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廖聰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多次強調(diào)“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以下簡稱“情境”)。情境的設置對于落實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專題學習至關重要,而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專題學習,又是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一線教師對情境的理解還存在著諸多的誤區(qū)。因此,筆者結合《課程標準》、相關學者的論文以及筆者的教學實踐,具體闡釋創(chuàng)設情境的五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情境非必要,為情境而情境
黃厚江老師認為,必要性是情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這個情境可有可無,就不具備必要性,本質上也是虛假的。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的第一個誤區(qū)是為情境而情境,創(chuàng)設一個偽情境,即情境不具備必要性。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對話的過程,如果給文本添加了一個非必要的情境,無疑會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增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難度。偽情境最常見的形式是給試題“戴帽子”,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情境。
例如,某學校設計了一份高一期末語文情境式試題。大情境是高一年級打算開展“風云人物及作品鑒賞會”活動,各班都在積極籌備鑒賞會。然后每道試題都創(chuàng)設了一個小情境。例如,在現(xiàn)代文閱讀Ⅰ的試題中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小情境:
鑒賞會中,高一(1)班和(2)班的學生打算采用《鄉(xiāng)土中國》選段及另外兩位學者近年的作品,來探討這些優(yōu)秀作品所反映出來的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遷,并準備鑒賞作品重點闡述的內(nèi)容。
筆者認為,這份情境式試題有亮點也有不足。試題編寫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索精神難能可貴。大情境“包住”了大任務,子任務又設計了小情境,分任務也設計了微情境。此外,情境的設置也比較具體。但是筆者認為這個情境是偽情境,在情境設置的過程中只重形式,其內(nèi)容很多是無用信息,實際上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學生在這種偽情境測試下,可能也分不清楚自己屬于哪個年級哪個班級了。本來就是讓學生做題,加上一些非必要的情境,就顯得多余了。
綜上所述,真實情境與偽情境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必要。比如,下雨可以撐傘,防曬可以撐傘。傘很重要,但不能夠為了撐傘而撐傘,因為沒必要。
誤區(qū)二:情境脫離文本
余黨緒老師認為,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應該是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是基于對文本的正確解讀。據(jù)此,創(chuàng)設情境的第二個誤區(qū)是脫離文本。脫離文本最常見的形式是脫離文體。
例如,某教師在《項脊軒志》的觀摩課上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
昆山市文化旅游部門準備重建歸有光故居。現(xiàn)在請你參與“歸有光故居”的重建計劃,完成相應的任務。
這個任務的設計就脫離了文本?!俄椉管幹尽肥且黄浫藬⑹碌纳⑽?。閱讀散文的重點是賞析散文的寫作手法、藝術特色,品味作者的情感。這篇散文的作者善于運用追敘、回憶、觸景生情等方式,抒發(fā)了沉痛的悼亡之情,以及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慨。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圍繞這些內(nèi)容而展開。
誤區(qū)三:情境脫離學情
學生要在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因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考慮學情,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說,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太難的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生完成不了情境中的任務,會挫傷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失去完成任務的愉悅感;太容易的情境,過于遷就學生已有的水平,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例如,某教師在《項脊軒志》的觀摩課上創(chuàng)設的情境:請設計一尊歸有光的雕像,描述雕像的外貌、神情等特征,并結合文本說明設計的意圖。要完成設計雕像的情境任務,學生就得分析歸有光的人物形象,這主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但高中生的邏輯思維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的水平,這樣的情境任務過于遷就學生現(xiàn)有的邏輯思維水平,沒有達到學生邏輯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構建。
又如,在2017年的全國卷Ⅰ中,命題者創(chuàng)設的情境:請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等“中國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來呈現(xiàn)考生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這道作文題的情境有很多亮點,但筆者也有一些困惑:大部分高中生是否有和外國青年打交道的經(jīng)歷?大部分高中生是否了解外國青年的思維和困惑?交際語境的寫作,作者要根據(jù)讀者的身份去寫作,考生對外國青年不了解,恐怕也不容易寫好這篇文章。
誤區(qū)四:情境不夠具體
黃厚江老師認為,情境包含了情景,而情景是具體的,情景應該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表達者的身份、交流的對象)、事情的起因背景、事情的經(jīng)過、事情預想中的結果。而孔凡成老師認為,情境就是語境,而交際語境又是語境中很重要的一種。榮維東教授則認為,交際語境的要素包含讀者、話題、作者、目的、文體。結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真實的情境應該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表達者的身份、交流的對象)、事情的起因背景、事情的經(jīng)過、事情預想中的結果以及文體。
比如,有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
你的一位同學要與你分別了,請表達你的感受。
是什么時間分別?是高三畢業(yè)后?在什么地點分別?是在學校,還是在哪里?這位學生是哪個年級的?什么性別?有什么性格特征?“我”與這位同學是什么關系?這位同學離開的原因是什么?這位同學打算怎樣離開?在離開之際,這位同學希望“我”說什么?這位同學希望“我”用什么文體去表達?
這位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模糊的。模糊的情境,可供學生思考的要素很少,學生只能寫一些沒有思維含量的空話、套話。如果情境是具體的,可供學生思考的要素就比較多,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走向全面、深刻,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情境要有一定的具體性,但也不是越具體越復雜越好。如果學生的思維是一般水平,教師卻創(chuàng)設了非常具體非常復雜的情境,也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傊骖櫨唧w性和學情,在二者之中取一個平衡。
誤區(qū)五:情境“包”不住所有任務
學習任務群中的情境應該是大情境,能夠“包”住所有任務,統(tǒng)領所有的任務。大情境好比一個壓縮的文件,解壓之后,打開的應該是大任務這個文件;大任務文件打開后,又有若干個分任務文件;每個分任務打開后,又是若干個子任務的文件。
例如,某教師在《項脊軒志》的觀摩課上創(chuàng)設的情境:
在本周的“國文評述”活動中,請大家就《項脊軒志》一文分享閱讀感受。學習任務一: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喜”或“悲”的一段描寫,設計朗讀方案。學習任務二:探討“志”這種文體的深意。
這位教師設計的大情境是“國文評述”活動,而朗讀并不在評述的范圍內(nèi)。很明顯,這個大情境“包”不住這兩個分任務。
以上這五種誤區(qū),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避開,即使不能創(chuàng)設出非常優(yōu)質的情境,至少也不會創(chuàng)設出劣質的情境。
最后,筆者總結這些誤區(qū),是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情境的設置。這些誤區(qū)可能也不能涵蓋創(chuàng)設情境的所有誤區(qū)。相信廣大教師結合自己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實踐,能夠歸納出更多的誤區(qū),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