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姚錫長,姚航
(河南農業(yè)大學,河南鄭州 450046)
在中國夢宣傳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忽視流行語和社會心理的偏向問題,導致教育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與此同時,也提醒人們需要補齊流行語和社會心理這塊短板以助推中國夢。抱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心理思想深化認識和對流行語詳解細釋的基礎上,對流行語是社會心理的語言載體和表現形式進行了分析,對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根源,特別是社會心理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闡述,從而探索一條依據社會心理的豐富資源推進中國夢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從社會心理這個直接實際出發(fā)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新途徑。
經濟新常態(tài)下中國發(fā)生的許多重大變化,必然會對大眾心理和思想觀念產生深刻影響。這突出表現在每年涌現出來的流行語上。2015年12月,《咬文嚼字》發(fā)布了本年度十大流行語,隨后由北京語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發(fā)布“2015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把語言專業(yè)部門公布的十大流行語與中國媒體六大類共60 條流行語做一比較分析,可了解政府與一般民眾認識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重點和視角上的異同,從而為在思想多樣化的社會里形成最大公約數提供一個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1]。
媒體流行語是聯結政府與大眾社會的橋梁和中介。它上達政府又下接老百姓,因此其與《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語多有契合之處。一是,名稱相同,如“互聯網+”、顏值、創(chuàng)客、獲得感。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相同點竟高達40%;二是,關注點相同,但表述方式不盡相同的,如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微眾銀行、O2O(線上線下)、眾創(chuàng)空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4D 打印、智慧城市。無論是網絡流行語還是官方媒體流行語,都與網絡信息密切相關,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網絡對政府層面和大眾層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但媒體和民眾的關注點也有許多不相同之處,盡管這是由于政府的宏觀視角和民眾的微觀視角之間的差異所導致,但也由此給人以這樣啟示:政府需要從民眾的視角關注進而整合多樣化的社會心理,民眾也需要從國家和民族的視角來思考和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從而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的有機統(tǒng)一。
網絡流行語是大眾感情和思想在網絡平臺上的直接表達。老百姓比較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一方面,是民眾自我意識增強和自主能力提高的生動表現;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民眾看問題視野的狹窄性,需要給予及時疏導和正確引導。對于國家的政策措施,群眾也往往從最切身的利益來思考,卻缺乏國家和民族的宏觀視角。這充分體現了社會心理的一般特性和當代中國民眾的基本心理狀態(tài),表明對民眾的引導既需要從民眾的社會心理實際出發(fā),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又需要通過引導和教育,以大幅度提升民眾的公民意識、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
認識網絡流行語需要樹立科學的信息意識。中國是世界上互聯網信息用戶最大的國家,但一般民眾大多停留在簡單的操作層次上,還沒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科學信息意識,只把信息當作娛樂和生活的工具,甚至是玩具,往往沉浸在互聯網為個人生活提供的便利之中。公共場所的低頭族和僵尸族,家庭聚會場所漫游于虛擬世界而忘記了與身邊親人的交流?;ヂ摼W成為一些人追風的平臺和工具,在為人們自由發(fā)出呼聲的同時,也使正常的社會存在在互聯網上受到非正常的表述?!盎ヂ摼W+” 語言使流行語不僅擁有新平臺和新空間,而且使“互聯網+”本身就成為一種時尚的流行語。海量的信息呈現出無序狀態(tài),人們需要采用科學方法從中精心梳理出有用的信息,這需要電腦專業(yè)人員的引導和培訓,更需要從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的角度加強規(guī)范和治理[2]。
兩種流行語在信息平臺上呈現出相互融會貫通的態(tài)勢。官方媒體信息平臺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媒體版,傳遞著來自政府最權威的聲音。與風靡于民間的網絡流行語相比,它具有政策性、網絡性、權威性、系統(tǒng)性的顯著特點[3]。雖與網絡十大流行語有不同之處,但在流行的特性、網絡的社會性、關注點的流行性等諸方面也存在高度契合,呈現出相互融會貫通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而要求人們從網絡流行語和官方媒體流行語的有機統(tǒng)一上來準確把握當今中國的社會心理。
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來源于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社會心理范疇不僅研討社會上是否存在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觀念意識,同時也將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關聯起來。流行語是社會心理的語言載體和集中體現;社會心理借助于流行語表現出來,人們通過流行語來認識和把握社會心理。因此,對流行語的解讀既要有語言學和傳播學上的精細專門研究,從而把握人們的實踐活動對語言產生的影響,又要有哲學上的分析和詮釋,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心理的關注和導向,從而透過語言現象探求其背后所蘊涵的意義。
馬克思的社會心理觀主張從主體的主觀角度去看外部世界。馬克思在研討社會精神生活及物質生活關聯的過程中,即使沒有提及“社會心理”此次定義,但卻高度觀察并研討過社會意識現象,在此現象中不乏缺少人們的情感、幻覺、習俗等社會心理現象。這一思想是在對黑格爾“民族精神”唯心主義闡釋的理性批判和對費爾巴哈形而上學歷史觀的實踐飛躍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具有階級性、價值性、和諧性等一些基本特征。馬克思強調要從主體的主觀角度去看外部世界,實際上也就提出了人的心理問題[4]。
在對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的認識上必須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當中包含人類的一般感想和理解,存在于人們通常的生活情緒、態(tài)度、語言、習俗等方面。社會心理作為一種原始而豐富的社會意識,是特定時期社會及其群體的整個社會心理狀態(tài),是整個社會的情感基調、共識和價值取向的總和。人們的社會心理狀況最終取決于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并直接形成了人們在各種現實生活中的刺激和人們對人的認識和感受。社會心理首先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直接反映,盡管把社會心理與思想體系區(qū)別開來,并把社會心理視為思想體系的直接來源,但這只是在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其最終根源仍然是社會存在[5]。這樣一來就堅持了在社會心理認識上的唯物論。任何一定的社會心理都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是社會關系的結果。只有堅持唯物論,才能揭示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產生的物質根源,從而使對流行語的分析和解釋、社會心理的疏導和引領有了客觀的事實依據。
中國夢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是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同時,中國夢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眾化表達。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中國夢既是一個承接歷史、面向現代化的與時俱進的話語體系,又是一個面向人民大眾、面向現實、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話語體系。中國夢“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中”,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為中國夢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社會心理是對社會生活自發(fā)的、零亂的、直覺的、初級的反映。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社會心理學是感性認識。階級、民族、社會群體或其他特定環(huán)境中的人們,在每天生活和交集中自覺形成和未定型的社會意識,存在于人們的情緒、情感、習俗、傳統(tǒng)和生活風氣。社會心理處于道德、藝術、思想等社會意識的體系化樣式的低級階段。歷史上很多哲學家都對社會心理現象進行過研究和描述。社會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大眾性,能夠產生寬泛的社會作用;它展現出的樣式有情感、情緒、習俗、風氣、傳統(tǒng)等,是含有相對獨立性、穩(wěn)定性和群眾基礎性的,不容易被其他因素改變;它反映了一定的社會面貌,表現出的情操對政治、經濟、文化進展有重要意義[6]。
社會心理需要發(fā)展成社會意識的樣式。社會心理和意識是可以相互促進的。社會心理為社會意識的產生和進步提供了認識材料,社會意識對社會心理有著重大意義。但是,它們之間有顯著的差異。社會心理是人們對本身生活情況和周圍環(huán)境的自發(fā)反映,而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通過思想家的自覺活動形成的思想體系。雖然是群體意識,但社會心理離不開個體心理。社會心理存在于個體心理之中,個體心理必然體現社會心理。隨著社會中的人在各個時間階段變化為不同的群體,社會心理也隨之演化和進步。因此,研討和掌握社會各階級和階層的心理情況,對于思想理論體系的產生和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為中國夢的話語體系打造,不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語言素材,而且還提供了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方法和形式。在對流行語的內容及其意義進行分析的同時,還需要從結構形式上進行解析。從流行語的結構和形成方式上看,流行語具有“互聯網+”漢語、省略和濃縮并重、英語漢譯、重復和雙關語等多種修辭法的特征?!盎ヂ摼W+” 時代的創(chuàng)新,需要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感,所以才有“腦洞大開”;需要正確地對待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成敗,應當把握好“網紅”,也要正確地對待別的“網紅”;而創(chuàng)新活動及其創(chuàng)新成就的獲得需要在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序進行,表達當代人際關系和諧的“寶寶”便應運而生了。這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在這個鳳凰涅槃的過程中,中國夢的話語體系,既需要從流行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yǎng),彰顯網絡語言和信息平臺的優(yōu)勢,又需要恪守流行語的“流行、創(chuàng)新、文明” 三大原則,克服流行語的過激和缺乏理性的弊端。對流行語只有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能將其凝練和提升為一個內涵豐富、包容性強的中國夢話語體系。
對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中的“實際”的理解往往存在庸俗化和簡單化的傾向。在宣傳教育活動中,很多人誤認為當今中國和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就是中國最大的實際,而未做進一步的思考,這些正在進行著的物質世界在人們的社會心理中的感覺如何,又怎樣通過網絡流行語而顯現出來的。要使中國夢入腦、入心,化為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必須面對流行語及其社會心理這個直接實際。由于社會心理的缺位,宣傳教育往往空對空。實際上,宣傳教育就是對大眾心理預期的疏導、碎片化思想的整合和感性認識的升華。
作為社會存在與思想體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社會心理是中國夢宣傳教育面對的直接實際。普列漢諾夫1908年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一文中,將馬克思所講的回憶、愁怨、憂慮、希望、偏見、幻想、同情、反感、信念、信條、情感、思想方式等,科學地概括為社會心理,并把社會心理這一概念納入他的“五項因素公式”中,提出了社會心理是居于生產力、經濟關系、政治制度與思想體系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思想。這一新概括,不僅充分體現了他對社會結構認識的深入,更為重要的是較為正確地揭示了把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聯系起來并成為中介的是“社會心理”,同時就正確地回答了由經濟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心理是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體系形成的社會精神生活基礎。在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以中國經濟穩(wěn)居世界第二為自豪,但對于下崗工人、城市里的農民工、工作尚未有頭緒的大學畢業(yè)生及結合自己的境遇設身處地的想法是什么,卻一無所知。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開辟了新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渠道,下崗是暫時的,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yè)觀;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收入已經有了可觀的提高,政府正在為農民工在城市里工作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但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學畢業(yè)生更要在選擇職業(yè)和規(guī)劃人生道路時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的有機結合,把個人的奮斗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潮流之中。這樣一來,面對大眾對當代中國的自我認識、親身感悟、切身體會的宣傳教育,一定會達到預期目的。
作為社會存在與思想體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社會心理也是中國夢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肥沃土壤。思想體系來源于社會實踐,但映入思想體系視野的不是社會實踐而是社會心理。社會心理學作為思想體系的響應對象,對人類社會思想體系的演化和產生有著巨大的影響。盡管社會的經濟狀況可對思想體系的發(fā)展做出最終解釋,但無法代替和不得不尋找社會心理的解釋。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概念的提出,為我們有效地解釋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不僅需要面對社會心理這個直接實際,中國夢話語體系的打造和創(chuàng)新也需要對社會心理的了解和精細研究。
綜上所述,流行語以語言載體和集中表現存在于社會心理學當中。而社會心理以流行語的樣式展現出來。二者形成了內涵和樣式的統(tǒng)一融合。學習流行語,既要注重樣式,也要注重內涵。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心理理論,社會心理是整個思想體系的直接源頭。思想體系既要從思想內涵上攝取流行語的多種營養(yǎng),又要在載體樣式上仿照流行語的流行格調。上升到思想體系,意味著感性認識由過去的粗中有細、去粗取精、由淺入深,到賦予內涵確切、邏輯關系嚴密的流行語,再上升到思想體系;從社會心理學出發(fā),才能把握社會心理學宣傳教育的最大現實。流行語的流行可以說是對思想理論宣傳教育的嚴峻挑戰(zhàn)。如何實現思想理論宣傳教育的大眾化,時代如何像思想理論一樣宣傳教育,傳播正能量,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教育戰(zhàn)線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