做出臧否,而是努力將問題‘放回’到‘歷史情境’中去審察”。①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復旦版《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強調該史著是“以文學作品為主型”②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前言”,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的。楊匡漢與孟繁華的《共和國文學50年》盡管依然堅持“人民文學”的文學史觀,但是“與時俱進”的人民文學,同時強調史著的“問題式”研究和書寫③楊匡漢、孟繁華主編:《共和國文學50年》“后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孟繁華與程光煒的《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認為,“文學史事實上就是史家的‘歷史’”,“是對歷史想象的一種形式”。④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后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吨袊敶膶W60年》也提出“以作家為主,力求作品優(yōu)先,審美優(yōu)先”。⑤張志忠:《中國當代文學60年》“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即使備受爭議,“再解讀”思潮仍然堅持“反現代的現代性”的文學史觀念……這時期的文學史對當代作家作品的評價,更是堅持己見,絕不退讓,“異端”的聲音“不絕于耳”,“另類”的闡釋屢見不鮮,有的史著對“紅色經典”的提法很不以為然,有的根本不提《創(chuàng)業(yè)史》與《紅巖》,有的認為《白鹿原》與王朔的作品都是市場運動的產物,……不同的觀念與立場,迥異的價值批判尺度,構成了1990年代當代文學史的多元格局,為文學史研究與寫作的探討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回望世紀之交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與出版的繁榮,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代文學史寫作自身的原因。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起步于1950年代后期高校青年學生“搶占學術高地”的“拔白旗”時期。這種教材編寫的群眾運動留給歷史更多的是教訓。遺憾的是,這一時期青年學生厚今薄古的歷史虛無主義態(tài)度還未得到應有的反思與修復,很快又被1960年代中期以后的更加激進的文藝派變本加厲地推向以政治寫作替代文學史寫作的境地,致使正常的當代文學史寫作在“文革”期間徹底陷于癱瘓狀態(tài)。在政治上的撥亂反正與思想界的啟蒙運動合力推進的1980年代,當代文學史的寫作雖然開展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文學史家的觀念理論與敘述模式還沒有完全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因而這一時期出版的文學史大都呈現出一種“亦舊亦新”的夾生現象。這種狀況與1980年代的文學革命形成鮮明對比,“重寫文學史”也因此成為了一種強烈的時代訴求。因此,1990年代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展開,其所要回應的并不限于剛剛過去的1980年代,而是整個當代文學寫作的歷史。
二是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推波助瀾有關,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界啟蒙與啟蒙的自我瓦解成果在文學史寫作領域的一種融合與表達。20世紀八九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論爭與建設,既表現為早期對1950—1970年代左傾思想的撥亂反正,也表現為1980年代中期通過“文化熱”和“方法熱”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邊倒”蘇俄文藝觀念理論情形的調整,同時還體現為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對海外現代化理論和文學理論的借鑒與挪用。這些情況在進入1990年代以后,通過系列論爭形成更為復雜的思想文化場域,并沖擊文學領域,影響文學史的寫作與出版。而這種影響的復雜性,又導致了文學史寫作面貌的多元化。
三是與這一時期的體制政策有關。近年有研究者從學科設置與高校擴招、評估考核與教材發(fā)行及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影響等方面對此作了系統(tǒng)的梳理。從教材編寫角度,199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的擴招、教師科研考核的量化管理、學科與專業(yè)、課程與教學團隊建設的標配設計,以及出版領域轉型后的利益考量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和推動了當代文學史的編寫出版。研究者指出,1990年代中期以后,當代文學史出版的高潮期,恰恰是我國高校擴招步伐加快的時期:1997—2000年出版當代文學史42種,這幾年高考錄取比例,也從36%(1997年)、34%(1998年)直線上升至56%(1999年)、59%(2000年)①羅長青:《中國當代文學概念與文學史寫作》,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頁。。這還不包含茁壯成長的各類繼續(xù)教育。不論這個數字是否“純屬巧合”,但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②據《南方周末》“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教育篇”,1999年的高校擴招,普通本??普猩?59.68萬人,比上一年(1998年)增加51.32萬人,增長47.4%,是1949年以來高校招生數量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賀佳雯、任歡欣:《教育公平之路:從80%文盲起步》,《南方周末》2019年9月26日。。另外,研究者認為,體制轉型后,由于政府逐漸改變教材出版市場的管理模式,將以前的“指定教材”改為“審定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短時間內大批教材的編纂與出版”,這實際上為部分粗制濫造教材的出版提供了便利。總之,國家體制的轉型,對1990年代以后當代文學史的寫作產生了直接的刺激作用③此部分內容數據參考羅長青《中國當代文學的概念與文學史寫作》,第146~150頁。。
當代文學史寫作在世紀之交的繁榮,是一次能量的大釋放。從學科層面看,這種釋放可能還夾雜著一種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焦慮與訴求。當代文學史編寫史中,這種“輝煌”是空前絕后的,其中積聚的問題,沒有理由不受關注,不論是充分肯定還是深刻質疑。將這種質疑放在更大的歷史視域中,相關問題的本質也將顯得越發(fā)清晰。比如借助近十年來的當代文學史寫作史料轉型的命題,我們會更清楚地看到1990年代文學史寫作存在的“盲區(qū)”,即對歷史闡釋的過度自信和對某些觀念理論的過度依賴。
歷史寫作應該如何科學地處理好觀念理論與材料證據的關系,文學史究竟是觀念史還是堅持“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換句話說,到底是堅持“論從史出”還是“以論代史”,在世紀末眾聲喧嘩的文學史寫作高潮中,其中的失衡與傾斜,實際上是為新世紀,特別是最近十年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再次轉型埋下了伏筆。
進入1990年代后,基于如前所述的復雜思想文化/文學背景,同時受具有儀式感的“共和國50年”重大事件的推助,當代文學史編寫迎來了“世紀末輝煌”的景象。這一波“輝煌”直到新世紀的最初十年仍“意猶未盡”。據統(tǒng)計,從2001—2010年,先后出版的當代文學史著述達68種,基本上與1991—2000年的持平。此后,當代文學史的編寫與出版開始緩慢。據粗略統(tǒng)計,從2011—2019年,公開出版的當代文學史著作不超過30種。大陸當代文學史甚至整個“古今中外”文學史的編寫均顯得疲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文學史編寫領域,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中頗具象征意義的“共和國70年”的“2019”,已沒有像歷史上的“1959”“1999”那樣預期催生出一批既能夠體現主流文化趨向,又能夠有一定探索與創(chuàng)新追求的文學史著作來“獻禮”——如果不考慮張炯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①張炯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中下冊),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出版。作者的身份歸屬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但并未明言這套文學史著作的“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性質。的話。
近十年出版的當代文學史著,比較有代表性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由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值得關注的還有張炯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與大多數從時間分期角度對當代文學歷史進行敘述的情形不同,該史著最顯著的敘述特點,是像當年北大版的《當代中國文學概觀》那樣,依從文體分類的角度。史著的另一個頗具意味的特點,是其雖然在“共和國70年”的前夕推出,但編者的歷史敘述的時間下限卻戛然終止于2000年,而未將被稱為“新世紀文學”的“當代文學”納入歷史敘述的范疇。另外,由張健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1—10卷)②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出版。,也是近十年來值得關注的一部類似于“年鑒學派”性質的史著。不過相比之下,該史著已明顯地具有了一定的史料性質。
這一時期出版文學史著,大部分是進行簡單修訂后重版。這種情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文學史內容的敘述時間下限延長,如朱棟霖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下)等③該文學史由朱棟霖、吳義勤、朱曉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類似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趙樹勤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2012》,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曹萬生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1898—2015)》(上、下)(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二是在延長的同時,拓展、充實,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鐘等的《中國當代文學概觀》(第三版)①參與修訂版(第三版)《中國當代文學概觀》的人員包括張鐘、洪子誠、佘樹森、趙祖謨、汪景壽、計璧瑞,2014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增加了對當代臺港澳文學內容的介紹。當代文學史的修訂再版包含著編者的多重因素考量,但近十年來,這種情況也已相對簡約淡化,凸顯的主要是“市場”。
相對于大陸近十年來當代文學史編寫速度放緩的情形,倒是海外,特別是北美漢學界,以王德威主編的《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2017年)為代表,掀起了一股包括當代文學史在內的“重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成果,并在大陸的文學史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樣與中國內陸十年來當代文學史編寫放緩的新狀態(tài)形成鮮明比照的是,國內學界有關當代文學史料的整理與甄釋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景象。當代文學史編寫這種錯綜失衡的情形,無疑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如該如何看待與解釋當代文學史編寫的收緩與文學史料整理的繁榮之間的關系?能否說后者其實是在以“迂回”“下沉”的形式替代前者的“放緩”“滯淤”?如果可以的話,那么“放緩”就不應該是近十年來當代文學史編寫的全部,甚至因此還可能牽涉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即無論是“迂回”抑或“放緩”,均已關涉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這一結穴點。
近十年來的這種新狀態(tài),暴露出當代文學史編寫和當代文學學科近三十年來出現的一些問題,或許可以用“轉型”來描述。而就文學史編寫來說,“轉型”在這里,主要是指原來的那種文學史似乎已經難以為繼,再編寫也不會有新花樣。近些年來,質疑原先的文學史寫作的呼聲很高,也懷疑文學史的可能性。有些研究者,特別是更年輕的學人,開始嘗試新的,更能觸及現實歷史和文學問題的“文學史書寫”,如問題史、斷代史、材料編纂與注釋等。這些情況,從另一個角度,也可看作是對“歷史化”問題的繼續(xù)推進,特別是對當代文學材料整理與注釋的重視。這種情況,反映出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推進,但其實也是一種陷入困窘的焦慮的表現。這也是當代文學學科正在面臨的境況。
從本文輯錄統(tǒng)計的數字可以看出,新中國70年,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寫出版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時期:1980年代;1990年代到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1990—2010)。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與最近十年(2011—2019),相對沉寂。20世紀五六十年代(準確地說是50—70年代)的“沉寂”,主要與當代文學的“時間”缺乏沉淀、非正常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有關。值得琢磨的是近十年來的“新常態(tài)”。如上所言,這種“新常態(tài)”或許可以用“轉型”來描述。
但問題遠不這么簡單?!爱敶钡降资且粋€怎樣的“時間”?與“當代”語境相關聯的“文學史”,作為一個學科概念,其內涵與外延應該如何重釋、界定?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影響近十年來“當代文學史”編寫與出版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也是近年來不少當代文學史研究者與編寫者一直在追問的問題。而掩蓋在其中的一個不爭的事實便是:“當代文學史”的寫作正在漸行漸遠。對此,洪子誠的下面一段話,或許對我們更具啟發(fā)性:
回顧上世紀80到9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大陸文學史生產的高產時期;特別是當代文學史。當時,研究者處于歷史轉折期的重寫文學史熱潮中,文學史的編寫負載了超乎文學自身的思想、情感能量。而編寫的熱潮,又跟學科體制、大學文學教育的課程設計緊密相關。這種狀況相信不會再重現。畢竟人們面對的時代、社會問題比起當年來要復雜、繁重得多,文學、文學史已經無力承載這一切。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時期的終結吧?①洪子誠、曾令存:《關于〈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書稿的通信》,轉引自曾令存:《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代序》,廣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附 錄:
中國當代文學史版本輯錄
(大陸部分 1949—2019)
1.中國新文學史稿·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藝運動(1949年10月—1952年5月)王瑤著,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出版
2.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1959(上冊) 山東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史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
3.中國當代文學史稿 華中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編著,科學出版社1962年出版
4.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編寫組編,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
5.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部分綱要(初稿)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級學生集體編撰(內部印刷)
6.文藝思想戰(zhàn)線三十年 遼寧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1973年)(內部印刷)
7.當代文學概觀 張鐘、洪子誠、佘樹森、趙祖謨、汪景壽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1981年出版
8.中國當代文學史綱要 公仲等編,上饒師專1980年(內部印刷)
9.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 郭志剛、董健、曲本陸、陳美蘭等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
10.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中下冊) 復旦大學等22院校合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2年、1985年出版
11.中國當代文學初稿(上下冊) 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12.中國當代文學 杭州大學中文系函授部編,杭州出版社1983年出版
13.中國當代文學 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編,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83年出版
14.中國當代文學講稿 張炯、邾镕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83年出版.
15.中國當代文學(1—3) 王慶生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984年、1989年出版
16.中國當代文學史 蔡宗雋等編,吉林省五院校合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17.新時期文學六年(1976.10—1982.9)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18.中國當代文學簡史 汪華藻、陳遠征、曹毓生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9.中國當代文學 汪澤樹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0.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編 公仲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21.中國當代文學史 陸士清、唐金海編,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出版
22.當代中國文學概觀 張鐘、洪子誠、佘樹森、趙祖謨、汪景壽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23.中國當代文學 北京自修大學教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
24.中國當代文學 邱嵐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25.中國當代文學史簡編 譚憲昭等主編,廣東高教出版社1986年出版
26.中國當代文學簡史 劉文田、劉思謙、岳耀欽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27.中國當代文學簡明教程 羅謙怡、王銳等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28.中國文學(四)(當代部分) 洪子誠、李平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29.新時期文學 周鑒銘主編,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30.中國當代文學 吳之元,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
31.中國當代文學史略 邱嵐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32.中國當代文學 張鐘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33.當代文學新編 張暹明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34.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修訂本) 郭志剛、董健、曲本陸、陳美蘭等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35.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 李叢中主編,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36.中國當代文學史略 邱嵐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37.新時期文學十年 呂晴飛主編,學苑出版社1988年出版
38.中國當代文學簡編 張廣益、張暹明、蔣鎮(zhèn)等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39.簡明中國當代文學 周紅興、李復威、嚴革主編,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
40.中國當代文學教程(1949—1986)(上下冊) 李友益、劉漢民、熊忠武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出版
41.中國當代文學教程(1949—1987)(上下冊) 鄭觀年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42.中國當代文學掃描 陳濤主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出版
43.中國當代文學史略 李達三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44.中國當代文學史簡編 吉林師范學院等七院校合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45.中國當代文學史稿(上下冊) 高文升、單占生、劉明馨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46.中國現當代文學 李計謀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47.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 林湮、金漢、鄧星雨等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48.中國當代文學史 江西大學中文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
49.中國當代文學論稿 田怡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50.中國當代文學史 吳國鳳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51.中國當代文學 戴克強、廉文澂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52.中國當代文學 雷敢、齊振平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53.新中國文學史(試用本) 舒其惠、汪華藻等主編,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
54.中國當代文學史 舒其惠、汪華藻等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55.中國當代文學教程 王惠云、蘇慶昌、崔志遠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
56.中國當代文學概觀 陳慧忠、高文池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57.當代文學四十年 山東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58.當代中國文學史 劉文田、周相海、郭文靜主編,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59.中國當代文學史簡編(上下冊) 沈敏特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992年出版
60.中國當代文概論 高文池、陳慧忠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61.中國當代文學 李旦初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62.新中國文學 唐敏、姚承憲主編,陜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63.中國當代文學史 陳其光、趙仕聰、鄺邦洪編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64.中國當代文學史綱 魯原、劉敏言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
65.中國當代文學 屈桂云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66.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 金漢、馮云青、李新宇主編,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67.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程 葉雪芬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68.中華當代文學新編 曹延華、胡國強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69.當代中國文學 姚代亮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70.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修訂本) 李叢中主編,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71.新編中國當代文學 陳衡、唐景華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72.中國當代文學史論 馮中一、朱本軒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73.中國現當代文學 黨秀臣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74.中國現當代文學 曹金林主編,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75.中國當代文學史論 王萬森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76.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綜史(上下冊) 趙俊賢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出版
77.中國現當代文學 王嘉良、金漢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78.中國當代文學 閻其男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1995年出版
79.中國當代文學 劉景榮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80.當代中國文學史綱 何寅泰主編,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81.中國現當代文學(上下冊) 王自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82.新中國文學史略 劉錫慶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83.中國當代文學史 特·賽音巴雅爾主編,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出版
84.中國當代文學實用教程 周成平主編,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85.中國當代文學 封孝倫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86.新編當代中國文學 張景超主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87.中國文學通史·當代卷 張炯、鄧紹基、樊駿主編,華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
88.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孔范今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
89.中國現當代文學 葉向東主編,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90.中國現當代文學簡明教材 程凱華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91.中國當代文學(修訂本) 胡俊海主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92.中國當代文學 王蕾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
9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黃修己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94.中國當代文學史 陳其光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95.中國當代文學概論 於可訓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96.中國當代文學史 田中陽、趙樹勤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97.中國當代文學 胡俊海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出版
98.中國當代文學史 洪子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99.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陳思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0.共和國文學50年 楊匡漢、孟繁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1.驚鴻一瞥:文學中國(1949—1999) 楊匡漢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2.中國文學歷程·當代卷 肖向東、劉釗、范尊娟主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103.當代文學50年 張樹驊、陳玉林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4.中國當代文學 王居瑞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5.中國當代文學(修訂本)(上下冊) 王慶生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6.新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張炯主編,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7.新中國文學五十年 張炯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8.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下冊)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9.中國現當代文學卷(上下冊) 王曉琴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110.中國當代文學概說 洪子誠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1.中國當代文學史——在世界文學視野中 鄭萬鵬編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2.中國現當代文學 丁帆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3.當代中國文學,黃偉宗主編,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4.中國當代文學 陳思和、李平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5.中國當代文學簡史 王科、張英偉主編,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出版
116.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觀 林凌主編,海風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7.中國當代文學50年 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8.中國當代文學史 金秉活主編,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9.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 金漢總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0.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上中下冊) 吳秀明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1.中國當代文學史 王慶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2.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下冊) 特·賽音巴雅爾主編,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3.中國現當代文學 劉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4.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 唐金海、周斌主編,東方出版中心(上海)2003年出版
125.20世紀中國文學史綱 黃悅、宋長宏編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6.中國當代文學史 黃兵明主編,北京銀冠電子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
127.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簡明讀本) 吳秀明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8.中國當代文學史 姚代亮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9.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劉勇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0.中國當代文學史 李贛、熊家良、蔣淑嫻主編,科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1.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王嘉良、顏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2.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 孟繁華、程光煒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3.中國當代文學概論 於可訓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4.當代中國文學50年 吳秀明主編,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5.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下冊) 楊樸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6.中國當代文學 陳世安、何冬梅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7.中國當代文學 楊匡漢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8.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 董健、丁帆、王彬彬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9.中國當代文學 陳世安、何冬梅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140.中國當代文學實用教程 周成平主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1.中國當代文學史 李穆南等主編,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2.中國文學編年史·當代卷 於可訓、李遇春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3.中國現當代文學通史 雷達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4.中國現當代文學簡史 楊劍龍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5.中國現當代文學 黃萬華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6.中國現當代文學 劉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7.中國當代文學 鄭春風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8.中國當代文學(第三版) 王居瑞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9.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 陳思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0.中國當代文學史教學讀本 張新穎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1.中國當代文學史 李穆南、郄智毅、劉金玲主編,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學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2.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本) 洪子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3.中國現當代文學通史(上下冊) 雷達、趙學勇、程金城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4.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陳國恩主編,華中科技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5.中國現代漢語文學史(上下冊) 曹萬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6.當代中國文學:悲壯輝煌的歷史腳步 石興澤著,齊魯書社2007年出版
157.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1999) 鄭萬鵬編著,華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
158.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德]顧彬著,范勁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159.圖文本·中國文學史話·第十卷·現當代文學 龔宏、王桂榮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0.新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張健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1.中國新時期文學史(1978—2008) 陶東風、和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2.中國當代文學60年 張志忠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3.當代中國文學六十年 吳秀明主編,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4.共和國文學60年 楊匡漢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5.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陳曉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6.現當代文學 龔宏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7.中國當代文通論 孟繁華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8.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修訂版) 顏敏、王嘉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9.共和國文學60年(四卷) 張炯主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70.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第二版) 孟繁華、程光煒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171.中國當代文學史(第二版) 王慶生、王又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2.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中下冊) 嚴家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3.中國現當代文學 李明軍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年出版
174.中國現當代文學 李怡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5.中國當代文學60年(1949—2009)(4卷) 陳思和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6.中國當代文學 樊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7.中國當代文學史綱 傅書華、徐慧琴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8.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二版) 董健、丁帆、王彬彬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179.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0(精編版) 朱棟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0.中國現當代文學 李繼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1.中國現當代文學 胡永生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2.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下冊) 陳國恩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3.中國現當代文學 張景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4.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2012 趙樹勤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5.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1—10卷) 張健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6.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下冊) 樊星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7.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論 王達敏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
188.中國當代文學新編 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9.中國現當代文學講稿 丁帆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0.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高玉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1.中國當代文學史 余芳主編,中國工商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2.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席揚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3.中國當代文學概觀(第三版) 張鐘、洪子誠、佘樹森、趙祖謨、汪景壽、計璧瑞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4.中國當代文學史論 李宗剛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5.中國當代文學史 朱慰琳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6.中國現代文學史綜合教程(上下冊)(第二版) 傅書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7.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 朱棟霖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8.中國現當代文學 王小曼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199.中國現當代文學(1898—2015)(上、.下)(第3版) 曹萬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200.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全本) 吳秀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
201.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中下冊)張炯主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出版
202.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下冊) 朱棟霖、吳義勤、朱曉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