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為雄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191 )
近閱《毛澤東早期文稿》,居然發(fā)現(xiàn)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讀書期間,1915年8月在致蕭子升的信中抄贈了一篇“自訟”賦。賦前的一段文字是:“弟夙夜危懼,愧對君子,近寫日記一段,命曰自訟,子升試一觀之,可以悉弟痛艾之衷矣。其言曰:”[1]18-19以前不留神,我只當后面的文字真的是日記,未予細究。今審思再三,覺得后面的文字根本不是日記,不是記日?,嵤?,而是記的一段佳文。將之與古代一些賦作比較,其文其質(zhì),我判定它確實是賦。這是一個新發(fā)現(xiàn),該賦共390個字符。全文如下:
“客告予曰:若知夫匏瓜乎?陽動土暖,茁乙布薆,纏牽成蔓,不能自伸。茍無人理,則縱橫荊棘之顛,播蓐草之內(nèi),時序洊至,間吐疏苞,若明若滅。人將指曰:是亦蓐草之類而已。然而秋深葉萎,牧豎過往其間,剔草疏榛,則累累之物,大者如甕,乃是蔓之瓜也。反而觀之,牡丹之在園中,綠萼朱葩,交生怒發(fā),矞皇光晶,爭妍斗艷。昧者將曰:是其實之盛大不可限也,而孰知秋至涼歸,花則枯矣,實不可得。吾子觀于二物,奚取焉?應(yīng)曰: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者無終,一者有卒,有卒是取,其匏瓜乎?客曰:雖然,吾觀于子一伎粗伸,即欲獻于人也,一善未達,即欲號于眾也,招朋引類,聳袂軒眉,無靜澹之容,有浮囂之氣,姝姝自悅,曾不知恥,雖強其外,實干其中,名利不毀,耆欲日深,道聽涂說,攪神喪日,而自以為欣。日學(xué)牡丹之所為,將無實之可望,猥用自詭曰:吾惟匏瓜之是取也,豈不誣哉!予無以答,逡巡而退,涊然汗出,戚然氣沮?!盵1]19
斷定“自訟”是一篇賦,其根據(jù)與理由是充足的。
首先,該賦借鑒枚乘《七發(fā)》的賦體,摹仿了其風格,以客、主問答的敘事形式來展開,借物言意?!镀甙l(fā)》體例和描寫手法是散體式的,無格律音韻的限制,不像以后的散體大賦那樣堆疊奇字儷句,而是善用形象的比喻對事物做逼真的描摹。它開篇即是“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繼之寫出意欲之詞。接著是“太子曰”“客曰”等的問答之詞。毛澤東在賦的開頭即是“客告予曰”,繼之使用了“人將指曰”“昧者將曰”“應(yīng)曰”“客曰”“猥用自詭曰”等主詞,這使賦的內(nèi)容更加活潑生動,不只是簡單的客、主問答。賦的整個行文用字古奧,字出有典,但不刻意追求奢華瑰麗,而是陳鋪事物,說明道理。它體現(xiàn)了自身的特色與創(chuàng)造。毛澤東當年應(yīng)是從《昭明文選》中讀到枚乘的賦的,他頗喜愛這部書。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曾將枚乘的《七發(fā)》作為中央文件發(fā)給與會者,在8月16日又作了《關(guān)于枚乘〈七發(fā)〉》的講話。毛澤東稱贊《七發(fā)》“是騷體流裔,而又有所創(chuàng)發(fā)?!薄啊镀甙l(fā)》 的氣氛,不是有頗多的批判色彩嗎?‘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一開頭就痛罵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腐化?!盵2]456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把它借用來作為思想方法。他認為《七發(fā)》的“第九段是結(jié)論,歸到要言妙道?!薄坝脭[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見效甚快?!薄啊镀甙l(fā)》首尾兩段是主題,必讀?!盵2]456更重要的是,毛澤東說明自己年少時讀過《七發(fā)》:“我少時讀過此文,四十多年不理它了。近日忽有所感,翻起來一看,如見故人。聊效野人獻曝之誠,贈之于同志?!盵2]457
其次,既有的文獻證明毛澤東從1913年起研讀過許多詩詞歌賦,如在湖南第四師范學(xué)校所記的《講堂錄》中,就涉及《詩經(jīng)》《楚辭》《昭明文選》《韓昌黎全集》《梁園賦》以及唐代詩人的詩。韓愈的《感二鳥賦》《復(fù)志賦》《閔己賦》《別知賦》,毛澤東研讀時對其中的三篇有記錄,只有《別知賦》未見到記錄。在讀《感二鳥賦并序》時,毛澤東在相應(yīng)的地方插記了左思的詩句:“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左太沖。”[1]568該句出自西晉文學(xué)家左思的《詠史》,而《詠史》一詩被收入《昭明文選》。1969年6月16日,毛澤東同武漢軍區(qū)招待處梅嶺服務(wù)班班長蘭波軒交談,得知蘭波軒是洛陽人時,便講起了洛陽的歷史與歷史人物,其中談到西晉太康年間文學(xué)家左思的《三都賦》及“洛陽紙貴”的來歷。毛澤東說:“‘洛陽紙貴’說的是西晉太康年間有個文學(xué)家左思,他曾寫過一部《三都賦》,在當時的洛陽廣為流傳,那時的書都是傳抄的,人們都買紙抄寫這篇名賦,以至于抄的人多了紙一下就貴了好幾倍,后來把紙都買空了?!尻柤堎F’是比喻文章寫得好,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行甚廣?!盵3]雖然未見到毛澤東在求學(xué)時期讀枚乘《七發(fā)》的文字記錄,但毛澤東讀過包括《七發(fā)》在內(nèi)的不少賦是事實。
正如毛澤東在求學(xué)時期讀唐詩時會學(xué)作詩,他在讀賦時也會學(xué)作賦。不過,毛澤東作過多少賦現(xiàn)在難以知道,現(xiàn)在知道的是“自訟”賦不是借鑒韓愈那種基本仿《離騷》體的大賦,而是枚乘的有騷體流裔那樣的賦。然而,毛澤東信中錄贈的賦只是小賦。而枚乘也作有小賦,例如他的《柳賦》僅162字。另外,屈原的《橘頌》篇幅也不大。如若毛澤東的這首賦真的只是日記的“一段”,那不排除是其大賦中摘錄的一段“小賦”。他既然把近寫的日記的一段命名為“自訟”,必有特殊用意,只不過是沒有說出它是一篇小賦而已。但這篇小賦是單一的呢,還是連續(xù)的?這就不易斷知了。而枚乘的《七發(fā)》作為大賦,主要有七大段各敘一事,層次分明,最后表達中心主旨。清代文學(xué)家李兆洛(1769—1841年)在《駢體文鈔》中輯介枚乘的《七發(fā)》時稱:《七發(fā)》是“圣人辯士之辭皆具,貌似策士,純用六義比興,千古奇作。合之為巨制,析之各為小賦?!盵4]629由此可否推斷,毛澤東青年時代的賦作可能不止一篇,而是有多篇??上壳皼]有發(fā)現(xiàn)他還有其他的賦。毛澤東在長沙求學(xué)期間帶回家一大網(wǎng)藍書籍筆記,可惜在1927年后因白色恐怖被族人付之一炬,其族兄毛宇居順手從火堆中將《講堂錄》搶出并保留下來,此外我們難以得到更多的材料。
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是:毛澤東致蕭子升信時,為何只言“近寫日記一段”而不說作賦一篇呢?而在同年5月25日致好友湘生的信中,他抄贈了一首五言挽詩,明確地告之“吾挽以詩”。這其實是依各信的行文結(jié)構(gòu)、語境而定的。毛澤東給湘生的信中,談及同學(xué)易昌陶病死、自己寫有挽詩(詩為五言),不可說成日記或已經(jīng)作成的其他文體。毛澤東在信中說:“初一日接君書,今二十五日矣, 未作復(fù)者?!薄白x君詩,調(diào)高意厚,非我所能。同學(xué)易昌陶君病死,君工書善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詩,乞為斧正?!盵1]7-8從這里可看出,湘生先在信中贈詩毛澤東,毛澤東回贈一詩,詩歌互答,其態(tài)度謙遜,其情誼深厚。
而毛澤東在給蕭子升的信中,所顯態(tài)度更謙遜。因為蕭子升年齡比毛澤東小數(shù)月,卻已于1915年6月從第一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而毛澤東剛讀完二年級。蕭子升有較深厚學(xué)養(yǎng),與毛澤東多有交往,二人常在一起切磋學(xué)問,討論時政,各抒己見;也曾一起賞景談天,聯(lián)句作詩。同年7月,毛澤東曾給蕭子升寫信,言及“當今之世,黯[黑炎]閟塞,非有強聒,狂瀾誰鄣?”“然吾謂子升,不先有言,何以知失?知失則得,非言之功乎?”[1]13蕭子升在8月3日回信,可能勸毛澤東效古賢訥言敏行。毛澤東雖反對蕭子升的勸告,但用語極為客氣。他開首說:“七日奉到來示,披讀之余,距躍三百!”又說:“今者子升以默默示我準則,合乎圣賢之旨,敢不拜嘉!”“雖然,言不能因愆而廢,猶食不能因噎而廢也?!盵1]18在闡明自己有關(guān)言之功的觀點后,毛澤東轉(zhuǎn)而談起自己的修齊,并抄贈自己名之為“自訟”的“日記一段”以請一觀?!叭沼洝北砻髅珴蓶|頗有自知之明:一伎粗伸,即欲獻于人也,一善未達,即欲號于眾也。所以,自己還需努力儲學(xué)求能。因二人不是以詩相交,而是辯明不同觀點,故毛澤東不說自己以一賦相贈,而說“日記一段”,不在信中賣弄風騷。
也許,毛澤東在長沙求學(xué)期間曾記過日記,但可能是《講堂錄》一類的學(xué)習(xí)日記。他1918年夏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后,就不再記生活日記。在延安時期,他再次發(fā)奮刻苦讀書,從1938年2月1日至4月1日,因?qū)W習(xí)需要他又寫起“讀書日記”來,但為期只有兩個月。他寫道:“二十年來沒有寫過日記了,今天起再來開始,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xué)問。”“看李達的社會學(xué)大綱,一月十七日至昨天看完第一遍,唯物辯證法,從1—385頁?!盵5]279
看來,毛澤東沒有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xí)慣,他不屑于記錄日常生活瑣事。他在信中所說的“日記一段”,可能是某日以賦的形式寫成的作品,也不排除他賦后作記(但未錄贈)。古人常在詩文之后習(xí)慣用“記”或“遂記之”等字眼。
青年毛澤東的這篇賦,運用比興手法,將匏瓜與牡丹相比較,借以表達的是:匏瓜是蓐草之類,但秋深結(jié)有累累之物;不似牡丹爭妍斗艷,秋涼花枯而不結(jié)實。在二者之間取舍,應(yīng)是匏瓜: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個無果實,一個有結(jié)果,有結(jié)果的當取為是。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對比此兩物之后,進行嚴格的自我解剖。換一種言辭來解釋,他用客人的口吻說:我看你才略點才能,就想展示于人,尚無善行美德,就想號召眾人;招引同類,昂身揮袖,揚眉得意,無澹泊容態(tài),志逸氣浮,自以為美,不知羞恥,外強中干,名利心未去,欲望逐日增,道聽途說,攪亂心神,荒廢時日,而自感欣快。終日像牡丹那樣爭艷,將無結(jié)出果實的希望。
“自訟”賦的結(jié)尾是:茍以自欺之言道:我只取匏瓜為榜樣,豈不是誣說!我無以為答,遲疑退縮,直冒虛汗,悲戚氣餒。借賦來進行無情的自我解剖,極為少見。枚乘的《七發(fā)》結(jié)尾寫到聽“客”七次進說之后,太子“涊然汗出,霍然病已”,即直冒虛(濁)汗,突然間病癥全消,有一滿意的結(jié)局。而毛澤東的“自訟”賦結(jié)尾卻“涊然汗出,戚然氣沮”,即直冒虛汗,心戚戚焉而沮喪。這種心曲苦衷,何人能解? 1915年6月25日,毛澤東在致湘生信中說:“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濟。”[1]8毛澤東立志做奇杰以濟世,上下求索宇宙真理,而眼下卻像匏瓜不能自伸,茍無人理,孤戚蒼涼之心,友人都難以理解,只有天知!
毛澤東的這篇“自訟”賦,貴在自責;自己對自己的學(xué)養(yǎng)、品德、修齊、言行、志向,進行自我反省,作一明確的評判;敢于解剖自己,以高標準嚴苛要求自己,以祈實現(xiàn)“大我”的目標。如若這篇“自訟”賦經(jīng)過毛澤東詩詞學(xué)界集體考辨,能收入毛澤東詩詞集,那我們今后言及作為詩人的毛澤東,言及毛澤東在進行詩歌活動時,就不只是吟詩填詞了,而是吟詩填詞作賦。屆時,《毛澤東詩詞集》也將會改名為《毛澤東詩詞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