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富川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 廣西 賀州 542700
以往應用采血塑料袋、抗凝劑與血細胞保存方式不斷改進,血庫可充分滿足用血需求。近日,醫(yī)學的進步下,臨床用血不斷提高,成分輸血比例漸漸增長,公眾對醫(yī)學認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法律意識也不斷增強,對血液的安全性更加重視。為保障血液安全性,血液檢測項目漸漸增加時,血液檢測技術得到明顯改進[1]。截至目前,輸血傳播病毒的測定方式不僅僅局限在血清學的測定上,很多發(fā)達國家已有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如:核酸檢測技術(NAT),我國部分血站同樣在實驗室開展此項目。血漿占全血55%,血漿輸注在各類血液成分輸注中占比較大[2]。另外,因輸血傳播病毒在多種血液成分中分布不夠均勻,多種血液成分傳播病毒危險性不同,白細胞病毒傳播風險高,接下來即血漿,相對安全的是紅細胞與血小板。所以,科學預防血漿輸注風險,提高血漿輸注安全性,一直是輸血醫(yī)學中極為關注的問題,有助于提高輸血安全性。
(1)新鮮冰凍血漿:采集后保存在冷藏環(huán)境中全血,在6h-8h內(nèi)完成血漿分離,速凍,自血液采集到完成血漿分離最長時間不得超過18h,分離出血漿后,速凍呈固態(tài)成分血,若制備冷沉淀新鮮冰凍血漿,新鮮冰凍血漿采集后10h內(nèi)完成速凍[3]。
(2)冰凍血漿:用物理方式在全血有效期中,分離出血漿,速凍呈固態(tài)的成分血。
(1)觀察血漿外觀標簽顏色是否符合要求,血漿可不開展2次離心,排除血漿中氣泡后,用塑料夾夾緊轉移袋導管[4]。接著在電子稱上稱取對應規(guī)格的血漿。將血漿袋放在計重稱重,容量依據(jù)血漿100ml/袋,血漿150/袋,血漿200ml/袋,血漿100mg/袋,連袋重118-138g,取118-138g,血漿150ml/袋,連袋重164-195g,取164-138g,血漿150ml/袋,連袋重在164-195g,取164-195g,血漿200ml/袋,連袋重210-252g,取210-252g[5]。
(2)若血漿中紅細胞混入量較多,經(jīng)2次重離心后,將原血漿袋置入在分漿夾中,松開塑料夾,分離出上層清液,將其轉移至空的聯(lián)袋重。
血漿袋近端導管上大約5cm-7cm處熱合和聯(lián)袋分開,用手擠壓檢查熱合口是否有滲漏后斷離。仔細檢查每袋血漿信息,隔離不合格品,填寫《不合格品申請?zhí)幚韱巍烽_展評估判斷[6]。
為每袋血漿經(jīng)嚴格目測,確定無滲漏無損壞等跡象,用藍色油性筆于血漿袋下角簽上檢查者工作號,用不容種類的專用盒分別包裝,放置在速凍機速凍[7]。
血漿制品經(jīng)迅速冷凍在60min內(nèi)使血漿核心溫度下降-30℃,按照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速凍。
電腦信息錄入:落實《血液產(chǎn)品包裝系統(tǒng)與血液處理與加工系統(tǒng)操作規(guī)程》。
輸血是治療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同時輸血也可傳播一些疾病,而如何避免輸血傳播疾病,是目前醫(yī)務工作者和廣大患者共同關注的話題。血漿輸注存在的風險較大,容易傳播病毒、細菌等。一般認為,HBV、HCV、CMV、逆轉錄病毒經(jīng)血漿輸注傳播。從美國的一份報告中得出,輸注一個單位全血血液成分病毒感染率:HBV大約1/63000;HCV大約1/100000;HIV大約1/680000[8]。部分微生物,如:錐蟲屬、巴貝蟲屬類病毒微生物可經(jīng)血漿傳播。
一些病毒對血液成分安全存在威脅,檢測血液技術不斷改進,然而,檢測技術也有不足之處,感染病毒學依然可能逃避檢測系統(tǒng),是傳播疾病的根源。很多實驗室對血液病毒的檢測依然在血清學水平停留,對HBV、HCV、HIV檢測用病毒標志物酶白技術完成[9]。因存在“窗口期”,已經(jīng)感染病毒的血液病毒標志物的測定呈陰性,容易漏檢。
美國曾報道,大約90%漏檢血液是因“窗口期”原因,我國上海經(jīng)研究表示我國同樣如此。部分實驗室開發(fā)病毒核酸檢測技術(NAT),病毒檢出率較高,但是HBV、DNA在56d“窗口期”間含量低下,檢測NAT難度高[10]。對HCV,同樣有這樣的問題。有報道稱:輸注通過NAT檢測合格血液后感染HCV病例。接著,NAT費用較高,是推廣路上的障礙。
不僅這樣,CMV、HAV、HEV,較小病毒B19,細菌、微生物選擇未列到常規(guī)監(jiān)測項目,同樣是輸注血液中的安全問題。
亞甲基藍化學法是現(xiàn)階段血漿病毒滅活最常用的方法,其對病毒的滅活效果,和亞甲基藍濃度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亞甲基藍是酚噻嗪類染料,是一種解毒劑,其通常在氰化物中毒、亞硝酸鹽中毒患者中國應用。這一方法對血漿病毒的滅活機制為:亞甲基藍為多把點光致敏劑,其于600~700nm波長的可見光照射下,可形成單線態(tài)氧等自由基狀態(tài),這一類活性氧能夠促使核酸鏈上鳥嘌呤發(fā)生變化,形成8-羥鳥嘌呤,致使托嘌呤與核酸鏈徹底斷開;同時,促使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核酸與蛋白質之間形成共價交聯(lián),同時這一物質還可結核病毒脂雙層,導致病毒莫發(fā)生損傷,且這一損傷不可逆轉,進而達到病毒滅活的效果。
任何一種病毒滅菌方法,都或多或少會對血漿制品的質量造成影響,這是難以避免的,而亞甲基藍化學法對血漿制品的質量影響相對較小。苑玉鳳[11]等人選取10份新鮮血漿,分別應用亞甲基藍光化學法和巴斯德液態(tài)濕熱法來對病毒進行滅活,之后對比滅活后血漿中各項有效成分的含量,發(fā)現(xiàn)經(jīng)亞甲藍光化學法進行病毒滅活后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總蛋白和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均顯著高于巴斯德液態(tài)濕熱法(p<0.05),作者得出結論,亞甲藍光化學法滅活病毒的血漿,對血漿成分的影響較小。正因如此,亞甲基藍化學法在病毒滅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除亞甲基藍化學法之外,光照方法也是病毒滅活的一種常用方法,且這兩種方法常結合起來應用。最近幾年,有研究用MB/光照對部分RNA/DNA病毒滅活,取得效果良好[12]。因為MB為正電荷,陽離子和核酸親和力較高,特別是鳥嘌呤殘基親和作用良好。在這期間,因MB帶正電荷,經(jīng)一定波長會發(fā)現(xiàn)光照射,步入激發(fā)狀況。自激發(fā)態(tài)返回初態(tài)時,大量釋放能量,向周圍氧分子傳遞,氧分子是活躍的氧原子,將病毒脂包膜破壞,消滅病毒。所以,這種方式對包膜病毒極為有效。
在我國,有研究用MB/光照對血漿開展病毒滅活,經(jīng)研究得出:MB/光照病毒滅活血漿中,幾乎全部所有包膜病毒均會被滅活,但對無包膜的病毒無效果[13]。
這種方式滅活病毒,操作方便,僅需將無菌MB直接添加在融化的冰凍血漿中,借助適當波長光照干預,達到滅活病毒效果。MB/光照對血漿干預后,血漿中VSV病毒滴度會大幅度降低,上升到國際公認的血漿病毒滅活有效指標。滅活條件不同,滅活效果不同。如:MB濃度、光照強度不同,滅活病毒效果存在差異。
這種方式能夠完成對單人份血漿病毒滅活,無需像S/D干預的血漿自病毒滅活后自血漿分離去污劑,全部操作均簡單易行。
但是,這種方式依然有難以克服的缺點,利用這種方式滅活病毒后,血漿蛋白的含量、活性會發(fā)生轉變。另外,有研究表示:人體中聚集大量的MB,容易造成潛在的突變。美國,這種方式無法取得FDA認可[14]。所以,這一方式在世界范圍中未被所有國家采用。
這類滅活病毒技術即核酸打靶技術,一般用核酸特異性加合形成實現(xiàn)病毒滅活的介導。最近幾年,補骨脂素介導光化學技術漸漸發(fā)展成熟。目前,這一技術還比較新穎,在臨床中的應用相對較少,要想在臨床中真正運用這一技術,還有賴于相關裝置的研發(fā)及技術的不斷進步。
補骨脂素分子會可逆插入DNA、RAN螺旋體重。經(jīng)UVA照射后,補骨脂素分子、核酸分子中嘧啶堿基共價聯(lián)合。若補骨脂素分子插進相鄰嘧啶堿基之間,核酸鏈共價交叉相連。若交叉連接DNA、RNA螺旋體難以得到及時修復,無法繼續(xù)精準復制,DNA、RNA病毒會滅活。因DNA、RNA存在各細胞核中,血漿中無科學的有核細胞治療成分,血漿自身不適成為補骨脂素技術的打靶點,通過上述病毒滅活技術干預后,血漿治療功能會完好無損。
核黃色,即維生素B2,其分子是多環(huán)共價聯(lián)合的平面結構,存在一條糖基側鏈,具有水溶性[14]。平面構造是確保核黃插進DNA或RNA的堿基構造基礎。核黃色易穿透病毒細胞膜,與DNA、RNA聯(lián)合,經(jīng)短暫的波長光照后,DNA螺旋、RNA上鳥嘌呤堿基斷裂,DNA、RNA受損,從而對病毒、細菌等病毒的轉錄與翻譯進行抑制,遏制其持續(xù)復制,發(fā)揮滅活病毒作用。因血小板、紅細胞無DNA,所以維生素B2對其無破壞效用。維生素B2有水溶性,易穿透細胞膜,會直接穿透細胞膜,作用在諸多無包膜病毒、細胞中病毒。
早于1965年,即有學者開展維生素B2聯(lián)合會發(fā)現(xiàn)光或紫外線光照滅活病毒研究,其數(shù)據(jù)說明此技術極為可行。
一般狀況下,人體需自外界取得維生素B2,保持紅細胞細胞膜完整,加入新陳代謝。有研究表明:維生素B2介導的光化學技術滅活病毒后,維生素B2降解產(chǎn)物、攝取的維生素B2自人體正常代謝產(chǎn)物一致。
核黃素滅活血漿病毒研究尚處在初期環(huán)節(jié),迄今為止,依舊未發(fā)現(xiàn)公開發(fā)表的言論,互聯(lián)網(wǎng)與部分專業(yè)雜志對應報道較少。有研究用維生素B2是光敏劑,添加在猴子體內(nèi)的血小板中,此血小板懸浮在30%血漿、70%添加液中,波長>350nm可見光與紫外線混合照射后,立即在猴子體內(nèi)輸注,血小板中病毒被激活[15]。將新鮮冰凍血漿(FFP)融化后,將其與模型病毒孵育,添加核黃色,借助紫外線照射,照射期間搖晃均勻??刂茰囟葹?0℃。由結果得出:這種方式可實現(xiàn)血漿中模型病毒滅活,且對有包膜、無包膜病毒均有一定作用。[16]
綜上所述,在輸血治療中,血漿病毒滅活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是降低疾病傳播的關鍵方法。病毒滅活技術的成功下,臨床血漿輸注會更為安全,開辟血漿輸注的新路徑。目前,血漿病毒滅活技術取得進步較大,如核黃素介導的光化學技術,為血液安全性供應可靠路徑。在后續(xù)研究中,還有待于相關技術及相關裝置的不斷發(fā)展,才能為輸血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