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紫 晶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 100091)
“審美形象”在文學領域是指“由文學的文本結構所呈現的審美感性形態(tài)”,它“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時又滲透想象、虛構或情感等精神過程”[1]。在想象、虛構和情感等審美心理元素中,情感這一元素在其中處于中樞地位,它推動感知、想象、理解自由地運動,和他們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首先,情感是形象產生的動力[2]。在《文學過程原理》中提到:“形象思維就是以感知、表象為出發(fā)點,以理解為透視力,以情感為推動力、組合力,以意象和形象為果實。”其次,情感是形象的核心內容[3]。情感是靈魂,形象是形式,二者相互依存。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4]。最后,情感還是形象感染力的重要因素[5]。白居易這樣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情感在形象生成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小說中林黛玉有多種情感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本文試圖以林黛玉的情感為線索,注重對詞句的感知,從文本中尋找情感線索,體會小說人物或微妙或強烈的情感變化,生成一個立體完滿的人物審美形象,再進一步挖掘小說人物審美形象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把握人物的審美形象,讀者需從想象、虛構、情感出發(fā),將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眼前,象至情自來,想象和情感到位,審美形象才能在讀者腦子得以完滿。下面將以黛玉之“憂”為線索,從形態(tài)、詩詞和他人評說三方面還原黛玉的審美形象。
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外貌的形態(tà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個人內心的常態(tài)。寶玉和黛玉初見時,寶玉看那黛玉眉毛彎彎好似皺著又好似舒展著,眼睛似喜非喜透著歡喜好像又透著哀愁,嘴角兩邊的酒窩顯著淡淡的哀愁,嬌弱的身子輕輕款款。雖身體面龐怯弱不勝,帶著含愁帶露的眉目,卻有一副超逸非凡的風度,言未出,形已現,一個憂愁柔弱的女子呈現在眼前。
憂人有憂心,憂心生憂詩,黛玉“憂愁”的特質已自然融進了詩里,詩即是黛玉,黛玉即是詩。第二十七回,正是交芒種節(jié),按禮俗要祭踐花神,大觀園的女孩子們都在忙著裝飾,唯獨黛玉手把花鋤,在山坡花冢處,佇立在那遍地落花旁,久久觀之,憂思之情一時涌上心頭,不禁悲戚哭吟起來:“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淚水行行如雨直下,愁緒滿滿,憂自己就會如這落花一般,殘花敗,人終將也會敗盡,而自己卻又無可奈何,只愿脅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離開這“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苦楚之地,飛到美好的棲息之地。第四十五回,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黛玉身體不適,只喝了兩口稀粥,便歪在床上,聽窗外雨聲淅瀝,心中又是憂慮又是悔恨,才發(fā)現自己過往種種煩惱都是自己對寶釵的誤解,輾轉不寐,只好起身,燈下翻看《樂府雜稿》,心中有感作下《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鼻镉辍⑶镄?、秋淚,怎一個愁字了得!
他人的評說也能印證一個人的常態(tài)。黛玉的貼身丫鬟紫鵑二人雖是主仆關系,但情同姐妹,可以說紫鵑對黛玉再了解不過了。如第二十七回所述,“紫鵑知黛玉的情性: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不知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淚道不干的……誰知后來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這個樣兒看慣了?!钡诹呋?,紫鵑看黛玉煩悶,曾經說道:“況且姑娘這病,原是素日憂慮過度,傷了血氣?!遍L久的憂慮必定會引發(fā)人的疾病,從這能看出林黛玉的憂愁已是常態(tài)。
總之,不論從人物本身的外在形態(tài)、言行舉止還是他人評說中,可知黛玉身上的憂愁是無處不在的,是黛玉形象中鮮明的特質。
毛澤東指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6]。林黛玉以“憂”的情感貫穿全文,占據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這種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在矛盾發(fā)展的一定過程或一定階段上,主要方面屬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屬于乙方;到了另一發(fā)展階段或另一發(fā)展過程時,就互易其位置”[7]?!皯n愁”為黛玉的主要情感特質,但在不同的階段又有不同的情感主旋律。
第二十六、二十七回,黛玉去怡紅院找寶玉,晴雯正在氣頭上使著性子沒開門,“林黛玉聽了,不覺氣怔在門外”,想到自己終究是客邊,如今慪氣也沒趣,“一面想,一面又滾下淚珠來?!庇致犜簝葘氣O二人的一陣笑語傳來,“林黛玉心中益發(fā)動了氣,左思右想,忽然響起了早起的事來……你也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摈煊瘛耙膊活櫳n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墻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蹦峭怼镑煊褚兄矙跅U,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一般”,很晚才睡下。只是一件小事里,黛玉就有三次情感波動,并層層遞進:第一次因為晴雯不開門,只是“氣怔”,第二次想到自己在賈府的地位不禁“滾下淚珠”,第三次以為寶玉和寶釵在一起是要惱自己,黛玉說“惱我到這步田地”背后暗含的意思是這最不堪的做法,就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開始悲戚嗚咽起來,如同“木雕泥塑”一般。第二十八回,貴妃打發(fā)夏太監(jiān)賞了端午的節(jié)禮,黛玉的節(jié)禮與寶玉、寶釵的不一樣,寶玉托紫綃讓黛玉選節(jié)禮,但黛玉沒要,不禁說道:“我沒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寶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們不過是草木之人!”第二十九回,因“什么金什么玉的”寶黛二人不禁又拌起嘴來,寶玉一氣之下摔了通靈寶玉這“撈什骨子”,黛玉臉紅頭脹,心里一煩惱把剛才吃的東西“哇”的一聲全吐了出來,聽襲人說那通靈寶玉上的穗子,黛玉氣得一把奪過通靈寶玉,把玉上穿的穗子狠狠地剪了幾刀。以上三件事情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只要是與寶釵和金玉相關的事情,黛玉這些任性無形中就會迸發(fā)出來。寶黛二人前生是木石前盟,今世是青梅竹馬,從小同吃同睡同玩樂,心意相通,互為知己,美好的愛情也漸漸萌生,但彼此卻從未表露過真情實感,可美好終究禁不住現實的碰撞,寶玉通靈寶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和寶釵金項圈上的“不離不棄,芳齡詠繼”正好成對,這“金玉良緣”給黛玉對愛情美好憧憬帶來了強烈的沖擊,讓黛玉本來就敏感的心更加脆弱了,因此一些看起來不經意的小事都能引起黛玉的“小情緒”,表面上看似黛玉無理取鬧,實質上是黛玉以眼淚、刻薄諷刺等形式來宣泄深藏于心底對“金玉良緣”的憂愁和不清楚寶玉真實的情感的憂愁,展現了一個憂思縈繞于心的審美形象。
當寶黛二人互通情意之后,黛玉在“憂”中雜帶著“喜”與“驚”的情感。第三十二回,湘云勸寶玉多學仕途經濟學問,寶玉說:“林姑娘從不說這些混賬話,若說這混賬話,我早與他生分了?!薄镑煊衤犃瞬挥X又喜又驚,又悲又嘆。加之寶玉的一句“你放心”“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敝皇橇攘葞渍Z,黛玉聽了,如轟雷掣電,愣了半天,不覺滾下淚來,這悲喜之中黛玉明晰了寶玉的心意。在第三十四回中,寶玉挨了打,但心中仍記掛著黛玉,支開襲人讓晴雯給黛玉送去手帕子,黛玉體貼出這其中的意思來,讓她可喜可悲可笑可懼可愧,寫下《題帕三絕》,“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字里行間,無不是充滿著寶玉贈手帕之意的欣喜之情,但另一方面又有為寶玉的遭遇傷悲的情感,這喜悅與悲愁交加在一塊,五味雜陳。當二人互通情意之后,黛玉的“小性兒”少了,對這份情感不放心的憂慮也大大減少了,之后即便看到寶釵在寶玉身旁做針線,黛玉也是“手握著嘴不敢笑出聲”。在第六十七回,寶玉來看黛玉時,黛玉還曾提議一起同寶玉去寶釵那去解解乏??梢姡瑑扇嘶ネㄇ橐庵?,黛玉有驚訝有欣喜,但憂愁悲傷依舊存在,所憂愁的是金玉之說依舊,所悲嘆的是無人為自己主張婚事,隨著情節(jié)的變化,黛玉的情感主旋律發(fā)生了巧妙而巨大的變化。
當黛玉從讖語、噩夢等不祥之兆到不經意知道了寶釵要嫁給寶玉的事情,“悲”漸漸成為了黛玉形象情感的主旋律。從第七十八回、第七十九回開始,晴雯死后,寶玉作《芙蓉女兒誄》,黛玉提議修改最后一句“紅綃帳里,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寶玉最后改成了“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币粋€“無緣”與“薄命”,讓黛玉忡然變色,心中有無限的狐疑亂擬,卻自作鎮(zhèn)定。第八十二回,黛玉夢見林如海托了賈雨村做媒,要把黛玉接回去,眾人和賈母都不反對,就連寶玉也恭賀黛玉大喜,黛玉嚇得魂飛魄散,在噩夢中驚醒,喉間哽咽,心上亂跳,枕頭濕透,她隱約知道這暗示著“木石無緣”的命運。第九十六回,傻大丫頭不經意間向黛玉透露出了“金玉良緣”之喜事,黛玉一驚,失魂落魄,什么憂愁思緒全然飄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兩只腳卻像踩著棉花一般”,“千百斤重的”,可見黛玉沉重的悲傷,直至回到瀟湘館,“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聲,一口血直吐出來”,一不留神就狠狠地跌入了最悲傷的低谷,這悲切是現實殘忍的打擊,已經沒有了可以念想、可以憂慮的愛情,徒剩下絕望的悲涼。在黛玉奄奄一息之時,寶玉還沉浸在自以為能娶黛玉為妻天上人間第一暢快事之中,那大觀園一頭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之喜慶,一頭是凄凄慘慘冷冷清清之景象,黛玉連可憂愁的念想都沒了,僅剩的最后一絲美好期待被現實撕得粉碎,焚稿斷癡情,魂歸離恨天,香魂已散,愁緒盡無。
從黛玉初來賈府到黛玉之死,能看到黛玉“憂”的旋律唱響了黛玉的一生,但主旋律中又帶著喜、驚、思和悲幾種不同復雜的情感,到最后黛玉得知寶釵要嫁給寶玉,直以猛然的悲痛化解了素日的憂愁,香魂去往香丘,到天邊最遠的地方,把最深沉的悲痛卻留在了讀者的心頭。
林黛玉的形象好比一座冰山,其形象只是冰山裸露的一角,看似悲悲戚戚、多愁善感,實際上,在憂愁悲戚的冰山之下暗藏著深刻的審美價值。
林黛玉氣量狹窄,動不動就使小性子,多愁善感,有學者認為是黛玉的性格導致了命運的悲劇,但從時代背景上看,“林黛玉性格是在黑暗中誕生與成長的,因此帶有濃重的陰影,它在沖破舊社會巨大磐石的壓力而萌生的同時,也因這巨石的壓迫而成為畸形”[8]。黛玉表面上看起來矯情任性,實際上是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釋放心中的憂愁,以恣意任性的語言、行為、淚水、詩詞釋放憂心,勇于表達自己、堅持自己內心想法。在愛情的選擇上,即便遭到各種阻礙,她仍以共同的志趣、互為知己作為愛情的前提,而不受到家庭出身、背景的約束,相對于薛寶釵在封建王朝賞賜的“冷香丸”治療下,以束縛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為代價,抑制了她身上的“熱毒”,漸漸迷失了自己訴求,黛玉更具有真性情,是擁有自主人格精神的體現。
“黛玉之死”是全書最動人的情節(jié),是黛玉之“悲”的情感高峰,從“憂愁”轉向“極悲”,表明了寶黛愛情的正式破裂,以“魂歸離恨天”的悲劇美諷刺了腐朽的封建社會對人本身真正價值與意義的抹殺。從家族的利益角度來說,在宗法制的封建家族來說,“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其決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絕不是個人的意愿”[9],婚配是服務于家族的長遠利益的,當時的賈府已經不再繁榮如往昔,而面臨著崩潰的局面,封建家庭找到想辦法讓賈府復活,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把希望寄托于寶玉身上,找一個薛寶釵這樣管理式的人物,來打點家族大小事,另外借助薛家的勢力維持正在走向衰敗的賈府,在家族利益的權衡之下,寶黛間情投意合的愛情根本不值得一提,用封建家族的利益造成了寶黛愛情的悲慘結局,抹殺了人的真實需求;從對女子的選擇標準來說,封建禮教選擇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賢良女子,作為男人追求加官進爵的賢內助,林黛玉不具備封建社會所需要的“德”,卻具備了封建社會一種不同于薛寶釵為代表的封建正統(tǒng)人物的反叛,在封建社會,女子只是作為男人的附屬品,無才也意味著沒有自身的思想,而林黛玉對生命、對自由的向往,“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10]的高潔品質,與封建舊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過于超前的新思想,最后只能換來“冷月葬尸魂”的悲劇結局。
只有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林黛玉的“憂”與“悲”才能深刻理解到《紅樓夢》所傳達出的核心要義——封建制度給人的毀滅之痛,才能培養(yǎng)起對于真善美的無限向往,如《道德經》有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其中的辯證法早已明示世人:痛苦是幸福的必修課,只有切身地感受到痛苦,才會不顧一切地去追尋光明。文學作品能以跌宕的情節(jié)、生動完滿的人物形象激發(fā)人喜怒憂思的審美情緒,豐富人的感性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也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中蘊含著深刻而銳利的思想價值,需要讀者在文本閱讀體會人物形象之美的同時,以理性的目光把握文學作品傳達出的力量,化作向著理想奔去的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