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廖蕓 龍娟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200)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致力于提供應用型人才以服務地方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滿足社會對高校畢業(yè)人才需求的新型高等院校。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審視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特色化課程建設,積極開展相應的課程改革。課程設置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對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發(fā)展存在重大意義。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大多參照普通高等院校,主要將課文精讀和聽說練習作為課程兩大核心板塊在每周四個學時的教學中交替。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錄取分數線一般偏低,學生的實際情況較之普通高校學生更為復雜。筆者在2020年9~10月通過問卷星調研平臺對所在院校本科大學一年級學生1600人的進校英語成績進行了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490份,經過統(tǒng)計,60分以下有689人(46.24%),60~90分有575人(38.59%),90~120分有189人(12.68%),120分以上37人(2.48%)。由此可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且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呈現出較大差異。在教學中發(fā)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部分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加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對專業(yè)課重視程度高,有些學生認為英語學習與專業(yè)關聯較小,影響不了未來就業(yè),導致他們對英語課程的重視不夠,關注較少。加之應用型院校英語師資較為單薄,故英語課程的開設一般采用合班上課形式,或同專業(yè)合并,或限定人數合并,學生數量多,班級規(guī)模大,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能讓學生都適應,在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存在很大困難,也就導致了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頑癥。
目前世界和中國尚處于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風險中,就業(yè)市場形勢嚴峻,畢業(yè)生普遍面臨供大于求的狀況。在此形勢下,應用型院校本科畢業(yè)生較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難度更大,而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能夠有效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yè)生的競爭能力。同時,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突出優(yōu)勢在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日漸成熟,所培養(yǎng)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大多在定向企業(yè)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一線工作。遺憾的是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盲目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模式,沒有注意到市場導向對應用型院校課程設置存在重要影響,學生所學的英語內容難以在職業(yè)實踐中學以致用。
大學英語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時長設置為一年半或者兩年,一般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主要以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語言知識和技能,至大學三、四年級則不再繼續(xù)設置,這將導致學生的英語知識不容易得到延續(xù)。又因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是基礎性通識課,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不開設英語選修課,導致人才培養(yǎng)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陷:基礎英語教學沒有拓展到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上。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社會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既不能滿足學生語言應用實踐的需求,也未能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國際視野,不利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目標的達成。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的歸因理論指出“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意志、觀念等心理因素,有助于學習者有針對性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并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1],說明學習者成長的關鍵是激發(fā)其學習內動力,提高其求學主動性。競賽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和激勵性,學生一旦參與競賽中能夠對自身水平定位有直觀、準確的認識,形成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其形成端正的求學心態(tài),培養(yǎng)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
競賽成為英語課程構成的一部分,成為修得學分的一種方式,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校級及以上的競賽中,并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推動學生和指導教師在課程完成度上更加精益求精。對于學生而言,參與競賽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對英語不同層面知識的需求,拓展知識外延,在實戰(zhàn)中提高自身語言應用能力;對于教師而言,在競賽的驅動下,依照競賽的綜合性、多元化要求,公共英語教師、院系專業(yè)教師、企業(yè)導師三方能夠加強合作,形成競賽型師資,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特長,將競賽標準拆解而納入課程標準中,自覺提升課程要求,最終幫助學生在競賽中實現綜合發(fā)展。
盡管各大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大力提倡理論聯系實際,但事實是很多課程很難找到與實踐匹配的資源,理論與實踐不能緊密聯系,實踐課程難以落地。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大學課程仍以理論學習為主。部分學者指出學科競賽無疑是學生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提升相結合的一種很好的模式。外語作為知識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其綜合應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在重視筆試的教學現狀中,學生聽與說的現實溝通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增加應用型、實用型課程比例,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使英語教育向應用型、實用型方向轉變。競賽環(huán)境是最好的語言實踐場所,學生課堂上學好理論知識,課外再以競賽的方法,學生在諸如聽力、口語等競賽中會身處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調動自身所學的綜合知識儲備全力應對,以促進自身語言聽讀能力的提高。
大學英語是“一門和社會需求以及國家形勢密切相關的課程”,在“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有鑒于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必須提高對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2010年教育部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年~2020年)》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進行了新定位,明確提出高校“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讓外語教育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而助力。阮倩指出:“中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育進入一個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階段,在課程設置上應努力突破‘千校一面’的傳統(tǒng)框架?!睉眯捅究圃盒Ec普通高等院校又應當有所區(qū)別,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在設置新課程體系時更應該體現出應用型特色[2]?;诖?,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fā)展目標與服務定位、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出發(fā),筆者所在學校解構了原有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提出了以競賽為驅動力的大學英語新課程體系。
應用型本科英語課程開設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大學一年級與大學二年級階段,又因必修要求缺乏彈性,而競賽的舉辦具有相對較長的周期性,尤其是國家級大型比賽一年一次或者一年兩次,讓競賽融入新設置的課程體系必須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在保證完成固定大學英語課程學分的基礎上,允許學生通過網上選課在大學一年級至大學四年級任何一個學期上課,靈活調整英語課程學習的時限,為競賽轉化為學分納入課程體系留出空間,成為競賽置于英語課程一部分的前提與保證。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達成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3],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內容應該形成三大類課程:“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并且,《指南》也指出各高等院校應該基于學校類型、層次、生源、辦學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遵循語言學習和教學規(guī)律,合理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以形成動態(tài)開放、科學合理、具有院校特色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課程在維持兩年的教學時長下,應該有兩個學期的教學課時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五大基本技能為重點,尤其是聽說技能;還有兩個學期的教學內容以學生職業(yè)需求為導向,按專業(yè)開設專門用途的英語教學課程,并且需要按照實訓課和理論課交替教學,在理論課上教師講授為主,內容圍繞專業(yè)課相關的專業(yè)詞匯、專用語展開,在實訓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通過小組競賽模式模擬工作場景,用英語進行聽說實踐,幫助學生將英語運用到專業(yè)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能力,使大學英語課程因落地而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課程設置是教學目標在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是教學大綱得以完成的保證,但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的內容都顯示出單一、陳舊、無獨創(chuàng)性的不足,故而可以采取將競賽作為課程修習的方式,它具有多重積極效應,既有利于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競賽,又能讓學生通過競賽提高英語水平[4]。這種方式在學術性高等院校中形成實施并取得了成效,比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具體而言,國家級的英語競賽可以作為免修大學一年級基礎英語課程學分的憑證,比如通過英語四級或者英語六級對應用型院校本科生來說,已經可以成為一個較高英語水平的證明,學生可以憑借英語過級證書免修一學期的英語課程并獲得相應的學分。另外,學校層面的高水準英語競賽也可以納入競賽置換學分的體系中,如學生獲得競賽的高等級名次,可取得英語基礎課程學分[5]。此外,應用型本科院校正在拓展校企合作廣度,產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開展外語競賽具有一定的效用性,教師教學組織形式發(fā)生了新的轉變,讓學生的實訓成果可以得到檢驗;學生在獲得豐富全面的競賽體驗外,也讓外語學習實現了為工作服務的功能,最終還能置換學分。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語教育不再以語言技能訓練為核心的綜合英語課程所能包容的,單一的必修課程設置也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職業(yè)發(fā)展與個性化需求,因此需要開設不同門類的選修課,如英美文學作品閱讀課、英語世界文化課、影視英語課、跨文化交際課等,來實現當前英語教育的多樣化要求,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提升學生的外語素養(yǎng)[6]。除此之外在校園內舉辦各種豐富多樣的英語競賽活動,如影視動漫配音賽、英語戲劇表演賽、英美文學作品朗誦賽、英語演講賽等,讓學生在競賽的壓力下認識自身外語能力的不足,拓寬學生的英語文化視野,為學生外語的深層次個性化發(fā)展奠定基礎。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激增以及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推進的產物,形成時間短,英語大學課程體系主要移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未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因材施教、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多樣化及持續(xù)性兼?zhèn)涞拇髮W英語課程體系。將“以賽促學”模式引入課程體系的重置與改革,積極構建層次分明、課型完備、動態(tài)開放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能夠讓學校、企業(yè)、教師、學生多方受益,解決學生英語興趣不高、學生實踐能力不強、英語課程內容不適用等多種問題,讓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能夠得到實現,推動大學英語教育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