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帆
(陳美帆/齊齊哈爾大學)
法國長笛學派的狹義概念,通常是指在19 世紀至20 世紀過渡期間由法國巴黎音樂院長笛教授塔法內爾與其弟子共同開創(chuàng)的教學及演奏風格。其更廣義的說法則可以泛指所有受影響且因遍布世界各地的巴黎校友以及錄音媒體而傳遍世界的演奏風格。法國長笛學派的演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使用法式銀制長笛,對于完美音色的不懈追求、一套既定的標準曲目及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塔法內爾和高貝爾共同編寫的《每日練習》和莫依斯編寫的《音色開發(fā)訓練》。隨著時間的變遷,教學、曲目等都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樂器本身同那個時代相比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已經很難精確地定義法國長笛學派的演奏風格以及技巧,樂派自身的特色逐漸變得模糊,而其他地區(qū)的風格也在不斷地對法國長笛學派產生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法國長笛學派依舊處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
保羅·塔法內爾于1844 年出生在法國波爾多,于1908 年在巴黎去世。他的父親西蒙·塔法內爾是他的長笛啟蒙教師。在進入巴黎音樂院之前,塔法內爾跟隨多郁斯學習長笛兩年,入學后也繼續(xù)跟隨多郁斯學習長笛,同時也學習和聲、賦格這兩門課程。塔法內爾在1860 年獲得巴黎音樂院長笛班第一名、1862 年和聲學第一名、1865 年賦格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
1861 年,塔法內爾在帕魯德青年音樂家系列音樂會中首次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他分別于1862—1864 年在喜歌劇院、1864—1890 年在巴黎歌劇院(1876 年起為長笛首席)、1865—1892 年在現今巴黎管弦樂團的前身擔任場地手(1869 年起為長笛首席)。同時,他也在各地旅行演奏:1866 年起到比利時、1874 年起到英國、1890 年起到德國、1891 年起到瑞士,也曾在1887 年與1889 年兩度隨作曲家圣桑到俄羅斯。塔法內爾對室內樂有很大貢獻。1872 年,他與幾位音樂家共同創(chuàng)辦了古典協會(為弦樂五重奏和管樂五重奏的團體)。1879 年,他創(chuàng)辦了管樂室內樂協會,該協會在1879—1893年于巴黎舉辦了六次年度音樂會,除了演奏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也首演了很多國外現代作曲家的作品。
塔法內爾在1893 年被任職為巴黎音樂院的長笛教師與巴黎歌劇院的首席指揮,也因此結束了職業(yè)長笛演奏家的生涯。由于在教學上的天賦,他在1875—1893 年擔任巴黎音樂院管樂組的監(jiān)考官、1896 年擔任教育高層顧問、1897 年擔任管弦樂團班的教師。著名的音樂家飛利浦·高貝爾、葛斯東·布隆格爾、路易·符勒利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1892—1901 年,他在現今巴黎管弦樂團的前身擔任指揮,而1893—1906 年則在巴黎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首席指揮。
通過以上文字介紹可以看出,塔法內爾具有非常出色的能力。不僅如此,他還為長笛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9 世紀初期,當時的長笛演奏家熱衷于浮夸的、炫技的曲目風格,這使得長笛音樂成為“無意義的熱鬧聲音”與“低俗品味”的代名詞。塔法內爾在擔任巴黎音樂院長笛教師一職后對長笛演奏曲目進行了歸類整理,拋開了那些過于炫技且無實際意義的曲目,又對巴赫、莫扎特等著名音樂家所創(chuàng)作的長笛作品進行了整理,幾乎發(fā)掘了古典時期所有的長笛作品。符勒利曾這樣描述:“塔法內爾的藝術,基本上是非常優(yōu)雅、靈活又敏銳的,盡量不強調他天才般的技術。他厭惡夸張,信奉著要對樂譜絕對尊重的原則,靈巧敏捷的吹奏里,隱藏著對節(jié)拍與音符時值的嚴格遵守。他充滿魅力的音色是非常寬廣的。”
繼塔法內爾之后,法國長笛學派也陸續(xù)不斷地產生著學派傳承人,他們都繼承了法國長笛學派特有的演奏風格與氣質。按照時間先后,筆者將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介紹。
阿多夫·黑內邦于1862 年出生在法國圣歐玫,于1914 年在法國巴黎去世。他從小就參加管樂隊,所以具有豐富的樂隊經驗。他具有極高的天賦且受到了關注,在16 歲到巴黎求學時,進入了阿爾戴斯的長笛課堂進行學習。1880 年,黑內邦獲得巴黎音樂院長笛班第一名,同年,擔任了巴黎帕德魯管弦樂團的長笛首席。兩年后,他又成為拉姆赫管弦樂團的長笛首席且長達五年之久。1891 年,他成為巴黎歌劇院樂團的第二長笛手,1892 年接任塔法內爾成為此樂團的長笛首席,同時也接管了塔法內爾在巴黎音樂院樂團的席位。
在1880 年2 月2 日的《游吟詩人》期刊中,有一段關于黑內邦演奏莫扎特協奏曲的描述:黑內邦先生以其眾所皆知的優(yōu)美風格與靈巧高貴的天分,極其成功地演奏了莫扎特悅耳的協奏曲,他的才華再次受到了肯定。由此可以看出,黑內邦在當時的演出中受到了各界廣泛的喜愛,他的演奏在當時也是被大眾接受的。據記載,在演奏協奏曲時,黑內邦去掉了裝飾音,且去掉裝飾音這一演奏方式也體現在塔法內爾和賴內克的長笛作品中。去掉裝飾音這一特點符合學派創(chuàng)始人塔法內爾音樂風格的追求。
在1905—1908 年,黑內邦代替繁忙且健康情況不樂觀的塔法內爾完成巴黎音樂院長笛班的教學任務。1909 年,在經過選拔統計之后,黑內邦以較高票數順利成為巴黎音樂院的長笛教師。在他的學生中有許多著名的長笛演奏家,如布隆格爾、喬治·德隆格勒、馬歇爾·莫伊茲、喬治·羅宏、艾瑪伯勒·瓦朗、喬瑟夫·郎帕爾、賀內·勒華等。
喬治·巴瑞爾于1876 年出生在法國波爾多,于1944 年在美國去世。1889 年,他經人推薦給阿爾戴斯,隔年通過考試進入他的班級學習長笛演奏。但巴瑞爾并不喜歡阿爾戴斯的“系統化教學法”,他更欣賞的是塔法內爾的“摒棄廉價的多愁善感、夸張的表情、過于浮夸的顫音和持續(xù)的抖音”的演奏理念。1894 年,巴瑞爾獲得了巴黎音樂院長笛班第一名。在巴黎音樂院學習期間,巴瑞爾也曾在和聲班跟隨當時的知名和聲學教師進行學習。1894 年12 月22 日,巴瑞爾演奏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根據樂團當時的指揮回憶,“音樂廳都坐滿了。全場鴉雀無聲,觀眾完全被征服了。這是一次完美的演出?!卑腿馉栐?896 年重啟了由塔法內爾創(chuàng)辦但停辦了很久的管樂室內樂協會。1898 年,巴瑞爾擔任日內瓦展覽會管弦樂團的長笛首席,于1902 年在科隆尼管弦樂團擔任長笛首席。1905 年,他移民美國后就開始在當地繼續(xù)自己的演奏生涯,并進行教學活動。他多年擔任紐約交響樂團長笛演奏者這一職位,并在1910 年創(chuàng)辦了“巴瑞爾管樂室內樂團”。1936 年,美國的法裔作曲家瓦瑞斯創(chuàng)作的長笛獨奏曲《密度21.5》由巴瑞爾首演。這首獨奏曲目是為了紀念巴瑞爾啟用白金長笛而創(chuàng)作。樂器本身的不同以及首演都充滿不確定的因素,但當時現場的人證實,巴瑞爾的演奏非常完美,和其他演出并無不同。
根據巴瑞爾演奏時的照片可以發(fā)現,巴瑞爾與莫伊茲一樣,在吹奏時的嘴型都傾向左邊。
路易·符勒利于1879 年出生在法國南部的里昂(Lyon),于1926 年在巴黎去世。1895 年,符勒利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長笛演奏,并于1900 年獲得了長笛班第一名。在考試時,黑內邦曾這樣記錄符勒利的演奏,“吹奏時很有品位,但卻很怯場,不過他總有辦法去適應。在演奏時即使身體發(fā)抖,卻也吹出了優(yōu)美的音樂”。他熱衷于演奏古典時期的作品,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1905 年,符勒利成立了“往日音樂演奏會協會”,主要演奏17~18 世紀的作品。同時,他還對塔法內爾的筆記進行整理,所寫關于長笛的文章也被收錄在《音樂百科全書》中。德彪西的《牧神之笛》這首著名的長笛獨奏曲就是獻給符勒利的,并由他本人于1913年12 月1 日首演。
馬歇爾·莫伊茲于1889 年出生在法國聚哈地區(qū)的圣阿慕爾,于1984 年在美國布拉特爾波羅去世。莫伊茲從小學習音樂,在學習長笛演奏期間曾師從塔法內爾、黑內邦、高貝爾。在1906 年,他獲得了巴黎音樂院長笛班第一名,考試曲目是由高貝爾創(chuàng)作的《夜曲與快板詼諧曲》,由著名鋼琴家柯爾托擔任鋼琴伴奏。莫伊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在長笛界獲得了聲望,并跟隨著名女聲樂家梅爾芭巡回演出。莫伊茲先在巴黎喜歌劇院負責長笛演奏,之后接替高貝爾成為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首席長笛手。再之后,他被日內瓦音樂院聘請為長笛教師,并在高貝爾辭職后,于1932 年擔任巴黎音樂院長笛教師的職位。1948 年,莫伊茲辭去所有職務在美洲進行巡回演出,還在定居美國前接任了賀內·勒華在加拿大的職位。晚年時,他多次去歐洲和日本開辦音樂會和大師班。除了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他也出版了很多長笛的練習曲和教材,其中的《音色開發(fā)練習》至今還在廣為流傳,受到廣大長笛演奏者的喜愛。
賀內·勒華于1898 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于1985 年在巴黎去世。他在學習長笛演奏的過程中曾師從黑內邦、拉弗勒·宏斯和高貝爾。賀內·勒華從小就表現出了對長笛極大的興趣,且在學習過程中展現了自己在長笛方面極高的天賦。賀內·勒華將法國長笛學派又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當時的音樂圈內,他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例如,法國作曲家丹迪(Vincent D Indy)曾評價:“除了令人崇拜的長笛家外,我還看見了絕對尊敬藝術的音樂家?!?/p>
賀內·勒華不僅是一位杰出的長笛演奏家,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家。在“二戰(zhàn)”開始前,他就經常到布拉格及馬德里等地進行教學活動,并在“二戰(zhàn)”后每年夏天到德國去授課。在1932—1950 年,他還在美國音樂院教授長笛,這期間還在美國的其他音樂學院任教。1952—1968 年,他擔任了巴黎音樂院室內樂教師一職,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家。在賀內·勒華的教學活動中,他非常重視嘴型的構建。他經常強調“要把下巴推出去”,這樣有助于獲得更好的音色。而他的這一教學理念至今還廣為流傳。在教學過程中,賀內·勒華經常鼓勵學生對所練習的內容進行思考。他認為思考才是進步的源泉,同時,這一理念也體現在他所編寫的教材中。
“完美的音色”“高超的演奏技巧”是這些學派代表人共同擁有的特點,也是讓他們獲得認可與聲望的共同點。雖然師承是非常重要的,但根據這些代表人物的經歷來看,這在他們的演奏生涯中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長笛大師們都具有思考及融會貫通的能力。不同時間段的每一位代表人物都將他們所學習的內容與最初塔法內爾所留下的內容進行融合,再結合自身的理解,最后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學派的誕生、這些長笛演奏家的誕生不僅與他們的學府、教師有著關聯,還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潮流與主流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許,師承和學府并不能完全代表法國長笛學派,而獨特的演奏風格和對長笛藝術堅定不移的品位才最能夠代表法國長笛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