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兵 史靜琴 楊 斌 潘晶晶 宋振華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附屬??卺t(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海南省??谑?570208)
腦卒中的發(fā)生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良生活方式、年齡等因素有關,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易遺留后遺癥等特點[1-2]。腦卒中患者因中樞神經(jīng)損傷,易出現(xiàn)軀體感覺和運動傳導障礙,進而引發(fā)運動模式異常,對后期的臨床康復造成不利影響[3]。軀干控制訓練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核心穩(wěn)定性,進而增強患者的軀干控制能力,最終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控制能力恢復的常用訓練手段[4]。全身振動訓練可通過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振動使得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適應性改變,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具有一定的效果[5]。然而,目前有關將全身振動訓練與軀干控制訓練聯(lián)合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探討全身振動訓練結合軀干控制訓練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附屬??卺t(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收治的9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防治科普宣教專家共識》[6]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頭顱MRI或CT確診;(2)為初次發(fā)病的腦出血或腦梗死患者,且患者接受過神經(jīng)內(nèi)科和神經(jīng)外科臨床治療,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接受康復治療;(3)病程為1~6個月,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處于疾病穩(wěn)定期,可接受動作性指令,可配合完成康復治療及評估。排除標準:(1)嚴重精神障礙疾病者;(2)合并有嚴重心力衰竭、腎衰竭或腦部腫瘤者;(3)近期做過開顱手術者;(4)健側肢體明顯殘疾者;(5)合并癲癇者;(6)嚴重骨質疏松或骨科疾病者;(7)上肢嚴重痙攣者;(8)治療依從性較差或不能配合鍛煉者。將9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 康復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擁有3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康復護士和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治療。(1)對照組采用軀干控制訓練:① 仰臥位訓練?;颊呷⊙雠P位,雙下肢并攏,屈髖屈膝90°,雙下肢左右擺動,盡量碰觸床面,緩緩擺動,10次/組,3組/d。② 坐位訓練。患者取坐位,雙手依次夠取物體,首先身體轉向左側用左手夠取物體,成功后回復原位,然后身體轉向右側用右手夠取物體,成功后回復原位,5次/組,6組/d。③ Bobath球訓練?;颊咦贐obath球上,雙足著地,治療師手扶患者身體,協(xié)助患者保持軀干平衡穩(wěn)定,然后再前后左右緩慢搖動Bobath球,幫助患者重新建立平衡反應,10次/組,6組/d。(2)觀察組在對照組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全身振動訓練。采用聲波全身振動訓練儀(SONIX Technology Co.,Ltd.,型號:SW-VM10)進行訓練治療,開啟全身振動模式,頻率為15 Hz,振幅為5 mm,患者站立于振動儀上,雙手扶手欄,然后啟動儀器,持續(xù)振動3~5 min,1次/d。兩組患者每周均訓練5 d,共訓練4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腹橫肌厚度和多裂肌厚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PHILIPS公司,型號:IU-22)測量兩組患者訓練前1 d及訓練結束后1 d的腹橫肌厚度和多裂肌厚度。為減少呼吸對測量準確性的影響,每次測量均檢測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值。
1.3.2 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和功能獨立性評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量表[7]評估兩組患者訓練前1 d及訓練結束后1 d的肢體功能。(1)FMA量表包括上肢功能維度(33個項目)和下肢功能維度(17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可計0分、1分、2分,順次表示“不能做”“部分可以完成”“可以充分完成”, 量表總分計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肢體功能越好。(2)FIM量表包括認知功能維度(5個項目)和運動功能維度(13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照功能依賴情況進行界定,分值為1~7分,1~5分表示需要他人予以不同程度的監(jiān)護或身體接觸性幫助,6分、7分分別表示有條件地獨立完成或完全獨立完成所有活動。其中認知功能總分35分,運動功能總分91分,量表總分計126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越好。
1.3.3 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8]評估兩組患者訓練前1 d及訓練結束后1 d的平衡功能。該量表包括14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可計0分、1分、2分、3分、4分,順次表示“需要中度或較大幫助才能站起來”“需要較小的幫助能夠站起來或保持平衡”“用手幫助且經(jīng)過幾次努力后能夠站起來”“用手幫助且能夠自己站起來”“不用手幫助即能夠站起且能夠保持穩(wěn)定”,量表總分計5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越好。
1.3.4 軀體控制能力:采用Sheikh軀干控制量表[9]對評估兩組患者訓練前1 d及訓練結束后1 d的軀體控制能力。該量表包括“在床上轉向偏癱側”“在床上轉向健側”“從臥位坐起”“坐位保持平衡”4個維度,每個維度5個項目,共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可計1分、2分、3分、4分、5分,順次表示“不能完成”“全部借助外界幫助完成”“大部分借助外界完成”“部分借助外界完成”“可獨立完成”,每個維度得分為25分,量表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軀體控制能力越強。
1.3.5 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患者訓練結束后1個月內(nèi)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行走障礙、側屈障礙、握筆障礙、平衡障礙等。
1.3.6 滿意度:在腦卒中患者訓練結束后1 d,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表對患者進行康復滿意度調(diào)查,調(diào)查表分為治療體驗、治療效果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為0~50分,總分共100分。根據(jù)總分評價患者對康復治療的滿意度,其中總分<70分為不滿意, 70~90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總體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非常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腹橫肌厚度和多裂肌厚度的比較 訓練前1 d,兩組患者腹橫肌、多裂肌厚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訓練結束后1 d,兩組患者腹橫肌厚度和多裂肌厚度均較訓練前增加,且觀察組的厚度大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腹橫肌厚度和多裂肌厚度的比較(x±s,mm)
2.2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的比較 訓練前1 d,兩組患者FMA量表評分、FIM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訓練結束后1 d,兩組患者FMA量表評分、FIM量表評分均較訓練前增加,且觀察組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的比較(x±s,分)
2.3 兩組患者平衡功能和軀體控制能力的比較 訓練前1 d,兩組患者BBS評分、Sheikh軀干控制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訓練結束后1 d,兩組患者BBS評分、Sheikh軀干控制量表評分均較訓練前增加,且觀察組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平衡功能和軀體控制能力的比較(x±s,分)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訓練結束后1個月內(nèi),觀察組發(fā)生握筆障礙1例,平衡障礙1例;對照組發(fā)生行走障礙4例,側屈障礙2例,握筆障礙5例,平衡障礙2例。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17%,低于對照組的27.08%(χ2=9.560,P=0.002)。
2.5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訓練后,觀察組的總體滿意度為93.75%,優(yōu)于對照組的77.08%(χ2=9.846,P=0.002)。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n(%)]
腦卒中是一種發(fā)病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的心腦血管疾病,運動障礙是該病最常見的后遺癥,以偏癱步態(tài)為主要表現(xiàn)。約40%的腦卒中患者可發(fā)展為重度殘疾,這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0]。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病死率逐漸降低,但是由該病引起的運動功能及機體功能障礙仍極大地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尋找有效的康復治療手段以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腹橫肌、多裂肌可作為反映腰腹部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當腦卒中患者腹橫肌和多裂肌的厚度減小時,其腹部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平衡功能[11-12]。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運動傳導通路異常及軀體感覺障礙,進而發(fā)生肢體功能、平衡功能、軀體控制能力下降,這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較大[13-15]。而肌肉病變、神經(jīng)病變、肌腱損傷可導致關節(jié)活動受限,引發(fā)行走障礙、側屈障礙、握筆障礙、平衡障礙等多種并發(fā)癥,最終對腦卒中患者康復造成了不利影響[16]??祻陀柧毧赏ㄟ^對機體功能受損患者開展科學干預,減輕患者因機體損傷導致的痛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其可以有效地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17-18]。
軀干控制訓練可以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運動功能、平衡功能、軀干控制能力,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活動功能的恢復[19]。全身振動訓練通過反復刺激初級肌梭傳入纖維末梢的興奮性,提升運動神經(jīng)的沖動幅度和頻率,發(fā)揮增強神經(jīng)肌肉的功能效率、改善肢體功能的作用。另外,全身振動訓練還可以刺激并擴張微小血管,改善肢體的血供,達到促進肢體運功功能恢復的目的[20-2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使用軀干控制訓練相比,軀干控制訓練結合全身振動訓練可增加腦卒中患者腹橫肌和多裂肌的厚度,改善肢體功能、平衡功能、軀體控制能力,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康復效果較為理想,患者滿意度較高(均P<0.05)。究其原因,軀干控制訓練可提高患者的肢體控制能力,而全身振動訓練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疲勞,故兩者聯(lián)合應用可更好地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與單純軀干控制訓練相比,全身振動訓練結合軀干控制訓練可更好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平衡功能、軀體控制能力,促進患者恢復,效果顯著。但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并且未闡明全身振動訓練結合軀干控制訓練的具體作用機制。今后可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