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慶奇
幾只海鳥由湖里飛到枯枝上
平靜的湖面激起了浪花
在這么巨大的水面上
漂浮的鳥兒就像白色塑料袋
更多的時間它們只在水里
隨著水紋的方向任意流動
不得不說我有些羨慕它們
起碼擁有這片水
擁有飛翔和落下的本領(lǐng)
走在水邊,很少能撿到海螺
只是每當(dāng)夜晚,那一陣一陣的波浪
敲擊著月亮的銀幣
那些鳥在蘆葦叢中竊竊私語
多么靜的夜晚
除了海浪聲,再也沒有什么是響的
再也沒有什么值得用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
蒼山腳下,天空是遠的
只有借助外物才能看清一朵云
四方涌來的游人爭先爬上山頂
他們極目遠眺,想看清一座城市
從蒼山上往下看,城市變得渺小
那踽踽而行的人就像螞蟻
在大地的心臟上搬運石塊
唯有山間的廟宇是廣大的
接受善惡美丑的人前來跪拜
常年生活在水邊的人
習(xí)慣了海風(fēng)吹拂臉頰
習(xí)慣了以一泊水照亮自己
高原上沒有海,人們便把想象融入大湖
許多人一生都沒有走出高原
也沒能見一見海的本來面目
只能站在蒼山上,朝水流的方向望去
滇池對我來說是神秘的存在
在南高原生活了十八年
卻從未有過一面之緣
我想它是一面靈性的水域
古滇國的文字融于水中
只要伸手進去便能撈出一卷殘帛
行車路過滇池,水面一片漆黑
我本想下去走走
還是算了吧,神秘最是寶貴
也免得驚擾了夜棲的海鷗
南面的夜空被霓虹燈照亮
粼粼波光在微風(fēng)的吹拂下蕩開
“未完成效應(yīng)”從心理的緊張系統(tǒng)是否得到解除,來解釋學(xué)生會對“未完成的課堂”記憶深刻:人們對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心里緊張系統(tǒng)已經(jīng)解除,因而回憶量少,而未完成的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緊張系統(tǒng)還沒有得到解除,因而回憶量較多。學(xué)生們會因“不完整課堂”心理緊張而憂心忡忡,對這樣“半途而廢”的課堂念念不忘,這樣的心理機制驅(qū)使著他們主動地完成教學(xué)任務(wù)。
這個時候的滇池最神秘
水天皆是一塊幕布
我身后城里生活的人都是臺前人
這個季節(jié)適合鼓脹的江水述說悲傷
今年的雨水下了一場又一場
秧田滿溢,稻根發(fā)黑
玉米地的泥土被沖走,露出粉白的根須
池塘里的魚兒浮出水面,望斷無垠的烏云
什么時候雨才能停下,鳥兒飛過天空
這條江收容四面八方匯來的流浪客
截肢的樹木,干枯的茅草
更多是被丟棄的垃圾
這些不被人重視的東西再次出現(xiàn)在眼前
那么明顯,那么堅硬地堵住水流的去路
以往犯下的罪行以這種形式強加于他們
我敬仰一條江的慈悲
它從不計較傷害
以最博大的胸懷容納洪水
只是,一條江的慈悲也是有限的
黑暗中的峽谷,不覺得幽閉
立身此地,風(fēng)像一匹野馬從身旁跑過
身前是山丘,身后是聳立的山峰
中間獨留一片平坦之地
人們在上面蓋房子,開墾土地
生老病死,將一生托付給山林
如同一棵瓜,遵循瓜熟蒂落
山崖下,溪水暗中涌動
水聲驚醒夜宿的鳥雀
失眠的我坐在岸邊,數(shù)掉進河里的月亮
河灘上每一汪水潭都是一面鏡子
或者是,打碎的鏡子被人遺棄在這
讓我想到村莊,是多么幸福,又多么寂寞
鴿群隱沒是過渡的起始
它們先于夕陽消逝
藏進某個不為人知的空房子
此時月亮正從遠處趕來
路燈漸次發(fā)光,機器停止癆嗽
溫?zé)岬穆访姝h(huán)抱一天的疲乏
離群索居的人走上偏執(zhí)的路
潮濕的腳印,是城市的賜予
他們是月亮灑落的星星
散布在城市周圍
總有些過渡容易讓人忽略
黑白的變化,城市不搭的結(jié)構(gòu)
它的出身和它的名字一樣廉價
——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
我們行走,從不過問
雨中的香樟在招手
撿起地上的葉片
細數(shù)時間的劃痕
有一刀指向自己的心臟
有一刀劈向他人的頭顱
編輯手記:
何永飛的詩歌有著屬于自己的語調(diào),用通俗的語言和不俗的想象力塑造著一個理想的詩歌世界。詩人對詩歌意象的創(chuàng)新在于擺脫了傳統(tǒng)的意象群,熟練地駕馭著常人避免使用的意象。那些極端的、看似無法掌控的甚至立場相對的意象,在詩人強大意志的統(tǒng)領(lǐng)下成為一個個乖順的充分表露詩人精神的符號。詩人心中擁有一輪永不熄滅的太陽,不斷吸引著他周圍的事物:小草、飛鳥、白骨、彎刀、短命鬼……看似“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蕓蕓眾生被詩人的光照耀著,最終臣服于詩人筆下,跟隨他一起反思歷史,思索無常的人生與命運,追尋生死終極的意義。而詩人在高筑自我精神世界的同時,也不忘關(guān)注人間疾苦,《發(fā)現(xiàn)金礦》便有著對村莊發(fā)展與生態(tài)破壞之間矛盾現(xiàn)實的思考。
也許是受金庸小說的影響,姚瑤筆下的大理既神秘又多了分江湖氣。詩人深陷在大理的月光與白族姑娘的舞步里,而我們深陷在詩人浪漫多情的詩句里。詩人是一位到訪大理的“詩客”,在推杯換盞間,亦夢亦醒,賦詩明志。大理,留下了旅人的失意、憂愁與嘆息,只讓他們帶走思念與酒醒后的灑脫、平靜,再伴隨溫柔的風(fēng)聲,回到另一個相似的故鄉(xiāng)的夢里。
白族民居的后墻、墻上投射的花影與洱?;厥幍乃猓c染出楊玉璋心中的詩意,迷人的大理壩子成為生長她詩歌的沃土。那些流傳在白族村落的流言傳說、風(fēng)俗民情成為詩里最動人的旋律。《七月半》里詩人描繪了中元節(jié)祭祖的場面,動詞用得極好,柿子樹與夕陽的“滴”極具畫面感,在流水的投影里,固態(tài)的事物具有流動感,如同顏料滴入水中,但卻成為無法融化的風(fēng)景。古井、草芽、小孩子的“長出”,香火的“長滿”,“長”意味著生,萬物之“生”與逝去先靈之“死”形成對比,村民在萬物更迭的自然規(guī)律里延續(xù)著人類的文化傳統(tǒng),簡短的詩句背后隱藏的是一種濃厚且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在秋收里暫停腳步,感恩祖先的付出和自然的饋贈,這便是“七月半”的意義。
來自滇東的年輕詩人范慶奇站在滇西的洱海邊看飛鳥,站在蒼山上俯視這座叫大理的小城,用詩歌的形式帶我們感受這座小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