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是﹃二十四史﹄中最為浩繁者,歷代對其評價不高,然其價值卻是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是了解、研究宋代三百二十年歷史之基本文獻。
《宋史》修撰于元末至正初年,全書計有496卷,篇帙是“二十四史”中最為浩繁者。但世人歷來對《宋史》評價不高,如清代史學家趙翼《廿二史札記》等即批評此書內容繁蕪,編排失當,對史料剪裁、編次、考證等方面頗粗糙,甚至有人稱《宋史》為“二十四史”中質量最下者,并歸結其原因在于元代史臣僅在約兩年半的時間內匆忙撰就如此篇幅的一部史著,故而難言其質量。雖然《宋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確實與元人修撰此書時不夠從容有關,但若說元人僅僅花費兩年有余的時間撰成近500卷的《宋史》,卻也與史實不全相合。
修史緣起
中國自古以來有為前一朝(勝朝)修史的傳統(tǒng),即所謂“既亡人之國,不可亡其史”。元朝雖為蒙古族貴族所建,但既入主中原,自是愿意繼承此一顯示自己正統(tǒng)身份的傳統(tǒng)做法。據史書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初立國史院,就命史臣修纂遼、金兩朝史,待南宋亡,“又命詞臣通修三史”;此后元仁宗延祐年間、元文宗天歷年間又屢次下詔令史館加緊修撰,但未能最終成稿,主要原因在于“義例未定”,即宋、遼、金三史以何者為正統(tǒng)的問題未得明確。
據明人彭大翼記載,當時對于三史修撰,有人“欲如《晉書》例,以宋為本紀,而遼、金為載紀”;又有人認為“遼立國先于宋五十年,宋南渡后嘗稱臣于金,以為不可”。而學者王理著有《三史正統(tǒng)論》,“欲以遼、金為北史,宋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后為南宋史”,即當時“士論非不知宋為正統(tǒng),然終以元承金、金承遼之故疑之,各持論不決”。這是因為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之統(tǒng)一王朝,若以宋朝為正統(tǒng),于所修“正史”中以宋為本紀,遼、金為載記,則顯與其立場不相符;然而若以遼、金為北史,分宋朝為宋史和南宋史,則又會引起甚為強調傳統(tǒng)的漢族士大夫的抗爭。
由于正統(tǒng)問題長期爭論不決,遼、金、宋三史修撰遲遲無法最終完成。直至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由都總裁脫脫裁定三史分修,“三史各與正統(tǒng),各系其年號”,從而避開此一難題。至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成書,歷時僅兩年半。
《宋史》概覽
《宋史》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各本紀首先簡述某皇帝誕生及其登基繼位之前情況,然后記錄其在位期間的言行、國家軍政大事,屬編年體,實為朝廷之大事記,末有“贊曰”,評述該皇帝的一生功過。宋朝共有18位皇帝,最后兩位小皇帝益王、衛(wèi)王的事跡附載于《瀛國公本紀》后。
志用來記述國家典章制度?!端问贰酚?5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wèi)、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法、藝文。其中《五行志》是以傳統(tǒng)的“天人感應”學說來記載有關水旱災、風災、蟲災、地震以及火災、人禍等災異之事,含有不少有用史料?!堵蓺v志》涉及歷法專門知識,以及朝廷制訂日歷的始末經過?!端囄闹尽肥菚浚诤艽蟪潭壬戏从沉怂未鷩也貢闆r。而《選舉志》除有關科舉制度外,還涉及官員考核、選拔等內容。志前有小序,簡述該典制內容大概及其沿革,如《職官志》小序述宋代官制大概,并重點介紹北宋前期官、職、差遣分離等情況。各志又據內容而分小類,如《禮志》下分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小類之下再分目,如軍禮之下又分祃祭、閱武、受降獻俘、田獵、打球、救日伐鼓6目。
《宋史》僅有兩表:《宰輔表》與《宗室世系表》?!对纵o表》記錄宰相與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執(zhí)政拜罷年月。因史源不同,《宰輔表》所記宰執(zhí)拜罷月日,與本紀所載并非完全一致?!蹲谑沂老当怼酚涗泝伤文行宰谑页蓡T之世系,下分:太祖4子,太宗9子,英宗4子,神宗14子,徽宗31子,欽宗2子,高宗至寧宗諸子,魏王廷美10子。
歷代“正史”大都分為“列傳”與“類傳”。所謂類傳,指因身份相同、宦跡相仿、學術相類或德行相似而歸類記載于一傳?!端问贰分锌蓺w為類傳的有后妃、宗室、公主、循吏、道學、儒林、文苑、忠義、孝義、隱逸、列女、方技、外戚、宦者、佞幸、奸臣、叛臣、周三臣、外國、蠻夷。此外,世家也可歸入類傳。因古人認為后妃與天子相匹,故《宋史》諸傳以《后妃傳》為始?!蹲谑覀鳌贰豆鱾鳌贩帜信d錄天子苗裔事跡。其中《宗室傳》亦分太祖、太宗與廷美3系?!堆魝鳌肥?2人,皆為北宋官員。
《道學傳》4卷,為《宋史》特有。首卷述北宋五子事跡,次卷述程氏門人,再次卷為朱熹、張栻,末卷為朱子門人6人?!度辶謧鳌?卷,首2卷述北宋學者,其余諸卷分載南宋學者事跡?!端问贰纷浴度辶謧鳌贩殖觥兜缹W傳》,特為表彰程朱道學?!段脑穫鳌?卷,除末卷述兩宋之際文人,其余皆為北宋人?!峨[逸傳》3卷,其下卷附《卓行傳》?!读信畟鳌?卷,其中雖亦記載有節(jié)婦、貞女事跡,但并非全部,故稱“列女”,而非如后世之“烈女”,如“彭列女,生洪州分寧農家,從父泰入山伐薪,父遇虎,將不脫,女拔刀斫虎,奪其父而還。事聞,詔賜粟帛,敕州縣歲時存問”可證?!斗郊紓鳌?卷,述巫醫(yī)、占星賣卜,以及身懷特技之僧道等。
《宦者傳》4卷,述宦官,其中頗有監(jiān)軍,甚至帶兵作戰(zhàn)者;童貫、梁師成在第3卷,末卷述南宋宦官?!敦覀鳌?卷,述天子佞幸之臣,其中王黼官拜宰相?!都槌紓鳌?卷,首卷為蔡確(吳處厚附)、邢恕、呂惠卿、章惇、曾布、安惇,次卷為蔡京、蔡卞兄弟、子侄與趙良嗣(張覺、郭藥師附),再次卷為黃潛善、汪伯彥、秦檜,末卷為萬俟卨、韓侂胄、丁大全、賈似道。對于元代史臣編纂《奸臣傳》的入傳標準,即為何將參與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官員收入,而其他一些被世人視作“奸臣”卻未收入《奸臣傳》的原因,自《宋史》成書以來,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
《叛臣傳》3卷,述叛國叛君將相張邦昌、劉豫、苗傅(劉正彥附)、杜充、吳曦?!吨苋紓鳌肥龊笾苋胨螀s又反宋之大將李筠、李重進,以及在陳橋兵變中被殺的后周大將韓通。《外國傳》8卷,含夏國、大理、于闐、高昌、黨項、吐蕃等,大體為四邊民族而開國立君者?!缎U夷傳》4卷,主要述西南民族情況。此外,元代史臣仿效歐陽修《新五代史》的體例,在《宋史》中設置《世家》,分述北宋初年的南唐、西蜀、吳越、南漢、北漢、湖南、荊南與漳泉留氏、陳氏諸政權君臣事跡,先述其君王家族,再述其將相事跡。
《宋史》諸列傳卷末有“論曰”,而類傳卷首一般有“傳序”。
《宋史》之特點
《宋史》具有以下兩大特點:
一是史料豐富。大體而言,《宋史》15志及列傳基本來自宋“國史”之志及列傳;本紀、表雖兼采實錄、日歷、野史、文集等,然亦是以“國史”為主干。宋朝君臣甚為重視本朝史的修撰,修史制度完備,而且士大夫們的撰修史書之風也甚盛,所以史學發(fā)達,留下了卷帙繁富的官私史籍,加上宋代雕版印刷術應用廣泛,使書籍流傳與保存都較前大為便利,于是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文獻基礎。元代史臣基于大量史料基礎修纂而成之《宋史》,與其他“正史”相比,其史料甚為繁富,如《宋史》列傳收2000余人,較《舊唐書》多出一倍;《宋史》15志共有162卷,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亦為“二十四史”所僅見。
二是其編纂宗旨在于表彰程朱理學,為前代“正史”所未有者。元代史臣在《進宋史表》中指出,修撰《宋史》的原則是遵循“先儒性命之說”,而“先理致而后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具體表現在:其一,全盤否定熙豐變法,在政治事件之評判上“是元祐而非熙豐”,在具體人物評價上“進君子而退小人”,盡量敘述王安石及其他變法人士負面之事,甚至不惜采摘謠傳流言,并將變法骨干呂惠卿、曾布、章惇等列入《奸臣傳》,以達到抹黑其形象,進而聲討其品行、學識之目的。其二,于《儒林傳》之外首創(chuàng)《道學傳》,記載程朱一系道學家,而將同屬宋代理學但不屬朱學之陸九淵等學者列于《儒林傳》,以此達到突顯朱學地位之用心。其三,在部分傳“論”中直接引朱熹之說,以為評判。因此,清代史學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指出“《宋史》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元晦(熹)為宗”?!端膸烊珪偰俊芬喾Q《宋史》“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余事皆不甚措意”。
因此,并因《宋史》于兩年半時間內匆匆定稿,又加上成于眾手,故對極為豐富之宋人資料并未細加梳理、修訂,而主要拼合有關宋朝“國史”“會要”等資料以成書,從而在史料裁剪、史實考訂、文字修飾、編纂體例等方面都存有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傳、表、志甚至傳文與傳論之間往往互相抵牾等,故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而且就整體而言,北宋詳而南宋略,詳南宋前期而略后期,遂有輕重失當之病。其實考察元人所掌握之南宋各種官史資料,要較北宋豐富,但因南宋《中興四朝國史》較略,而自宋理宗以后,宋人又不及編纂國史,而元代史官又未能對南宋日歷、實錄等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得《宋史》記述反而于北宋詳,于南宋略。
由于《宋史》所依據的宋朝“國史”、實錄、日歷等史籍幾乎全部散佚,會要也僅有清人自《永樂大典》內佚出之本,此類官史雖然在其他文獻中亦有引用,但因取舍、詳略各不相同,無以替代《宋史》的史料價值。因此,《宋史》雖存在著如世人所指出的諸般不足,但在有關兩宋一代史事記載上,卻較其他宋代文獻更為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兩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成為了解、研究宋代320年歷史之基本文獻。
顧宏義,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