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史 進
(西安體育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710068)
中國紅色體育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qū)和陜甘寧邊區(qū)等廣大革命根據地領導、開展的各項體育事業(yè)。新中國成立后,紅色體育就已經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但多為紅色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的回憶錄。改革開放以來,紅色體育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黨挺、虞重干的《近60 年來我國紅色體育研究評析》一文對截至2010 年的中國紅色體育研究曾經有過較為全面的歷史回顧與評析。[1]自2010 年至2020 年十年間,紅色體育研究在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建設、學科體系構建等方面均有較大進展,突出體現在紅色體育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客體,綜合性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專題研究不斷深化?;诩t色體育研究在2010—2020 年間的這些新進展,本文在參見前人研究綜述的基礎上,對近十年來關于紅色體育的研究成果和趨勢進行簡要總結和展望,以便將這一研究繼續(xù)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學者們的共同努力,紅色體育研究已逐漸由一個研究方向成長為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潛優(yōu)勢學科”,形成了相對明確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相對穩(wěn)定的研究隊伍。近十年來,有三部紅色體育研究著作大致可以代表當前紅色體育研究的總體水平:王增明、曾飆主編的《中國紅色體育史》,史進、劉曉莉主編的《中國紅色體育(1921—1949)》和黨挺的《中國紅色體育文化研究》。就學科發(fā)展貢獻而言,它們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紅色體育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客體,開始初建自身的學科體系。
長期以來,紅色體育研究課題非常不平衡,在時段和空間上,土地革命前期的蘇區(qū)體育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qū)體育研究比較充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紅色體育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紅色體育比較薄弱。在研究內容上,軍事體育研究比較充分,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比較薄弱。王增明、曾飆主編的《中國紅色體育史》是第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領導革命根據地軍民開展紅色體育活動的全貌的著作,填補了紅色體育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成果的空白。
該書在《前言》中用了較大的篇幅探討了中國紅色體育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明確指出:“中國紅色體育是對中國紅色體育萌發(fā)、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性研究”。紅色體育的發(fā)展過程主要包括:黨成立初期紅色體育的萌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色體育的確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色體育的形成,抗日戰(zhàn)爭時期紅色體育的發(fā)展以及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色體育的進一步提高。這些階段中國共產黨開展的體育實踐,領導人關于體育的理論、思想和主張,體育的組織機構、場地和器材設施,宣傳和體育人才培養(yǎng)等構成了紅色體育研究的基本內容。該書指出,中國紅色體育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提高全民素質、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1可以為“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躍入世界體育強國之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貢獻服務”。[2]1
在上述認識下,該書共分五篇,中國共產黨早期體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體育、抗日戰(zhàn)爭時期體育、解放戰(zhàn)爭時期體育、中國紅色體育特點及歷史地位?!吨袊t色體育史》對紅色體育研究學科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貢獻。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國紅色體育史,首次詳細勾勒了中國紅色體育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為人們研究紅色體育史提供了藍本。它指出了紅色體育精神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讓更多的人投入到紅色體育研究中,出版了更多的論文和專著。
史進、劉曉莉在2011 年發(fā)表的《紅色體育研究》一文中探討了紅色體育的定義、發(fā)展時期和發(fā)展主線。作者將紅色體育的發(fā)展階段劃分為三個時期,“紅色體育經歷了萌芽期、完成時期以及壯大時期”,[3]138指出紅色體育的發(fā)展線索是“紅色體育思想的形成期、蘇區(qū)中央根據地的體育、長征時期的體育、陜甘寧邊區(qū)的體育、晉察冀魯豫根據地的體育、各八路軍辦事處的體育以及全國其他革命根據地的體育”[3]138,主線是“中央蘇區(qū)體育和陜甘寧邊區(qū)體育”。[3]1402016 年,史進、劉曉莉主編的《中國紅色體育(1921—1949)》出版。該書按照紅色體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以每個階段的主線為研究內容,編撰而成。全書共分五章,第三章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早期紅色體育,第四章中央蘇區(qū)體育之光,第五章紅色體育在陜甘寧邊區(qū)的發(fā)展,是本書的研究重點,為了照顧內容的完整性,添加了第一章中國體育事業(yè)溯源,和第五章其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體育。該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將紅色體育與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結合起來研究,跳出體育史的狹窄視野,將紅色體育的產生、發(fā)展、壯大,紅色體育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放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這就抓住了紅色體育的核心關鍵詞“紅”,凸顯了和“紅”相關的一系列特征,揭示了紅色體育與中國革命的互動關系,也指明了紅色體育“在當今社會的價值再現”的根本原因。[4]1
黨挺的《中國紅色體育文化研究》突出的學術成就在于進一步拓展了紅色體育研究領域,深化了紅色體育相關專題研究。該書所使用的“文化”,顯然是一種大概念,既包括體育實踐活動及場地和器材建設等物質方面,也包括體育組織與制度等,還包括體育思想和精神。該書沒有以“史”命名,從結構上來看,在簡要的回顧了紅色體育的演變進程后,共分12 個專題進行論述。研究的對象幾乎涵蓋了紅色體育的所有研究領域:廣泛開展的軍事體育、普及的群眾體育、活躍的學校體育、蓬勃的體育競賽、革命領袖的體育思想與實踐,體育場地與器材建設、紅色體育文化創(chuàng)新的實踐,紅色體育的交流與傳播,紅色體育的歷史貢獻與深遠影響等。該書還首次“將紅色體育作為一種資源”,[5]23從紅色資源開發(fā)利用的角度探討紅色體育的當代價值,是一種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吨袊t色體育文化研究》不僅打破了紅色體育研究中羅列資料和現象的狀況,也突破了僅從歷史考察的角度來描述和評價紅色體育的狀況,將紅色體育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總結近十年紅色體育研究成果,中國紅色體育的研究對象是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的各項體育事業(yè),主要包含:紅色體育史、紅色體育精神、紅色體育資源、紅色體育傳承。依據具體研究對象的差異和當前紅色體育的研究現狀,紅色體育已經初步形成了四個學科分支。
軍事性是紅色體育的顯著特征。毛澤東為首屆體育節(jié)的題詞:“鍛煉體魄,好打日本”,[6]賀龍強調的“體育運動軍事化”,[7]都清楚地表明,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是紅色體育的主要目的。革命年代,紅色體育活動緊密圍繞戰(zhàn)爭,配合軍事訓練,對提高廣大官兵身體素質、軍事技術水平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這是紅色體育研究者的共識。軍事體育研究一直是紅色體育研究的重點。上述三部著作均對軍事體育作了較為詳細的考察。近十年來有關軍事體育的論文和碩士論文有幾十篇,如吳強的《軍體合一:中央蘇區(qū)時期的軍事體育述論》,碩士論文包括福建師范大學的《井岡山軍事體育研究1927—1930》,吉首大學的《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軍事體育研究》《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延安軍事體育研究》《中央革命根據地軍事體育研究》《賀龍軍事體育思想研究》和蘇州大學的《毛澤東軍事思想與現代競技體育結合的初步探究》等。上述研究成果對不同時期軍事體育開展的歷史背景與條件,軍事體育思想、組織機構與工作機制、運動項目、場地器材、軍事體育競賽、主要特征、地位和作用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者認為,軍事體育把軍事訓練和體育訓練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增強軍人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yǎng)軍隊的團結精神,豐富官兵業(yè)余生活,滿足官兵精神文化需要,“增強革命樂觀主義精神”,[5]103對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促進軍民融合也有著積極的作用。[8]
競技體育是紅色體育事業(yè)的一項重要內容。早在中央蘇區(qū)時期,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已得到了廣泛開展和普及。黨對體育競賽非常重視,在重大節(jié)日或紀念日,幾乎都要舉辦各種規(guī)模的運動會。大規(guī)模的體育運動會如“八一”體育運動大會,“九一”擴大運動會等。紅色體育競賽之多,參賽人員之廣泛,競爭氛圍之熱烈,堪稱“盛況”。現有研究成果對革命時期我黨開展的體育競賽,尤其是中央蘇區(qū)和陜甘寧邊區(qū)開展的體育競賽進行了考察。對體育競賽組織與制度,如舉辦方式、組織形式、競賽項目,參與人員與范圍和體育競賽的主要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者高度贊揚了紅色體育“反對錦標主義、提倡文明體育”和“發(fā)揚艱苦奮斗,勤儉辦體育”的特點,認為其對“今天社會主義體育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4]72充分肯定其“活躍戰(zhàn)爭年代的文化生活”,“促進體育的普及”等功能。研究者認為,各種體育運動會“是中國近代體育史上意義重大的體育盛會,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群眾性體育競賽”。[5]259西安體育學院的碩士論文《陜甘寧邊區(qū)體育競賽研究》和《陜甘寧邊區(qū)體育對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影響研究》還對陜甘寧邊區(qū)體育競賽模式和新中國體育競賽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二者在競賽項目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新中國的體育與陜甘寧邊區(qū)體育一脈相承,陜甘寧邊區(qū)競技體育對新中國的競賽事業(yè)有著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紅色體育始終堅持體育為民。人民性是紅色體育區(qū)別于同時代其他體育形態(tài)的顯著特征。延安時期成立了許多群眾性體育組織,如延安新體育學會,致力于研究服務于人民的新體育理論。延安時期首次提出了“體育為人民服務”“發(fā)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體質”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在實踐中,紅色體育強調體育項目的大眾化,真正把勞苦人民大眾當做體育的主人,把人民健康放到了第一位。[2]2-3史進指出,紅色體育的人民性“實現了體育的最高理想,達到了體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之于民的崇高境界”。[3]138-139
延安時期體育工作者對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服務革命、服務人民的新體育項目,進行比賽或表演。研究者對群眾體育的指導思想,群眾體育組織、工人體育、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婦女體育、群眾體育的主要特征、歷史地位與作用等作了考察和研究。黨挺認為,群眾體育的特征在于,“體育為革命斗爭服務”,“廣泛的群眾性,堅持不懈的經常性”,“因地制宜,土洋結合,利于普及”等。[5]156-158西安體育學院碩士論文《延安時期群眾體育研究》,介紹了延安時期群眾體育的開展狀況,分析了這一時期群眾體育的主要特征,總結了其歷史貢獻和當代價值。文章指出,延安時期開展群眾體育的歷史經驗“對現代全民健身的開展有重要啟示”。[9]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高度重視體育教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育教學體系,積累了大量的開展學校體育的成功經驗。延安大學體育系,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體育系科,不僅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體育人才,也為新中國成立后開展學校體育提供了直接的經驗。研究者對革命時期學校體育教育思想、體育理論研究、學校體育方針政策、組織機構、從幼兒體育到高等學校體育開展狀況、教學方法、教材與教學內容等進行了考察。如張煜的《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介紹了陜甘寧邊區(qū)小學到高等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的狀況。[10]王增明等認為,延安時期學校體育的目的、受教育對象、教學內容、教材性質、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都為新中國學校體育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2]4
體育文化與思想研究較多的集中在對革命時期中共領導人的體育思想的研究,如對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賀龍、陳毅、張愛萍、吳玉章等人體育思想的研究均有多篇公開發(fā)表的論文。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體育思想研究》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體育思想作為研究對象,對幾代領導人的體育思想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與系統(tǒng)分析。[11]吉麗娜的《紅色體育文化的內涵及價值研究》對紅色體育文化的內涵作了界定,并對其當代價值進行了提煉,指出在看待紅色體育文化時,“不應該僅僅把它當成是一種體育形式,而更應該看到它對于后人的教育意義和它所承載的革命前輩所留下的紅色革命精神”。[12]黨挺的《中國紅色體育文化研究》對紅色體育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了研究,提煉了紅色體育精神的內涵,總結了其突出特征,提出了新時期弘揚紅色體育精神以及弘揚紅色體育精神的現實途徑。[5]445
為了更好地開展體育運動,革命時期還成立了很多專門的體育組織機構,制定、公布、執(zhí)行了一系列體育法規(guī)。諸如《體育節(jié)舉行辦法要點》《各種赤色體育規(guī)則》《陜甘寧邊區(qū)抗戰(zhàn)時期小學應加強軍事化通告》等。對于體育組織與法規(guī)的研究,散見于紅色體育通史著作中,專題論文發(fā)表較少。尚未發(fā)現有關于此類組織法規(guī)與新中國成立后各類體育組織與法規(guī)關系的比較研究。
近十年來,中國紅色體育研究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紅色體育研究中去,碩果累累。中國紅色體育的研究內容與學科體系已基本明確。展望新時代中國紅色體育研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研究。
紅色體育研究的真正價值在于紅色體育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重挖掘其精神內涵,激活其中蘊含的紅色基因,發(fā)揮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知網檢索,關于紅色體育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的文章主要有:潘益良的《中央蘇區(qū)赤色體育及其當代價值研究》,文章提出,紅色體育具有“教育價值”“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13]黃文賓在《紅色體育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實踐路徑》提出,“紅色體育文化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14]
總體來看,這類文章數量較少,對紅色體育資源價值的挖掘與紅色體育對黨的事業(yè)的重要價值還不相匹配。新時代紅色體育當代價值研究,重點應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通過紅色體育研究,考察其基本開展情況,總結歷史經驗、歷史貢獻和影響,尋求其對當今中國體育改革發(fā)展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二是通過紅色體育研究,提煉總結紅色體育精神,紅色體育精神是紅色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紅色體育精神,使其成為中國進步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yè)。三是通過紅色體育研究,探索開發(fā)利用紅色體育資源的途徑與方法。挖掘紅色體育資源育人功能,助力思政課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
實現紅色體育精神的傳承,首先要凝練出完整的紅色體育精神內涵。當前,研究者對紅色體育精神內涵的認識尚不統(tǒng)一。王增明等認為,紅色體育精神的內涵在于,“立足民眾,團結一心;鍛煉筋骨,保家衛(wèi)國;艱苦奮斗,拼搏超越”。[2]4也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體育為追求理想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因陋就簡,實事求是,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5]28進一步凝練紅色體育精神的內涵,深入挖掘紅色體育的當代價值,是紅色體育研究亟需加強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紅色體育學科構建和被承認的現實基礎。
就目前研究現狀來看,紅色體育的學科定位和研究對象尚不明確。從研究內容上看,研究成果較為單一,多是對紅色體育進行以敘述為主的歷史性考察。高層次的精品仍然不多,不少論文還停留在史料的解讀或現象描述上。究其原因,在于紅色體育研究目前缺少扎實的理論支撐。
關于紅色體育的學科定位。一些學者認為,紅色體育是體育史的分支學科,這大大限制了紅色體育的研究領域和視野。我們認為,紅色體育兼具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思想政治教育和體育史的研究內容和功能,因其研究對象的獨立性、研究內容的系統(tǒng)性及其突出的現實意義,從而形成相對獨立又具時代特色的分支學科。紅色體育具有多重面向,研究紅色體育要借鑒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體育學、社會學、文化學、地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此外,對紅色體育的概念,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均應進一步作明確的界定,在學界達成統(tǒng)一的認識。只有加強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作為研究方向的紅色體育才有可能上升到一門獨具特色的分支學科。
紅色體育首先是對其發(fā)展過程的歷史性研究。因此,推進紅色體育研究,需要厚實的史料基礎。早在20 世紀70 年代,王增明教授和曾飆教授開始整理出版紅色體育史料,王增明主要方向是陜甘邊區(qū)的體育文獻史料,在基礎性史料研究方向具有奠基人的作用,出版了《陜甘寧邊區(qū)體育史料1935—1948》《紅星耀體壇(畫冊)》《革命根據地體育文物幻燈冊》等。曾飆教授是以中央蘇區(qū)時期體育史料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出版有《中央蘇區(qū)體育資料匯編》《蘇區(qū)體育資料選編(內部資料)》《中央蘇區(qū)體育史》等。近年來,西安體育學院史進團隊,開始著手編輯一套多卷本《中國紅色體育檔案·延安時期》,該叢書已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立項。該叢書的出版必將對推動紅色體育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撐。
當前,應進一步加強紅色體育口述史工作,口述史的整理因其自身眾所周知的特點比文獻檔案整理出版更急迫。鑒于口述資料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研究者可以將其與檔案文獻史料結合起來運用,準確解讀和使用口述史料,也可以通過拍攝紀錄片、專題片等進一步提高口述史料的應用價值。
將紅色體育置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視野下來考察,詮釋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體育理論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繼承、轉換和發(fā)展,揭示紅色體育理論與實踐在中華體育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將紅色體育置于中國革命的特殊背景下來考察,詮釋紅色體育與中國革命的密切聯系,研究紅色體育開展對根據地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鄉(xiāng)村建設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對農民宣傳教育動員的積極作用等。完整闡釋紅色體育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擔當和作為,客觀評價紅色體育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以紅色文化觀研究紅色體育,圍繞紅色體育與紅色基因傳承;紅色體育精神與其他紅色革命精神(如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的有機關系,形成理論性和啟發(fā)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立足新時代研究紅色體育,現實是歷史的延續(xù),研究紅色體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服務現實,發(fā)掘紅色體育的當代意義。準確闡釋紅色體育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的關系,深入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研究,對其實踐與理論基礎、重要講話、論點、主要思想進行理論性、系統(tǒng)性和專題性研究,發(fā)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對新時代體育事業(yè)的指導作用,是新時代紅色體育研究應有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