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明,王曉蕾
(安徽建筑大學 外國語學院,合肥 230601)
課程思政指的是在非思政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建立各類課程同向而行的機制,實現立德樹人目標[1]。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主,其他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功能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和發(fā)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沒有真正形成,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2]。教育部2020年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校專業(yè)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突出價值塑造的重要性[3]。由此可見,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融合與深入推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大學英語是高校普遍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選題廣泛,有很多涉及西方國家的背景知識、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為了有效習得語言,學生往往被要求浸潤在英語語言文化中,這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但是該課程在思政建設方面也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有助于學生了解世界各國優(yōu)秀的文明和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提升綜合素質;同時,課程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信息輸入有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比較與反思,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作用不容小覷。
當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已成為各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熱點研究問題。如,肖瓊、黃國文[4]、文秋芳[5]等對外語教學(主要是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內涵、框架等進行了論述,孫有中[1]46-51、胡杰輝[6]等則探討了如何在教材編寫和課程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上述成果總體上說,理論研究多,實踐研究偏少。本文欲根據筆者近年來開展“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從“教師—學生”“線上—線下”“理論—實踐”3個層面探討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和效果。
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師生關系是貫穿課程思政建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種關系。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要素,是教學活動的推動者。學生是授課對象及知識的接受者、傳承者,其學習主體地位同樣不容忽視。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教學相長。因此,“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團隊應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努力挖掘課程思政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努力實現該課程的育人目標。
1.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內容。文秋芳曾將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解讀為:“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方面,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5]48。顯然,教學內容是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起點和抓手,思政內容的呈現應從教學內容本身出發(f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從學生實際生活情境出發(fā),落小、落細、落實,避免空洞說教。
以“大學英語讀寫”課程選用的教材《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7]2-31為例,該單元教學內容的主題為“大學生活”,教師基于語篇內容可提煉出該單元的育人目標:理解大學學習的雙重目的,即提升個人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以及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宏大目標。在課文內容講解之后,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思考并討論“大學學習的目的何在”,導入思政教育環(huán)節(jié)。對于大一新生提出的諸如“大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美好的個人前途”等看法,教師應首先肯定這種看法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進而結合課文進行引導,開展思政教育。如,“學在哈佛”一文的作者是一位哈佛留學生,她和同學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子,彼此聚在一起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前途,更是為了學有所成后報效國家。為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涵,教師還可以引入周恩來總理的傳奇故事。周總理曾在少年時代就立下宏偉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今大學生更應把學習的具體目標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結合起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增長才干,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斗。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挖掘思政內容,呈現育人元素,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進而更容易內化為正確的價值觀,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2.精心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指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對學習要素進行分析,合理解決實踐中的教學問題。教學設計可以在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面上進行,其中微觀設計關注單元、模塊和教學片段設計,面向全體教師,應用最為廣泛[8],這里所提及的正是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微觀教學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設計有其自身特點,2020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教學中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9]6。因此,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教授的語言內容中尋找貼切的育人要素,將顯性目標(學習外語知識與技能)與隱性目標(思政育人目標)精心融合,設計學生覺得有趣、有用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使思政內容自然融入語言教學中。同時,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實踐,課程思政也應具有課程的基本要素:它并非僅僅一節(jié)課的目標,而是一個時段的發(fā)展目標;并非某些零碎、隨意的內容拼接,而是一個完整的內容架構;并非個別活動的穿插,而是一個合理的活動體系;并非隨意擷取的成果樣例,而是完整的促學評價方案。實施課程思政,應重視課程教學、學生學習、學生發(fā)展的過程設計,考慮應當先啟發(fā)什么,再促成什么,最后達成什么[10]。
以《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二單元[7]32-59為例,該單元教學內容主題為“親情”,課文“珍藏在時光背后的思念”描述了一位母親送孩子離家后的內心感受及情感變化,其中蘊含的舐犢深情令人動容。語言教學目標是學會與主題“親情”有關的表達方式,育人目標是讓學生體悟親情、思考如何回報親情,即構建對親情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诟鹘虒W材料之間的關聯,教師可進一步細化單元整體育人目標,提煉出學生需要逐層實現的子目標,使其具有連續(xù)性、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進而制定出明確的單元育人目標:(1)了解并體會父母親情;(2)理解親情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在個人生命中的意義;(3)思考如何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孝”;(4)思考“家”與“國”之間的聯系,樹立家國情懷(見圖1)。
圖1 基于課程思政的單元育人目標設計
為了更系統地實現語言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有機融合,教學設計應本著由淺入深、各部分有機關聯的原則逐步遞進。首先,在課前討論即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兩個簡短的視頻材料引發(fā)學生討論自己感受到的父愛、母愛,并設計問題:How did your parents react to your departure when you left for college?(你離家去上大學時,你的父母是如何反應的?)該問題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容易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激發(fā)他們的討論熱情,為課文語篇學習作好鋪墊。其次,在課文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任務鏈,引導學生聚焦主題,回想對親情這一概念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并與新知識建立起聯系。這些學習任務主要包括:(1)讀大意,利用思維導圖梳理課文結構;(2)學詞,利用圖片歸納文章中揭示主題意義的詞匯;(3)造句,用表示“回憶”的不同句型講述關于親情的點滴片段;(4)寫概述,總結課文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最后,在課后鞏固和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提出問題“如何回報父母、回報親情”讓學生思索討論,進一步推動育人目標的實現。基于該問題可設計兩項活動,一是錄制英語微視頻送給父母,表達對父母的愛和感恩;二是辯論,對比中國傳統孝道和新時代背景下“孝”的不同表現。中國古代黃香孝親、漢文帝為母嘗藥,當代習近平總書記新年期間因工作忙碌只能打電話問候母親,這都是“孝”的表現。在學生激情辯論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空間地域的變遷,中國傳統孝道和新時代背景下的“孝”有著不同表現,“孝”的涵義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它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小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相依”。新的時代背景下,愛崗敬業(yè)、報效國家,也是一種對親情的傳承和回報,體現了回報親情的深層含義。
由此可見,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導者和設計者,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單元活動任務,引導學生從閱讀輸入到語言表達產出,從詞匯、句子、段落到語篇結構,逐級內化語言和思政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助力達成教學目標。
2020年《綱要》提倡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吨改稀吠瑯又赋鲆呀虒W信息化擺在重要位置,呼吁教學應“凸現現代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移動性、隨時性”[9]36。事實上,混合式教學是在反復權衡傳統課堂教學和遠程教育優(yōu)劣的基礎上,綜合不同教學路徑而提出的一種新的人才培養(yǎng)路徑,其教學理念、育人目標、育人路徑等宏觀層面與課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11]。在信息化時代與后疫情時代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頗受青睞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向線上延伸,拓展教學空間、時間,利用開放性教學資源一體化平臺,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線上課程思政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意識及能力,同時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1.開展線上課程思政資源建設。2020年疫情暴發(fā)之后,我國高校普遍啟用了線上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平臺上自主學習有關課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在教師組織下進行小組討論,也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電子資源搜索下載資料,利用數字化智能測評加強和教師之間的互動?;谄脚_的這些功能,為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任課教師可采取如下做法:一是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學情分析,根據學生的學情分析設計相應的教學安排;二是在課程內容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其中有關思政教育的內容應多選取國家新聞媒體網、國家部門網站以及權威文獻翻譯網站上的相關素材,以保證素材的代表性、適用性、權威性。電子學習資源形式多樣化,文本、圖像、音視頻等多模態(tài)呈現形式,學生更為喜聞樂見,分享效果也更佳。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線上課外材料的補充不可隨意、零散,應在整合各單元教學內容主題的基礎上,按照“理論-實踐-拓展”遞進體系依次進行。如,在開展主題為“運動”的單元教學時,在線上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首先提煉出本單元思政教育的關鍵詞“體育精神”,并提供與該關鍵詞相關的音視頻材料,幫助學生了解體育精神的內涵;在線上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設計相關的詞匯、閱讀與翻譯練習,幫助學生復習語言點,深入理解課文;在拓展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引入相關課外閱讀材料,如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的開幕詞,要求學生領會其中精神,繼而分組討論運動于個人、于集體、于國家3個層面上的益處,探討現實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發(fā)揚體育精神。三是利用線上平臺配合線下教學,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如,課前教師可利用線上平臺設置好問題(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為主),授課過程中針對課文的某個知識點要求學生現場作答,再即時評價。四是建設試題庫,定期組織考核測試。除了考查學生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內容,教師可依據各單元教學內容主題,捕捉學習材料中的育人元素,設計考查思政內容學習效果的問題,如設計學生需要理解何種文化概念、價值理念,如何辨別素材文化情境、價值取向等問題,在單元考核的內容中融入課程思政。
2.完善混合式學習評價體系?;旌鲜浇虒W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是培養(yǎng)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初入高校的大一學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學習熱情高,但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還有所欠缺,習慣于課堂上任課教師的監(jiān)管,對于完成課下(線上)學習任務還缺乏一定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因此,教師需建立合理、全面的評價方式,既有效發(fā)揮質量監(jiān)控功能,又為自身改進教學提供及時可靠的反饋信息。該課程目前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課下(線上)學習模塊歸于形成性評價部分,本文認為該模塊的具體設計原則應包括:(1)評價內容以線上作業(yè)和測試成績、參與活動記錄等為主,觀察、訪談為輔??紤]到學生的英語水平起點不同,低起點的同學作業(yè)測試成績往往低于高起點的同學,因此評價內容也應參考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平時學習的努力程度、進步速度等,進行綜合考慮。(2)評價方式采用師生評價、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主體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體現,因為學生能否正確評價自己、評價同伴,能夠體現學生是否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見賢思齊的學習態(tài)度。(3)評價過程有計劃性和持續(xù)性,公開透明。實施評價前,教師要向學生闡明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使學生明白參與評價的意義和必要性,增強他們的參與意愿。評價信息要定期反饋,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具體參見圖2。
圖2 混合式教學下的教學評價模式
總體說來,利用線上課程思政資源促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因勢利導之舉,而建立完善的混合式學習評價體系則保證了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效果。從學生層面看,混合式教學重在將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責任感和敢于擔當的品質。從教學管理層面看,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反饋,并基于反饋及時調整和更新素材,更好地實現混合式教學手段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促進作用?;旌鲜浇虒W模式的應用在打造和諧向上的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學生、課程、教育實踐等均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教師、學生、課程3要素的第一課堂是進行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但受教學時間、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第一課堂教學亦有不足之處,如學習中缺乏代入感和體驗感,而這恰是第二課堂教學可以提供和補充的。為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進一步鞏固思政育人效果,教師應將課程延伸到課堂外,積極開發(fā)第二課堂,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組織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在實際中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提升課程思政效果。如:可組織舉辦“講好中國故事”英文演講大賽,利用在線提交視頻加現場評選等方式為更多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參賽機會。新時代的大學生知識儲備非常充實,缺乏的也許只是一種引導,一個鍛煉機會。通過積極準備意義深刻的演講內容,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現當代英雄人物、中國傳統文化等的認識,而且還能樹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還可在全校范圍內組織策劃跨文化交際能力大賽,引導學生運用前沿跨文化理論分析典型案例,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相互關聯和互動,有助于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為做好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承載空間。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長期堅持方能見成效。通過近年來的探究、摸索與實踐,筆者認為,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二者同向同行,成效顯著。
實踐證明,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明確課程相關的制度標準,合理安排課程任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定期進行交流反饋,這些都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guī)則意識。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在每學期末筆者都會布置的學習反思任務中,某學生寫道:“高中時英語基礎一般,害怕大學英語會掛科,現在看來,如果平時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任務,考試不成問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有學生表示:“大學和高中確實不一樣,我真的要好好學著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自律的人更優(yōu)秀?!蓖ㄟ^堅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guī)則意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均有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斷得到鍛煉,學習效率得以優(yōu)化。近年來,筆者所帶班級學生大學英語四級、六級通過率呈穩(wěn)步提高趨勢。
如前所述,在“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中國元素”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角度分析語篇作品,加強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進一步提高他們“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如,在介紹西方古典音樂時,教師應適時引入中國源遠流長的音樂文明??鬃釉浗虒W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中國古代亦有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返?,它們流傳至今,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對中西方音樂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研究中實實在在地感悟中外文化異同,增強其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又如,在介紹西方經典哲學思想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之對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表征中國人獨特精神世界的民族精神,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民貴君輕、政在養(yǎng)民”的民本思想、“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等。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證明:“中國元素”的加入,豐富了學生的話題選擇,有效提高了他們交流互動的質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罢n程思政工作的開展需要一線教師的廣泛參與,充分發(fā)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12]。在“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為提高團隊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課程組定期組織政治理論學習,深入領會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及重要會議精神,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教育能力,為教學中育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證。同時,課程組還定期組織集體備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把握外語課程思政精髓,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積極組織團隊成員學習先進的智慧教學方法,不斷優(yōu)化課程教學。經過努力,目前由筆者所在高校教師主持參與的全國高校外語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數字教學資源研究與設計”已于2020年12月結題,部分成果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采用,與其他高校共享共用。另外,“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也為其他思政團隊建設提供了參照,推動了課程思政團隊化建設。2020年和2021年,由課題組青年教師主持的另兩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也已獲批立項。事實上,教師不斷提升教學理念,改進優(yōu)化課程設計,將自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和創(chuàng)新成果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提升課程質量,這種敬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態(tài)度,本身就是課程思政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本文認為“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途徑如下:圍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從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生活情境出發(fā),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理解,在情感上認同和內化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思政目標與語言目標的有機融合;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規(guī)則意識,致力于為師生共同打造和諧向上的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聯動,完善外語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進一步鞏固提升課程思政效果。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蘊含的是課內課外相聯系、言傳身教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的教學原則,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也是需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鉆研、長期堅持、不斷精進的過程,希望“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能為外語類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