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

2022-12-02 06:35:58利亞欣陳萍
武夷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垃圾分類大學生

利亞欣,陳萍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垃圾分類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垃圾的數(shù)量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引發(fā)的環(huán)境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17 年3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指出:“截至2020 年底,基本建立健全垃圾分類標準和分類規(guī)則,垃圾分類示范模式應運而生,垃圾分類的回收率超過30%?!盵1]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的美麗中國。2019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指示:“垃圾分類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是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也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要求?!盵2]截至2021 年6 月,上海、廣州、廈門、杭州、福州等試點城市因地制宜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助力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其中,福州作為全國9 大垃圾分類免檢城市之一,首創(chuàng)出垃圾分類“三端四定”的工作模式,努力打造福州垃圾分類的2.0 版模式,福州市公共領域的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100%,垃圾分類準確率在8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可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垃圾分類建設取得新成效[3]。

高校大學生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17 年我國大學生人數(shù)近2690 萬人,到2020年全國擁有大學學歷的約為1.3 億人[4]。數(shù)量龐大的高校大學生儼然成為生活垃圾的主要制造者之一。對于社會其他群體來說,大學生的靈活性和可塑性較強,在校接受生態(tài)保護教育,能夠自覺踐行垃圾分類行為[5],所以大學生能夠成為引領社會垃圾分類工作的主力軍。因此,提升在校大學生垃圾分類參與度和認同感,對高校開展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城市管理垃圾分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一、理論模型建構和調查方案設計

(一)理論構建

Ajzen 的計劃行為理論指出,個體行為受到個人的行為判斷、情感意愿和個體所感知到的行為影響[6]?;谟媱澬袨槔碚?,通過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從個人特征、行為態(tài)度、責任意識、行為控制、政策宣傳和配套設施六個方面設計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而構建出如下理論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概念模型Fig.1 Concept model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個體特征:個體特征指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不同導致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產(chǎn)生差異。

行為態(tài)度:指大學生垃圾分類的意愿和對垃圾分類行為的價值判斷。

責任意識:大學生的主觀規(guī)范指大學生自身對進行垃圾分類的責任感意識以及周圍人的行為決策對其個體行為的的影響。

行為控制:指大學生是否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自控力和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外部約束(如,時間條件、個人能力等)。

政策宣傳:指約束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規(guī)章條例及對大學生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教育舉措、教育內容和宣傳力度。

分類標識:指學校分類垃圾桶使用效果及垃圾分類標識是否清晰。

(二)研究設計

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為例,調查在校大學生的垃圾分類行為現(xiàn)狀,分析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差異的影響因素。為體現(xiàn)調查數(shù)據(jù)的真實客觀性,在開展調查前通過實地考察和隨機訪問,以此確定調查問卷的問題設置(如表1 所示)。本次問卷調查于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2 月在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三所高校依次展開,采用隨機抽樣法和訪談法,邀請調查對象填寫并提交在線問卷。發(fā)出問卷1200 份,回收問卷1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1131 份,有效回收率達94.25%。后期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整理后進行分析。

表1 問卷設計Tab.1 Questionnaire design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垃圾分類行為的描述性分析

在行為態(tài)度方面,33.60%的大學生“經(jīng)常會”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偶爾會”分類投放的占50.04%,每次都分類投放的僅占7.61%。表示“從不會”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占8.75%;針對“垃圾分類是否有益于環(huán)境和社會” 的問題,96.55%的大學生選擇 “同意”,2.30%的大學生表示“不同意”,僅13 人對垃圾分類的意義并不關注。數(shù)據(jù)表明,垃圾分類行為得到大學生的廣泛關注。

在責任意識方面,其一,針對“垃圾分類行為是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這一問題,超過86%的大學生選擇“同意”,約14%的大學生選擇“不同意”;其二,在問及 “周圍人是否會自覺實施垃圾分類行為” 時,39.17%的大學生認為身邊多數(shù)人會進行垃圾分類,51.99%的大學生認為身邊少數(shù)人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認為身邊人不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占比為8.84%;其三,90%的大學生認為周圍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會對自己的垃圾分類行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僅(10%)大學生認為周圍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不會對自己產(chǎn)生影響。

在行為控制方面,其一,41.0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了解可回收垃圾包含哪幾類及所屬的類別,其中7.60%的大學生非常了解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48.10%的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一般”,仍有123 人選擇不了解可回收垃圾的類別;其二,在“有基本的垃圾分類知識儲備、分類設施健全的情況下,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 問題上,72.68%的大學生表示十分愿意參與垃圾分類的實施,25.64%的大學生認為“會看情況而定,有時間精力就參加”,此外,1.68%的大學生對垃圾分類不感興趣??傮w上看,大學生愿意進行垃圾分類。

在政策宣傳方面,首先,在學校是否具有關于垃圾分類的規(guī)章條例或管理機制問題上,41.11%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有相關的規(guī)定但只是粗略地規(guī)定,24.67%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垃圾分類有關規(guī)章十分具體詳細,但是仍有22.81%的大學生不知曉此類規(guī)定,僅11.41%的學生認為學校沒有制定相關管理條例;其次,29.18%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經(jīng)常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且形式多樣,44.65%的大學生表示學校的相關教育偶爾進行且形式單一,26.17%的大學生表示學校垃圾分類教育活動開展頻率較少,其中5.39%的人選擇“學校從未開展”活動;再次,在所學專業(yè)是否涉及生態(tài)文明知識的問題上,60.30%的大學生表示所學專業(yè)與生態(tài)文明知識不相關或相關性較弱,只有28.2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yè)與生態(tài)文明知識的相關性較強;最后,大學生獲取垃圾分類知識的途徑依次是瀏覽網(wǎng)頁、電視廣播、報紙書籍、學校的宣傳教育、身邊朋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瀏覽網(wǎng)頁”,約83%的大學生選擇,這表明網(wǎng)絡是大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知識的主渠道之一。

在分類標識方面,有23.34%的學生認為大多數(shù)人按照分類扔垃圾,使用效果不錯,58.81%的大學生認為部分人按照分類說明扔垃圾,垃圾分類桶的使用效果一般,仍有18.04%的大學生表示學校垃圾分類桶使用效果較差,大多數(shù)人都不遵循分類說明扔垃圾;78.07%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垃圾分類標識清晰或非常清晰,21.93%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垃圾分類標識一般或不太清晰。

(二)垃圾分類行為的交叉分析

1.個體特征與垃圾分類行為的關系分析

在個體特征方面,將“性別、生源地、學科門類”作為自變量,以“自身垃圾分類頻次”為因變量,進行交叉分析得出:

從性別上看,每次都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約有12%的女生,情況要好于男生(4.90%);且37.41%的女生經(jīng)常會踐行垃圾分類行為,男生則有31.37%,說明女生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表現(xiàn)要好于男生。這與女性更具有社會責任感是密切相關的[7]。

從生源地看,“經(jīng)常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大城市人口比例(40.17%)比中小城市(39.57%)、小城鎮(zhèn)(26.30%)或農村(20%)高;在“從不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中,生源地屬于農村的占比最高(28.57%),遠遠高于中小城市(5.35%)、小城鎮(zhèn)(12.24%)及大城市的(3.42%)。這說明學生生源地所在城市的級別越高,其垃圾分類行為表現(xiàn)越好,更愿意實施垃圾分類行為。

從學科門類看,每次都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文科類(7.94%),略高于農理科類(6.85%)、工科類(6.35%);橫向來看,各學科門類學生“偶爾會”實施垃圾分類頻次占比較高;縱向來看,“經(jīng)常會”實施垃圾分類中,藝術體育類占比較低為(23.68%),說明相對于其他學科,藝術體育類的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需要加強。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垃圾分類行為受到性別、學科門類、生源地等個人特征方面的影響。

2.行為態(tài)度與垃圾分類行為的關系分析

在行為態(tài)度方面,將“是否贊同實行垃圾分類是一項有益于環(huán)境和社會的活動”與“垃圾分類實施頻率”進行交叉分析(如圖2 所示)??v向來看,隨著大學生對“進行垃圾分類有益于社會和環(huán)境”的價值認可不斷提高,大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比例也在增加。認可“實施垃圾分類是一項有利于環(huán)境和社會的活動”的大學生每次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比例(8.50%)高于不認同這一行為價值的大學生比例(4.71%)。這說明認同垃圾分類價值的大學生更有可能進行垃圾分類。

圖2 價值判斷與垃圾分類行為的交叉分析Fig.2 Cross-analysis of value judgment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對他們的垃圾分類行為有積極影響。

3.責任意識與垃圾分類行為的關系分析

在責任意識方面,將“身邊的人是否會進行垃圾分類”定為自變量,“自身垃圾分類實施頻率”作為因變量,對其進行交叉分析得出:身邊人“每次都會實施”的大學生,他們的垃圾分類行為表現(xiàn)為“每次都會實施” 的比例為(38.60%),情況好于周圍人偶爾(3.23%)踐行垃圾分類的大學生。表明周圍人“經(jīng)常性”進行垃圾分類的大學生更有可能實施垃圾分類。

“周圍人的態(tài)度行為對其實施垃圾分類的影響”與“垃圾分類實施頻率”進行交叉分析(如圖3 所示):“每次都會踐行”的部分大學生(10.62%)認為身邊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自身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每次都會踐行”的部分大學生(9.73%)認為身邊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自身影響一般;僅有(4.77%)的大學生表示身邊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不會對自己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產(chǎn)生影響。因此,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及身邊人的態(tài)度、行為和決策對大學生實施垃圾分類行為具有重要影響。

圖3 他人影響與垃圾分類行為的交叉分析Fig.3 Cross-analysis of others' influence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4.行為控制與垃圾分類行為的關系分析

在行為控制方面,將“有一定垃圾分類認知后的參與意愿”與“垃圾分類實施的頻率”進行交叉分析(如圖4 所示):在對垃圾分類有基本認識之后,大部分大學生愿意實施垃圾分類,“每次都會實施”者居多(8.88%),遠高于“根據(jù)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垃圾分類”的大學生(4.14%);垃圾分類參與意愿強烈的大學生更有可能經(jīng)常性定期實施垃圾分類(38.56%),效果好于“根據(jù)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垃圾分類”(20%)。

圖4 分類意愿與垃圾分類行為的交叉分析Fig.4 Cross-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 willingness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由此可見,大學生自身的行為控制影響其垃圾分類行為。參與垃圾分類意愿較強的大學生更可能實施垃圾分類行為,有垃圾分類知識且有足夠時間和精力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垃圾分類行為。

5.政策宣傳和垃圾分類行為的關系分析

將“學校的垃圾分類教育活動舉行情況”與“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頻次”進行交叉分析(如圖5 所示):縱向來看,學校經(jīng)常舉辦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活動,大學生“每次都會”進行垃圾分類占(13.94%),實際分類效果遠好于學校偶爾進行宣傳教育活動且形式單一(5.15%)、較少舉辦垃圾分類教育活動(4.26%);橫向來看,學校垃圾分類相關教育活動經(jīng)常性開展且形式多樣,大學生“從不會”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比例最低(4.85%)。因此,學校垃圾分類教育的開展形式多樣更有利于大學生踐行垃圾分類行為。

圖5 宣傳教育形式與垃圾分類行為的交叉分析Fig.5 Cross-analysi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orms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校垃圾分類的政策宣傳和教育活動顯著影響大學生垃圾分類實施行為。

6.分類標識和垃圾分類行為的關系分析

“學校垃圾桶分類標識是否清晰”和“自身垃圾分類的頻率”進行交叉分析(如圖6 所示):縱向來看,垃圾分類標識“非常清晰”的大學生“每次都會”踐行垃圾分類行為的比例最高(8.50%),垃圾分類標識“不太清晰”的大學生“每次都會”踐行垃圾分類行為的比例最低;橫向來看,學校分類標識“一般清晰”“非常清晰”的大學生“經(jīng)常會” 踐行垃圾分類行為的占比分別為(35.37%)和(36.47%)。這說明學校的垃圾分類標識是否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實施垃圾分類行為。

圖6 分類標識與垃圾分類行為的交叉分析Fig.6 Cross-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三、結論與建議

筆者以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狀況為基礎,分析其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因素。影響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六個特征如下:(1)性別。相比男生,女生更傾向于實施垃圾分類。(2)價值判斷。對垃圾分類行為有著更高的價值認同和責任意識。(3)朋輩影響。周圍人經(jīng)常參與垃圾分類。(4)行為意愿。對垃圾分類有一定認知、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5)政策宣傳。學校垃圾分類相關政策及宣傳教育到位。(6)硬件設備。校園垃圾分類標識明晰,分類設備齊全。

基于上述調查分析,提出推動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建議如下:

(一)強化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節(jié)約資源的責任意識

“垃圾分類引領綠色生活的新風尚。”[8]大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態(tài)度直接決定其對于垃圾分類行為的接受度和踐行度。從學生個體的角度來看,加強垃圾分類的實施促使大學生對垃圾分類有一定的行為動機。

養(yǎng)成垃圾分類回收的良好習慣。大學生理應懂得垃圾分類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性,他們是有著高素質水平的群體,思想開放包容,應主動接受“垃圾分類”的新理念,自覺學習“垃圾如何分類”基礎知識,提高垃圾分類意識。

樹立資源再利用的生態(tài)意識。大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是增強生態(tài)文明意識的基礎,只有樹立了節(jié)約意識、生態(tài)意識,才能從垃圾分類的小事做起,使之貫穿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的一言一行都彰顯了高校的德育及素質教育是否到位,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承擔“垃圾分類”這份責任,擔當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帶頭兵”使命,推動垃圾分類行為普遍化、常態(tài)化。

(二)營造大學生垃圾分類的自主性環(huán)境氛圍

這里所提到的學校環(huán)境因素不是指學校營造的垃圾分類環(huán)境,而是指學生的垃圾分類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是否具有足夠的自主性和民主性,擁有自主性環(huán)境的人執(zhí)行動力越強。

拓寬學生垃圾分類的渠道。單一的渠道給人以強制性的印象(例如:僅是在宿舍樓下設置分類垃圾桶而取消走廊上的垃圾桶),這種行為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從而大大降低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因此,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垃圾分類鏈:從宿舍到宿舍樓道到樓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處理設備。

擴大學生垃圾分類政策的民主參與和監(jiān)督。給予學生更多的民主性和自主性,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通過他們在垃圾分類政策實施中的參與度,提高其垃圾分類的動機和執(zhí)行力。

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充分運用校內資源,在垃圾分類志愿活動中篩選出一批對垃圾分類有強烈責任感的學生,組建垃圾分類志愿監(jiān)督小隊,發(fā)揮他們的榜樣作用帶動全體學生,提高大學生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積極性,形成自身實施垃圾分類且監(jiān)督別人分類的和諧局面,以榜樣同學為關鍵,輻射性地影響其他學生,規(guī)范他們不良的垃圾處理行為,吸引更多的大學生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行動。

(三)提升垃圾分類行為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行為吸引力,指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實施誘因和動機,包括:校園環(huán)境和朋輩影響等“看不見的手”和校園垃圾分類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獎懲機制等“有形的手”。

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教育。一方面,宣傳垃圾分類的可操作性知識,通過講座、標語、文化墻、宣傳欄等方式進行教育,使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垃圾分類行為和國家生態(tài)環(huán)境環(huán)保、資源節(jié)約等問題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增加朋輩影響力。周圍朋輩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行為對大學生開展垃圾分類具有帶動作用。通過評選垃圾分類優(yōu)秀標兵、宿舍長等形式,達到老生帶新生、優(yōu)異表現(xiàn)者帶動身邊人實施垃圾分類的效果。

完善和落實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首先,加強校園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設,做到及時維護和更換。高校應綜合考慮校園各個區(qū)域的垃圾類別,針對性地安排標識清晰、數(shù)量充足的垃圾分類設備,科學安排垃圾分類設備的擺放位置和垃圾桶的放置布局,進一步優(yōu)化垃圾分類標識的設計,做到簡潔易懂,建立“垃圾分類輸送、分類處理”體系[9],為大學生實施垃圾分類行為提供前提保障。其次,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管理的獎懲機制。校團委、學生會、社團要定期表彰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積極主動、有突出貢獻的志愿者,以此激發(fā)學生參與垃圾分類管理的熱情;對有良好垃圾分類行為的宿舍或班集體,可以給予表揚和鼓勵,對績效較差的群體進行批評和教育,從而實現(xiàn)校園垃圾分類行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確保垃圾分類工作長期有效開展。

(四)推進高校生態(tài)文明教育方式的現(xiàn)代化、信息化

加強媒體生態(tài)輿論引導。我國現(xiàn)階段的生態(tài)文明宣傳手段較為局限,在信息化時代,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優(yōu)勢,網(wǎng)絡宣傳比傳統(tǒng)宣傳方手段更快捷、涉及范圍更廣。在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可以制作與生態(tài)保護相關的生態(tài)紀錄片、微視頻等進行廣泛傳播,“互聯(lián)網(wǎng)是全球溝通達到生態(tài)文明共識的最佳工具”[10]。總而言之,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載體傳播生態(tài)文明理念,更能深入人心。

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專業(yè)化建設。建設垃圾分類相關教育和教材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教學資源共享。根據(jù)不同的專業(yè)設置,個性化地開展垃圾分類教育,用好各專業(yè)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垃圾分類教育教學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與開展多樣化的校園垃圾分類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如“綠色校園”攝影展、垃圾分類周、帶領學生參觀生態(tài)建設示范地等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知行合一”,營造濃厚的垃圾分類校園氛圍。

猜你喜歡
垃圾分類大學生
垃圾去哪了
分類算一算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分類討論求坐標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分類討論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數(shù)的分類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倒垃圾
延寿县| 岳阳县| 高邑县| 南开区| 达拉特旗| 紫阳县| 正蓝旗| 安新县| 宜章县| 兴仁县| 东港市| 青田县| 武冈市| 佛坪县| 灵寿县| 迁西县| 曲靖市| 紫阳县| 四川省| 贵港市| 淮南市| 乌兰浩特市| 板桥市| 齐河县| 元阳县| 高青县| 沧州市| 古蔺县| 虞城县| 固原市| 宜黄县| 林芝县| 奈曼旗| 仪陇县| 临泽县| 垣曲县| 休宁县| 龙泉市| 临汾市| 永宁县| 武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