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對于紅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越來越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痹诩t色文化的背景之下使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更加獨立自信、有民族信仰,引起了社會各界教育學者的廣泛關注,成為了目前社會和教育界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使社會科學界和文化藝術界都有了全新的發(fā)展方向。
在目前階段,各學者對于紅色文化的界定是不太一樣的,無法達成更加統(tǒng)一的共識,大部分學者都在三個部分來對紅色文化進行了簡單的界定,首先就是覆蓋范圍。就紅色文化而言,其覆蓋范圍大部分可以分為兩種,也就是廣義紅色文化以及狹義的紅色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是將全世界的在歷史進程之中所發(fā)展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都作為了紅色文化囊括在內,而狹義的紅色文化則是指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對于謀求解放以及促進小康社會形成的文明總和。[1]而在時間跨度上來講,一般紅色文化是圍繞著黨在不同時期建設、改革的文明成果而進行分類的,有一部分學者可能認為紅色文化作為我國歷史革命的遺產(chǎn)是在人民革命斗爭以及革命實踐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也是文化載體的總和;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紅色文化是在建設過程之中的產(chǎn)物,是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中華文化發(fā)展過程之中的,是與社會主義核心民主主義相結合的一段建設時期,由廣大人民群眾以及共產(chǎn)黨的先進分子所創(chuàng)造的、具有我國特色的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tài);甚至還有一小部分學者將紅色文化的時間追溯到了改革時期,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之下對于我國民族文化中優(yōu)秀部分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是在改革、建設以及實踐過程之中所創(chuàng)建了我國特色的內容。在結構形態(tài)上對于紅色文化的劃分則有三種,一部分二分論,認為紅色文化是在黨的革命建設過程之中作保存的實質形態(tài)的文化或者是思維形態(tài)的精神文化這兩個部分;一部分的人認為紅色文化是指我國黨的路線方針、制度政策所融合的三個部分,也就是物態(tài)、精神和制度這三個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學者則認為,紅色文化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在革命年代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優(yōu)秀的人、物、事、魂這四個部分。所以,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可以綜而括之,整體理解為在革命以及建設過程之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吸取優(yōu)秀文化作為養(yǎng)分的先進文明,表現(xiàn)為精神、物質以及制度等多個部分。
目前階段,隨著紅色文化在教育教學改革之中的推進和發(fā)展,教學學者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今作為信息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社會時代背景,各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這導致如今學生在成長過程之中表現(xiàn)出了很多問題,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成長環(huán)境優(yōu)越但分辨能力卻不強,所以紅色文化在高校融入過程之中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消極思想和情緒的沖擊。經(jīng)過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艱苦奮斗的時期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2]對于紅色文化的思想感情是比較淡漠的同時,當代學生也缺乏對于紅色文化的教育認知,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比較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導致了紅色文化在教學課堂之中的出現(xiàn)有著十分嚴重的邊緣化現(xiàn)象。崔健教授曾經(jīng)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在如今經(jīng)濟全球化的社會時代背景之下,大部分的高校學生都比較缺乏堅定的立場和信仰以及成熟的是非分辨能力,這使得高校學生對于我國本土的文化以及道德規(guī)范產(chǎn)生了一定的心理動搖,甚至有一部分人否定了我國的本土文化,這導致了我國文化在教學過程之中出現(xiàn)了認同危機,也就表現(xiàn)出了對紅色文化的解構、缺位、淡化等多個問題。我國歷經(jīng)五千年的發(fā)展,具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我國的紅色文化資源相對是比較分散的,如果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對于資源的挖掘不深入,那么就會使學生對于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將紅色文化認定為革命戰(zhàn)爭年代。并且在如今我國娛樂化的信息時代之中,大部分的網(wǎng)絡資源上都出現(xiàn)了很多對于英雄、歷史的抹黑或者是低俗的玩笑,以網(wǎng)絡娛樂的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解構,對價值觀進行梳理,這偏離了正確的文化滲透方向,對于學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如今新的社會時代之中,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融入,表現(xiàn)出了比較多的問題。首先,就是紅色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少,所以教師在開設紅色文化課程時時效性也比較差,課堂上,教師以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課堂,使學生缺乏對于內容的理解,教師以刻板的形式開展教學課堂而缺乏對于紅色文化中精神以及情感的升華。[3]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所使用的方法缺少靈活性,對于理論知識比較注重而輕視了學生在實踐中的情感體驗,或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使教學課堂呈現(xiàn)出了形式化,缺少與現(xiàn)代科技相連接的契合點,使學生無法在教學課堂之中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也無法提高對于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再次,就是教師缺乏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訴求和內心興趣的了解,教學課堂應該是具有針對性的,如果教師無法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那么就無法針對性地為學生開展教學課堂,也就無法滿足在當下多樣性的發(fā)展階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所以久而久之,紅色文化自然難以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也無法與學生取得良好的共鳴,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自然也無法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目前,這一問題已經(jīng)受到了社會各界學者的關注,曾經(jīng)就有教育學家提出“大部分的高校教學其中紅色文化的融入,僅是對于歷史內容的整理和輸出,包括一些圖書資源、歷史教材等,這些內容往往僅是出于對教材編寫的需要,對內容的介紹也只是蜻蜓點水,而無法做出更加全面科學、深層次的分析”。從我國高校紅色文化教學的模式來看,對于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之中所穿插的紅色文化部分,也僅是涉及到一些基礎知識的展示,無法滿足當下學生對于紅色文化多樣性的學習需求。而且部分高校只注重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在其過程中的體驗,大部分的高校在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時,也只是組織學生參觀一些比較具有紀念意義的紅色展覽館,觀看一些圖片,這樣的靜態(tài)活動方式使學生在教學課堂之中不僅無法更加深層次的投入,同時也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興趣,使紅色教學課堂流于表面,無法更好地挖掘和提煉其中所存在的思想和精神價值。而一部分高校雖然對紅色文化的內容有所關注,但是其重視程度卻是遠遠不足的,它造成了教學課堂過于強調刻板的形式,對于學生參加紅色文化教學的目的以及實踐考察的要求是不夠明確的,僅停留在了表面層次的參觀,而無法更好地發(fā)揮紅色文化精髓所帶給學生的促進作用。而且,肖靈教授也曾經(jīng)說過,長期以來受到模式化、完美化、榜樣化的認知誤導,使得高校青年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之中出現(xiàn)了身心不適應的問題,使許多榜樣的教學缺乏科學性、代表性和先進性,影響了當代高校學生對于榜樣的態(tài)度和認知,也影響了紅色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
隨著如今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教學技術開始融入到了教學課堂之中,高校在紅色文化教學的傳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傳播方式比較簡單,傳播渠道比較滯后,傳播內容相對零散。紅色文化在當前的傳播是缺乏與時代相結合的氣息的,青年學生獲取文化的過程主要來源于廣播電視、學校教育以及網(wǎng)絡信息,而大部分的教學形式都表現(xiàn)出了嚴肅刻板的特點,這與在高校教學生活中學生的趣味性、生活化的表達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使紅色文化內容不夠鮮活,與現(xiàn)代技術的融合也不夠緊密,從而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新速度慢、內容陳舊,理論性比較強,與學生目前的實際生活是相脫離的,缺乏了時代感,也非常不接地氣,這使學生難以對紅色文化產(chǎn)生更加深刻地領悟。
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思想政治教學課程是學生建設思想道德、提高精神文明的主渠道,教師將紅色文化作為教學的資源融入到課堂之上,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程的作用。[4]教育學家曾根據(jù)思想政治教學課程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的資源開發(fā)形式提出了一些挖掘紅色資源的建議,也就是要以社會主義作為核心價值體系而引導紅色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但要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及科技手段推進對于紅色資源平臺挖掘和開發(fā)的搭建,實現(xiàn)對紅色文化視野的拓展,加強互相之間的交流和思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程之中,結合具體內容和理論,例如教材中比較常見的基礎、概論、原理、綱要這四個部分,教師對其提出要求,強調將紅色文化作為教學理念而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程之中,結合理論教學精心選擇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的素材,增強學生對于紅色故事的吸引力,以故事教學的方法娓娓道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宣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且在理論教學的形式基礎之上,教師也可以強調網(wǎng)絡教學在對于課堂開展的促進作用,利用網(wǎng)絡課堂開展唱讀講傳活動,教師可以在課程的網(wǎng)頁上為學生增加資源庫,將經(jīng)典紅歌故事曲目等進行唱讀講傳,師生互動共同完成作品,以充分地發(fā)揮出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教學課堂之中融入的優(yōu)勢作用,使學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更感興趣。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程之中,教師融入紅色文化,要注重從理論延伸到實踐,教師在教學課堂之中不能一味關注和重視理論教學,同時也要關注社會實踐,可以積極地為學生開展一些情景式、實踐式、體驗式的紅色教育教學活動。[5]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歷史紀念日、紅色革命紀念日、紅色文化體驗日等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紅色旅游活動,如重溫紅色歷史、體驗紅軍生活、重走革命之路,使學生可以在參加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充實內心精神生活,感受情感的升華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在組織這些課外的紅色活動實踐時,教師也要注意以下原則,首先要注重教學活動的形式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避免一味地開展實踐活動而忽視了學生在其中的情感體驗,使紅色文化流于表面;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積極地組織志愿活動以及社會服務等紅色活動,發(fā)揮出黨組織和共青團的模范帶頭作用,在生活和學習之中踐行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理念,使紅色文化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并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紅色文化對于學生精神文明的建設,內化于心而外化運行。
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并深遠持久的,教師利用校園文化的氛圍幫助學生傳播和營造紅色文化環(huán)境,更有助于紅色文化結構形態(tài)的改變。例如,教師以高校的物質文化建設為背景,為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教師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突出紅色精神,例如在校園景觀、校園建筑以及校園宣傳欄之中突出當?shù)靥厣奈幕?,融合歷史畫面,為學生展現(xiàn)觀念性的精神內核。[6]教師以道德建設作為基礎,為學生開展一些誠信教育、感恩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使學生可以在濃厚的紅色資源之中感受到精神文明的提高。最后高校也可以以制度性的紅色資源文化與學生日?;顒拥囊?guī)則和習慣相關聯(lián),協(xié)調社會與高校、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增強高校凝聚力。教師也可以突出新媒體和網(wǎng)絡在紅色文化傳播之中的應用,結合以往校園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經(jīng)驗,利用一些社交軟件,如QQ、微信、抖音等,發(fā)揮出紅色資源的時代信息,快速搭建紅色網(wǎng)站,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在新媒體以及社會網(wǎng)絡之中的滲透,將紅色文化的傳播由課堂轉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中可以感受紅色精神,在社會、在生活中、在方方面面都能體驗到紅色文化,從而旗幟鮮明地高唱紅色文化的主旋律,更好地弘揚青春正能量。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作為系統(tǒng)化的教學工程建設,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之中已經(jīng)取得了相對較顯著的教學成果,教師結合網(wǎng)絡信息技術,發(fā)揮出紅色文化對于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立足于當前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現(xiàn)狀,考慮到全球化、信息化環(huán)境對我國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價值觀所帶來的沖擊,從而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手段,積極為學生尋求新的教學課堂,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更多樣性地發(fā)展和融合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革命先輩頑強精神和先進文明的熏陶下?lián)碛懈臃e極向上、陽光樂觀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釋:
[1]鄭瑞紅.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以店子底支前紅色文化為例[J].決策探索,2021(04):38—39.
[2]鄭艷華.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貴州醫(yī)科大學為例[J].法制博覽,2020(03):52—53.
[3]范正平,郭真瑞,邱如燕.本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以四川省瀘州市為例[J].高教學刊,2020(23):170—173.
[4]劉 琳.地域紅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模式研究——以四平市為例[J].長江叢刊,2020(14):193—194.
[5]蔣紅怡.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途徑——以宜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為例[J].科技風,2020(05):228.
[6]陳小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用好地方紅色文化——以“常州三杰”精神進校園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1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