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雷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047)
《瞻彼洛矣》是《詩經(jīng)·小雅》甫田之什中的第3篇,全詩共3章18句,茲錄全文如下: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1]516
關于此篇詩旨歷代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睹娦颉丰屍洹按逃耐跻病保绊懮鯊V。漢以后諸儒多從此說,如東漢鄭《箋》、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及宋,朱熹則全面批判《毛詩序》,認為此詩是“美天子”之作,此種說法在明清影響尤廣,現(xiàn)當代學者亦有贊同。關于此詩主旨除了《毛詩序》和朱熹《詩集傳》兩個主流觀點,歷來亦各據(jù)說辭。清陸奎勛從文字語言方面解釋為“美宣王”說,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則認為紀東遷也,其為鄭武公詠,并認為毛鄭之解不可用。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認為闕疑,更偏向紀東遷事。梁麗超以《瞻彼洛矣》為例對《詩經(jīng)》主旨紛紜原因探析,說明影響《詩經(jīng)》闡釋的幾個因素[2]。而學者對于“君子”“洛”等詞語理解不同,同樣也會造成其主旨差異。主流觀點“刺幽王”說同毛序解其他詩一樣,牽強附會,并無根據(jù)。朱熹“美天子”說也并無說明天子之身份。鑒于歷來對《瞻彼洛矣》詩旨闡釋多從文義內(nèi)部且無令人信服之依據(jù),對詩歌文本之外的解釋空間就有所不足。本文將在此詩歷來注解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史實并根據(jù)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狀況對《瞻彼洛矣》詩旨進行考察。
歷代學者對《瞻彼洛矣》詩旨討論主要有“刺幽王”說、“諸侯美天子”說、“紀平王東遷”說等。
其一,“刺幽王”說。此說源于《毛詩序》中:“《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盵3]1225即言因周幽王在爵命賞罰上不能分明導致國家動蕩,詩人作此詩思古明王以刺今,諷刺幽王之昏。鄭玄繼承了《毛詩序》這一說法,用水之灌溉為明王德澤之喻也,其以《禮》說詩,認為“琫”“珌”字皆從玉,君子為周幽王,明確君子身份為天子。而后孔穎達《正義》曰:“作《瞻彼洛矣》詩者,刺幽王也。以幽王不能爵命賞罰,故思古之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以刺今之不能也?!盵3]1225其同是毛說之延續(xù)。北宋蘇轍于《詩集傳》同認為刺幽王也,其曰:“刺幽王也……王者之有爵命猶洛之有水也。古之王者以其無窮惠天下之諸侯,以結其歡心,故諸侯之除喪而未命也,服其士服以朝于王,王遂命之,使將六師焉。傷今幽王愛其無窮,以失天下之諸侯也?!盵4]449蘇氏以洛水和萬物的關系喻君主與諸侯,洛不愛其水則利萬物,如古代王者不愛爵命則諸侯服從,而如今周幽王愛其無窮則失去了諸侯,較為詳細地闡釋了刺幽王的理由。明郝敬《毛詩原解》云:“幽王嗣服荒于酒色,嫡庶不正,父子相傾,賞罰僭濫,武備不修,會同遂廢,故詩人觀洛水而思先烈也?!盵5]326認為此詩應作于周幽王寵幸褒姒,廢太子宜臼與申后之后,時人諷刺幽王亂政,進一步解釋《序》使之說完備。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詩人托興多取目前為言,幽王變雅作于西京……鄭亦以水之灌溉為明王德澤之喻也?!盵6]111從變雅的角度認為此詩作于西京,同意刺幽王之說。姜炳璋的《詩序補義》認為:“觀其初政委靡,詩人因述烈祖朝會東都之盛,戎服馭師者,以諷之?!盵7]256其諷刺幽王原因是其初政委靡?!睹娦颉匪帧按讨苡耐酢闭f對后世影響之深遠,以致及清仍有不少附會。
其二,“諸侯贊美天子”說。宋代經(jīng)學家疑《序》之風盛行,朱熹在《詩集傳》謂:“此天子會諸侯于東部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盵8]156認為《瞻彼洛矣》詩旨為諸侯美天子之詩。雖言辭不多,然影響甚大。元代劉玉汝《詩纘緒》解:“周公營洛為朝會之所,于是洛之形勢氣象非復前日之洛矣,諸侯朝會者睹洛都之盛大而嘆美之然……蓋諸侯以天子之至此,其道德光華,威靈顯赫,諸侯云集而四方,輻湊國勢隆盛,而人心齊一,以是為天子之福祿而頌美之作起也?!盵9]700以天子之威儀、洛陽之氣象、場面之隆重等說諸侯嘆然而頌美天子。明梁寅《詩演義》謂:“天子會諸侯于東都以講武事,諸侯美天子而作是詩也?!盵10]172胡廣《詩傳大全》曰:“此天子防諸侯于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師也。”[11]725清代朱鶴齡《詩經(jīng)通義》同持此說:“從《集傳》可也,《廣韻》仰視曰瞻,詩曰瞻彼洛矣,其為諸侯美天子之詞甚明?!盵12]206從“仰”字考據(jù)詩義,確定詩旨。魏源在《詩古微》中言《瞻彼洛矣》寫成周盛世,當為成、康、昭、穆時東都朝會政教之詩,無“刺幽”之意。[13]507今人高亨《詩經(jīng)今注》認為此“為君子祝福的詩”。[14]333程俊英《詩經(jīng)注析》亦認同“贊美天子”說。以上此說,言周天子于東都洛陽會見諸侯檢閱六軍,諸侯贊美周王之詩,皆源于朱子或與朱子說法相類。此說雖沒有進一步明確天子之身份仍留下闕疑,然此說法并沒有過度闡釋文本,值得重視討論。
其三,“紀平王東遷”說。明代何楷解此詩為紀東遷也,其《詩經(jīng)世本古義》云:“《瞻彼洛矣》,紀東遷也。”[15]622明朱善認為乃平王東遷中興不復也,與何氏說近,其《詩經(jīng)解頤》云:“姬轍既東,而天下無復中興之望矣。”[16]236清代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曰:“何玄子曰紀東遷也。按何氏此說近是。”[17]159其贊同何楷之說。按史,犬戎攻陷鎬京,鄭桓公與幽王一同遇害于驪山,其子武公從諸侯東迎故太子宜臼是為平王,平王遷都于洛,此詩正詠其事也。何氏認為詩乃為鄭武公詠也,姚際恒則反駁鄭氏以禮說詩,認為韎韐亦自非天子服,且毛傳謂“天子玉琫而珧珌”,說文“珧,蜃甲”,不可用。
除以上幾種,關于《瞻彼洛矣》詩旨亦有其他說法。方玉潤認為此詩主旨闕疑,其《詩經(jīng)原始》云:“何玄子曰紀東遷也,為鄭武公詠也,姚氏取之,然詩云,以做六師,豈亦為未受命之世子詠耶?!对娂瘋鳌诽熳訒T侯于東部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循文按義,自如此解,唯此等歌詠必有所記,非泛泛者,今既求其事而不得,則不如闕疑,以俟知者之為愈也。如必謂為東遷事,則當是為平王賦,庶乎可耳。”[18]441方氏言天子六師,而時武公仍為一未受命之世子,認為姚際恒為武公詠不可用,爭論之點為君子身份,方玉潤雖更傾向為平王賦,然仍不可斷。
以上對《瞻彼洛矣》詩旨不同說法的梳理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各家所持觀點大致兩種:刺與美。詩旨若為刺則多為諷刺周幽王不能爵命賞罰,若為美則為諸侯美天子會其于東都講武事。而對本詩地點“洛”不同解釋是詩旨產(chǎn)生分歧的原因之一,其討論焦點就是關于“洛”之地理位置。若為諸侯贊美天子,則地點多為東都之洛水,如若為刺幽王則多為宗周浸溉水也。關于詩中洛水之不同地點的解釋,就造成了詩旨有所區(qū)別。按史載與現(xiàn)今洛河之情況,確有兩條洛河,其為古籍記載較多而又相混淆的兩條河流。洛水有二,其一在宗周,其一在東都。宗周之洛指起源于今陜西西北部,而在西安東北部注入渭水之洛河。即《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謂:“白于之山……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盵19]61《漢書·地理志》:“北地郡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洛?!盵20]1616東都之洛河源于今陜西省南部,下游流經(jīng)河南洛陽大部分地區(qū),在今鞏義市注入黃河?!稘h書·地理志》說此洛水出弘農(nóng)郡上洛縣冢領山(今商州洛南縣),其曰:“《禹貢》洛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20]1549《水經(jīng)注》云:“洛水出京兆上洛縣歡舉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山海經(jīng)》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歡舉之山,洛水出焉。’……洛水又東徑熊耳山北(今河南盧氏縣境),《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盵21]363歷代《詩》解關于《瞻彼洛矣》中“洛”水位置亦爭論不休。
其一,“宗周之洛”。此說以《毛序》為代表。其曰:“洛,宗周浸溉水也。宗周,鎬京也?!吨芏Y·夏官職方氏》河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是洛為宗周之浸水也。”[3]1225《毛序》認為洛為鎬京之洛河,即浸溉河西地之洛河?!痘茨献印分校灿嘘P于此洛河之說法,其謂:“洛出獵山”,高誘注此“獵山在北地西北夷中,洛東南流入渭,詩‘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是也?!盵22]46清人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魯詩附和此觀點。[23]768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云:“詩人托興多取目前為言,幽王變雅作于西京,當指雍州之浸以起興矣,故毛云宗周浸溉水,鄭亦以水之灌溉為明王德澤之喻也,王氏以為東都之洛非是。”[6]111陳氏則從變雅角度認為此詩作于鎬京,則洛為《詩序》中宗周之浸溉水,附和毛鄭“以洛水之灌溉比喻古之明王德澤”之說。然浸溉之水,何以只鎬京也。若以水之灌溉喻古明王德澤,而說洛為宗周之浸水未免牽強,為何不是東都之洛水喻古之明王德澤?此說并無文本實事依據(jù),筆者持有疑問。
其二,“東都之洛”。此說以王安石《詩經(jīng)新義》中“洛,東都之所在也”[24]598為顯。南宋朱熹《詩集傳》云:“洛,水名,在東都,會諸侯之處也。言天子至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師?!盵8]156明胡廣《詩傳大全》:“此天子防諸侯于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師也?!盵11]725季本亦于《詩說解頤》曰:“洛水出陜西洛南縣冢嶺山,東流至河南府是為洛陽,即東都防諸侯之處也?!盵25]248郝敬《毛詩原解》亦認為:“洛,東都水名?!盵5]326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洛,東都水名?!盵18]441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洛水既屬東都?!盵17]159陸奎勛《陸堂詩學》曰“洛非雍州之浸,當指東都而言?!盵26]285魏源《詩古徵》亦認為此東都之詩。今人程俊英《詩經(jīng)注析》中按古伊洛字作雒,所以應為東部洛河。以上諸說相類,皆認可王安石、朱熹之東都洛水說,筆者亦贊同此說法。
在東都之洛水則《尚書·康誥》所謂“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27]124是也。王安石《詩經(jīng)新義》中就曾以洛之位置便利、氣候適宜、政治地位之重要,考據(jù)“洛”為東都之所在。[24]598于地理位置而言,東都洛陽地處天下之中,軍事、政治、經(jīng)濟地位尤為重要。自周公營洛邑,于此朝會諸侯,制禮作樂。后為控制中原諸侯及南方淮夷,周王多次于此會諸侯,行閱兵,耀武揚威,宣揚周王室軍事力量。《尚書·洛誥》云:“予惟乙卯, 朝至于洛師?!盵27]141其稱洛為洛師, 這也說明了周武王滅商后,在洛邑未建之前,已經(jīng)開始于此屯駐重兵。一是于此監(jiān)管殷商遺民以防其叛亂,二是于此駐軍鎮(zhèn)服東方諸侯以及南邊的淮夷。成周洛陽所駐重兵及其所起作用,正說明了東都在西周時期是控制中原諸侯和南方各部族的軍事重鎮(zhèn)。周王于此懲治叛亂,鎮(zhèn)服邦國,正如朱子云:“言天子至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師?!盵8]156而鎬京偏居關中,對于鎮(zhèn)撫中原諸侯實有鞭長莫及之感。從具體政治意義考察,東都亦比西都重要得多。洛陽是中國的中心,而管理四方諸侯以及北方夷戎民族都須由東都的權力機構掌握。西周時代,周王室在東都的政治、軍事活動有十余次之多, 其中有昭、共、孝、夷、厲等王,他們都曾于東都洛陽舉行祭典、冊命、田獵、征伐等盛大活動?!豆疟局駮酚涊d有宣王九年“王會諸侯于東都,遂狩于甫?!盵28]355“二十二年,王錫王子多父命居洛?!盵28]355周王冊命王子多父居洛治理東都,而王子多父就是鄭桓公,《國語·鄭語》有證:“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盵29]483西周銘文《士上卣》鑄有“王令士上眔史寅殷于成周”句,殷于成周乃于東都洛陽舉行盛大的集會儀式,周王召集各方貴族與諸侯對祖先或上天獻祭, 而此對諸侯群臣便具有監(jiān)督、鎮(zhèn)撫、團結之作用,此所謂之殷禮。后來殷禮便逐漸在洛陽舉行,而主持者大多數(shù)就是周天子,或是管理東都事務的大臣。從交通經(jīng)濟意義考察,周天子為便于軍隊往來之調(diào)動以此擴張政治軍事范圍,加強對中原各諸侯國的控制與經(jīng)營,防治南方徐戎、淮夷的叛亂,洛陽就顯得尤為重要。周天子到各處巡察以及四方諸侯至王都去朝拜周王,于是以東都為中心,修了多條通往全國四方的大道。[30]加之東周政治中心的確立,洛陽地處天下中心,就是所謂“四方入貢道里均”。經(jīng)濟稅收上四方諸侯朝聘貢獻周王室,距離洛陽最為均衡,便逐漸形成了以東都為核心的貢賦征收中心。以上所論,周王會諸侯于東都洛水可能性就最大。
此外,根據(jù)文意,文中首章“維水泱泱”,符合東都之洛河寬廣氣勢宏大狀,相較而言宗周之洛河其流尚微小,不足形成泱泱之貌,而周天子會諸侯為盛典也,必居于大川大河側,講武事因其水勢鎮(zhèn)四方諸侯。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對此狀況解釋:“《毛傳》以洛為宗周之浸水。洛水雖出于京兆上洛西山,然其流尚微。此詩所謂洛,蓋指東都也?!盵31]508呂氏認為此洛水為東都處洛水,如若在南洛河上游上洛其流亦微弱,其說甚是。再者,根據(jù)今地理地形之實際,宗周之洛最近處亦于鎬京之東北部百里之外,周王于此會諸侯似乎不具有特殊意義。相反,東都之洛水流經(jīng)洛陽城,于鞏注入黃河,周成王“宅茲中國”修東都王城于洛水北岸,洛水與洛陽一直密切相連。加之東都地理位置較為便利,四方諸侯來洛道里均焉。且有周先王及成、康時周天子會諸侯于東都之盛事,《車攻》詩中宣王亦曾于東都會諸侯,此謂之復古,可見東都會諸侯意義重大。如若毛鄭言洛水之灌溉比喻古之明王德澤,東都之水亦可。綜上,周王于東都之洛水會諸侯更為可信。
對君子身份的不同解釋則是本詩主旨產(chǎn)生分歧之關鍵,關于君子身份主要有周幽王與周宣王兩種說法,而詩旨之爭也在“美”與“刺”之間。君子身份若為周幽王,則多為詩人于宗周之洛水諷刺之,以上通過對《瞻彼洛矣》“洛”之確定,明確了本詩中“洛”為東都之洛水,正是周王聚會諸侯的地點。確定本詩地點為東都洛陽之洛水,則詩之主旨最為似諸侯贊美天子。若進一步再確定天子之身份,便可窺得此詩之主題,如下試以周宣王論之。
關于君子身份為周宣王之說,宋代王質《詩總聞》就曾有記載:“此必宣王會諸侯東都之時也?!盵32]637王氏確定了天子之身份為周宣王,然并沒有過多解釋。筆者認為若詩旨為贊美天子則君子為宣王,因其中興盛世,且興兵事、征伐叛亂多有戰(zhàn)功引得世人稱贊?!妒酚洝ぶ鼙炯o》有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盵33]144從目前僅有的史料看出,周宣王繼位之初,經(jīng)歷夷厲混亂統(tǒng)治下的西周衰頹式微、已不復文武成康之時,宣王即位后效法文武成康之治,重振朝綱、勵精圖治、興畋狩禮樂,任用尹吉甫、召穆公、仲山甫、虢文公等賢臣輔佐朝政,內(nèi)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境土,這次盛世正是“宣王中興”。宣王中興盛世,其一便是在對外戰(zhàn)爭上的勝利,宣王接連發(fā)動對周邊夷戎的戰(zhàn)爭,讓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恢復,諸侯也重新朝覲周天子?!稘h書》記載有:“是時四夷賓服,稱為中興?!盵20]3744其中,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28]354宣王五年,攻獫狁之戰(zhàn)、攻楚荊之戰(zhàn)。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于淮。[28]354有攻戎之戰(zhàn)、東征之戰(zhàn)等。正是此時期產(chǎn)生了一批宣王朝戰(zhàn)爭史詩,諸如《采薇》《江漢》《常武》《六月》等詩篇。當代學者李山考證了此詩可能為宣王朝軍隊收復洛水一帶失地之后,與宣王親臨洛水慰勞六師有關。[34]216按此,宣王時代興兵事多征伐,《瞻彼洛矣》就可能為會諸侯于出征之前或慶祝勝利而作。宣王中興, 既體現(xiàn)在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上,也表現(xiàn)在集會游獵活動的繁盛上。由于周天子田獵,身穿戰(zhàn)甲戎服,備車馬器械,會同諸侯,因而便有閱兵的含義,同時也有軍事演習的意味。檢閱六師向諸侯宣示武力,此方式與戰(zhàn)爭就基本相同。這些詩也最能體現(xiàn)宣王時期的時代精神,宣王朝之詩亦多為頌美之詩,給人莊重盛大之感,彰顯著宣王再造盛世,重奠周基。根據(jù)上章分析,《瞻彼洛矣》詩中所言“瞻彼洛矣”歌詠的地點在東都洛水地區(qū)。而詩中言周天子“韎韐有爽,以作六師”,“韎韐”正為兵戎之服裝,“六師”之句表明此次周天子在洛水旁與軍事活動相關。或是征伐平定四方叛亂,或是宣王在東都洛陽集會諸侯,舉行盛大的田獵與閱兵活動,如此也合乎情理與軍事需要,而這些武事正與《瞻彼洛矣》天子檢閱六師以保家邦相契合,“韎韐有爽,以作六師”就是君子身份為周宣王的有力憑證。此外,與詩人贊美宣王中興由衰轉興之盛世景象,亦必然有內(nèi)在關系。
考察《詩經(jīng)》中與《瞻彼洛矣》本事相類的詩,發(fā)現(xiàn)《車攻》詩與本詩創(chuàng)作時期和內(nèi)容多有相似,亦可對本詩主旨把握稍有佐證?!盾嚬ァ吩娫唬骸拔臆嚰裙ァ{言徂東?!薄俺嘬澜痿瑫欣[。”“允矣君子,展也大成。”[1]393此東為東都,赤芾為赤紅色蔽膝,金舄即用銅做裝飾的鞋,會同就是宣王會合諸侯?!对娦颉吩疲骸靶鯊凸乓?。宣王能內(nèi)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境土。修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于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盵3]926《車攻》一詩描寫周宣王于東都會合諸侯,舉行大規(guī)模狩獵活動的宏大場面,周宣王有目的地展現(xiàn)給諸侯田獵雄偉的場面與磅礴的氣勢。商周以來華夏文化就重視文經(jīng)武略治國,而田獵會諸侯便是周天子凸顯威武強勢,以鎮(zhèn)服諸侯的準閱兵行動,此舉就彰顯了天子武功的文化精神。而從《車攻》詩看,《詩序》正符合實情。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對此解釋:“蓋此舉重在會諸侯,而不重在事田獵。不過籍田獵以會諸侯,修復先王舊典耳。”[18]367方氏認為此次復古重在會諸侯,意圖在于修周先王之典章,而田獵只是個借口。胡承琪《毛詩后箋》亦解釋《詩序》義云:“成康之時,本有會諸侯于東都之事。《逸周書王會解》首云成周之會……宣王中興,重舉是禮,故曰復會?!盵35]870而這次東都集會在《詩經(jīng)》中還有一些記錄, 就是本文所討論之《瞻彼洛矣》。其曰:“瞻彼洛矣,維水袂映……韎韐有奭,以作六師。君子萬年,保其家邦。”文、武、成、康等先王堪稱功德千秋,成為世人贊美歌頌的對象。而成、康之時曾有會諸侯于東都之盛事,《車攻》則為復古。周宣王中興盛世,道德光華、威靈顯赫,國勢隆盛而人心統(tǒng)一,重舉此禮。以《車攻》事考之,《瞻彼洛矣》正是宣王于中興鼎盛時期,復古會諸侯于東都講武事,諸侯感其保家國之恩,作此詩以贊美宣王威儀,如朱子所謂周天子御戎服而起六師至洛水之上也,其詩之事正與《車攻》同。顯然,此等軍隊浩蕩氣勢亦非幽王朝頹靡亡國之勢可比擬也?!赌印っ鞴怼吩疲骸爸苄鹾现T侯而田于圃,田車數(shù)百乘,從數(shù)千,人滿野?!盵36]98其描述的盛況亦可為此事佐證,泱泱大國,會諸侯更是盛典,天子作六師實為炫耀武力,只有宣王朝有如此氣勢也,諸侯則唯有作此詩以美宣王。
關于此種說法,前代學者亦有論述探究,北宋王安石《詩經(jīng)新義》云:“以《詩》考之,宣王時會諸侯于東都,而《車攻》謂之復古。駕言徂東,毛氏曰東,洛邑也?!盵24]598王安石已經(jīng)舉《車攻》為證,從其駕言徂東之事考此詩。宋《李黃集解》李樗對此回應:“宣王亦會諸侯于此,亦是諸侯所會之地。”[24]599再次說明宣王于東都之會諸侯,確與《車攻》事同。明季本于《詩說解頤》中云:“此宣王因《車攻》之狩會諸侯講武事,而諸侯作此詩以美之,見其為保國家之計也,事與車攻同?!盵25]248季氏在解《車攻》又有語:“詩人見其狩,無計功計利之心,真為王者之徳也,故特作此詩以美之,實與《瞻彼洛矣》互相發(fā)明。”又“按此詩雖兩言之子特以見有司之事,其實主此狩者宣王也,觀于《瞻彼洛矣》則可知矣?!奔颈疽浴盾嚬ァ分娕c《瞻彼洛矣》互證,亦詳細說明了兩首詩本事相同。宣王會諸侯于洛陽,主持此次集會講保家國之武事,而諸侯為宣王功德所感化,乃作此詩以美宣王。清陸奎勛《陸堂詩學》也有相同見解:“《瞻洛》繼《車攻》而作詩,故云成康時詩……當屬宣王。”[26]285陸氏同季本之說,認同《瞻彼洛矣》乃《車攻》之事,進一步以《車攻》事說明此詩當屬宣王。由此,以上佐證亦可說明天子身份為周宣王。
關于《瞻彼洛矣》詩創(chuàng)作具體情況,如今我們無法從史料中考究其具體為何。于此而言,試圖以史證詩去追尋詩之本事,詩歌主旨的考辨也就變得難乎其難。在無法考究詩具體創(chuàng)作形成的情況下,就需要重視詩歌文本所提供給我們的信息,還原其真實面目。《瞻彼洛矣》詩“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師……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贊美天子之詞甚明,全然不像為諷刺幽王。如宋輔廣《詩童子問》中所云:“‘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此則言天子之所在也;‘君子至止,福祿如茨’,此則言天子所在福祿厚集也;‘韎韐有奭,以作六師’,此則言天子之所事也;后兩章則皆頌禱之辭。”[37]375輔氏解釋了全詩,以“君子至止,福祿如茨”“君子萬年,保其家邦”為贊美頌禱之言辭。清朱鶴齡《詩經(jīng)通義》:“從《集傳》可也,《廣韻》仰視曰瞻,詩曰瞻彼洛矣,其為諸侯美天子之詞甚明?!盵12]206朱氏從文本出發(fā),考據(jù)具體詞義,“仰”有敬慕的意味,且有氣概軒昂之狀,其與“俯”相對,而往前或往上看為“瞻”,如朱氏所言《廣韻》仰視曰瞻?!囤L·雄雉》中有“瞻彼曰月,悠悠我思”瞻彼句,此處瞻彼為向上看。湊巧的是,在《小雅·吉日》中,也有敘寫宣王會賓客田獵事,同有“瞻彼中原”瞻彼一詞,這值得我們注意,說明瞻彼常用于表現(xiàn)“瞻仰”“仰慕”之意。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認為仰視曰瞻,試想若諷刺昏庸腐敗的幽王何故仰慕之,故此詩“瞻”乃敬辭,朱氏其說甚是。再者,三章皆以“瞻彼洛矣,維水泱泱”起興,東都洛水泱泱貌,氣勢浩瀚深又廣,正足以喻宣王之尊貴圣明。
整詩渾然自卓,氣象頗盛,言辭猛厲矜張,氣勢恢宏震撼。清陸奎勛《陸堂詩學》謂:“余觀‘韎韐有奭,以作六師’‘君子萬年,保其家邦’為辭猛厲矜張,當屬宣王?!盵26]285陸氏進一步從文辭氣勢之猛厲浩大說明此詩,其鏗鏘之勢正與宣王中興盛世氣象相符合。普天之下人心所歸即是福祿之同,宣王道德光華、威靈顯赫,君子萬年以保其家邦。整詩言辭敬畏,氣勢昂揚,全然不似為諷刺幽王而作也。相反幽王時期詩如《節(jié)南山》《正月》《雨無正》等則流露著悲嘆、怨怒、憤懣的情緒。再者細品全詩,唯有贊美之語氣,詩人其主觀意圖就是通過鋪陳、排比的手法來夸贊周宣王的赫赫聲威,字里行間流露著對宣王的敬重與愛戴,以及對保家衛(wèi)國、抗擊外敵的自信,絲毫體會不出牽強的諷刺意味。而時至近現(xiàn)代,高亨及程俊英等學者也都持“美君子”之論,則更加明確了贊美君子之詩旨。
以《詩序》為主的“刺幽王”說和《詩序》解其他詩一樣,牽強附會,并無根據(jù),給詩之本身蒙上一層錯誤的面紗,使詩失去本應該有的美感。而回歸詩最初之本意與背景,《瞻彼洛矣》就為諸侯贊美周宣王道德氣勢盛靈之辭。
綜上所述,明確《瞻彼洛矣》中“洛”為東都之洛水,從具體史事背景考察宣王中興之武事田獵等軍事行動,時人贊美宣王,以及以《車攻》詩事考辨,兩詩本事相同,結合整詩昂揚的情感基調(diào),從詩文本出發(fā)探尋應為盛世頌禱天子之辭,君子之身份為周宣王。《瞻彼洛矣》詩旨應為宣王中興盛世,于東都復古會諸侯講武事,諸侯歌頌贊美天子之詩。
《詩經(jīng)》成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代解詩者以己之意揣測詩義,以及各朝各代學術風氣的差異,無疑對《詩經(jīng)》內(nèi)涵相對準確地把握并非易事。然考辨其時之史事,結合現(xiàn)有材料,厘清歷代之觀點,同時從地理、政治、軍事等視角切入,并從《詩經(jīng)》原本面貌闡釋出發(fā),窺探其中種種聯(lián)系,或對把握《詩》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