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這次到江蘇江陰和張家港參加兩個會議,一個是在江陰召開的學習學研討會,一個是在張家港召開的智慧學研討會,真是巧合。學習學和智慧學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不能分開。學習學是研究如何學習的,智慧學是研究怎樣獲得智慧的。學習是過程,智慧是目的。學習的目的就是長知識、增智慧,要想獲得智慧就需要學習。因此,兩者分不開。但是不是所有學習都能增長智慧呢?不見得。那種死記硬背,不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可能把孩子學呆了。毛澤東曾批評舊式的教育“書越讀越蠢”,就是這個道理。怎樣使學習增長智慧,這就是學習學的任務,也是教育學、智慧學的任務。中小學生學習離不開教師,因此也是教師的任務;中小學生離不開家庭,因此也是家長的任務。所以大家都要來研討學習學。家長都希望孩子很聰明,教師都希望學生增長智慧,所以大家都應該來學習智慧學。
怎樣的學習才能增長智慧?我沒有研究,主要聽各位代表的意見和經(jīng)驗,因此你們是研究者、實踐者。我只是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憑我的經(jīng)驗談一點體會,不一定正確,供大家討論。
首先,要把學習的主體搞清楚。學習的主體是誰?毫無疑問是學生。但是學生學習又是在教學過程中,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那么,學生在教學中是不是主體?有些教師就猶豫起來。教師要起主導作用,教師要講解教材,于是就把學生應有的地位忘記了。就像唱戲的,如果不管聽眾聽不聽,自顧自唱戲,陶醉于自己的藝術,這叫孤芳自賞,不能叫演出。演出是要讓聽眾欣賞的。演戲的主角是演員,但整個演出的主體卻是聽眾。教師和演員不同,演員可以孤芳自賞,一個人在家里自唱自樂,卻不會有哪一位教師在家里自教自樂的,教師總是和學生在一起。教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因此,不能忘記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仍然要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就在于教師要鉆研教材,鉆研學生,設計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其中包括啟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饒有興趣地、正確地學習。
其次,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興趣是學習之母,是學習的動力,或者叫作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有兩種:一種叫外部動機,一種叫內部動機。各種外部的壓力和獎勵都能產(chǎn)生外部動力,但這種動機是不能持久的,壓力取消了,或者壓力往往會產(chǎn)生反壓力,學習的動力就會消失;獎勵得到了,或者因為得不到獎勵,動力也會消失。內部動機是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出自內心的需要,才是長久的。當然有時外部動機也能轉化為內部動機,例如,學生本來不愛寫作文,但偶然一次作文受到教師的好評和鼓勵,激發(fā)了他的興趣,他便喜歡起作文來了。因此,興趣才是學生持久學習的內部動力。如果一個學生對某門學科不感興趣,他就不可能去學習它和鉆研它;如果他對它發(fā)生了興趣,他就會想方設法去探究它。
那么,興趣從何而來?一是來自兒童的天性,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孩子從會說話開始就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新鮮感,總想問一個為什么。隨著知識的增長,問題會更多。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二是來自活動。在兒童的活動中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總想尋求答案。所以教師要組織學生活動,來激活他的思維,提高他的興趣。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有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學生沒有活動,思維激活不起來,學生對學習就會缺乏興趣。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往往與我們教育不得法有關,同時,師生關系如果不好,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教學方法千千萬,很難說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壞,問題在于是否運用得法。好的方法總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只有通過思維才能增長智慧??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而不思考,學習的知識就不能理解透徹,就不能舉一反三。因此,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是學習學應該研究的問題,也是智慧學應該研究的問題。
學習是一種積極緊張的腦力活動。學習的時候獲得的信息在大腦中會引起緊張繁忙的活動。神經(jīng)細胞要對新的信息加以識別,引起聯(lián)想,從舊的貯存著的信息中迅速地檢索,看有沒有類似的信息,并加以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把新的信息與舊的有關信息相聯(lián)系,思索它們之間的關系等,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思維活動。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必然會產(chǎn)生矛盾,從而引起不少疑問。因此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是積極思維的結果。學問學問,就是學習一定要問,問了才能有學習。我曾經(jīng)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能算是好學生。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啟發(fā)式教學不能理解為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更重要的是去啟發(fā)學生思考而后提出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一改過去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tǒng)。過去我們往往把現(xiàn)存的結論告訴學生,學生記住了這些結論就算掌握了知識。這只是死知識,不是活知識?;畹闹R應該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怎樣流過來的,還將流到哪里去。也就是讓學生了解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思考知識未來的發(fā)展。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一方面要靠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要靠對原有知識的質疑,指出它的不足的謬誤并加以糾正,科學才能向前發(fā)展。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要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這就需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我們在課堂上“滿堂灌”,在課下又布置了許多作業(yè),讓學生用什么時間去思考?因此,要減輕課業(yè)負擔。讓學生有時間思考,有時間去廣泛學習其他知識。知識面拓寬了,思路打開了,自然就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最后,重視非智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智力素養(yǎng)和智慧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思想品德高尚,性格開朗,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學習執(zhí)著,就能產(chǎn)生智慧。一個心胸狹窄,自我封閉,或者見異思遷,缺乏毅力的人,很難成為大智大勇的人。
去年看到有關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報道,使我感觸萬分。報紙上是這樣報道的,摘要如下。法新社芝加哥10月6日電:保羅·勞特布爾對他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感到意外,盡管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他理應得到這份榮譽。他在辦公室對記者說:“我感到意外。這始終是個意外,即使人們可能有時會說,他們認為這項成就理應得到這樣的承認。當這份承認真的到來時,這始終是一個意外?!庇终f,“許多方面還在繼續(xù)改進,這些改進使磁共振成像成為一個更為有效的醫(yī)學診斷工具?!?/p>
據(jù)路透社報道,另一名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彼得·曼斯菲爾德從妻子那里得到了獲獎消息,他竟以為這只是個玩笑。他對記者說:“我根本沒有想到這些事。如果有人說你獲得了諾貝爾獎,那么90%的人都會說:‘哦,算了吧,去蒙別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