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儷
不同做青方式對鐵觀音做青葉態(tài)及感官品質的影響分析
楊文儷
(安溪縣茶葉技術推廣站,福建安溪 362400)
本文對鐵觀音烏龍茶制作過程中采用“飽青”“消青”和“拖青”3種不同做青方式的做青葉態(tài)及毛茶感官品質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飽青”做青方式的鐵觀音做青葉柔軟有彈性,葉色黃綠有光澤,葉緣硃紅,花果香顯露;而“消青”做青方式的做青葉光澤度弱,梗表皮略皺,葉緣暗褐紅,花香略顯;“拖青”做青方式的做青葉無光澤,葉尖干萎,枝梗皺?!帮柷唷弊銮喾绞缴a(chǎn)的毛茶感官品質外形緊結重實、色澤砂綠明、滋味醇厚、香氣馥郁持久、“音韻”特征明顯;“消青”做青方式生產(chǎn)的毛茶色澤暗綠、滋味清純、香氣清高鮮爽、香銳;“拖青”做青方式生產(chǎn)的毛茶色澤青綠、條索輕身、滋味淡薄略帶青味,略帶酸餿味。鐵觀音毛茶感官品質以傳統(tǒng)“飽青”做青方式最優(yōu)(89分),“消青”做青次之(81分),“拖青”做青最低(68分)。以期為提高鐵觀音品質的做青方式選擇提供參考。
鐵觀音;做青;感官品質
鐵觀音屬于烏龍茶類,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其外形圓結重實,色澤砂綠翠潤,沖泡后香氣馥郁持久,具有天然的蘭花香,獨具“觀音韻”,滋味醇厚甘爽,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其六大初制工藝為:鮮葉→曬青→做青(晾青 D搖青)→殺青→揉捻→烘干→毛茶,其中做青是形成鐵觀音獨特品質的關鍵工序。做青是搖青與晾青多次反復交替進行的過程,搖青主要通過搖青機中的機械運動,使葉緣細胞破損,促進酶促氧化作用。
隨著清香型鐵觀音產(chǎn)品的風靡及制作工藝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隨著空調設備的應用,鐵觀音做青方式從傳統(tǒng)“飽青”制法衍生出“消青”制法和“拖青”制法?!帮柷唷笔氰F觀音傳統(tǒng)做青制法,一般要進行4~5次搖青,一般歷時10~15 h (春茶比秋茶略長)?!跋唷笔氰F觀音做青的一種方式,主要是搖青次數(shù)減為3次,做青間恒溫恒濕,歷時11~16 h?!巴锨唷敝品ㄊ窃凇跋唷钡幕A上,拖更長做青時間的一種制法,一般時間達16 h以上。林馥茗等[1]以嶺頭(白頭)單叢茶樹品種鮮葉為原料,研究不同搖青及烘焙工藝對烏龍茶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搖青次數(shù)對水浸出物、咖啡堿和茶多酚含量的影響最大;侯冬巖等[2]研究飽青做青、消青做青和拖青做青三種不同做青方式鐵觀音香氣組分,分析發(fā)現(xiàn)“拖青”做青的鐵觀音茶葉香氣組分中,新出現(xiàn)了2-甲基丁酸-2-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乙酯和丙酸-2-苯乙酯這3種呈青草香、青花果香和蠟樣香氣特征的物質;林鄭和等[3]以玉瓊茶鮮葉為原料,采用閩北烏龍茶制法,設計了不同做青程度的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曬青與搖青程度的增加,多酚類物質會不斷氧化、分解、轉化。目前關于不同做青方式對烏龍茶內含成分含量的研究較多,對做青葉態(tài)及感官品質分析較少,因此,本文以相同的鐵觀音鮮葉為原料,分析不同做青方式對鐵觀音做青葉態(tài)及感官品質的影響,以期為鐵觀音實際生產(chǎn)提供技術參考。
鐵觀音鮮葉由安溪縣西坪慧芳生態(tài)家庭農(nóng)場提供,2021年5月4日采摘駐芽三、四葉鐵觀音鮮葉。(天氣:陰天; 傍晚氣溫23℃、濕度85%、東南風;后半夜氣溫22℃~20℃、濕度87%~90%、東南風。)
表1 三種不同做青方式具體參數(shù)設置
做青方式參數(sh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備注 飽青(自然氣候)搖青歷時(min)3.562035下午5:30開始搖青 攤青厚度(kg/m2)0.751.251.752.25 晾青歷時(h)1.52.53.55 消青(空調恒溫恒濕,溫度21℃,濕度75%)搖青歷時(min)37.530 攤青厚度(kg/m2)0.7511.25 晾青歷時(h)1.5310 拖青(空調恒溫恒濕,溫度21℃,濕度75%)搖青歷時(min)2.57.520 攤青厚度(kg/m2)0.7511 晾青歷時(h)1.5316
做青間坐東北向西南。6CWY雙籠調速搖青機(福建安溪縣西坪福源茶機總匯)、晾青篩與鋼架(11層)、45型揉捻機(福建安溪縣西坪路發(fā)茶葉機械廠)、速包機(福建安溪縣西坪路發(fā)茶葉機械廠)、6CWJ-80平板包揉機(福建安溪縣西坪路發(fā)茶葉機械廠)、6CST-90型燃氣式滾筒炒青機(福建安溪縣虎邱培勤茶葉機械廠)、JY-6CHZ-9B烘干機(福建省安溪長盛茶葉機械廠)。
采用統(tǒng)一的鮮葉原料,經(jīng)統(tǒng)一曬青30 min后進行搖青與晾青,具體參數(shù)設置見表1(搖青投葉量均為竹筒的1/2、轉速均為27 r/min)。將三種不同做青方式的鐵觀音做青葉,按照相同的炒青(溫度270℃、投葉量6 kg、歷時5 min、轉速25 r/min)、揉捻3 min、包揉(速包與球包反復5次)、烘干(初烘溫度100℃、攤葉厚度2 cm、時歷10 min;復烘溫度第一次85℃、歷時8 min、攤葉厚度3 cm,第二次80℃、歷時9 min、攤葉厚度3 cm左右,第三次70℃、歷時10 min、攤葉厚度3 cm,第四次溫度65℃、歷時12 min、攤葉厚度4 cm;干燥溫度60℃、歷時130 min、攤葉厚度5 cm)工藝制成鐵觀音毛茶。
搖青與晾青葉狀態(tài)由3位制茶經(jīng)驗豐富的師傅,從青葉狀態(tài)、葉色、氣味等方面進行觀察描述;參照國家標準GB/T 23776-2018《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請5位評茶員對各組毛茶樣進行密碼審評[4,5]。采用加權評分法綜合評定試驗茶樣綜合得分, 鐵觀音毛茶各品質因子的權重為外形 (20%) 、湯色 (5%) 、香氣 (30%) 、滋味 (35%) 、葉底 (10%)。
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制圖均采用Excel 2016進行。
搖青主要通過搖青機中的機械運動,使葉緣細胞破損,促進酶促氧化作用。由表1搖青次數(shù)和時間可知,飽青制法第一次搖青較消青和拖青程度略重,因此,飽青做青葉經(jīng)歷第一次搖青后顯露出的青草氣味比消青和拖青做青葉略濃,第一次搖青目的在于促使茶青的芽梗水分向葉脈、葉肉分布,三種做青方式做青葉均呈現(xiàn)葉稍硬挺狀態(tài),飽青做青葉手感略硬。
第二次搖青時間稍長于第一次,對于搖青程度,飽青做青較消青和拖青做法略重,消青和拖青做青葉青草味較明顯。對于攤青厚度,飽青做青較消青和拖青做法略厚,對于晾青歷時,飽青做青較消青和拖青做法略短,三種做青方式在經(jīng)歷第二次搖青后,青葉梗脈中的水分和可溶性物質向葉肉細胞輸送,做青葉狀態(tài)均比第一次搖青后硬挺,葉色濃綠,但消青和拖青做青較飽青做法略深綠。
表2 三種不同做青方式搖青適度青葉狀態(tài)
做青方式第一次搖青第二次搖青第三次搖青第四次搖青 飽青葉稍硬挺,青草氣味微露葉略硬挺,葉色濃綠,青草味略強青葉硬挺略刺手,葉色濃綠略光澤、青草味強葉硬挺,葉色黃綠有光澤,梗蒂飽水青綠,青草味濃強略帶花果味 消青葉稍硬挺,輕微青草氣味葉較硬挺,葉色濃綠、青草味散發(fā)青葉硬挺刺手,葉色略濃綠略有光澤、青草味濃強 拖青葉稍硬挺,輕微青草氣味葉略硬挺,葉色濃綠,青草味顯露葉較硬挺刺手,葉色略青黃綠、青草味強
表3 三種不同做青方式晾青適度青葉狀態(tài)
做青方式第一次晾青第二次晾青第三次晾青第四次晾青備注 飽青做青青味退,葉片稍平伏青味退,葉片稍平伏,葉色略淺綠,葉尖稍紅,鋸齒略紅青氣消退,味清純,葉邊部分紅變,葉色轉略黃綠,葉柔軟光澤青味退,花果香顯露,葉色黃綠潤、葉面隆起如湯匙狀,葉質柔軟又飽滿略挺,葉脈透明,葉緣硃紅色,葉表呈現(xiàn)鮮紅斑點,手捏柔軟有彈性感、氣味濃5日早上6:30炒青 消青做青青味退,葉稍平伏青味退,葉稍平伏,葉色略淺綠,葉尖紅變,鋸齒略紅青氣消退,味帶清花香,芽梢和葉尖紅變,葉色呈黃綠,葉狀平伏柔軟略有光澤,葉緣紅變部分為暗褐紅 5日上午8:30炒青 拖青做青青味退,葉稍平伏青味退,,葉稍平伏,葉色略淺綠,葉尖紅變,鋸齒略紅青氣消退,青綠酸味,芽梢和葉尖干萎,枝梗表皮略皺,葉色暗綠無光澤 5日中午13:30炒青
表4 不同方式做青毛茶感官品質審評結果
做青方式外形色澤滋味香氣湯色葉底評分 飽青做青緊結、重實油潤、砂綠明醇厚、回甘,音韻明顯高香、持久金黃、清澈明亮黃綠、柔軟89 消青做青緊結、略重實翠綠潤、砂綠略明清純,音韻略明清高、鮮爽、香銳淺金黃、清澈略青綠、尚柔軟81 拖青做青尚緊結、條索輕身烏綠淡薄、微澀,音韻不明青鮮、略帶酸餿味黃綠帶混濁烏綠、較硬挺68
第三次搖青的目的是使青葉邊緣紅變,促成芳香物質形成,俗稱“揺香”。由于消青和拖青做青是在恒溫恒濕條件下進行,采取搖青三次而延長晾青歷時和薄攤做青葉的措施,因此,第三次搖青歷時較長,搖青程度較飽青做法重,晾青歷時較飽青長、攤葉厚度也較薄。飽青做青在第三次搖青后青葉硬挺略刺手,葉色濃綠略光澤,青草味強;消青做青葉硬挺刺手,葉色略濃綠略有光澤、青草味濃強;拖青做青葉較硬挺刺手,葉尖呈紅褐色,葉色略青黃綠、青草味略強并略帶酸青味。
第四次搖青的目的在于搖韻,搖青時間較長,促進茶葉形成“綠腹紅鑲邊”,促進茶多酚、脂多糖、咖啡堿等物質的積累,使茶葉香氣、滋味初步定型[6]。飽青做青在第四次搖青后葉硬挺,葉色黃綠“活”有光澤,梗蒂飽水青綠,青草味濃強并略帶花果味(表2)。
晾青促進烏龍茶做青在制葉水分不斷散失,俗稱“走水”。三種做青方式中第一次晾青時間和攤青厚度相同,第二次略微不同,但晾青后青葉狀態(tài)基本相同。第一次晾青后,青葉青味減退,葉片稍平伏;第二次晾青后,青葉青味減退,葉稍平伏,葉色略淺綠,葉尖紅變,鋸齒略紅。
消青和拖青做的第三次攤青都是薄攤,晾青歷時延長,飽青做青葉攤青較厚且逐次增厚。三種做青方式做青葉分別進行第三次晾青后,飽青做青葉青氣消退,味清純,葉邊部分紅變,葉色略黃綠,葉柔軟光澤。消青做青葉青氣消退,味帶清花香,葉尖紅變;葉色呈黃綠,葉狀平伏柔軟略有光澤,梗表皮略皺,葉緣紅變,部分為暗褐紅;拖青做青葉青氣消退,青綠帶酸味,葉尖干萎,枝梗皺,葉色暗綠無光澤。
飽青做青葉在第四次晾青后,青葉青味退,花果香顯露,葉色黃綠潤、葉面隆起如湯匙狀,葉質柔軟又似飽滿略挺,葉脈透明,葉緣硃紅色,葉表呈現(xiàn)鮮紅斑點,手捏柔軟有彈性感、香氣濃(表3)。
茶葉感官品質是茶葉色澤、香氣、滋味、外形等品質的綜合反映[4],將三種不同做青方式鐵觀音做青葉按相同的后續(xù)工藝制成鐵觀音毛茶,進行密碼審評,感官品質審評結果如表4所示。飽青做青的毛茶感官品質最優(yōu)(89分),消青做青次之(81分),拖青做青最低(68分)。外形為飽青做青鐵觀音條索緊結重實,色澤翠油潤、砂綠明顯;消青做青鐵觀音條索結實,色澤砂綠尚明,拖青做青鐵觀音條索尚緊結、較輕身,色澤烏綠;香氣表現(xiàn)為飽青做青鐵觀音香高持久;消青做青鐵觀音香氣鮮爽、香銳;拖青做青鐵觀音香氣鮮香帶青味。滋味則飽青做青鐵觀音滋味醇厚、飽滿、甘鮮,音韻明顯;消青做青鐵觀音滋味醇和略淡、音韻欠明,拖青做青鐵觀音滋味淡并帶“酸餿味”。辛偉、高水練等[7,8]研究表明,飽青做青鐵觀音茶多酚、咖啡堿含量、兒茶素總量、酯型兒茶素總量以及酚氨比均較消青做青和拖青做青鐵觀音高,故表現(xiàn)為醇厚度較好,但因蛋白質轉化產(chǎn)生氨基酸,而氨基酸降解、轉化較少,消青做青鐵觀音顯的更加鮮爽;湯色為飽青做青鐵觀音湯色金黃明亮,消青做青鐵觀音湯色清黃帶微綠,拖青做青鐵觀音湯色青黃綠;從葉底上看,飽青做青鐵觀音葉底黃綠、軟亮,消青做青鐵觀音葉底尚柔軟、烏綠,而拖青做青鐵觀音葉底硬挺暗綠(表4)。
烏龍茶做青工序是搖青和晾青相互交替的環(huán)節(jié),青葉含水量、做青環(huán)境(溫度、濕度、光照、氣流)、搖青強度、攤青厚薄和歷時控制等均會影響烏龍茶成茶品質風格[9]。高進忠等[10]以同一片茶園,同一批次的鐵觀音鮮葉為原料,分別進行不同搖青次數(shù)處理,結果發(fā)現(xiàn)搖青4次的綜合品質最優(yōu)。張嫻靜等[11]研究表明,不同做青工藝鐵觀音香氣形成不同,傳統(tǒng)工藝鐵觀音的多種香氣成分含量均高于新工藝鐵觀音。通過對不同做青方式的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做青方式做青對搖青葉和晾青葉葉態(tài),毛茶感官品質影響較大,傳統(tǒng)飽青做青的搖青葉硬挺,葉色黃綠有光澤,梗蒂飽水青綠,青草味濃強,晾青葉柔軟有彈性感,葉面隆起如湯匙狀,葉色黃綠潤,葉脈透明,葉緣硃紅色,葉表呈現(xiàn)鮮紅斑點,毛茶感官品質優(yōu)于消青做青和拖青做青,且更有利于“音韻”的形成。飽青做青鐵觀音外形緊結重實,色澤油潤、砂綠明,滋味醇厚、回甘、音韻明顯,香氣馥郁持久,湯色金黃、清澈明亮,葉底黃綠、軟亮。在制茶過程中需遵循“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原則,結合有利于鐵觀音“音韻”形成的技術措施,能夠做到“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從而提高鐵觀音品質。
[1] 林馥茗,何詩瑜.不同搖青及烘焙工藝對單叢烏龍茶品質的影響[J].福建茶葉,2021,43(03):21-24.
[2] 侯冬巖,回瑞華,刁全平,等.三種不同制作工藝的鐵觀音茶香氣組分比較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6(06):27-30.
[3] 林鄭和,鐘秋生,陳常頌,等.不同曬青和搖青程度對茶樹新品系玉瓊茶(606)制茶品質的影響[J].中國茶葉,2015,37(11):17-19+30.
[4] 趙玉香,楊秀芳,鄒新武,等.《茶葉感官審評術語》國家標準修訂概述[J].中國茶葉加工, 2008 (03) :42-4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23776-201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6] 趙錦花.烏龍茶晚青做青工藝探討[J].福建茶葉,2021,43(04):13-15.
[7] 辛偉,洪永聰,盧莉,等.不同做青風格安溪鐵觀音“音韻”的感官審評及品質化學比較[J].武夷學院學報,2012,31(05):38-40.
[8] 高水練,林鄭和,郝志龍,等.新舊工藝制成鐵觀音的品質化學比較[J].茶葉科學技術,2004(03):27-28.
[9] 陳林,陳鍵,陳泉賓,等.做青工藝對烏龍茶香氣組成化學模式的影響[J].茶葉科學,2014, 34 (4) :387-395.
[10] 高進忠,王未名,張文哲,等.不同搖青次數(shù)對鐵觀音品質的影響研究[J].福建茶葉,2021,43(08):16-19.
[11] 張嫻靜.不同工藝鐵觀音香氣形成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園藝學院, 2012.
S571.1
B
1006-5768(2022)02-063-004
2022-04-12
楊文儷(1966—),女,福建安溪人,高級農(nóng)藝師,從事茶葉生產(chǎn)加工技術推廣。E-mail:ywl.178@163.com。
投稿平臺:https://cytb.cbpt.cnki.net
(責任編輯:徐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