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尚書》的新聞傳播史料特征及其價值
——兼及中國新聞傳播史料發(fā)展歷程①

2022-11-23 01:13倪延年
未來傳播 2022年2期
關鍵詞:尚書報刊史料

倪延年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根據對有關歷史典籍文獻和同行學術成果的研讀和思考,本文對“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及其中的《盤庚》(上中下)是“我國目前現(xiàn)存最早的新聞傳播活動史料”這一問題做一探索。在此基礎上勾勒中國新聞傳播史料的發(fā)展過程,以求教于海內外同行。

一、《尚書》及《盤庚》篇的基本情況

從古代到現(xiàn)在,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民族已生存、繁衍、發(fā)展了數千年,為自己和世界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產生、積累、流傳給后人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其中有一部分與新聞傳播活動直接相關或本身就是新聞傳播活動的真實記載,是今人研究新聞傳播活動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的基本遺存,即新聞傳播史料。在我們先人生產并流傳至今的浩繁卷帙中,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1]或“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2]的《尚書》及其中的《盤庚》(上中下)似乎與新聞傳播活動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

(一)《尚書》的產生、流變和主要內容

《尚書》是一部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大致成書于西周后期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渡袝吩趹?zhàn)國時期稱為《書》。漢朝始稱《尚書》,后因被朝廷確定為“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一,故又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起于《堯典》,終于《秦誓》。

《漢志》記載《尚書》原有百篇,孔子在編選后還曾為其作序。該書在秦始皇焚書時被禁并遭“焚書”之災。漢初由做過秦朝博士的濟南郡人伏生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尚書》29篇并獻呈朝廷,時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期的魯恭王為擴展其邸宅,在孔氏舊宅夾墻中發(fā)現(xiàn)了采用秦漢以前通行的大篆寫就的《尚書》45篇(據說是孔子后人在秦朝焚書時藏于其中)并獻于朝廷,因該書系采用秦漢古文字寫就,故稱之為《古文尚書》。時人把魯恭王發(fā)現(xiàn)的45篇《古文尚書》和前秦博士伏生呈獻的《今文尚書》對比后,得知《古文尚書》中有29篇與《今文尚書》基本相同,同時又比《今文尚書》增加了16篇。據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受皇帝之詔將《古文尚書》用隸書寫成“隸固定本”且為之序后獻于朝廷,但未能成為官學用書而后失傳。東晉元帝時期,豫章內史梅頤(也作“枚賾”)向朝廷進獻由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58篇(連書序59篇),其中33篇與《今文尚書》基本相同,《泰誓》3篇則名同而實異,加上多出的22篇共計25篇,被后人稱之為“托名孔安國作傳和序的‘偽《古文尚書》’”。時至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宗降旨命時任國子祭酒、銀青光祿大夫、上護軍,受封曲阜縣公的孔子三十一世孫、唐初經學家、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的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時,即以梅頤進呈的由孔安國作傳并序的“古文《尚書》”為定本,遂成后來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尚書》。李盛鐸原藏宋刻本《附釋音尚書注疏》30卷,為傳世“偽孔傳古文《尚書》最早刻本”。魯同群先生認為:“偽孔傳(《古文尚書》)雖系晉人假記,其中尚保留前人舊說,故仍有一定的學術價值?!?/p>

現(xiàn)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合編。因保留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一些重要史料而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地位。《十三經注疏》本《尚書》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組成。其所記內容時間跨度上起公元前23世紀到前22世紀的“堯帝(唐堯帝伊祁放勛,前2357-2258)時期”,下訖西周后期及春秋前期。首為“虞書”,包括《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和《益稷》等共5篇;次為“夏書”,包括《禹貢》《甘誓》《五子之歌》和《胤征》等共4篇;再為“商書”,包括《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盤庚上》《盤庚中》《盤庚下》《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和《微子》等共17篇;末為“周書”,包括《泰誓》《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縢》《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君牙》《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等共29篇。

(二)《尚書·盤庚》產生的起因及通行的原文

現(xiàn)今文獻多把《尚書》中的《盤庚》篇記載為《尚書·盤庚》?!渡袝酚伞坝輹薄跋臅薄吧虝焙汀爸軙彼牟糠纸M成,而《盤庚》(上中下)是“商書”中的三篇,因此似乎應記載為《尚書·商書·盤庚》(上中下)才更能清楚地表明《盤庚》在《尚書》中的實際位置?!渡袝ど虝けP庚》(上中下)篇記敘了一個完整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盤庚遷殷。《尚書·商書》中的《盤庚》(上中下)篇原文如下[3]:

《尚書·商書·盤庚上》: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吁眾戚出矢言。曰:“我王來,即爰宅于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臺?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yè),厎綏四方?!?盤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眾,悉至于庭。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乃不畏戎毒于遠邇,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宄,以自災于厥身。乃既先惡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時憸民,猶胥顧于箴言,其發(fā)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長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沉于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則惟汝眾自作弗靖,非予有咎!遲任有言曰:‘有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世選爾勞,予不掩爾善。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作福作災,予亦不敢動用非德。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凡爾眾,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罰及爾身,弗可悔?!?/p>

《尚書·商書·盤庚中》: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乃話民之弗率,誕告用亶。其有眾咸造,勿褻在王庭,盤庚乃登進厥民。曰:“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嗚呼!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鮮以不浮于天時。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汝曷弗念我古后之聞?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罰。予若吁懷茲新邑,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今予將試以汝遷,安定厥邦。汝不憂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欽念以忱,動予一人。爾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爾忱不屬,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謀長以思乃災,汝誕勸憂。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今予命汝一,無起穢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續(xù)乃命于天,予豈汝威,用奉畜汝眾。予念我先神后之勞爾先,予丕克羞爾,用懷爾然。失于政,陳于茲,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與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孫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汝罔能迪。古我先后既勞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孫!’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嗚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往哉,生生!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

《尚書·商書·盤庚下》: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眾,曰:“無戲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xié)比讒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將多于前功,適于山,用降我兇德嘉績于朕邦。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沖人,非廢厥謀,吊由靈各。非敢違卜,用宏茲賁。嗚呼!邦伯、師長、百執(zhí)事之人,尚皆隱哉。予其懋簡相爾,念敬我眾。朕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今我既羞告爾于朕志若否,罔有弗欽。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二、“《尚書》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新聞傳播史料”辯

據《左傳》等記載,《尚書》之前曾出現(xiàn)過《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記載中國上古時期歷史事跡的典籍。但《漢書·藝文志》中就已不見著錄。文學史學者認為,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新聞史學者認為,《尚書》是“中國最早的記言新聞”,是古代史官記言的輯錄;記言形式包括典、謨、訓、誥、誓、命等,其中多數都是帶有公告性質的帝王講話;還有一些記錄帝王鎮(zhèn)壓反叛、說服前朝遺民、推行政令的講話,如《盤庚》《大誥》《多士》《多方》都屬于這一類。這一類講話同樣帶有強烈的“廣而告之”的性質,而史官對這些講話的記錄與傳播也同時具有一種新聞宣傳的性質。[4]現(xiàn)存的《尚書》中傳說為商朝遺文的有5篇。其中比較可信為真出商人手筆的是《盤庚》3篇,那是記商王盤庚遷都前后對臣民的三次訓話的。[5]范文瀾先生認為:“《盤庚》三篇是無可懷疑的商朝遺文?!边@是本文進一步探討和思考的基礎。

首先,《尚書·商書·盤庚》(上中下)完整記錄了一個重大社會新聞——商都“六遷”的第“五遷”,即盤庚遷殷。史載公元前1766年,后來創(chuàng)建商朝的子天乙起兵逐夏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桀),立國440年的夏朝遂亡。子天乙己任為帝,建立商王朝,尊號“商湯帝”,建都亳邑(今山東曹縣)后,先是在商十一帝子仲丁時(公元前1577年),把國都從亳邑遷至囂邑(今河南滎陽),又在商第十三任帝子河亶甲時(公元前1534年),把國都從囂邑遷到相邑(今河南內黃);再是在商十四任帝子祖乙時(公元前1525年),把國都從相邑遷至耿邑(今河南溫縣);也是在商十四任帝子祖乙時(公元前1517年),又把國都從耿邑遷至邢邑(今河北邢臺)。商朝皇帝之所以頻頻遷都,主要是為了消弭或平緩王族內部經常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亂”以及黃河下游地區(qū)屢屢遭受的水災。從“商湯”建國到公元前1402年盤庚即位,已是商朝的第二十任皇帝。此時距商十四任帝子祖乙公元前1517年自耿邑遷都邢邑又過了近100年。一方面,宮廷王族的爭斗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都城邢邑所在的黃河下游地區(qū)水災不斷。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盤庚決定并堅定“遷殷”就既不但是一個行政性的決定,更是一個重大社會新聞事件?!渡袝ど虝けP庚》的上中下三篇,正好對應了盤庚遷殷的整個過程?!侗P庚上》開篇首句為“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盤庚》三篇”。其中的“將”清楚說明《盤庚上》記錄的是盤庚已“決定”但還未“實施”遷殷時,就發(fā)現(xiàn)“民咨胥怨”并可能影響“遷殷”時向部落首領和臣民訓話的內容。《盤庚中》的開篇之句為“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乃化民之弗率,誕告用亶”,其中的“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則清楚說明該篇記錄的是盤庚在“作”即實施遷殷、動員部落臣民渡黃河遷往殷邑過程對部落首領和臣民有關訓話的內容?!侗P庚下》開篇之句“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眾”,其“既遷”一詞清楚說明該篇記錄盤庚完成“遷殷”后對部落首領和臣民的有關訓話內容。像《尚書·商書·盤庚》的上中下三篇記載了“盤庚遷殷”這一重大社會新聞事件完整過程的歷史文獻,毫無疑問具有新聞傳播史料的基本特征。

其次,《尚書·商書·盤庚》(上中下)的有關內容和當時新聞傳播活動直接相關,甚至本身就是商朝第二十任皇帝盤庚為約束和規(guī)范部落首領和臣民意見表達和行為規(guī)范做出的明確規(guī)定。《尚書·商書·盤庚上》中記載道:王命眾,悉至于庭。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瓴缓图杂诎傩眨┤曜陨?,乃敗禍奸宄,以自災于厥身。乃既先惡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時憸民,猶胥顧于箴言,其發(fā)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長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凡爾眾,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罰及爾身,弗可悔。”大意是:“你們站整齊了,我現(xiàn)在就把有些事給你們明說了吧!我要想辦法使你們死了那條心,老老實實地跟隨我到安康之處。假如你們不按照我的要求,用美好的語言去動員老百姓和我一道遷移,那你們將是自作自受。你們做的那種事情遲早要敗露并受到追究,到那時禍害也就將降臨到你們身上了。你們在前面做了有害于民的壞事,使自己整天擔驚受怕,到那時你們后悔還來得及嗎?不該講話的時候最好把嘴閉起來,假如多嘴多舌而失言,到那時你們的生死就由我決定了。你們不要以為背著我向老百姓散布流言,我會不知道,難道你們真能躲在老百姓中間不被我發(fā)現(xiàn)嗎?我已經講了不少了,老實告訴你們:從今以后,你們只有老老實實地管好自己的事,管好你們屬下的老百姓,說話時注意分寸,否則的話,處罰就會降臨到你們頭上,到那時你們可不要后悔喲!”[6]《尚書·商書·盤庚》(中)記載:“嗚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往哉!生生!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顧頡剛先生將該段古文翻譯為:“唉,現(xiàn)在我的計劃決定了!你們對于我所憂慮的事情,應當體會,不可漠視了!你們應該各各把自己的心放得中正,跟了我一同打算!倘有不道德的人亂作胡為,不肯恭奉上命,以及作歹為非、劫奪行路的,我就要把他們殺戮了,絕滅了,不使得他們惡劣的種子遺留一個在這個新邑之內。去罷,去尋找安樂的生活罷?,F(xiàn)在我要把你們遷過去了,在那邊,希望永久安定你們的家?!盵7]《尚書·商書·盤庚》(下)記載:“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眾,曰:‘無戲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xié)比讒言予一人。’”這段古文翻譯為:“盤庚遷民于新邑之后,首先安定他們的住地,其次辨正宗廟朝廷的方位,然后告訴大家說:‘不要玩樂和怠惰,要努力完成重建家園的大業(yè)?,F(xiàn)在我要披肝瀝膽,把我的意見全都告訴你們。我沒有懲罰你們,希望你們不要心懷不滿,互相勾結在一起,說我的壞話?!盵3](119)有學者認為,在《尚書·盤庚》這篇長篇大論的重要文獻中,詳細地追述了當年商王盤庚在遷都時對臣屬發(fā)布的告諭,其中宣稱商王掌握著對臣屬的生殺大權,將對任何反對遷都、為非作歹的臣民施以嚴厲懲罰,遷都的整個過程體現(xiàn)出商王盤庚的優(yōu)越地位和主導作用。[8]前所引《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文字是商王盤庚直接約束和規(guī)制部落首領和臣民意見表達的,而引自《尚書·商書·盤庚》(中)的文字是商王盤庚直接規(guī)范部落首領和臣民行為的。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傳播“盤庚遷殷”中的有關新聞信息,因而具有新聞傳播史料的實際功能和史料價值。

再則,《尚書·商書·盤庚》篇的新聞史料價值已得到學術界認可。復旦大學的黃瑚把《尚書·盤庚》有關內容作為新聞法制史料引用,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其專制統(tǒng)治,在法律上不僅把一切侵犯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行為宣布為非法,而且還實行以言論、思想、文字論罪的文化專制制度,制訂了無數箝制與鎮(zhèn)壓言論、出版的法律規(guī)定。最早出現(xiàn)的“言禁”法令即以思想、言論論罪的有關法律、法令的規(guī)定,見諸史料的第一個“言禁”法令,可能產生于公元前14世紀的盤庚遷殷時代。[9]學者孫旭培認為,早在殷商時期就出現(xiàn)了“言禁”法令,當時國王盤庚決定將國都遷到一個叫“殷”的地方,人們議論紛紛。盤庚下令“自今至于后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罰及爾身,弗可悔”,禁止一切非議。[10]趙振祥認為,《盤庚》三篇都是盤庚就遷都一事對“眾”和“民”所發(fā)布的談話與命令。上篇是盤庚對執(zhí)政者的談話,也就是奴隸主階層,盤庚雖然對他們貪圖安逸不愿遷都的行為嚴加訓斥,但總體來說還是一種規(guī)勸的口吻。中篇談話的對象是“民”,盤庚把他們叫做“畜民萬民”,把他們當做牲畜一樣看待,這些“民”顯然是奴隸階層,因而盤庚的談話便聲色俱厲。[4](45)筆者的《中國新聞法制史》[11]和《中國新聞法制通史:古代卷》[12]也前后引用了《尚書·盤庚上》有關史料,作為中國新聞法制史上第一個“言禁”法令予以解讀和闡釋?!渡袝ど虝けP庚》有關內容被新聞斷代史(如《唐前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專題史(如《中國近代新聞法制史論》)及新聞專題通史(如《中國新聞法制通史》)著作屢屢引用。因此《尚書·商書·盤庚》篇具有新聞傳播史料的基本屬性和學術功能。

由于《尚書·商書·盤庚》(上中下)具有新聞傳播史料的特征和功能,因此《尚書·商書·盤庚》(上中下)屬于新聞傳播史料。既然《盤庚》所在《尚書》為目前傳世最早的中國歷史典籍,那么《尚書》及其《盤庚》(上中下)就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新聞傳播史料。

三、《尚書》后中國新聞傳播史料的發(fā)展歷程

《尚書》出現(xiàn)之后,中華民族先人在數千年新聞傳播活動中繼續(xù)產生汗牛充棟的“海量”新聞傳播文獻史料。綜觀這一發(fā)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上古時期

這一階段應該開始于《尚書》產生之前。大致從人類社會產生記載與新聞性消息傳播活動的相關文獻史料開始,到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結束及至中國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封建君主專制王朝(秦朝)為止。在沒有文字記錄前,先人關于新聞性消息傳播活動的有關“記憶”是通過“口耳相傳”途徑,以“神話傳說”形式被后人獲知和記憶并再傳給后人。所以,中國先人對社會重大新聞事件的記憶、散播和流傳大多是以神話傳說故事為主要形式流傳下來,再被后人記載進歷史典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書寫文字尚不統(tǒng)一,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的“書同文”政策,在秦國通用文字基礎上略加改造后,成為“秦篆”并推行到全國。文字統(tǒng)一需要時間,加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所以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歷史典籍主要是秦朝以后發(fā)現(xiàn)甚至是漢朝產生的。如《尚書》就是產生于秦前,在秦后得以見天日?!渡袝分笕纭渡胶=洝?,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后人考證其中14卷為戰(zhàn)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西漢初年,司馬遷編撰《史記》中記錄有不少神話傳說故事,西晉時發(fā)現(xiàn)《穆天子傳》(又稱《周王傳》《穆王傳》《周穆王傳》及《周穆王游行記》等)和東晉人干寶所撰《搜神記》等都記載了一些神話傳說故事,應是作者通過深入當時生活獲知這些神話傳說故事記載下來的。這些著作中記錄有神話傳說故事,并不說明在這些著作問世時仍然產生神話傳說,而只是說明先人流傳的神話傳說到那個時候才被人獲知后得以記載。有人認為,《山海經》《搜神記》中記載的神話傳說故事是當時我們先人對最大社會新聞事件的記憶并口耳相傳的結果,而《穆天子傳》則是重大朝政新聞事件的最早記載。[4](31)

(二)中古時期

這一階段大致從中國出現(xiàn)第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君主專制的秦朝、中國社會進入以自給自足農業(yè)經濟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會開始,到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嬗變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1840年為止,前后約2000年左右。這一階段的新聞傳播史料最重要也是最本質的發(fā)展,就是產生了以通用語言文字(俗稱“中文”)記載的文獻史料。漢朝是一個統(tǒng)一、穩(wěn)定和鞏固的封建君主王朝?;实蹨试S郡(省級行政長官公署)和同姓或異姓王的封國在京師設“郡國邸”以履行“通奏報待朝宿”的職能,戈公振認為通奏報云者,傳達君臣間消息之謂,即“邸報”之所由起也。[13]唐代宗大歷年間把“邸”改為“進奏院”,現(xiàn)收藏于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國會圖書館的兩件書寫品,方漢奇先生考證確定是唐代的“進奏院狀報”已無爭議。[14]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對進奏院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后出現(xiàn)了由朝廷命官直接控制的真正代表朝廷的朝廷官報“進奏院狀報”。[15]有學者認為,可以得出元代有以“除目”形式存在的(元朝)官報之結論,其性質是官僚系統(tǒng)內部參考性質的中央政府公報,其內容為官員升陟罷黜等情況。[16]明代朝廷官報不光有文獻記載,且有“天變邸抄”等作為旁證。從朝廷六部抄傳給京師官員者稱為“朝報”,傳播到京師以外地區(qū)的稱為“邸報”。[17]清朝依舊如故,只是由朝廷通過官辦提塘從京師寄向全國,直到清末。中國古代民間報刊甚至可說是先有民間報紙,后有官辦報刊。南宋時期,周麟之在給皇帝“進言”時使用的“小報”成為后世對非法民間報紙的統(tǒng)稱,元朝稱為“小本”,直到清朝前期仍然存在,順治年間甚至半公開合法存在,經過順康雍乾四朝嚴刑峻法才銷聲匿跡。由朝廷官報“京報”彌散開來的《京報》一直到辛亥革命后。除朝廷官報和民間報紙外,這一階段新聞傳播史料還包括:歷朝各代編纂的朝廷正史、民間野史、官刻書籍、私撰著作、私刻書籍、宮廷檔案(圣旨、上諭、廷寄、奏摺、臣僚(進)言、皇帝起居注、各朝實錄等)及早期外國人在華創(chuàng)辦的近代報刊(如《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之類)等。

(三)近古時期

這一階段大致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開始,到孫中山領導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止。鴉片戰(zhàn)爭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運行軌跡,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中國向英國割讓中國領土香港本島、中國關稅須和英國人“商妥”才能“變更”及英國傳教士可在中國自由傳教等,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實質性的傷害,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新聞傳播史料相比,近古時期新聞傳播史料的最大變化就是隨著外國傳教士把誕生于西方的“新式報章”帶進中國,中國進而在新聞事業(yè)近代化過程中產生的新聞史研究史料。首先是記載外國傳教士及其新聞活動的文獻史料:外國傳教士與新聞傳播活動相關的人生閱歷史料、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辦報形成的史料及外國傳教士所辦報刊對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及政府(官員或官署)與外國傳教士互動的史料文獻;其次是中國政治新聞人創(chuàng)辦近代報刊活動的文獻史料,如維新派、?;逝杉邦A備立憲派創(chuàng)辦具有資產階級團體政黨機關報過程的文獻史料、創(chuàng)辦的政論報刊原始文獻、與創(chuàng)辦報刊有關的人生閱歷文獻記載(日記、書信、談話、著作等),以及所辦報刊與當時政府及社會生活互動的文獻史料等;再則是記載資產階級革命派人士在從事反清革命斗爭過程中創(chuàng)辦具有資產階級團體政黨機關報過程的文獻史料、創(chuàng)辦的政論報刊原始文獻;與創(chuàng)辦報刊有關的人生閱歷文獻記載(日記、書信、談話、著作等)及所辦報刊與當時政府及社會生活互動的文獻史料等;最后是外國報業(yè)資本家在中國創(chuàng)辦新聞報刊形成的文獻史料。外國報業(yè)資本家在中國創(chuàng)辦新聞報刊活動的直接目的既不是代表“萬能”的耶穌來中國“拯救上帝的羔羊”,也不是為了向中國人傳播西方工業(yè)革命后出現(xiàn)的近代科學技術知識,而是作為一種投資行為經營謀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上海創(chuàng)辦《申報》的英商美查及后來的《新聞報》老板美商福開森等)。他們出版發(fā)行的原始報刊文獻及這些報刊與當時中國政府、當時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有關文獻史料,也是研究近古時期中國新聞史的基本史料。另外,清末在《官書局報》和《官書局譯報》以及《北洋官報》帶動下,朝廷所辦近代化官報過程中形成的有關文獻史料,對于全面客觀研究這一階段的中國新聞史,仍是不應忽視和不可替代的基本史料。除了傳統(tǒng)民間報刊、外國人在華創(chuàng)辦的近代報刊(各種外國文字的報刊和采用中國文字出版的報刊)、國人創(chuàng)辦的近代新聞報刊(漢語報刊和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國人創(chuàng)辦的近代政論報刊、國人在海外創(chuàng)辦的新聞報刊以外,歷朝各代編纂的朝廷正史、民間野史、地方史志、官刻書籍、私撰著作、私刻書籍、朝廷官報、宮廷檔案(圣旨、上諭、廷寄、奏摺、官報及起居注、實錄等)也是應當重視的基本史料。

(四)近代階段

這一階段從孫中山在南京領導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在北京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止。這一階段的中國新聞事業(yè)的最重要發(fā)展是誕生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并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經歷了大革命運動、十年國共內戰(zhàn)、八年國共合作抗日、三年國共兩黨對決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建立起由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國家新聞通訊社新華通訊社及基本覆蓋全國大陸地區(qū)的各級黨報網絡,形成了數量巨大、歷時數十年、類型多樣的文獻史料。與此相對應的是孫中山在清末時期創(chuàng)建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在進入“中華民國”后先改組成為“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后在日本重組為“中華革命黨”,1924年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定名為“中國國民黨”。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等國民黨新軍閥先后制造上?!八摹ひ欢薄⑽錆h“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導致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國共兩黨形成勢不兩立對峙局面。即使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時期,國民黨也沒有完全停止制造兩黨及軍隊摩擦。抗戰(zhàn)勝利后,以“和平建國”為目標的國共和談很快失敗,兩黨軍隊三年對決,國民黨潰敗到臺澎金馬東南沿海島嶼。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存在的幾十年間,中國國民黨新聞事業(yè)形成并留下數量巨大、內容豐富、類型繁雜的文獻史料。因此,國共兩黨新聞事業(yè)文獻史料(包括原始新聞報刊、新聞報人、新聞事件、新聞媒介、新聞法制及政府檔案)成為這一階段中國新聞傳播史料的主體。除此以外還有內容豐富的民營新聞業(yè)史料、其他政黨新聞業(yè)史料及外國在華新聞人的新聞活動史料。隨著新聞技術和機械的發(fā)展和普及,新聞電影(電影拷貝和膠片、新聞電影攝制機構、新聞電影的攝制者及相關文獻史料、新聞電影的相關文獻史料等)、新聞照片(新聞人物、事件、器物及現(xiàn)場的照片,新聞攝影家的相關文獻史料、新聞攝影作品產生過程的文獻、新聞攝影機構或團體的有關文獻史料等)、新聞廣播(廣播電臺建設的文獻史料、新聞廣播播音員的文獻史料、新聞廣播事件的有關文獻史料以及新聞廣播稿、新聞節(jié)目表、新聞節(jié)目海報等)。

(五)當代階段

這一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告成立開始,至今延續(xù)。這一階段中國新聞傳播史料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是共產黨領導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蔣介石國民黨集團在國共內戰(zhàn)失敗后退居到東南沿海的臺澎金馬諸島,中國暫時沒有統(tǒng)一;香港地區(qū)和澳門地區(qū)因清廷與英、葡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條約,分別直到1997年和2000年中國恢復行使主權,所以中國新聞傳播史料形成“一國四地區(qū)”分布格局;祖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qū)產生的新聞傳播史料各具特點。其次是自20世紀40年代末到目前(21世紀20年代),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新聞業(yè)發(fā)展進入“快車道”,新的新聞媒介如電視新聞媒介、互聯(lián)網新聞媒介、智能手機新聞媒介以及依托互聯(lián)網媒介產生的諸如抖音、移動電視、IPTV等在較短時間里不斷推出更新,產生出“海量”的“五彩繽紛”的新聞傳播史料文獻,并呈現(xiàn)出多類型、多載體、多形態(tài)的特點。最后是政府及學術界對傳統(tǒng)紙質文獻整理、重印、出版尤其是數字化出版的重視,學界集中力量整理、政府提供資助完成的歷史文獻整理重印工程成效明顯。包括:珍貴、重要的歷史報刊重印出版(《解放日報》《新青年》《紅色中華》《新中華》《人民日報》以及《臨時政府公報》《臨時公報》和《申報》等)。民國時期原始史料匯編出版,最重要的是由方漢奇主編,程曼麗、王潤澤、郭傳芹等作為副主編的《民國時期新聞史料匯編》,已出版至第四編,“為研究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學者,特別是研究新聞史的學者們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四、小 結

無論是探尋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新聞傳播史料文獻,還是勾勒中國新聞傳播史料產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都是十分復雜的學術問題,需在盡可能全面、系統(tǒng)、完整的文獻史料基礎上精細地研讀、縝密地思考和嚴謹地表述。本文只是對該問題的初步探討和思考,筆者因撰文時間倉促,尤其是學術積累不足,文中可能有片面、主觀之言,請同行專家不吝賜教。

猜你喜歡
尚書報刊史料
節(jié)錄《尚書·君奭》小楷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史料整理:認識中國武術的一條路徑
謙虛
自大的馬謖
史料二則
2017年“少兒報刊閱讀季”啟動
在“門”字內加字可以組成新的字,試著填填下面的空吧!
《明新興雷石庵尚書遺集》補遺
栾城县| 榆林市| 虹口区| 岢岚县| 东城区| 栾城县| 桃江县| 宽甸| 登封市| 皮山县| 巩义市| 江口县| 车致| 宜阳县| 伊川县| 乐山市| 仪陇县| 抚州市| 普定县| 浏阳市| 治县。| 泰兴市| 饶阳县| 柞水县| 玉门市| 长顺县| 富阳市| 鄂托克前旗| 涿州市| 烟台市| 西乌| 朝阳市| 莱芜市| 藁城市| 淄博市| 盐津县| 阿克陶县| 滨州市| 北安市| 天峻县| 潼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