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感念萬物的寫作
——論劉第紅的文學世界

2022-11-21 01:01
寫作 2022年3期
關鍵詞:單位

張 均

在長篇小說《單位人》“后記”中,劉第紅曾這樣談及自己的寫作與萬物及時光之關系:“既然死亡是每個人必然的終點,在路上的幸存者就應該學會感謝——感謝萬物蒼生,感謝生活;應該懂得珍惜——珍惜時光,珍惜生命”,“藉由寫作,確立生命的意義,消解生存的焦慮,無愧于生命,無愧于時光。”①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242頁。由此可見,感念萬物,以萬物自然為尺度,悲憫記錄塵世蒼生、人世變遷,從中覓尋愛與生命的微光,是劉第紅21世紀以來寫作的主要指向。作為一名跨文體寫作的作家,劉第紅兼擅散文、童話、詩歌、小說,但無論是散文集《穿裙子的云》(2009年版)、《白蝴蝶黃蝴蝶》(2012年版),還是接近“底層寫作”的長篇小說《漂泊》(2010年版),抑或是最近的記述都市生存景觀的《單位人》,劉第紅都能貼近大地上原初的聲音,并以之為底線與立場,記述那些輾轉于異鄉(xiāng)的靈魂,引渡更多的迷失于體制叢林中的眾生。這種內在的連續(xù)性與統(tǒng)一性,賦予劉第紅的文學世界豐富與多義,以及難以復制的價值。

一、大地上的事物

劉第紅來自湖南新化,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比例最大的,可能也是他傾注心力與情感最多的,無疑是有關故鄉(xiāng)、大地與童年的記述。在《穿裙子的云》中,他如是說道:

每次在西去縣城的列車上,我都要向窗外連綿的群山投去深情的一瞥。我對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樹,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懷有深深的敬意。一股不可遏制的暖流在我的身上、在我的心中歡暢地奔流。①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頁。

這當然可說是普遍性的鄉(xiāng)愁,“在當下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鄉(xiāng)愁’具體是指對于工業(yè)化之后消失和被迫丟棄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生活的追懷。單獨地看,這種追懷似乎是個人行為,但實際上,隨著現(xiàn)代文明生活的普及和國人整體文化情操的養(yǎng)成,這種‘鄉(xiāng)愁’已經(jīng)具有社會集體性和普遍性,越來越成為對傳統(tǒng)人文與自然親密和諧的文化生活的一種追懷式的文化思潮”②陶成濤:《文化鄉(xiāng)愁:文化記憶的情感維度》,《中州學刊》2015年第7期。。然而這只是就一般而言,其實在當代文學中出身鄉(xiāng)村而又對鄉(xiāng)村懷有原始性的憎厭與恐懼者,未必是少數(shù)。其中,或因“黑五類”身份而被人歧視,或由于曾掙扎在生存線上而早早經(jīng)受世態(tài)炎涼,但劉第紅相對幸運。他出生晚,待他進入少年時代,以政治身份區(qū)分人群甚至決定個體命運的年代已成過去。而他的父親,一度是鄉(xiāng)文化站站長,雖然莊稼種得不算太好,但無疑是鄉(xiāng)村世界廣受尊重的人物,“父親是一位鄉(xiāng)村藝術工作者,他會寫詩、寫對聯(lián)、寫劇本,會作詞、作曲,會演唱,會樂器,會繪畫,會書法”③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259頁。。這樣的時代與家世,可謂是上天給予劉第紅的賞賜,他得以不被怨恨、自卑、恐懼等情緒所糾纏,而能以自在、寬和的姿態(tài)發(fā)現(xiàn)并面對他所置身的山川萬物,以及大地無言之美:“到達山頂之后,好長時間,誰也不肯說一句話。我們被天地之間無言的大美震懾了,似乎覺得一句多余的話都是對美的破壞。我們仿佛來到了一個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的童話世界?!雹軇⒌诩t:《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259頁。這種自由地與萬物相親近的姿態(tài),構成了劉第紅故鄉(xiāng)敘述乃至他的文學世界的邏輯起點。

不過,從文學寫作的角度看,“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xiàn)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⑤[法]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頁。,故鄉(xiāng)也不例外。文學史上的故鄉(xiāng)書寫從來不是“自然”之物,而是與各種敘事體系、表意系統(tǒng)緊密“糾纏”的結果。譬如,啟蒙主義者會將故鄉(xiāng)目為“老中國”的愚昧之所或荒涼之地,革命寫作者多凸顯鄉(xiāng)村中的罪惡與不義并從中召喚現(xiàn)有制度的反抗力量,反現(xiàn)代性(或曰“抒情傳統(tǒng)”)則可能以故鄉(xiāng)、大地構筑詩和遠方。在劉第紅進入寫作的21世紀時,革命及其意識形態(tài)業(yè)已淡化,將鄉(xiāng)村再度建構為愚昧之地的“新啟蒙”(如《桑樹坪紀事》)也與鄉(xiāng)村子弟的實有經(jīng)驗捍格不入。比較起來,由廢名、沈從文以至何立偉、張煒的反現(xiàn)代一脈,可能更接近劉第紅之于故鄉(xiāng)的深情。然而,這也仍然只是表面的相似。其實,在劉第紅創(chuàng)作中,并未出現(xiàn)沈從文或張煒小說中那種明顯的鄉(xiāng)村/城市之間的緊張,即便在《漂泊》這樣的書寫打工生涯的小說中,城市也仍然是鄉(xiāng)村子弟努力融入的對象。故準確地說,劉第紅并不以都市中的“鄉(xiāng)下人”自居,他筆下的鄉(xiāng)村子弟也未顯現(xiàn)出拒絕都市的姿態(tài),相反,如同《漂泊》中的江海鵬一樣,他們從鄉(xiāng)村來到都市,“有凌云之志”,“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⑥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不過,無論他們“飛”得多高、多遠,故鄉(xiāng)、大地都構成了他們的來路和依據(jù)。實際上,在劉第紅創(chuàng)作中,大地未被處理為漂泊者現(xiàn)實的歸宿,但明顯是所有人價值的源泉和靈魂可以得到安妥的憑借。因此,情系鄉(xiāng)土、沉湎于大地上的事物,造就了他的創(chuàng)作明顯的辨識度。

劉第紅的故鄉(xiāng)湖南新化,群山連綿,是所謂“王化之新地”,在宋代以前屬于未歸化區(qū)域,為苗瑤諸族聚居地,故劉第紅幼年時即對巫覡之風相當熟悉。他的散文,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生氣淋漓的神、鬼、人渾然一體的世界。借用鄭萬隆在小說《我的光》中的描述是:“山里的一切,樹、草、鳥、獸、風、雨、雷電包括石頭都和人一樣,都是有靈性的?!麄儭颊J得你,你們一定得把‘他們’當親人一樣看待。”①鄭成降:《我的光》,《生命的圖騰》,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82-183頁。在新化鄉(xiāng)間,靈性溢于天地之間。比如,此地有“公地母田”之說,認為(旱)地是公的,耕地的牛應該是母牛,于是二銀家那頭健壯的公牛就不肯下地耕種②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1、153頁。,又如人們認為瓜還有“瓜魂”:

人有靈魂,瓜也有瓜魂。瓜魂特別膽小、害羞,生性怕人。長在路邊的苦瓜,禁不住路人的反復贊美,瓜魂竟然給羞死了。瓜魂死了,瓜藤也就活不長了。路上行人那么多,嘴巴長在人家身上,我們也管不著。掛上一只破鞋,是為了掌那些議論苦瓜的行人的嘴,以保護瓜魂。③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1、153頁。

顯然,此地萬物皆有魂靈,地分公母,人物交通,人、鬼、神之間,還形成了奇特的相處方式:“有一個人,走夜路經(jīng)過田家水庫時,感覺背后猛然有人拍他的肩膀,也沒有聽到任何腳步聲。他似乎有某種不祥的預感,沒有回頭,只是掏出一串锃亮的鑰匙,響當當?shù)娜釉诘厣?。后面那人轉眼就不見了。據(jù)說拍人肩膀的是鬼,要是夜行者回過頭來,他就會立刻咬住他的喉嚨”,“鬼怕銅器,所以當鑰匙顯現(xiàn)時,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④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1、153頁。還有類似“鬼打墻”一類傳說,對于有著鄉(xiāng)村經(jīng)驗的讀者而言,無疑能勾起蠻荒而親切的記憶。

如此種種,呈現(xiàn)了新化鄉(xiāng)間鮮活的原生態(tài)的民間世界。不過,如此鄉(xiāng)村并未因巫覡之風的存在而真的成為“荒蠻之地”。與韓少功書寫“馬橋弓”的民間世界不同,劉第紅對故鄉(xiāng)的敘寫,多是以童心予以觀照的結果。兒童思維與成人思維的最大差異,在于兒童視萬物皆為靈性之物,以為自然界的動物、樹木都和人一樣,具有人的喜悅、悲傷等情緒。維柯認為:“兒童的特征在于他們把無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們戲談,好像它們和活的人一樣”,“兒童們記憶力最強,所以想象也格外生動,因為想象不過是展開的或復合的記憶”,在他看來,“在世界的兒童期,人們按照本性就都是崇高的詩人?!雹荩垡猓菥S柯:《新科學》,伍蠡甫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36-537頁。由于以童心為觀察故鄉(xiāng)的基本視角,劉第紅筆下的新化群山、大地上的諸種事物,并未因為巫覡之風的敘寫而成為“地方志”一類風俗書寫。相反,因為人之愛戀的浸透,這一切都匯成生生不息的萬物滋長而又相互交融的土地,恰如論者所論述,劉第紅“懷著一顆愛心和善心去面對自然萬物,與植物交談,與昆蟲對話,與各種不起眼的自然之物展開心靈的溝通”,其中“奔涌著作者關愛萬物、慈悲生命的情感溪流。自然萬物都是大地的兒女,都浸潤在自然母親慈愛的恩澤中”⑥程箐、劉琳:《趣與美:兒童文學的詩性特征——以劉第紅散文集〈白蝴蝶 黃蝴蝶〉為例》,《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梢哉f,這是一種闊大的包容萬物的寫作境界。在劉第紅,接近這種境界主要是通過“物具人格”的方法實現(xiàn)。劉第紅童話(也包括散文)存在兩種“物具人格”,“一類是自身具有生命特征的物的人格化”,“另一類則是本身不具有生命特征的物的人格化”,“前者讓讀者認識到人類并非世界的主宰,眾生平等,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同樣也擁有繽紛多彩的世界,后者更是讓想象蔓延,使生命的痕跡無處不在,以萬物的靈性為平凡的世界增添詩意”⑦錢浩君:《論劉第紅童話集〈最后一根琴弦〉的陌生化魅力》,《嘉應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這兩種“物具人格”共享著的正是溫暖、可愛、對這世界始終愛得純凈、小心的兒童心理。明人袁宏道論“童心”曰:“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保ā对欣扇肪硪弧稊㈥愓募罚﹦⒌诩t的故鄉(xiāng)記述,多挾有兒童的“自然”的觀看與感受,“有趣”而多靈性,呈現(xiàn)著大地的豐饒、美好與詩意。

實際上,現(xiàn)實中的湖南省新化縣并非只有詩意,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復雜與暗面,新化未必少有。而且,劉第紅由鄉(xiāng)村而都市,經(jīng)見、閱歷都頗深廣,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是“(我)獨自走在寂寞的人生旅程上,我意識到,我丟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并且它們都一去不復返了”①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66頁。。也就是說,作為現(xiàn)實的個體,劉第紅自有“洞見”的能力,但只要寫到故鄉(xiāng)與土地,劉第紅就放下了那個被都市社會“歷練”著的自己,而變得輕柔、溫暖。此“輕柔”不僅指童幼時的天真好奇,更指文學家劉第紅在文字世界中始終明了自己“從哪里來”,始終堅持著自己對于生命的寬廣的愛意,哪怕是對于遙遠的逝去之人:

從墓穴的大小來判斷,主人生前應該是一位少年,年紀可能與我相仿。他生活在什么朝代?是清朝、明朝,抑或更早的朝代?他為何夭折?生前過得快樂不快樂?這一切都無從得知。我竭力想象他的面容,可腦海里仍是一片模糊。他的形體、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故事,全部消逝在風中。②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66頁。

二、傷痕、記憶與主體

對清朝抑或明朝的早夭少年,劉第紅都存有如此溫暖的愛意,對于自己的同齡人和同鄉(xiāng)人,其眷戀之情就更在不言之中了。沈從文在散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曾經(jīng)如此說及他與故鄉(xiāng)人、物的關系:“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無滯礙)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船只,一切都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③沈從文:《湘行散記》,上海:開明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頁。,與沈從文一樣深受苗瑤文化遺風熏染的劉第紅多少有此精神底色。不過,劉第紅并非一個自然論者,或一個抽身事外的鄉(xiāng)村美學的提倡者,就像美國社會學家F.戴維斯批評的某種“簡單的懷舊”:“它隱匿和包含了未被檢驗過的信念,即認為過去的事情比現(xiàn)在更好、更美、更健康、更令人愉悅、更文明也更振奮人心。簡言之,它泰然自若地宣稱‘美好的過去和毫無吸引力的現(xiàn)在’。”④[美]費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轉向:后現(xiàn)代論文選》,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頁。這樣的回顧性的“簡單的懷舊”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不乏其例,但劉第紅沒有泥陷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他既然“溫暖的愛著”自己的故鄉(xiāng)與那些童年的玩伴,他的筆墨就必然伴隨著這些玩伴走出故鄉(xiāng),到更廣闊的地域與社會去迎接命運與未來的挑戰(zhàn)。相比于回顧性的鄉(xiāng)土記憶,劉第紅的寫作兼有前瞻的特征。他出生于1972年,1990年代,正是他這一代同齡鄉(xiāng)村子弟南下廣東、漂泊異地、搏求新的生存與機會的時期。長篇小說《漂泊》,則是這一轉型時代人生與命運的忠實記錄。在這篇小說的“后記”中,劉第紅說: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將一些人卷入車輪底下。⑤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頁。

然而這些被“卷入車輪底下”的人,是劉第紅的“大地上的親人”,也是劉第紅的許多個另外的“自我”。所以,當劉第紅有機會拿起筆來記述這一代人的青春與生存時,他注定是充滿悲憫與愛的。他以溫暖的目光,隨著這些“被侮辱、被損害的人”輾轉于出租屋、工地、城中村等等異鄉(xiāng)之所,記錄下了他們生命的刻痕,也記錄下了改革開放時代中國的“新傷痕故事”。

劉第紅的散文、童話對故鄉(xiāng)進行了詩化處理,相形這下,《漂泊》對于江海鵬、曾先益、吳三妹這一批鄉(xiāng)村子弟漂泊人生的記錄更近于原生態(tài)。按照一些社會學研究者的看法,農(nóng)民進城需歷經(jīng)經(jīng)濟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的三種適應:“(他們)首先必須找到一份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獲得一份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經(jīng)濟層面的適應是立足城市基礎的;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適應之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是進城農(nóng)民工城市生活的進一步要求,它反映了進城農(nóng)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廣度;心理層面上的適應是屬于精神上的,它反映出進城農(nóng)民工對城市化生活方式等的認同程度”,“心理適應實質是被城市文化同化,完全地融入城市社會”①朱力:《論農(nóng)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對這三個層面的適應,《漂泊》都涉及了。從經(jīng)濟層面看,這批漂泊者以其驚人的勤勞與忍耐,逐漸適應了城市的生存,如江海鵬初到北嶺村,跟同學楊寶豐一起擠在出租屋里,先進漁具廠打工,不久又跟著伍師傅在工地上干活,后來工頭跑了,他又到醫(yī)院做陪護、看守太平間。楊寶豐、曾先益的經(jīng)歷也大致相仿。他們雖如亂世飄蓬,但卻以不可思議的韌性生存下來。其間種種記述相當真實,在很多細節(jié)上都顯示出可貴的扎實與質感,如小說寫到工地上的敲磚,“要削掉粘在上面的水泥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們粘得很死,用磚頭敲一下,都震得虎口發(fā)麻。有的‘死疙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敲,最后‘疙瘩’完好無損,反而把磚給震碎了,落得個前功盡棄”②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194、116頁。。就社會層面看,劉第紅也實錄了鄉(xiāng)村子弟進城后所遭受的種種身份歧視(尤以經(jīng)常被半夜突襲查身份證為典型),也寫到了他們的身份自卑,如江海鵬面對護士李婷,“(他)自慚形穢,恨自己不爭氣,恨自己無能,在社會的最底層乞食”③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194、116頁。。當然,也敘寫了他們對于城市的向往。但與一些社會學研究者的認定不同,劉第紅始終未將城市視為鄉(xiāng)村子弟最終的靈魂皈依對象。他筆下的人物,對城市生活方式的認同頗為復雜。一方面,他們認為城市代表了現(xiàn)代,從習說粵語到穿著打扮,他們都在模仿城里人,但另一方面,城市也在不斷地向他們顯示自身的虛偽、墮落甚至罪惡,如長相丑陋、色瞇瞇的村長張麻子,如性壓抑而漸趨變態(tài)的老婦人謝阿姨,又如玩弄處女的富商,不一而足。在如此混亂的倫理環(huán)境中,有些鄉(xiāng)村子弟堅守住了自己,有些則隨波逐流甚至墮落。如曾先益在食堂采購中“揩油水”、王清香被誘騙失身,如吳三妹不能忍受打工辛苦,選擇被張麻子包養(yǎng)。其中,最觸目驚心的,是常年不回家、無法解決生理問題的伍師傅,終于決定用給女兒準備的學雜費去嫖娼,孰料有著“渾圓的屁股”的、“自顧自寬衣解帶,動作麻利,很快就只剩下棗紅色胸罩”④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194、116頁。的妓女,竟然是自己的外甥女、被人拋棄終至“失足”的吳三妹!

如此種種“傷痕”,注定了劉第紅對鄉(xiāng)村子弟進城以后“社會適應”的理解,就不大可能走向對城市生活方式的高度認同。恰恰相反,在人生的危急時刻,往往還是來自鄉(xiāng)村的道德信念維持了他們作為“人”的存在。對劉第紅內心的這種信守,已有評論家發(fā)現(xiàn)并稱贊:“(《漂泊》)敢于直面底層的苦難,但并不滿足于對這種表層苦難的渲染,而是重在表現(xiàn)社會變革對農(nóng)民淳樸人性和傳統(tǒng)道德的強烈沖擊,以及由此造成的內心的困惑和迷茫等。而且作家始終堅信一點,在這場沖擊中,很多所謂的上層人的人性和道德遭到了土崩瓦解,唯獨這群最卑微的人用最自然的方式堅守了人性的底線。”⑤宋德發(fā)、王彬:《底層生命的卑微與高貴——評劉第紅長篇小說〈漂泊〉》,《嘉應學院學報》2011年第9期。比如,伍師傅在發(fā)廊遇見自己的外甥女后,尤其在拒絕了外甥女破罐破摔的性邀請后,徹底陽痿了。但不久后的春節(jié),他仍然如同在老家一樣,去看望了這個“失足”的外甥女:

他把拎著的一袋水果塞給她,塞給她的,還有一個紅包,紅包里裝的是李工頭支給他過年的錢。他原本打算將那張百元大鈔換開,只裝50塊,后來沒有去找錢,囫圇裝了進去。吳三妹收到紅包,像個小孩子似的,臉上笑成了一朵花。畢竟,她還是孩子。①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212、82、83-84、224、254頁。

鄉(xiāng)土社會的倫理秩序在這異鄉(xiāng)的都市仍維系了自己的力量。又如江海鵬在醫(yī)院食堂打飯時,負責打飯的曾先益少收了兩塊錢,“占了兩塊錢的便宜,一開始,他還感到很得意,可很快就覺得不是滋味。區(qū)區(qū)兩塊錢,就使自己的身上染了一個污點。他是一個對個人道德近乎苛求的人”②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212、82、83-84、224、254頁。,最后江海鵬選擇補錢并不再到曾先益負責的窗口去打飯。顯然,在劉第紅看來,不是“城市生活方式”讓江海鵬、伍師傅、吳三妹這樣的人仍不失其為“人”,而是身在城市的他們,始終沒有忘記鄉(xiāng)村和土地給予自己的對于意義和尊嚴的理解。正是因了鄉(xiāng)土倫理與意義系統(tǒng)的支撐,他們才得以在這破碎、缺乏人性根基的城市安頓身心。源出于大地的人倫記憶、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包容與支持,構成了《漂泊》的情感基調。楊玉珍被燒傷后,“大伙盡量不在她面前提及那次事故,并且打碎了出租屋的所有鏡子”③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212、82、83-84、224、254頁。。而在楊玉珍登上返鄉(xiāng)火車時,送行的大伙沒有立即返回,而是在她的窗口外站成一排,執(zhí)意要等到列車啟動。對此,小說寫道:“是的,他們在舉行告別儀式,告別一位朝夕相處的同胞,告別一位慘遭不幸的姐妹?!雹軇⒌诩t:《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212、82、83-84、224、254頁。這幾乎是一種有關生命與尊嚴的宣言。這種態(tài)度,被敘述者推延至全篇。在敘述者看來,“失足”了的吳三妹也“還是孩子”,她后來還賣腎給母親治病,在食堂采購中“揩油水”的曾先益也仍然是一個見義勇為、“多么細心,多么體貼”⑤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212、82、83-84、224、254頁。的小伙子。可以說,這樣溫暖的愛與尊重,沐浴著每一位奔波在異鄉(xiāng)的卑微然而又有著自身高貴與豐富性的生命。

顯然,源自故鄉(xiāng)與大地的溫暖記憶,使劉第紅對所有漂泊于異鄉(xiāng)的靈魂深懷悲憫,也使他的這一類型寫作與21世紀初以來盛行的“底層寫作”有所差異。這表現(xiàn)在,《漂泊》雖然也涉及城市體制的暗面,但總的來說,并未將城市列為揭露、批判的對象。真正成為劉第紅寫作目標的,是這一代鄉(xiāng)村子弟與時代一同向前的成長。當然,這不是以被城市文化完全同化的方式成長,而是帶著鄉(xiāng)土深處的情感與記憶,以自己的自尊、自愛、自強而不斷在城市的“磨礪”中蛻變、成長,最終凸顯為可以自我決定、把握時代的新型主體。在小說中,最終放棄打工、考上江城大學的江海鵬,正是這樣地從市場的陣痛中形成的歷史主體,恰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言,這些被卷入歷史車輪底下的人并非就此消失,“他們終將爬起來,忘卻傷痛,繼續(xù)前行”⑥劉第紅:《漂泊》,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212、82、83-84、224、254頁。。這種寄望,也見證著劉第紅辯證而通透的歷史觀。

三、隱者的悲憫

新化鄉(xiāng)村子弟劉第紅的具體經(jīng)歷不甚清晰,但很顯然,如同江海鵬一樣,他也在“時代的巨輪”的“碾壓”下奮力前行,最終成了“新廣州人”。自然地,“忘卻傷痛”也會是他的經(jīng)歷的一部分,這造就了他的文學世界的豐富,也形成了他觀察都市世界的個人視角。后者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于自己所置身的職場和都市,劉第紅不愿繼續(xù)保持他之于大地與鄉(xiāng)村子弟那種溫暖的愛意。冷眼觀世,洞察人性,就成為他的最新長篇小說《單位人》的突出標識。不過,以諷世而奪人眼球,又非劉第紅之所樂為。還在少年時候,劉第紅即在一家全國性大報上用筆名發(fā)表了處女作,但他終究把這個“爆炸性新聞”隱瞞了下來:

對于當時小小年紀的我而言,要守住這么大的一個秘密,可算得上一件殘酷的事。但它也使我獲益匪淺,我從此養(yǎng)成了不愛慕虛榮的品性——不計名利,不諂諛,不媚俗,永遠為自己的心靈而寫作。①劉第紅:《穿裙子的云》,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頁。

所謂“寧靜以致遠”,劉第紅在少年時代即能養(yǎng)成能與現(xiàn)實保持距離的寧靜品性,對他后來的寫作至關重要:因為“寧靜”,遂能廣大,亦能把控距離與節(jié)奏。前者見之于他對大地與鄉(xiāng)村子弟的記述,后者則體現(xiàn)在他在《單位人》中對身邊都市社會的刻畫,其間閱事觀人的深刻與超脫人事的距離感互為參照,別成一格。

《單位人》閱事觀人的深刻給人難忘的印象。按照《單位人》的內封介紹,該小說“描寫了中國大陸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時期一群單位人的命運”,具體而言,小說中的單位是一家體制內刊物。這當然與劉第紅身為廣州一家體制內刊物主編的身份有關,但他的用意顯然不在于披露業(yè)界“內幕”,而在于借這一群“單位人”的進退沉浮,深度觀照單位制度所造就的特定生存空間與生存狀態(tài)。所謂“單位”,是新中國采取計劃經(jīng)濟體制以后所形成的社會體制,它造就了一種特殊的國家、單位與個人的關系狀態(tài),“國家全面占有和控制各種社會資源,處于一種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進而形成對單位的絕對領導和支配;單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單位成員發(fā)展的機會以及他們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資源,處于一種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進而形成對單位成員的絕對領導和支配。在當時,所謂企業(yè)單位辦社會,單位功能多元化的一個直接和突出的社會后果,就是在極大程度上強化了單位成員對其單位的全面依賴性?!雹诶顫h林:《變遷中的中國單位制度:回顧中的思考》,《社會》2008年第3期。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以后,這種單位體制出現(xiàn)了局部的市場化調整,但仍然廣泛存在于中國的都市社會之中,其間人與單位仍然存在密切的關系,個人仍然深刻依賴單位,不但從單位獲取生存的條件,更從單位獲取自己的社會身份乃至生存意義。所以,若要選取一個恰切角度來切入當代中國都市生活的話,那么單位無疑是一個絕佳入口。在當代文學史上,劉震云即以擅長寫“單位”而著稱,其小說《單位》《一地雞毛》等皆可謂“筆透紙背”之作。劉第紅將自己這部都市小說命名為《單位人》,大約也有避免與《單位》重復的考慮。不過兩者其實還是有所差異,《單位》寫的是官場,《單位人》所敘則是擬官場(雜志社為事業(yè)單位)。而且,出于距離控制的考慮,劉第紅采用了多視角敘述(洪思慧、趙小琪稱之為“輪言敘述”):“全書不同的敘述人分別發(fā)出了12種不同的聲音”,“每個角色似乎都在爭先恐后地講述自己的不幸,嘈雜的話語聲形成一種多聲部、高分貝的怨憤之音,傾訴著對生活、對自我、對他人、對人生的不滿。另外,小說交換使用不同人物對同一事件的講述,多角度多側面地交代和顯現(xiàn)人物與事件,增加了敘述的靈活性和客觀性”③洪思慧、趙小琪:《輪言敘述、眾聲喧嘩生成的陌生化文本——評劉第紅長篇小說〈單位人〉敘事方法的創(chuàng)新》,《廣州大學學報》2017年第9期。。如此一來,就更立體、更多層次地揭示了單位制度下人的生存狀態(tài)。在小說中,圍繞著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乃至主編等職位,各“單位人”展開了激烈的競逐。其中,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欲望邏輯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法則。編務小秦科班出身,但文字水平未入傅總法眼,編輯做不成,只能做編務,她利用在廳機關工作的老公背后投訴傅總,致使傅總流年不利。傅總為此更為生氣:“小秦同我斗,會有好結果嗎?我當初只是想考驗考驗她,說不定哪天高興了,就回心轉意讓她當編輯?,F(xiàn)在改變主意了,我要讓她永世不得翻身。”④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42-43頁。方姐原本為人老實、低調,但她也學會了“天天回單位跟鄭總鬧,跟傅總鬧,不依不饒,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達目的不罷休”①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糜姐善于利用女性資源:“女人只要舍得。要有啥就有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②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雜志社一把手鄭總則深信“人生就是交易”,“女人和錢,一樣都不少”,他以替傅總爭取正處級待遇換得對方支持,終于將甘于“奉獻”的糜姐調到辦公室做了主任。對此事,傅總也“想通”了:“按我以往的立場,我是堅決反對這樣的人事調整的。思前想后,我這回默許了。犯不著跟利益過不去,自己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做一個‘犬儒主義者’,組織給根骨頭就歡快地搖搖尾巴。妥協(xié)是做人的藝術?!雹蹌⒌诩t:《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如此種種,構成了單位制度下堪稱“灰色”的原生態(tài)的生存景觀,用敘述者的說法是:“在一個野蠻的社會里,人與人才勾心斗角、劍拔弩張,心靈與心靈逐漸疏遠,生活充滿對立與冷漠”④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劉第紅對此可謂冷眼觀世。

不過,劉第紅的“冷”并未走向國民性批判,仍然保持了他對于人性的寬廣的理解力。在《單位人》中,敘述者雖然對單位制度下“相互整來整去,沒完沒了”⑤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的生態(tài)充滿厭倦,雖然對種種身在彀中的人物說不上有好感,但也還是盡力從“人”的角度對每一個人予以理解。譬如,滿腦子裝著錢和女人的鄭總,以前也曾是廉潔、優(yōu)秀之人:“我剛進單位的時候,有位作者中秋節(jié)送了一盒月餅給我,我都覺得過意不去,想方設法退了回去。漸漸地,我發(fā)覺我的朋友越來越少,越來越孤獨,周圍的人都莫名其妙地防備著我,我似乎成了‘異類’”,到后來才“身不由己”“隨行就市”⑥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其他人,活法各異,但也大都有各自不得不如此的緣由。用小說中死掉了的老黃的想法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是容易的。倘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替他人想一想,人世間就會多一份理解,社會就會多一份和諧。”⑦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這大約也是劉第紅面對都市“單位人”的想法,這種想法與張愛玲其實頗有共情之處。張愛玲說:“我寫到的那些人,他們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原諒,有時候還有喜愛,就因為他們存在,他們是真的。”⑧張愛玲:《我看蘇青》,王偉華編:《張愛玲全集》第1卷,??冢汉D铣霭嫔?995年版,第60頁。

由此,《單位人》就呈現(xiàn)出既明顯疏離卻又不失“寬廣的同情”的距離感。一方面,與面對鄉(xiāng)村子弟的“溫暖的愛著”不同,劉第紅對這些“整來整去”的都市眾生多取諷刺姿態(tài),敘述上明顯存有距離,另一方面,這種諷刺又是節(jié)制的、自省的,并未形成話語的遮蔽而使人物完全陷入匿名的“他者”狀態(tài),相反,敘述者深入每一人物內面,體察其內心曲折,時而也流露出一些設身處地的理解。因此,《單位人》就呈現(xiàn)出有節(jié)制的諷刺與有距離的理解,二者達成微妙平衡。在此平衡的背后,則有一種隱者的眼光,一種超越眾生與利益格局的寬闊視野,一種莊子所謂忘卻形骸、以無所待“而游無窮”(《逍遙游》)的生命境界。此種境界,在《單位人》中直接表現(xiàn)為對亡者敘述的征用?!秵挝蝗恕分袃晌煌稣撸ǖ貌∪ナ赖木庉嫴吭魅卫宵S、跳樓身亡的總編辦主任貞姐)給讀者展示的則是生命的徹悟,以及對于未悟者的憐憫。小說一開場,老黃即已去世。立身彼岸世界,他洞察所有此岸人心,也嘆息所有人生。比如,他旁觀染上“性癮”的鄭總:“他以前做副處的時候,方向明確,朝著正處的寶座一路狂奔?,F(xiàn)在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不知自己要往哪里去”,“頹廢的心理像一根野藤在他內心悄悄蔓延。物質與精神的不平衡,最終將他異化了”⑨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他也嘆息貞姐的不能“放下”,“‘放下’名利,你一定會活得舒暢,活得輕松,活得有滋有味,定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如果執(zhí)迷不悟,你就鉆進了一條死胡同”⑩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63、69、76、93、93、208、226、88、110頁。。而這一切“看”,皆源于老黃超脫塵世而有的內在超越的心態(tài):

我們所有的人,都在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趕赴死亡的約會,只是約會的時間不同而已。人世間有許多不平等,惟有死亡是平等的。在生的途路上,我們到底要做什么呢?為了名譽、地位、金錢,人們幾乎耗去了全部生命。而這些外在的東西,無非過眼云煙。每個人總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走。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最值得做的,應該拋開一切外在的東西,理解、關注、享受生命本身。①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13、216、217頁。

這又何嘗不是劉第紅的切膚之嘆呢?所謂“放舍身心,令其自在”(《五燈會元》卷三),正是此意。若置諸中國傳統(tǒng)隱逸文化的視野,這無疑屬于“逸”的范圍:“‘隱’是初級境界,屬于技術操作的境界,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所執(zhí)有所待,所以它基本上就是‘身隱’;‘逸’是高級境界,屬于藝術審美的境界,它在相當程度上已無所執(zhí)無所待,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所以它基本上就是‘道隱’”,“‘逸’體現(xiàn)出一種超凡脫俗、不拘法度常規(guī)、自由自然的審美狀態(tài)”②徐清泉:《論隱逸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發(fā)展中的意義》,《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不過,劉第紅在小說中臻于“逸”境,與其說是因于莊禪的啟迪,不如說是生活歷練、歲月淘洗的結果。就像小說中活著的眾生都在體制泥沼中自愿地掙扎,唯一近于此種“逸”的超越之境的,是最終沒有當上總編的傅總:“(他)很是超脫,將大部分權力移交給了段總。他說,從名韁利索之中解脫出來,渾身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與喜悅?!雹蹌⒌诩t:《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13、216、217頁。甚至,他與倪姐之間還意外收獲了“純潔、高尚的愛”,“它與情欲無關,它與利益無涉。它令肌膚之愛相形見絀,它令肉體之愛黯然失色,它令物質之愛無地自容”④劉第紅:《單位人》,臺北:獵海人2016年版,第13、216、217頁。。

這是逾出“生活”軌道而收獲到的審美化的生命境界,也大約是劉第紅針對都市叢林化生存給出的一份“答案”。的確,與面對“大地上的事物”不同,劉第紅對于深陷在“名韁利索”中的“單位人”并不喜歡,但他終究是以悲憫之情包容了卑瑣的他們、蒼白的他們。推其緣由,則在于這些“單位人”雖多乏可愛,但他們也是眾生之一、萬物之一啊,甚至就是我們另外的“自己”。而“感謝萬物蒼生,感謝生活”,原本就是劉第紅寫作的由來與根底,所以,在生命的層次上,他終究會接納這種種灰色的人生與事物,并使之與“大地上的事物”的書寫形成呼應。由此,從對故鄉(xiāng)、土地的回憶性書寫,到對鄉(xiāng)村子弟“新傷痕”故事的記述,再到對身邊體制生存的近距離觀察,劉第紅的文學世界看似騰挪于完全不同的社會階層與生活空間,但其實具有內在的完整性與連續(xù)性。如果說,所有生命都始于光明而逐漸沒入漫長的幽暗之中,那么劉第紅則更像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持燈者”:他從童年時代的大地借來了生命的燈炬,以此照亮了自己長長的路途,也照亮了凡世中無數(shù)陷入生存泥沼中的眾生。

猜你喜歡
單位
本刊廉潔文化共建單位
本刊廉潔文化共建單位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長度單位
日記
日記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河北省部分水產(chǎn)品市場價格
Coursebook Evaluation on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南溪县| 宁陵县| 昌吉市| 石嘴山市| 运城市| 兰州市| 锦州市| 九龙县| 石林| 多伦县| 河池市| 嘉黎县| 敖汉旗| 兖州市| 达孜县| 华亭县| 乐亭县| 西乌珠穆沁旗| 隆德县| 东台市| 安图县| 南昌县| 化德县| 吴桥县| 遵义县| 六盘水市| 峡江县| 抚顺市| 汉阴县| 宁海县| 和静县| 广德县| 安多县| 土默特左旗| 大埔区| 荣成市| 西昌市| 洛川县| 哈巴河县| 丰台区|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