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劉 偉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
綜觀近十年在高考古代詩歌閱讀中對辛棄疾詞的考查,選材涉及送別、懷古、詠物等主題,其中,以反映詞人唱和交游的送別詞為主;考查內(nèi)容包括基于文學評論的常識判斷題、基于閱讀理解的鑒賞分析題,以及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運用題。命題整體聚焦于讀者立場的悟境、文本立場的詩境,以及詞人立場的心境。在不斷融合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命題者越來越注重對學生以讀者悟境介入文本意境,再由文本意境探知詞人心境的逆向還原能力測試。具體而言,各高考卷中對于辛棄疾詞多樣化的命題考查,要求考生在作答時轉(zhuǎn)換立場,或立足讀者視角感知意象畫面,或緊貼文本內(nèi)容探究手法技巧,或轉(zhuǎn)化作者立場體察情思志趣。
考場上,考生始為讀者,后為考生。面對陌生的古代詩歌作品,考生必然要調(diào)動積累,憑借已有知識結(jié)構(gòu)與學養(yǎng)見識進入與文本、作者、命題者乃至現(xiàn)實生活的多重對話。悟境重在考查考生以讀者立場獲得整體感知的領(lǐng)悟能力。
1.考查微型論證
2013年江蘇卷的材料概括分析題摘選葉圣陶《〈蘇辛詞〉緒言》的文段,以材料概括分析題的形式考查了辛棄疾詞的歷史地位及其是否為“別格”“變調(diào)”。兩道題目均出自文段所引的《四庫提要》論斷。第24題要求根據(jù)選文信息概括《四庫提要》所描述的詞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其中,辛棄疾詞為南宋時期的代表,與晚唐五代的《花間集》、北宋時期的蘇軾詞并舉。第26題要求舉例分析對《四庫提要》稱蘇、辛詞為“別格”“變調(diào)”的看法。結(jié)合選文中葉圣陶對“猶如蠶兒吐絲作繭,卻裹住了自己的身體”的偏狹、僵化“評衡家”的批評可知,回答此題當秉持客觀公正的鑒賞立場。下面,筆者以辛詞為例進行答題思路方面的分析。
辛詞擴大了詞的寫作范圍,豐富了詞的題材內(nèi)容,與《花間》詞派內(nèi)容有別、風格迥異,堪為“別格”“變調(diào)”。但同時,辛詞格調(diào)并未定于一宗,衡量詞作的藝術(shù)價值并不拘于風格之婉約、豪放,聲調(diào)之短小、長慢。如辛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兩句,自是獨步詞壇的豪放之語;同時辛詞中也有《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亦屬佳構(gòu)的恬然淡泊之句。故而,辛詞自成一格,所謂《花間》詞派正宗之說已入“繭房”。
第26題的題干明確表述“試舉例具體分析說明”這一作答要求,考生須聯(lián)系所學,辯證思考,理據(jù)并舉,合理論證。筆者認為,這實際上需要考生按要求完成一篇微型論說文。該題因題目開放、答案多元具有較大的區(qū)分度,考生容易給出觀點,舉例是否恰當、分析是否具體、論證是否嚴密則存在差異。考生需要樹立“雙重讀者”的意識:其一為對辛詞的前理解,其二為對葉文觀點的后理解。兩相結(jié)合才能有理有據(jù)地完成對《四庫提要》說法的分析說明,這其中既有對學科知識積累的考量,又有對審辨思維的運用。古代詩歌閱讀命題如能建立細化的層級評分標準,則引入此類微型論證的文論式考查或可成為一種趨勢。
2.考查圖文轉(zhuǎn)換
2020年浙江卷第6題緊扣時事熱點,給出兩幅宣傳抗疫的圖片,要求為圖片擬寫標題,并分別評價兩圖的創(chuàng)意,這屬于典型的圖文轉(zhuǎn)換考查題。題中圖2是以霍去病與辛棄疾為門神的年畫,寄托了人們對“去病”“棄疾”的美好希冀,將傳統(tǒng)民俗與諧音祝福融為一體。此題看似與古代詩歌閱讀關(guān)聯(lián)不大,實則暗含對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封狼居胥”典故的考查?!皵M寫標題”考查考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評價創(chuàng)意”考查考生的鑒賞品位,兩道題目分別契合禳災祈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團結(jié)抗疫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考查個性品讀
古代詩歌閱讀簡答題的題干表述常常凸顯一個“你”字,設(shè)問多集中于“你的感覺”“你的理解”“你的印象”“你的認識”“你的評價”等,個性品讀色彩較為濃厚。
如2013年天津卷考查辛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第14題:“‘白苧新袍入嫩涼’句中的‘嫩’字帶給你怎樣的感覺?!鳖}干中的“感覺”一詞與詞句中“嫩涼”勾連,巧妙地將“白苧新袍”視覺之新鮮,“秋風習習”觸覺之輕微、清爽囊括其中。此題據(jù)“秋試”“白苧”注釋,可獲知由夏入秋的時令變化、白衣書生的身份及穿著等信息??忌粲性谇锔邭馑瑫r分穿著亞麻衣物的個人體驗,作答此題便易如反掌。此題通過運用語文學科思維或借鑒日常生活經(jīng)驗兩種手段均能作答,足見語文的外延即生活。
又如2018年北京卷考查辛詞《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第16題:“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論本詞的藝術(shù)特色說:‘龍吟虎嘯之中,卻有多少和緩。’請談?wù)勀銓ι鲜鲈u論的理解,結(jié)合具體詞句作簡要闡述?!边@種命題形式屢見不鮮,要求以分析詩歌文本的方式驗證歷代詩話評論的某一觀點,重在找出文本與觀點的統(tǒng)一性。題中“虎嘯龍吟”與“和緩”相對,對應(yīng)用典的大氣磅礴和抒情的細膩入微,考生可據(jù)《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詞中“諸葛表”“相如檄”等論及家國大事、建功立業(yè)的典故和“中年多病”“須相憶”等觸及內(nèi)心柔軟、自傷不舍的情感來作答。
此處試題引入詞話的經(jīng)典論斷,但命題偏于印證,疏于思辨,后期可能有變。
類似觀點如繆鉞《論辛稼軒詞》:“稼軒雖雄姿英發(fā),虎視龍驤,而其內(nèi)心則蘊含一種細美之情感,此其天稟特異之處。蓋無細美之情感,則不能深得詞體之妙,而無英發(fā)之雄姿,則又不能具碧海掣鯨之力量以開拓詞之境域。二者相合,遂成奇跡。稼軒喜作壯詞,而常能蘊含凄美之境者,其故在此?!眰淇歼^程中,教師不妨據(jù)此就教材所選篇目設(shè)題:《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有無蘊含凄美之境?引導學生在宏大景象、紛繁歷史的遒勁筆力之外探尋辛詞別樣的藝術(shù)魅力。
古代詩歌外現(xiàn)的時空情境、內(nèi)蘊的象征隱喻及文化心理構(gòu)成了彰顯人格的豐富內(nèi)涵,而結(jié)構(gòu)、辭采、聲律、聲韻等組成了創(chuàng)造美感的多彩形式。詩境就重在考查以文本立場把握內(nèi)涵形式的綜合能力。
1.考查意象手法
辛詞以精選意象、善用典故、手法靈活為人所知,歷年高考試題曾多次以此設(shè)題。
如2013年江西卷第14題考查概括辛詞《水調(diào)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中“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nèi)涵,并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
“蘭”“蕙”“菊”三種意象在辛詞中反復出現(xiàn),除《水調(diào)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一詞中用于象征詞人高尚、純潔的品格和節(jié)操之外,另有《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九畹芳菲蘭佩好”等句用以比況屈原高潔自守,死不渝志?!奥犖页衤暋背鲎浴墩撜Z·微子》中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之事,“富貴非吾事”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詩句“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辛詞化用孔子周游列國、陶淵明歸隱田園的事跡言語不乏其篇,如《踏莎行·賦稼稈集經(jīng)句》中“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最高樓·吾衰矣》中“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及《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中“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等。
2013年天津卷考查舉例分析辛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手法??忌裟芗毞置鑼懠o實與聯(lián)想想象,便知《鷓鴣天·送廓之秋試》下片“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币痪鋵嵵杏刑?,其余句虛實分明,相映成趣。
2016年江蘇卷第10題考查辛詞《八聲甘州》上片選取了李廣的哪些事跡及其選材的表達效果。上片選取李廣灞陵受辱廷尉、暗夜射虎中石、功高終難封侯的事跡,另有司馬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贊譽隱于其間,一舉取得“斥小人勢利,贊將軍神武,嘆朝政昏暗,感際遇不堪”的多重表達效果。
2018年北京卷第15題考查辛詞《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事典“東北看驚諸葛表”“赤壁磯頭千古浪”和語典“蜀道登天”“兒女淚,君休滴”,兩類用典抒情達意的表述分別對應(yīng)四個選項,其中A項“勉勵友人報國立功”與B項“抒發(fā)人生短暫的感慨”、C項“表達對友人的擔憂,望其早歸”、D項“表現(xiàn)宦游漂泊的凄苦”意味迥然,格調(diào)相反?!笆竦赖翘臁彪[喻李正之入蜀之行艱難,“赤壁磯頭千古浪”暗含對如畫江山愛惜之意,“兒女淚,君休滴”則著一“休”字,表達了背后藏有惜別之情卻讓位于江山之念的大丈夫氣概。
以上對于意象、手法、典故的考查,體現(xiàn)了辛詞以用典為標志出神入化的表現(xiàn)技巧,也對考生知識的積累、理解、遷移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文章涉及《論語》《離騷》《史記》《喻巴蜀檄》《出師表》《歸去來兮辭》等作品,人物指向孔子、屈原、李廣、司馬相如、諸葛亮、陶淵明等。詞作體式雖小卻意蘊豐厚,命題有意引導考生建立不同閱讀篇章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積累的知識點滴融通理解、運用自如。此外,考生需要特別關(guān)注“香草美人”“龍虎珠玉”“東籬南山”“南渡北伐”“自傷老病”“懷古擬作”等傳統(tǒng)文化心理習慣在古代詩歌作品的投射。
2.考查風格特色
辛詞承蘇詞而再拓宏大境界,因風格獨特被稱為“稼軒體”。對辛詞風格特色的考查頗受古代詩歌閱讀命題者青睞,如2013年天津卷第14(2)題:“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痹鯓芋w現(xiàn)了辛詞的豪放特點?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敝校谤i北?!钡涑觥肚f子·逍遙游》,氣象不凡?!昂婪拧币庵^“雄豪奔放”:“雄豪”者不同流俗,自居高格;“奔放”者不拘庸常,大開大合。該句中“鵬”“鳳”“書劍”“路”物象不俗,可見豪放;鵬飛北海,鳳舞朝陽,長路遼遠,境界開闊,再見豪放;“攜書劍”喻指文韜武略,一派儒將風范而氣概剛健,又見豪放。
2021年全國乙卷第15題考查辛詞《鵲橋仙·贈鷺鷥》鮮明的語言特色。《鵲橋仙·贈鷺鷥》系清麗婉約之作,辛棄疾以鳥為友,語帶親切,表現(xiàn)出抗敵報國之外的生活情趣。詞作具有鮮明的語言特色,可從遣詞用字、句式選擇、敘事口吻、藝術(shù)手法等方面詳加評析。
語言是情感的外衣和思維的載體,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多選擇體現(xiàn)作者思想傾向、藝術(shù)特點的作品,雖不排除豪放主流之外的婉約之作或是婉約主流之外的豪放之作,但無論對于何種風格特色,考查必然落實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不知語言之美、文字之妙便難以把握作品風格、特色。因此,學生與其死記硬背若干作者作品的文學評論,用來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如緊貼文本從形式入手,“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或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進而準確把握作品內(nèi)涵。
孟子提出“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意為從詩歌創(chuàng)作年代、地點和作者固有性格、人生經(jīng)歷出發(fā),體察作者執(zhí)著豁達、高蹈低回、浮沉榮辱、順逆悲喜種種復雜的心靈世界。心境重在考查以作者立場揣摩幽微情思的洞察能力。
1.考查情感思想
直接就詩歌文本的情感思想設(shè)題考查創(chuàng)作主旨、人物情感等,多集中于古代詩歌閱讀的主觀題。如2013年江西卷第14(2)題考查辛詞借“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分別表達何種情思?!奥犖页衤暋焙汀案毁F非吾事”兩處用典,借孔子理想不為當世理解、陶潛歸田不受富貴束縛自況,意在表達自己抗金主張不被朝廷采納的憤懣與淡泊名利不受世風污染的情懷。
又如2016年江蘇卷第11題考查辛詞《八聲甘州》下片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栋寺暩手荨废缕仁腔枚旁?,回應(yīng)朋友邀約同居山間的盛情,贊賞朋友的高風雅量;后以李廣懷才不遇自比,表達了對南宋朝廷打壓才俊的強烈不滿;詞末著一“寒”字,以景結(jié)情,表達了辛棄疾壯志難酬的無限悲涼。
2.考查詞語辨析
上述兩題就作者情感思想直接設(shè)問,考查形式較為傳統(tǒng),在此之后,著眼于詩歌中某一話語、字詞所體現(xiàn)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命題設(shè)計則更具語境意識。如2018年北京卷第14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辛詞中“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兩句的弦外之音。“須相憶”中的“憶”字并非“懷念”的意思,而是“記得、記住”之意。2021年全國乙卷第14題D項考查辛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兩句的言下之意,“聽君飛去飽時來”中的“聽”字無關(guān)聽覺,而是“聽任”“允許”之意,與李密《陳情表》“聽臣微志”中“聽”字含義接近。
在古代詩歌閱讀的考查中,命題者跳出修辭手法、表達技巧、時空轉(zhuǎn)化、主客關(guān)系、情感傾向、思想情感等常見設(shè)誤點的限制,回歸對詩意的真實理解,樸素之中更能凸顯考生的解讀功力,符合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在追求。古代詩歌閱讀命題立足語境、設(shè)置情境,設(shè)計統(tǒng)攝“讀者悟境、文本意境、作者心境”的題目,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熟練度、精準度、創(chuàng)新度,已是新高考大勢所趨。因為突出情境載體與任務(wù)設(shè)計的命題,正逐步從“解答問題”轉(zhuǎn)向“解決問題”,深層用意在于建立教學階段“文本、作者、讀者、生活”的多元對話。在備考階段,“讀者”的思維涵蓋“考生”“教師”“命題者”三種不同立場的不同思維,依次指向?qū)W習、教學、學術(shù)的三種層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打破三者的壁壘,融匯貫通,完善多元對話的思維。
中國是有詩教傳統(tǒng)的國度,《禮記》云:“溫柔敦厚,《詩》教也?!弊x詩、品詩不僅是應(yīng)對高考古代詩歌閱讀考查的功利之舉,也是感受漢語魅力、收獲審美體驗、汲取人生智慧、涵養(yǎng)文化人格的首要之選。換言之,認知能力與審美素養(yǎng)并重的古代詩歌閱讀是語文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wù)的有力抓手之一。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審視古代詩歌閱讀的備考,筆者認為,在日常學習與高考備考中均應(yīng)遵循“讀者悟境、文本意境、作者心境”融合互通的整體思路,在順序閱讀和逆向思考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還原作者的初心,揭示作品的本意,形成獨立的參悟。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認知與審美融合發(fā)展視角下小群文閱讀課例研究”(課題編號:GS〔2021〕GHB012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