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李蕊,孫勁暉*,孫岸弢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 100700;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口咽和(或)呼吸道對黏膜產生刺激或損傷作用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和并發(fā)癥,以反酸、燒心、胸骨后灼痛為典型臨床表現,或以咳嗽、咽炎等食管外癥狀為首發(fā)癥狀[1-3]。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飲食結構豐富及飲食習慣的改變,GERD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以質子泵抑制劑、促動力藥物及胃粘膜保護劑為主,但有部分患者經規(guī)范治療后癥狀不能緩解,或長期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并消耗大量醫(yī)療資源,因此尋找更為經濟、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極為必要[4]。中醫(yī)藥有著獨特的治療體系,在GERD治療中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臨床收效甚佳。本文嘗試從圓運動理論再探胃食管反流病的因機證治,以期為中醫(yī)藥治療GERD提供新的辨證思路。
“圓運動理論”作為中醫(yī)學術語,由清末民初名醫(yī)彭子益先生所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一書中首次被提出,彭氏汲萬家之所長,完整構建出中醫(yī)圓運動模型以闡釋中醫(yī)學本質,為臨床辨證提供了一種的執(zhí)簡馭繁的思維方式。
彭氏認為,太陽照射到地面的光熱為陽,光熱已過與光熱未來之間為陰。陽性動,陰性靜,由靜而動則升,由動而靜則降,陰陽二氣升降交合,彼此相隨,周流不息,則生中氣,此為宇宙陰陽二氣之圓運動[5]。
陰陽二氣升降浮沉中產生的五類物質運動則為五行,以四季為例,春時氣候回暖,封藏于地下水中之火熱隨之上升,萬物呈升發(fā)之象,則屬木;夏時太陽直射到地面的熱最多,與經春上升之火熱相合,熱滿而上浮,則屬火;秋時氣候轉涼,大氣壓力漸強,地面上的火熱降于土下,涼降屬金;冬時氣候寒涼,降于地面下的火熱沉于土下水中而封藏,沉藏屬水;夏秋之間則為中土,為升降浮沉之樞紐;春為之始,冬為之終,周而復始,此為四季五行之圓運動[6]。大氣中風、熱、暑、濕、燥、寒合稱六氣,彭氏云:“五行各一,唯火有二”,君火偏見則病熱,相火偏見則病暑[7]。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處天地之間,稟大氣運動之圓而生臟腑,秉春木溫升之氣而生肝與膽,秉夏火宣通之氣而生心與小腸,秉秋金斂降之氣而生肺與大腸,秉冬水沉藏之氣而生腎與膀胱,秉中土運化之氣而生脾與胃[8-9]。人身造化之氣,木氣上升而生君火與相火,相火隨金氣下降沉入水中封藏,水中火氣又隨木氣上升而交于火內,四維運動既圓,中氣自旺,為人身之圓運動。
彭氏云:“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輪運軸行,軸運輪靈,軸則旋轉于內,輪則升降于外,此中醫(yī)之生理也。”[7]軸不旋轉,輪不升降,五行運動不圓,作用偏見,為中醫(yī)之病理。補其不足,制其太過,運軸以行輪,運輪以復軸,或軸輪并運之法,軸輪運轉正常,運動之圓恢復,此中醫(yī)治病之要也[10]。
2.1.1 中土運化失司
中方“備化”而生己土與戊土,共居中央,為圓運動之軸。清代黃元御《四圣心源》[11]中云:“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惫势樘幖和?,以濕為本氣,喜燥惡濕,在左主升,脾升而善磨;胃為陽明戊土,以燥為本氣,喜潤惡燥,在右主降,胃降而受納,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然脾胃升降相因,脾氣不升,則影響胃氣下降,胃失和降,亦可累及脾氣上升。彭氏認為中氣即是脾胃之氣,人身之氣,先有中氣,后有四維,故為整個圓運動的核心之氣;若脾胃升降有序,燥濕相濟,中土運化正常;若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升降反作,中軸運轉無力,四維升降失常,圓運動停滯,則上下左右俱病[12-13]。
素體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或飲食失節(jié),煙酒無度,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壅塞不通,郁而化火;或中軸運轉失常,濕濁內生,從陽化熱,或從陰化寒,上逆之胃氣攜火郁、痰熱、濕濁之邪上犯食管,則可出現反酸、燒心,氣、濕、痰、瘀膠著為病,阻于中焦,則可出現上腹痛、胃脘脹滿等癥狀。
2.1.2 木氣疏泄失調
東方“敷和”而生甲木與乙木,肝為乙木,疏泄自下而上,作用在左,膽為甲木,疏泄自上而下,作用在右。稟厥陰之氣而生肝木,厥者極也,陰極之時,陽氣始生,正如清代魏念庭于《金匱要略方論本義》[14]中所言:“先言肝者,以四時之氣始乎春,五臟之氣始于肝”,故肝木動而上升,為五行圓運動之始。膽為甲木,清代黃元御《四圣心源》[11]中云:“足少陽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膽經相火得土降金斂之勢,自右而降,沉于土下水中,再由乙木上升,以助君火,君火又隨相火下降。乙木左升,甲木右降,成一圓運動。
七情失調、土濕水寒,引起肝木不升或膽木不降,則五行運動之圓失常,四維升降倒作,中軸運轉停滯,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挾火熱上逆,則見反酸、燒心,膽經相火不降,上犯食管,則見口苦。
2.1.3 金氣斂降失常
1) 兩拖線陣水聽器所在線陣的組合陣型變化,若線陣間距離變化過大,則不能很好地利用拖線陣水聽器所接收的信號進行波束形成。
西方“審平”而生肺金,助足陽明胃經戊土之氣、足少陽膽經甲木之氣、手少陰心經丁火之氣、手厥陰心包經相火之氣下降,為圓運動下降之起點。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7]中云:“熱性本來升浮,不能沉降,熱之沉降,秋氣收斂之力沉降也?!标枱釣樯?,西方肺金斂降正常,陽熱沉藏于土下水中,陽根穩(wěn)固,水火化合,溫暖而升生,成圓運動之始氣;若肺金斂降失常,陽熱不降,浮于上方,而水中無火,或水中陽熱上升太過,陽根拔泄,則疾病四起。
肺金收斂不及,氣機上逆,或陽熱不降,濕氣壅盛,運動之圓停滯,胃土之氣上逆,上犯食管,則見反酸、燒心;肺失肅降,肺氣上逆,可伴有咽喉不適、咳嗽、哮喘等癥狀。
2.1.4 水火既濟失職
南方“升明”而生心火,北方“靜順”而生腎水,心火下降以交腎水,則陰中之陽足也,腎水上升以交心火,則陽中之陰足也。此下降之心火乃代君行令之相火,相火下降,安守其位,則君火根基穩(wěn)固。彭氏[7]云:“水中火足,則生木氣。水中有氣,則木氣上升。”然腎中水火二氣,水氣多于火氣為順,火藏水中,則生中氣,水氣不足,火氣失于斂藏,沖越向上,運動遂敗。木升金降,水火既濟,升降有序,四維運動既圓,中氣既旺。
先天不足,或勞逸損傷,腎中水氣不足,不能斂陽,水中火氣上沖;或情志不遂,思慮過度,心火亢勝,燔熾于上,不能下濟腎水,水寒于下,四維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則可見發(fā)為本病;心腎不交,可伴有睡眠障礙等癥狀。
2.2.1 運軸以行輪法
彭氏云:“中氣者,陰陽互根,五行運化,六氣調和,整個圓運動的中心之氣也。”[7]若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軸運轉失常,中氣則虛,胃土之氣上逆,則作吐酸,治以運軸以行輪之法。
然中虛亦有寒濕、陰虧之別,脾家以濕為本氣,脾土寒濕,中氣大虛,治以“溫中補中”之法,方以理中丸加減。方中參草甘溫補中氣之虛,白術苦甘補中氣、燥中土之濕,干姜辛熱溫中土之寒,中土溫運,脾氣得升,胃氣復降,然干姜極熱,無中寒者可予四君子湯補中土之氣。胃家以燥為本氣,陽明燥熱過亢,消灼津液,胃陰虧虛,中虛失運,治以“養(yǎng)中補中”之法,方以沙參麥冬湯加減。方中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甘寒滋養(yǎng)胃陰,白扁豆、炙甘草微溫味甘補中土之虛,霜桑葉本性寒涼,于秋末之季采收,故性屬沉降,可清肺降肺以降胃[15]。彭子益強調,陰虛之家,津液枯燥,凡補中氣,需避去甘味,可用山藥、扁豆之類[7]。脾土左升,胃土右降,中軸運轉正常,四維升降復舊,氣機運動之圓恢復。
2.2.2 軸輪并運法
木火金水為輪主四方升降,輪運則軸靈,若肝木之氣不升、少陽相火燔熾、肺金之氣不降或心火上浮、腎水封藏不及,輪不升降,則中軸運轉停滯,胃氣上逆,發(fā)為本病,治療則以軸輪并運之法。
肝脾不和或膽胃不和之證,乙木不升,甲木不降,輪不旋轉,則中軸運轉停滯,中土則虛,胃氣上逆,治以升肝降膽補中。其中肝脾不和證以小柴胡湯加減,方中柴胡辛涼升肝氣,加大劑量白芍酸苦寒降膽木以升肝木,黃芩降肺以助膽胃之氣下降;膽木逆則胃土必逆,以半夏、生姜降胃氣之逆;中軸運轉失常,少陽相火燔熾,中氣津液既傷,以黨參、甘草、大棗以益氣生津;若肝氣郁滯不升,可加薄荷增強柴胡升肝之力。膽胃不和之證以黃連溫膽湯加減,胃宜溫而膽宜涼,方中竹茹微寒味甘清透膽熱,枳實微寒酸苦清降膽氣,少量黃連苦寒清心降火;膽胃不和,中軸運轉失常,胃氣上逆,以半夏、生姜降胃氣之逆,陳皮辛溫燥濕化痰、溫胃下氣;脾胃升降相因,胃氣不降,則脾氣不升,茯苓甘淡以助脾運,炙甘草補中調和;若少陽膽火熾盛,可加膽南星加強清膽降膽之功。肝木左升,膽木右降,中軸運轉,則胃氣和降。
肺胃陰傷之證,中土失運,肺金失于斂降,虛火之氣上逆,治以補中降胃降肺,方以麥門冬湯加減。方中以黨參、大棗、粳米、炙甘草以補中生津;法半夏以降胃經之逆,因法半夏性溫燥易傷津液,用量宜輕;重用麥冬甘寒清潤以養(yǎng)肺胃之陰,清肺胃虛熱;若肺氣斂降不及可加用杏仁、枳殼之類,肺金清涼收斂則助胃氣下降。
心腎不交之證,腎中水氣不足不能潛藏火氣,火氣上沖,治以補腎滋水調中,方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中熟地滋腎水,山茱萸取肝腎同源之意,補肝血以生腎水,山藥補肺氣以助肺金收斂下降,少量丹皮清肝腎之熱,茯苓甘淡健脾運,澤瀉燥土瀉濕,加煅龍骨、煅牡蠣咸寒重鎮(zhèn)潛陽之品以助火氣潛藏于土下水中,加強制酸之功。若心火熾盛,可加丹參、梔子、蓮子心、黃連等清心降火;若心火不降,腎中火氣不足,水寒于下,可加黑附子、肉桂補水中火氣以培木氣升發(fā)之根。
脾升胃降、肝升膽降、肺金斂降、水火既濟,軸輪運轉正常,人既安和。
古中醫(yī)圓運動思想源遠流長,彭子益先生基于“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觀闡釋中醫(yī)生理病理,提出“軸運輪行、輪運軸靈”為中醫(yī)之生理,“軸不旋轉、輪不升降,五行運動偏也”為中醫(yī)之病理,“恢復運動之圓,維系陰陽平衡”為中醫(yī)治病之要也。在圓運動理論指導下,本文認為GERD病機除脾之清氣不升、胃之濁氣上逆外,常見肝木之氣不升、少陽相火不降、肺氣斂降不及、水火既濟失司所致人身氣機之圓運動運轉失常,胃氣上逆,挾火郁、痰熱、濕濁之邪上犯食管而發(fā)病,病變涉及多個臟腑,病機錯雜多變。臨證中需抓住“中軸失運”這一主要矛盾,以“運軸以行輪”或“軸輪并運”為治法,做到因人而宜,因時而宜,以中藥四氣五味之偏性恢復人體氣機運動之圓,病癥則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