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宇 崔 晗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與文化不可避免地在這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中,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中國作為其中一員,積極謀取自身發(fā)展,友好合作,互利共贏。因此,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發(fā)表的講話中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表達了我國愿與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美好夙愿。
語言是保存文化,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對國外主流媒體的英語報道進行話語分析和解讀有助于了解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如何,有關報道是否符合我國國情。而“要搞明白這些問題,就離不開語料分析[1]?!狈洞骺?Van Dijk)認為話語并非孤立存在的語篇或?qū)υ捊Y構,它是包含了社會語境的交流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彰顯了參與者,以及話語產(chǎn)生和接受的過程[2]。因此,本文旨在借助于NOW語料庫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語料的分析,探究與中國相關的主題英語新聞報道,以期能更好地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國際意義,以及國外對于中國相關倡議的反響。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與新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倡導世界一體化背景下,各國要團結協(xié)作,互利共贏。2012年,在黨的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3]。因此,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大趨勢之所需。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再次提出“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其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并取得了新的發(fā)展。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英譯本?!叭祟惷\共同體”常見的初始英譯本為Common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后有China Daily將其翻譯為“an intimate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2019年4月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英文版中正式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翻譯為“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4]。筆者通過對國外幾個權威新聞報道的語料搜索,如美國的The New York Times,澳大利亞的Daily Telegraph,英國的The Times等,檢索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常見譯本為:(1)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3)Common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以及(4)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mankind。在本研究中,筆者在NOW語料庫檢索了權威譯本: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以及相關搭配,探究該倡議在不同英語主題報道中的共同話語特征。
(一)NOW語料庫簡介。NOW語料庫是由楊百翰大學所創(chuàng)立的眾多英語語料庫中的一個子語料庫。該語料庫以收集各國自2010年至今的網(wǎng)絡期刊和新聞語料為主。借助于該語料庫,人們可以查詢熱點詞匯的詞頻,網(wǎng)絡熱詞或者新詞。其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于語料的新穎性、包含性,便于2010年以來任何時間段的詞匯或原文查詢和對比。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檢索分析。NOW語料庫不斷進行更新的特點對語言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筆者從2015年至今選取了外媒主流媒體發(fā)表的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新聞報道語料,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詞匯在英語網(wǎng)絡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的頻次、來源、內(nèi)容與話語特征等方面內(nèi)容,分析外媒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的態(tài)度和觀點,進而解讀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以及對于中國相關政策的反響。
1.報道的數(shù)量與頻次。基于NOW語料庫自2015年~2020年中外媒主流媒體的網(wǎng)絡報道統(tǒng)計,“人類命運共同體”字段出現(xiàn)的有效累積頻次為111。如表1所示,該詞的詞頻由2015年的2次至2017年呈現(xiàn)陡然劇增趨勢。自2017年后,該詞熱度不減,持續(xù)至今。伴隨詞頻趨勢增長而來的,是網(wǎng)絡報道的區(qū)域范圍的拓展。自2017年我國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后,外媒對該倡議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這可能與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外交網(wǎng)絡的拓展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有關。2020年再次出現(xiàn)關注小高峰,可能與我國抗擊疫情的成果與努力有關。
表1
2.媒體分布國及地區(qū)?;贜OW語料庫中包含與此倡議有關的新聞數(shù)據(jù),筆者總結如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qū)為新聞的主要來源,分別為:加納(GH)、愛爾蘭(IE)、香港(HK)、英國(GB)、印度(IN)、贊比亞(ZA)、肯尼亞(KE)、新西蘭(NZ)、斯里蘭卡(LK)、馬來西亞(MY)、新加坡(SG)、孟加拉(BD)、尼日利亞(NG)、美國(US)、加拿大(CA)、菲律賓(PH)、巴基斯坦(PK)以及聯(lián)合國(UN)。
圖1 圖2
根據(jù)圖1所示,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報道關注較多的是巴基斯坦和新加坡。這可能和中國與兩國經(jīng)濟合作密切,友好歷史的發(fā)展關系有關。其中以第三世界國家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報道占比最大,這與我國支持和平發(fā)展,倡導互利共贏主張一致。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對我國政策的關注和報道較高是理所當然的。其他國家因地理位置偏遠,人口規(guī)模的限制與中國合作不夠密切的關系,報道的關注度低也屬正常。
3.“人類命運共同體”報道話語分析。在NOW語料庫中檢索與此倡議相關的搭配詞后,數(shù)據(jù)顯示作為該倡議的形容詞或定語(如圖2)較多地集中于倡議人、會議、媒體評價或國家。詞頻較高的為XI,China,CPEC等詞?!叭祟惷\共同體”倡議是由中國提出并積極推動構建的,在當今外交政策中具有明顯的標志性。而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中國在國際上重要的合作伙伴,一直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期望。因此,詞條更多的具有指向性。
據(jù)語料庫的檢索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分析,可分為三方面:一是倡議代表和地區(qū);二是倡議提出與發(fā)展的相關會議;三是外媒的情感評價。前兩方面屬于報道客觀事實,后者則帶有主觀因素。基于圖2新聞報道中的描述性詞匯,可見國際社會和外媒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報道從整體來看是客觀且積極的,聚焦于我國高層的發(fā)言和相關會議,有利于進一步理解倡議實施的計劃和意義,對于國內(nèi)外國家謀求共同發(fā)展是有益的。
在世界多極化的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得到日益完善和發(fā)展,在各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基于NOW語料庫的檢索分析,可以初步探究到倡議的關注度、相關會議的網(wǎng)絡新聞報道話語特點,外媒對于該倡議的情感性評價。積極性詞匯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國際社會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持積極的態(tài)度,表明該倡議在人類共同發(fā)展面前起到積極作用,中國的國際形象也因此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