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喜
“人老了,就喜歡回憶一些往事。特別有些事情,雖然很細小,甚至沒有多大的意義,但至今仍然深藏在我心里,自己覺得很難忘,想抹掉也難。”這是吳周文在《小鳥情》中的一段自白,表明了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初衷。數十年馳騁于散文研究領域的吳周文自從退休以后,散文創(chuàng)作很快步入佳境。他的作品在《上海文學》《鐘山》《傳記文學》《作品》《雨花》《光明日報》《青春》《太湖》《大眾文化》等全國各地的十多種報紙和刊物上頻頻亮相,從而橫跨散文研究和散文創(chuàng)作兩個領域。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散文集《媽媽的孤獨》最近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9月推出。拜讀了吳周文的散文,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他的散文浸潤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同時還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建構。
吳周文的散文基本上通過對往事的追憶和敘述,給他的師長、朋友、親人與鄉(xiāng)親畫像。細細觀察散文中的這些人物,我覺得這是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人物群像。散文對于人物、事件、風景和現(xiàn)象的敘述和描寫都會體現(xiàn)出作家的主體性,而這主體性又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形成的,因而每一個主體都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色彩。雖然這些文化色彩可能是多重的、復雜的,但是其底色還是比較明顯的。吳周文散文的底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同時兼及道家文化,因而,文章中的人物的儒家文化精神被凸顯出來。真誠、實在、謙遜、樸實、厚道、禮讓、節(jié)儉……都是君子做派,這些是吳周文散文中諸多人物的共同特征。而這些方面基本上落實在道德層面,屬于道德寫作,文中的人物被推到了道德高臺之上,供人仰望?!渡礁呷藶榉濉泛汀恫粠ё咭黄啤蛣e曾華鵬先生》二文中所描寫的曾華鵬先生關愛學生,提攜后學;既在學術上精進,又具有親和力;既有長者的威嚴,又有孺子牛的精神。在作者的心目中,曾華鵬先生“清廉才能養(yǎng)仁,兩袖清風方可厚德載物”,具有“君子人師之風范”,令人敬佩。錢谷融先生“在反反復復的批判之中,一直堅守自己的‘真理’,威武而不能屈,矢志而不改悔,這就是先生的風骨”(《清芬久遠——記錢谷融先生》)。林非“隨和、務實與質樸”(《林非師》),也具有儒家君子的風范,作者十分感佩于他的“使命意識”(《王兆勝友》)。潘旭瀾先生“待人的平視與寬厚”“謙遜”“不擺一點架子”(《潘旭瀾師》),既體現(xiàn)出儒雅風度,又顯示出道家文化的味道。在《徐開壘師》中,徐開壘“一輩子誠摯處世,認真做事,低調做人,從來不炫耀自己”,而且吳周文以“忠厚長者”與“真摯厚道”兩個關鍵詞概括出徐開壘的人格風范,而這恰恰出自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范疇。吳周文筆下的許多人物也都具有這樣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特性:譚佛雛先生“誨人不倦,平等待人,絕不拿老師的架子”(《譚佛雛師》);孫龍父先生為人“寬厚”“淡泊名利”“為人謙和”(《孫龍父師》);錢谷融則是“謙和”“謙謙君子”,而且對作者“尊重有加,禮數有加,關愛有加”(《清芬久遠——記錢谷融先生》);張澤民“永遠保持嚴謹、謙遜與低調”(《張澤民師》);葉至誠“表現(xiàn)出仁義第一,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情懷”(《未能圓夢的作家——葉至誠速寫》);楊羽儀“文質彬彬,溫文爾雅,不茍言笑,是個很低調的文人”(《羽儀之舞》);丁帆“他不愿意別人多評論與反復宣傳他,低調了又低調,這是君子的謙謙與謙謙的君子”(《丁帆老弟》);林道立“謙遜”“實誠”(《林道立老弟》);陳劍暉“永遠寫著厚道與真誠”“溫柔敦厚”“《尚書·大禹謨》云:‘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恐怕正是劍暉的謙遜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陳劍暉”(《陳劍暉友》);吳伯簫“雖未見其人,卻總感到他不拿‘官’架子、不擺‘散文家’的資格”(《心口被燃燒的感覺——我與前輩散文家的友誼》);在《藝術審美與文學表現(xiàn)的整合——評論王川的〈藝術地圖〉》中,吳周文認為王川是個“很隨和的謙謙君子”; 在《老揚師走出去的散文家——為張?zhí)旃床家挛拟n〉作序》中,吳周文對張?zhí)旃髁诉@樣的評價:“天弓天性豪爽、率直,有一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之氣;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感,借鍵盤敲出來?!苯又髡邔λ纳⑽淖髁诉@樣的論述:“作者以家國情懷與民本思想,‘干預’政治社會,觸及國內外時弊的內容。除了觸及時弊,天弓對社會生活中的假惡丑現(xiàn)象,也是疾惡如仇,嚴加抨擊”。這里的張?zhí)旃芫哂袀鹘y(tǒng)社會中士人的基本特征……這些人物大多數是教師,長期從事教書育人工作,堪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且都德高望重,既感染著作者,也感染著讀者。從這一點出發(fā),對于這些人物的敘述,基本上采取的是仰視角度,敘述他們的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人格,是道德層面上的敘述,具有人格風范,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這樣的敘述按照當前的導向來說,應該屬于正能量敘述。正能量敘述可以充分發(fā)揮文學的教化功能,其本身也是儒家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不過,這樣的敘述對于敘述對象的局限可能看不到,或者忽略,或者不便敘述。在《林非師》中,吳周文非常贊賞林非給他所研究的每位作家寫成2000余字的文章,并且這樣評論這些文章“既是微型的作家論,又是具有個人見解、精致玲瓏的小品文”。我沒有讀過林非先生的這些文章,不好武斷地評論這些文章,但是可以根據學術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來看,在2000余字的篇幅要將一個作家講透徹是非常困難的,既不能上升到理論層面展開論述,又不能對文本細讀,通常情況下都只能泛泛而談,無法深入研究。在《張澤民師》中,張澤民“就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詩人,堪稱‘揚師版’的聞一多”。張澤民先生確實是令人尊敬的老師,在揚州師范學院有很高的聲譽,他的創(chuàng)作頗豐,并且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將他與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下敢于痛罵當局,具有強烈斗爭精神的聞一多相提并論,評價顯然太高了。在論及《學習馬英九》時,吳周文大加贊賞張?zhí)旃倪@篇文章,但是沒有論述到該文缺乏對造成兩岸如此巨大差異問題及其根源的深入思考。
吳周文散文中所寫的這些師長和朋友,基本上出生于20世紀30~50年代。他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文化啟蒙和思想激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哺育。特別是在1949年之后,五四新文化運動得到重新闡釋,原有的啟蒙精神受到了抑制,被注入的新的內涵是以現(xiàn)代話語包裝的傳統(tǒng)文化內質,因而生活在1949年之后的知識分子很大程度上在向傳統(tǒng)文化回歸——他們的文化底色基本上是儒家的,當然也夾雜著某些道家和佛家的因子。吳周文文章中所寫的這些師長和朋友也都是筆者的師長,其中不少學者大師也是筆者所熟識并且受到教益的。筆者曾經聆聽過曾華鵬先生的授課和教誨,丁帆先生曾經和許志英先生一道主持過筆者的碩士論文答辯,林道立先生和張王飛先生也與筆者有過多次交往,曹惠民先生筆者也曾見面交談過,林非先生來揚師作講座,筆者有幸目睹其尊容。還有秦牧、徐開壘、吳伯簫、潘旭瀾、王兆勝和陳劍暉等先生,筆者雖然緣慳一面,但是拜讀過他們的文章和著作。所以,在筆者的印象中,他們既是學問精深而且誨人不倦的老師,又是謙謙君子,體現(xiàn)著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吳周文寫作時突出他們的儒家本色,既符合歷史的真實,又是對他們人格精神的大力弘揚。
對于家人的敘述,在吳周文這里顯然與描寫先師和友人不同,突出的是親情。在古代文學史上,親情散文雖然也有,但不多,只是到了現(xiàn)代文學階段才漸漸地多了起來。魯迅和朱自清等人都寫過不少親情散文。在吳周文這里,人們可以讀到《媽媽的孤獨》《父親的禮物》《坐騎與荷珠》《大哥》《大妹》《小妹》《牛子》《女兒與文學》《啞妹》等等,基本上是給每位親人寫一篇,從寫父母親到寫愛人,從寫哥哥、妹妹到寫一對兒女。這些散文寫得都非常感人?!秼寢尩墓陋殹飞钊肽赣H的內心世界,寫出母親陷入了巨大的情感矛盾當中:一方面為兒子到揚州師范學院上大學而自豪,這也是她一直所盼望的;另一方面兒子離開家鄉(xiāng)以后一直在遙遠的揚州工作,回到老家看望她老人家很不容易,從而給她晚年帶來了巨大的孤獨。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許多父母親遇到的兩難問題。后來,兒子在揚州生育自己的子女,母親從老家過來幫助帶孫子孫女,但由于來到了陌生的環(huán)境進而陷入了“一個荒漠的孤島”,因為她“與周圍的世界隔絕”,她的內心“本土情”將她拉向家鄉(xiāng)。這篇散文與《父親的禮物》一樣,分明受到朱自清的《背影》的影響,寫出了濃濃的母愛和父愛,而《父親的禮物》可以說是當代版的《背影》,十分感人。然而就這些親情文化的文化底色而言同樣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同時也還包蘊著一定的現(xiàn)代文化。在《坐騎與荷珠》中,作為坐騎的永久牌自行車被人格化,同樣被賦予了儒家化的人格。這輛坐騎“是那么的兢兢業(yè)業(yè),是那么的任勞任怨,是那么的忠一不二,一直馱到它下崗的時候”,就像一個勤勞、忠誠而富有奉獻精神,讓人看到的是傳統(tǒng)社會中士人形象。文章中的荷珠是作者的愛人,他們的坐騎雖然是由作者騎著,然而是由荷珠買的,而且還是她“用嬌弱的肩膀扛”到長途汽車的車頂帶到揚州來的。其中蘊含的愛情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毋庸諱言,文章很快由愛情轉到了對坐騎儒家文化人格的頌揚上,作者一家子從這輛坐騎中得到了親情的溫馨與歡愉,同樣也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的血緣下的家庭和諧之美。
在自然山水游歷與名勝古跡的造訪中,吳周文以其敏銳的感知品讀出了其中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在鎮(zhèn)江茅山的喜客泉,作者通過擊掌與喜客泉展開了關于水的對話,體現(xiàn)出道家文化(《茅山行》)。對于鎮(zhèn)江圌山的“箭洞”的英雄化的想象則具有儒家文化色彩(《圌山游》)。在《丹陽記》中,作者敘述了季子“三讓王位”的故事,同樣蘊涵著儒家文化。而這些自然山水與名勝古跡本來就浸潤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吳周文這一感悟式的敘述和描寫,更加突出。
生于1941年的吳周文,雖然出生于舊社會,但是生長在紅旗下。他所出身的家庭是貧苦農民,而母親則較早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母親雖然接受了黨的革命思想教育,然而和絕大多數農民出身的中共黨員一樣,傳統(tǒng)文化依然流淌于其血液之中。作為普通農民的父親同樣一生浸潤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父母親在生活的各個細節(jié)中都無聲地影響著吳周文。當吳周文來到揚州師范學院讀書并留校任教時,他又受到了曾華鵬、譚佛雛、孫龍父、張澤民等師長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瘦西湖畔的校園里許多老師的教誨,耳濡目染,使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深入骨髓之中。即使在十年“文革”的浩劫中,所謂的“孔孟之道”受到了政治批判,傳統(tǒng)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沖擊,然而扎根于吳周文心目中的傳統(tǒng)文化可能一度受到抑制,但是一直潛沉于他的思想意識之中,也沒有消失。禍國殃民的“四人幫”垮臺以后,吳周文恢復了他的學術研究,他從研究楊朔的散文入手,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散文大家的作品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撰寫了關于朱自清、巴金、秦牧、吳伯簫、劉白羽、林非、丁帆等人散文的論文論著,學術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其中,對朱自清的研究最為深入,他與林道立和張王飛合作撰寫并出版了專著《朱自清散文藝術論》。通過精深的研究,吳周文與林道立、張王飛深入到朱自清的精神世界,觸摸到研究對象的靈魂。通過研究,吳周文認為:“我重讀《荷塘月色》,是在儒家人格修煉的意義上重新發(fā)現(xiàn)朱自清散文風格鑄成。而且也幾乎是同時,我在朱自清對儒家詩教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他對‘溫柔敦厚’詩教傳統(tǒng)的繼承,一種執(zhí)拗的繼承?!?《未完成的“格式塔”審美——幾位散文大家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東吳學術》2016年第3期)在《先生“風骨”的敬仰與褒揚——評論丁帆的〈先生素描〉》(《文藝報》2019年2月27日)中,吳周文論述了丁帆散文中對于先生們的“風骨”描寫,認為這些先生的“風骨”“在精神上傳承著‘士人’的道德操行”。同時,他還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歷史上的先哲大儒,定位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擔當者與傳承者,將文人的‘風骨’,定位為民族之魂的文化符號,這是當下重建文化自信根本中的根本?!痹凇墩堬嬕槐瓬剀暗木啤u論王慧騏的散文近作》)(《揚州文學》2008年第1期)中,吳周文對王慧騏的散文作了這樣的評論:“寫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寫蕓蕓眾生的人性與人情,寫自己仁愛信義的溫柔敦厚,這是近幾年王慧騏散文題材的價值取向,也是他溫情主義的文學表達。”在學術研究中,吳周文既為研究對象中氤氳著的傳統(tǒng)所感染,又在自覺地接納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將其化為自己的血肉和精神航標。這不僅引導著吳周文的散文創(chuàng)作,而且規(guī)范著他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2013年年初,曾華鵬先生不幸病逝,吳周文在其追悼會上“第一個以‘老’學生的身份跪地磕頭”(《不帶走一片云彩——送別曾華鵬先生》)。這很容易讓人想到朱自清隨同夫人陳竹隱來到其在成都的姐姐家跪拜其先祖牌位的舉動,兩者都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人倫關系和文化情懷。在做人方面,吳周文非常贊賞蘇州大學教授王堯的一句話:“一個人不能放大自己,縮小世界?!?《王堯老弟》)這種做人的準則很具有道家文化的意味。
吳周文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在建構現(xiàn)代思想觀念。十年“文革”結束以后,吳周文的學術研究漸入佳境。此時,學術界對于文學的研究不僅逐步擺脫政治的糾纏和控制,回歸文學本體,而且迎來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的回歸。吳周文在對現(xiàn)代散文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找到了以蒙田、培根和盧梭等為代表的西方散文給五四作家提供的精神源頭,梳理并論述了五四作家散文中蘊涵的現(xiàn)代思想觀念,比如個人的發(fā)現(xiàn)、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意識。正是在學術研究中,吳周文得到了現(xiàn)代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滋潤和哺育,從而為他在散文寫作中建構現(xiàn)代思想觀念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朱自清在他的散文集《背影·序》中提出了“意在表現(xiàn)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美學原則。這是對五四之前中國散文“文以載道”創(chuàng)作原則的反撥。吳周文不僅高度認同朱自清的這一散文創(chuàng)作的美學原則,而且以其指導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散文中既寫出自己的個人情感,對師長的敬重,對朋友的珍愛,還有對家人的親情,又寫出自己的個性,還對自己的某些欠妥行為表示歉疚,也就是說他在散文中寫出了真實而誠摯的自我,表現(xiàn)出自我的真實情感?!秼I妹》與《孫橋村遺夢》以悲憫的情懷寫出了農村女子對于愛情的渴望與追求,深入批判了扼殺愛情的社會現(xiàn)實?!拔业氖婧畲蠼?,從此淡出了底層干部的圈子,不再擔任隊長之類的什么干部,再也用不著做軍嫂的什么典型。她與那個才侯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孫橋村遺夢》)這或許就是郁達夫所說的“現(xiàn)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的人格,也是作者對“活出自己”思想意識的禮贊。
其次,吳周文在散文中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最重要品質之一,出于公平、正義和良知,知識分子必須對歷史展開反思,對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展開反思。20世紀50~70年代,極左思潮肆虐,曾華鵬和范伯群由于都是賈植芳的學生,受到了胡風案的間接牽連,吳周文在敘述他們的人生苦難時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在《未能圓夢的作家——葉至誠速寫》中,吳周文憤慨地敘述了葉至誠所遇到的殘酷的現(xiàn)實:他所寫的劇本“必須接受‘領導’并接受‘領導們’的意見,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七嘴八舌,各有各的指示或者意見,弄得你一頭霧水,相左的‘指令’讓你莫衷一是??傊愕萌ト淌苓@種苦不堪言的游戲,去忍受反反復復按‘指示’修改得沒完沒了。他當機器人也就罷了,但他卻是當一個極不自由的機器人。機器人所接受的指令絕對是唯一信號,可他接受的是多面的、錯亂的、反復的、無休止的‘指令’。所以,這種境遇的煩惱與痛苦,還不如去忍受陳椿年坐牢的那種不自由,也不如去忍受高曉聲當農民干活時那種頭腦簡單的勞苦”。 這里雖然沒有抨擊性的語言,卻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荒唐,也是對現(xiàn)實的有力的否定。其批判的鋒芒隱藏于字里行間。在《孫橋村的遺夢》中,吳周文對于造成舒侯等人悲劇的敘述中同樣寫出了現(xiàn)實的冰冷與殘酷,同樣也具有批判的鋒芒。
對于自由的肯定與贊頌構成了吳周文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一個重要方面。秦牧曾經說過:“當時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里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會員是文藝干部,他們不創(chuàng)作,專管作家,管作家的意識形態(tài)?!?《秦牧家作客》)吳周文對秦牧的這個意見非常贊賞。秦牧的這番話顯然是對作協(xié)現(xiàn)狀非常不滿,其根源就在于那些“文藝干部”嚴厲地管制著作家們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剝奪了作家們的思想自由和創(chuàng)作自由。所以,秦牧的不滿說出了吳周文心里想說的話,根本在于對自由的追求。在秦牧家用餐時,吳周文深切地感受到,東道主對客人自由的尊重,使作客的他的“自我心性不受任何約制與壓迫的自由彰顯”。在閱讀秦牧的散文時,吳周文認為:“在秦牧的散文里,立意是自由的,沒有刻意的構思;章法是自由的,隨著他與讀者的‘聊天’,無拘無束,是控制下的放縱;抒情是自由的,隨著記敘的展開,通過他畫龍點睛的議論,而融情于理;絮語是自由的,他用明豁暢達又不乏清麗的語言表述,做到無不達之隱的自由?!灾尽窃从谝环N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由心態(tài)?!?《未完成的“格式塔”審美——幾位散文大家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吳周文從秦牧的散文閱讀中體會到最深的就是自由,從而形成了他可貴的自由意識。對于丁帆的散文創(chuàng)作,吳周文覺得:“在丁帆,信手碼字,手由心來,什么范式、什么陳規(guī)、什么戒律等,都規(guī)約不了他。極度的隨意與太多的自由,便成為其‘素描’文體最顯著的特征?!?《先生“風骨”的敬仰與褒揚——評論丁帆的〈先生素描〉》),突出了丁帆散文寫作進入了自由境界。在《羽儀之舞》中,吳周文指出:“作家與異性的交往,甚至在合乎倫理道德的前提下產生愛情,是應該提倡而不是反對?!?《羽儀之舞》)這顯然是對束縛人愛情自由的封建禮教的反叛。
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也是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重要方面。汪曾祺曾經撰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是說父子相處不必也不應“父父子子”,而應該像朋友一樣無拘無束。吳周文在《潘旭瀾師》中則由汪曾祺的名言延伸出了“多年師生成兄弟”,就是說在師生相處中,老師不要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勢,學生也不需要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雙方都應該放松,自由自在地交往,形成現(xiàn)代型的人際關系——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蛟S正是這種平等的精神,吳周文的散文采取了談話風的寫作姿態(tài),摒棄了過去散文中盛行的教師和保姆的角色,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讀者,就好像是與讀者展開推心置腹的聊天,因而他的散文語言樸實,娓娓道來,十分親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對于當下的人們建立精神家園仍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當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同樣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吳周文的散文創(chuàng)作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給我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樹立了標桿,既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仍然閃耀著光芒的質素,又讓我們認清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局限和糟粕。與此同時,對于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建構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急迫的問題。我們的文學只有賦予現(xiàn)代思想觀念才能使之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具有現(xiàn)代性和當代性,在這方面,吳周文的散文創(chuàng)作所顯示出的經驗同樣可以成為作家們構建自己的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