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偉
隨著多媒體技術不斷普及,許多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使用“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的簡單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是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出新型的教學方法,可以在本質(zhì)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主化,靈活化。
幾乎從1980年開始,教育行業(yè)中就產(chǎn)生了投影燈等電子設備,可以和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結(jié)合,這就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初始應用階段。不難得出,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必須依賴于計算機才能實施這樣的教學手段,體現(xiàn)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互動性等種種優(yōu)勢。自然,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屬于領先的[1]。
例如,教師能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比較抽象或者邏輯性強的知識,打破學生受限于視覺層面的困境,從多個方面協(xié)助學生分析知識,讓學生更順利地領悟重難點,使得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且教師在給學生展示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圖片或者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讓學生主動探究,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養(yǎng)成學習的專注力和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多媒體中展示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點,這樣教師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就可以反復地將知識重新講授,既不會耽誤了教學的進度,也讓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更深刻。因此,可以說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模式中是深受歡迎的,也是“出場率”最高的。
雖然在當今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存在著一定的優(yōu)勢,但同時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2]。要想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各種優(yōu)勢,給學生進行授課,教師就必須對多媒體設備進行詳細的了解,不可以濫用。
比如說,在《江南》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制作了一個堪稱完美的課件。在這個課件中插入了有關江南美景的照片、視頻、詩句還有配音等等,但是因為多媒體設備中系統(tǒng)的不支持,音頻的格式?jīng)]有切換等問題,使得課堂變得毫無章程,雜亂無序而且教師開始手足無措,這就讓最終的課堂質(zhì)量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并且,教師在制作PPT 時沒有考慮到每個班級里的學生都存在著差異性,讓所有班級都使用相同的PPT,這就導致在多媒體技術不支持的狀況下,又出現(xiàn)了另一個讓課堂質(zhì)量大打折扣的原因。因此,如果教師在課前給學生準備課件不夠仔細和不夠充足,直接通過多媒體進行授課,就會導致課堂效果大大降低。
大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都不明白教材中展示的是哪種知識才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達到優(yōu)化課堂的效果,還有的教師無論教材內(nèi)容是怎樣的,都會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講授知識,但是這樣往往適得其反。
比如說,在《黃山奇石》的課堂中,教材給出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shù)氖P上。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像這樣的教材,教師只需要通過課件給學生展示有關黃山奇石的圖片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應該引導學生想象、感悟黃山石的“奇”,沒必要在多媒體的制作精美上投入太多的時間,這樣反而會本末倒置,適得其反。
一節(jié)課堂也就40 分鐘左右,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使用多媒體技術的時間和環(huán)節(jié),對于課堂的進度和學習目標是很重要的。有的老師覺得多媒體可以更加直觀地將知識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主動地參加到語文課堂中,所以經(jīng)常性的甚至全程利用多媒體技術,這樣也會讓學生的興趣點和積極性慢慢降低。
比如,在《日月潭》一文中:“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化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通過文字學生無法想象出整個日月潭的美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日月潭的美景。在展示過后,教師就應該引導讓學生繼續(xù)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書本中,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有的老師整節(jié)課都圍繞多媒體來欣賞日月潭的美景,忽視學生的語言感悟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這樣濫用多媒體是沒有好處的。
教師在給學生授課之前應該進行充分備課,選擇制作合適的多媒體課件,根據(jù)多媒體技術有目的地展開教學,促進語文的課堂優(yōu)化,以達到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和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程度的優(yōu)勢,但同時在運用的過程中也產(chǎn)生了限制性,如設備的硬件,假如沒有硬件設備,多媒體技術是無法正常運行的[3]。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明白學生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每個學生在相同的發(fā)展階段也會有不同特點的現(xiàn)象,學生的一些個性特點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習產(chǎn)生影響,也會對教師設計的教學模式產(chǎn)生影響。所以,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前應該要明白這類的情況,從而更好地實施教學手段。
部分教師覺得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就僅僅是制作一個簡單的課件,然后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出來,但其實這樣的認知是不完全的,也可以說是教師對多媒體的認知偏差。然而,即使教師設計的課件僅僅是幾張照片而已,那也需要教師的一些專業(yè)技術。教師應該在設計課件、選擇信息資料的過程中,明白自己的課件想要表達什么,讓學生通過在課件的觀看后掌握什么知識。如,教師在制作和學生近況有關的課件時,應該明白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是否會對學習產(chǎn)生動力、學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的積極性以及學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等這些內(nèi)容。教師把像這樣和學生有關的情況都搞清楚,會有利于教師課件的制作以及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
是否可以在合理的時機運用多媒體技術也非??简灲處煹慕?jīng)驗。這就不但要求教師要領悟多媒體的各個功能,還要求教師能主導整個課堂。研究表明,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通過多媒體展示知識的時機應該是根據(jù)學生對內(nèi)容需要的能力來考慮的。內(nèi)容需要就是教師在課堂中把教材中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以及學生領悟語文知識的關鍵時刻或?qū)W生在產(chǎn)生思維困難的時候,教師就能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解惑。
比如,在《聽聽,秋的聲音》的課堂中,教師認為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蟋蟀振動翅膀,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太過于抽象,所以學生無法理解“秋的聲音”這個定義,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朗讀完課文后,在多媒體中展示GIF,如:樹葉在擺動、大雁在空中飛翔、人們在收割成熟的莊稼、樹葉開始慢慢變黃到逐漸凋零的過程等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秋天來臨的景象,進而使學生在通過教師和多媒體的引導下,感受到作者所寫的意境。教師在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有關知識的GIF 時,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多媒體中,學生在觀看動畫時也在不斷地思考和感受語文知識表達的情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多媒體播放的一小段動畫中,學生就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氣息是怎樣的,秋天來臨時是如何表現(xiàn)的,怎樣通過自己的語言告訴人們的。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必須要在合理的時機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進行授課,發(fā)揮多媒體的最大作用。
信息時代的來臨,給不同行業(yè)都帶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促進了教育行業(yè)的深入探索。各行各行的從業(yè)者,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提升自己。語文課程教學由于課時較短,教師無法將所有的內(nèi)容形成詳細的板書,更不能對相關的圖解內(nèi)容進行文字細述。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更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提升理解能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多了,學習氣氛也活躍起來了,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比如,教師在給學生開展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使用圖片給學生介紹生字的起源和構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字。另外,多媒體的功能可以將字體變大變小,讓字體更加端正,進而提升了學生的書寫規(guī)范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生字詞教學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生字詞教學效果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性。小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還不夠成熟,認識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學習生字詞。所以,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為前提,進行生動形象化教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達到這一教學任務。
比如,在給學生開展生字詞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讓教學更生動形象。在教授拼音“d”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萬馬奔騰的視頻,馬在奔跑的過程中會有“得得得”的聲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聲音模仿,對“d”的聲音進行記憶。在教學“人”“口”的生字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將古現(xiàn)代文字進行比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字的發(fā)展和每個時代文字的區(qū)別??梢哉f,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夠讓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更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
語文學科的應用較為廣泛,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該以實際生活為切入點,讓語文教學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能夠讓教學更符合實際生活,進而保證課堂教學質(zhì)量。
比如,在給學生講解《元宵節(jié)》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元宵節(jié)》相關視頻: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湯圓的場景、一家人一起制作湯圓的場景……視頻中很多場景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有關。可以說,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氛圍當中,更利于教師開展課程內(nèi)容。可以說,多媒體語文教學能夠與實際生活建立聯(lián)系,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
多媒體的產(chǎn)生,是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下衍生出來的。隨著多媒體在教育行業(yè)的廣泛應用,讓教學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化,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學生還能夠從多個角度掌握和理解語文知識,進而發(fā)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在教學《拔苗助長》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播放植物生長的過程、如何使用養(yǎng)分等,這樣能夠讓學生明白拔苗助長是不正確的行為,進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qū)W會思考。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受大多數(shù)教師歡迎的,然而教師怎樣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授課這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教師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制作出合適的多媒體課件,讓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有機融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師生能夠充分享受語文課堂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