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宏
目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存在下列現(xiàn)象:如預設內容不夠全面、教學結構不夠完整等,本質上也是數(shù)學課的“沒上完”的體現(xiàn)。在增強數(shù)學教學效率的過程中,教師要保障堂堂清以及課課清,若數(shù)學課“沒上完”的情況出現(xiàn),很可能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無法保障學生靈活地運用數(shù)學知識,為此要加大力度進行數(shù)學課的“沒上完”系統(tǒng)性研究,具體如下。
案例1:教師通過課件明確教學信息:某高中學校籃球隊的成員共有18 名,要求每個成員購買價格為110 元的籃球鞋,組織學生嘗試提問與列出式子,即110×18,了解算式基本特點,闡述課題。教師提問:110×18 代表什么?同時教師追問:110×18在題目中表明的意思是怎樣的?諸多學生覺得可理解為18 個110元相加;也有學生回答是110 個18 相加,因為可想象為110 個成員,每人要購買價格為18 元的籃球鞋。這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講述自己的想法[1]。經過交流和討論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是第一種意思,認為是第二種意思的學生很少。
分析:三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相乘歸屬乘法領域,表明幾個數(shù)之間的相加計算過程,和之前研究的兩位數(shù)與兩位數(shù)相乘意義是相似的,學生可更為全面地肯定。然而教師過多地強調“開放性”體現(xiàn),教學提問表面上是尊重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學生潛能,實際上是相對籠統(tǒng)的。研究110×18 的計算,學生沉浸在購物場景中抽象化地領悟知識。在學生關聯(lián)購物場景表明思想之后,尚未主動地參與,卻是要求學生參與小組思考和講述看法得出結論,學生再次開展無價值的溝通。教師強調開放性體現(xiàn),對學生學習過程缺少引導力度,不能真正地定位學習目標,學生容易模糊地分析知識點,影響教學有效性。然而教師可給學生擬定購買商品的場景,帶領學生表明110×18 中各個數(shù)字的代表,定位算式是由幾個幾相加的?三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之間的相乘以及兩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之間的相乘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指向具體問題,加深學生對乘法算式計算的價值[2],保障教學活動有序開展。
案例2: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如何計算110×18?若隊員18 個人一同購買籃球鞋,人員數(shù)量多一些,計算有些繁瑣,若你是安排者,可如何分批次購買籃球鞋?每批安排幾個成員?怎樣計算需要準備的資金?在學生一系列的分析之后,第一位學生回答:把成員劃分三組,每組6人,這樣110×6+110×6+110×6,每組人員數(shù)量相同,計算一次乘法可以得到答案;第二位學生回答:把成員分為兩組,第一組有10 個成員、第二個有8 個成員,即110×10+110×8;第三位學生回答:把成員分為兩組,第一組是15 人、第二組是3 人,即110×15+110×3;第四位學生回答:我覺得第一組是15 人、第二組是3 人的分配方式不好,因為110 和15 的乘積不容易計算……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若替換為110×13 或者110×32,上述的方式可以繼續(xù)使用嗎?最好選擇哪種計算方法?一位學生快速回答:把110×13 看作110與10 的乘積和110 與3 的乘積之和、把110×32 看作110 與30的乘積和110 與2 的乘積之和。教師提示:在三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相乘的計算中,可思考將兩位數(shù)進行拆分,即整十數(shù)以及一位數(shù),以更便捷地處理計算過程。
分析:對于三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相乘,本質算理和兩位數(shù)之間的乘法相似,均是對兩位數(shù)進行適當拆分,即整十數(shù)以及一位數(shù)。換言之,引進傳統(tǒng)化的學習經驗對算理過程進行遷移是比較直接的手段操作??山處熑舾嗟卦O置新穎情境,要求學生直接計算110 和18 的乘積,這樣會給學生學習帶來難題,部分學生覺得110×6+110×6+110×6 相對簡便,在購物經驗的條件影響下,不肯定110×10+110×8 的計算方式。此種盲目創(chuàng)新,對算理實施復雜化設置,使得學生學習經驗難以充分積累。所以教師要保持有效的教學思想,給學生設計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課件,回憶之前11 乘18 的計算方式,怎樣進行筆算?之后適當遷移,把11進行10 和1 的拆分、把18 進行10 和8 的拆分,由此聯(lián)想到110和18 之間的簡便計算模式,由此突破教學難題,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對算理知識的掌握[3],較大程度上強化教學效果。
案例3: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計算110×18呢?可以用豎式計算嗎?教師結合學生回答的內容,完善現(xiàn)有板書。教師提問:計算110×18,第一個計算步驟應該是什么?如何對乘積進行對位?第一位學生回答:計算8 乘以110,表明8 個110 是880,對880 的“0”書寫在“個位”下方;教師問:為什么要這樣書寫?第二個學生回答:880 代表880 個1;教師問:之后要計算什么?怎樣對數(shù)字對位?第三個學生回答:再算1×110,有110,因此把110 中的“0”對在個位上,教師問:110 中的“0”可以省略嗎?第四個學生回答:不可以。教師繼續(xù)追問:最終我們應該怎樣計算?第五個學生回答:對兩個計算部分的結果加起來,得到110×18=1980。
分析:小學生之前學習兩位數(shù)之間的乘法,可初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法的經驗,不管是豎式書寫過程還是計算順序,均已經獲取一定技能。在課題研究中,學生分析110×18 可以轉化為110×10+110×8 的計算方式,教師依舊選取問答式的手段帶領學生學習,表面上是有效的,實際上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升。由于此種師生對話僅僅是外在溝通形式,并不是圍繞學生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的,缺乏思維碰撞條件支撐,造成學習活動過于虛化。最為關鍵的因素,諸多教師覺得新授課的例題要足夠精細化,確保面面俱到,這樣,教學重點被掩蓋,教學難點不能有所突破,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效果。所以在解決數(shù)學課“沒上完”的問題時,教師要把學生現(xiàn)有知識經驗視作入手點,貫徹張弛有度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促使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互相分享和溝通,明確計算問題的流程,教師要圍繞學生對算理的掌握程度給學生提供想象力發(fā)揮的空間和時間,適當點撥學生。特別是十位上數(shù)字的乘積怎樣對應?實施算法巧妙遷移,由此在教學中有所側重,逐步擊破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確保新課改理念的準確落實。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和學生構建和諧的關系,還應增強自身教學水平。因為小學生自身對教師會抱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害怕和教師溝通,那么,教師要突破此種僵局,善于觀察學生和分析學生,因材施教地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嘗試和學生建立和諧關系,烘托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學生全面參與學習過程,有助于取得較高學習質量。與此同時,教師要細致地鉆研教材,對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挖掘新課改內涵,時刻凸顯學生在課堂上占據(jù)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親身實踐與體驗,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領悟和學習能力,及時處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擴展學生知識面。
綜上所述,若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出現(xiàn)“沒上完”的情況,有可能受到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影響,立足于“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的教學現(xiàn)象,在增強教學效率的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幫助學生突破被動化的學習狀態(tài),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全身心進行數(shù)學問題探索,盡可能地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精練與完整化處理教學體系,形成高效率的教學結構,全面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與數(shù)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