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蘇君,吳春梅
(1.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64;2.華中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70)
謝弗在《文化引導未來》一書中對文化的權力性作了肯定:“在文化所擁有的能力中,最可怕或最危險的莫過于權力?!盵1]78謝弗用“可怕”和“危險”來形容文化的權力,說明文化對世界體系影響的重要性。亨廷頓對文化的影響力也表示了同樣的贊同。他強調了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強調未來世界將不會是單一的文化或文明,而是多種文化和文明并存。在“共同性原則”的基礎上,各文明之間尋求共有的價值觀、制度和實踐。[2]295??抡J為,話語存在于文化系統(tǒng)之中,例如宗教、法律文本、文學文本和科學文本等,這些話語被無限評說著。[3]8話語本質上是人的一種重要活動,歷史文化便是由各種各樣的話語組構而成的。話語的控制和限制程序,與話語的權力和欲望密切相關。一般來講,話語權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成正比,話語權是文化軟實力的外化,文化軟實力的強大與否,往往以話語權的擴張和收窄來呈現(xiàn)。[4]話語體系是在話語的基礎之上構成的,從整體上看,“話語體系荷載著特定思想價值觀念,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確立話語權的前提和基礎?!盵5]可見,文化與話語存在內部邏輯關聯(lián)。文化成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建構中不可缺席的重要角色,為新時代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奠定價值基礎、補充文化“能量”。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權力,同話語權力一樣,文化在國際交往之中扮演者“隱性”使者。當前,中國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面臨諸多難題和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對外話語體系價值傳播與對話環(huán)境有待改善。西方經濟發(fā)展的先發(fā)優(yōu)勢使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長期在世界價值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作為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因其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長期存在競爭甚至斗爭,因而在國際話語價值傳播中備受壓力。二是因中西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導致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話語存在被接受的可能性困境。一般來講,學術交流不暢的文化因素,一方面由于對某些非物質文化在理解和表達上的非國際化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當前國際上社會思潮林立,中西方之間文化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緊迫性加速文化異質性在中西文化交流發(fā)展中的沖突。三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的世界性價值認可度有待提升。因構建及傳播話語的文化語境不同,“立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本土話語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共通性”且多元化的話語表達不足。如果傳播話語和接受話語的群體所屬的文化語境各不相同,就會導致話語價值的傳播與理解不暢,致使話語內容被誤讀甚至因此產生地區(qū)或國家間的沖突。因此,本文以文化語境為突破口,以期為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尋找一種能夠突破文化差異桎梏的文化語境,完成在文化語境框架之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價值傳播。
語境包括“特定話語產生前后的語言,相關人的社會關系、種族、性別、身份,以及文化、歷史和體制因素等”[6]58。文化語境作為話語語境之一,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中承擔著話語場域的重要職責。西槙光正認為,注意文化的制約性是話語研究的重要原則,而這種文化制約不僅包括言語活動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包括交際雙方的個人文化教育、修養(yǎng)、能力等。[7]31部分學者對文化語境進行了狹義的概括,認為文化語境是指話語生產的文化環(huán)境。[8]文化語境是話語的一種生產場域。話語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之中被生產。因而,文化語境對話語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文化語境對話語的解釋、分析、影響和制約作用,決定了其在任何一種話語體系的構建之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R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構建,必然要與時代接軌、與現(xiàn)實實踐接軌,這就需要契合其所處時代的文化取向和話語體系場域特征?!盵9]簡而言之,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語境,文化語境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重要場域。文化語境不僅影響著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話語表達形式,更是對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核心內容有著深入的價值影響,是一個話語體系能否成功在實踐上立足、在價值上被認同、在國際上被接受的重要指標。
特定的語境給予了話語體系特殊的價值和含義。文化話語語境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價值基礎。語境以現(xiàn)實為基準,馬克思主義話語是與具體實踐相融合的話語范式,它既能夠保留原有的基礎理論和內容,又能夠吸收具體話語場域下的特定文化,為話語體系構建的有效解釋力提供依據,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進一步鞏固提供文化價值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發(fā)展及其話語體系構建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馬克思主義話語能夠在中國扎根的重要原因。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國文化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所需要的文化場域,中國五千年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正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文化基礎,中國文化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契合點也正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文化價值立足點。文化語境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價值性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
在詹姆斯·保羅·吉看來,文化模式的碎片存在于人的大腦之中,其他碎片存在于文化群體的實踐和背景。每個詞語都與某一文化模式相聯(lián)系,是對話語理論部分的解釋。[6]61話語根植于社會文化群體的實踐之中,掌握話語的文化模式,是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場域需求。話語模式既有特定的話語模式,也有靈活多變且在一定范圍內不受限制的話語模式。因而,掌握合適的文化話語模式,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文化語境與話語場域需要考量的重要方面。任何時期,馬克思主義話語的文化語境都離不開人民的主體性,因而,文化語境將人民作為其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場域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人民是實踐的主體,因而,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展開的固定或非固定的文化模式,是確保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保持其階級性的重要保證。
文化語境是指說話人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其所屬語言社團的人都能理解其話語所表達的普遍意義。[10]34共同的文化語境才能產生共同的價值意識,因而,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話語普遍意義的表達,是提升話語價值傳播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選擇”合適的文化語境,才能實現(xiàn)在特定文化場域下話語傳播的普遍適用性。而話語普遍適用性的提升,需要著力解決特殊文化實踐下的話語的普遍適用性,既要把握住話語的核心本質,也要適應當下歷史傳統(tǒng)和人文情景。話語所體現(xiàn)的普遍性價值是從實踐話語的特殊性之中剝離而來的。不同話語語境和文化場域都將對話語的內容和表達提出具體要求,故而要尋求新時代文化場域的話語表達范式,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營造國際環(huán)境。新時代的話語范式,既要能解釋中國當下的重大問題和發(fā)展要求,又能為世界發(fā)展提供中國話語貢獻。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新時代的重新建構,就是要符合這兩點,因而,其話語體系在世界文化中的適用性與話語價值的普遍性不言而喻。
因文化場域和話語語境的不同,話語體系中的話語指向有所不同。既有話語權力之間的博弈,又有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斗爭,或者理論真理性的較量,階級統(tǒng)治的維護,執(zhí)政合法地位的鞏固等不同目的。所以,文化場域的選定,要深入理解和參透其中“門道”,從而作出正確的目標判斷,話語表達便會更加順應時代、貼合實際、迎合大眾。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既要有內部理論化、體系性的邏輯構造,又能有較為靈活的話語“板塊”。所謂“板塊”是指,較多地適應不同場域的話語表達和價值表述。一般來講,話語目的較為隱性,因而,靈活掌握其隱性話語的文化場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把握中立原則之下的語境預估體系,能夠減少話語風險,提升話語表達與價值傳播的實效性。深入分析文化語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識形態(tài)需求、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等,綜合各類要素對話語目的較早預測,有利于規(guī)避話語體系構建的諸多風險和困境。
總體而言,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中必須考慮中國文化的價值積淀,必須融入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彰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話語優(yōu)勢,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文化實踐性和文化話語權力。文化語境是其話語體系構建的現(xiàn)實性場域,完成了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有效表達,靈活不失規(guī)范。當前,文化自信、文化交往與文化融合作為文化維度中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重要價值補充,充當著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角色。三者寓于文化語境之中,有效凝聚為一體之力,成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所需的文化價值助推器。其中,文化自信是文化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前提,文化交往作為文化融合的必要行為,承擔著傳播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的任務。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話語文化精神渲染,文化交往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價值性的傳播載體和途徑,文化融合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時代文化價值整合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自信、交往與融合,三者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的文化三大維度,是推動話語體系構建、進行價值補充的有機統(tǒng)一體。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在看望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盵11]自古以來,文化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因而文化的自覺自信則成為維護國家穩(wěn)定、實現(xiàn)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必備要素。文化自信之中包含了文化生成的歷史線索、時代線索和實踐線索。不斷發(fā)展的具有主導性質的文化內容,是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相互融通、不斷促進的價值體現(xiàn)。歷史線索、時代線索和實踐線索,共同構筑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文化前提。因而,從文化自信維度來鞏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價值基礎,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民族情感認同的基礎,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扮演著強化價值底蘊的作用。積淀著歷史認同記憶的傳統(tǒng)文化話語,既在形式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話語的表達形式,又在內容上對馬克思主義話語元素進行補充,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價值精髓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深度融合,逐漸完成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華麗變身,形成具有中國話語風格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
文化自信的起點是不忘初心、不忘歷史、不忘自己走過的道路。歷史線索告訴我們,近代以來,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存在,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話語傳入中國,指導中國實踐,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取得勝利,改革開放才能堅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新時代中國才能走上“強起來”的道路。毛澤東就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他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12]534故而,文化自信中的歷史線索使馬克思主義話語在歷史上被證明是科學的話語,是中國作出的正確選擇。成功的話語體系構建離不開歷史的積淀和民眾文化心理的認同。因而,挖掘、梳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線索中的自信本源,既能夠體現(xiàn)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又能夠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歷史價值性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有機結合起來,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尋求最深厚的文化歷史支撐。
創(chuàng)新源于對事物新的認知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其所處時代的正確認識。因而,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新時代文化語境的認識。新時代文化語境之中蘊含著新時代的文化基因,而新時代的文化基因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價值內核所在。如果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價值底蘊,那么新時代文化基因解碼則是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核心內容的進一步充實。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核心內容與新時代的核心價值文化相融合,形成展現(xiàn)時代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
從時代線索來看,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不同時代有其特有的話語場域和時代語境,文化在時代的不同節(jié)點所表現(xiàn)出的形式、語言、符號以及內容的話語組合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話語之所以能夠在不同時代彰顯其價值引領力,正因為它具有開放性與發(fā)展性,對不同時代的文化話語場域進行巧妙融合,用人民的“時代性”話語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特殊魅力。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其文化的內核支撐。強調文化的時代線索,是為現(xiàn)實的文化話語發(fā)展注入強有力的創(chuàng)新依據。創(chuàng)新既是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寶,又是話語不斷緊跟社會發(fā)展、關照時代、關照經濟基礎不可或缺的要素。新時代要貫穿的核心內容即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將其融于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主要內容與話語表達之中,將大大提升其話語體系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價值。
一般來講,話語權主要體現(xiàn)為話語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同樣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話語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當前,馬克思主義話語權不僅面臨國內多元思想文化的挑戰(zhàn),而且面臨國際話語權不足等問題。因而,作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從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維度來分析,則要夯實文化主體性價值實踐。一方面,堅持文化主體性與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主體性價值是統(tǒng)一的,二者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另一方面,文化主體性價值在馬克思主義話語中的融入需要以實踐為基礎,在實踐之中彰顯其話語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是實現(xiàn)凝聚人心的法寶,文化的實踐性價值在生活中的滲入是潛移默化的。通過文化的主體性價值實踐,可以彌補馬克思主義話語本身的抽象性,提升馬克思主義話語影響的廣度和深度。
話語離不開實踐,離開實踐的話語或語言就陷入了符號拜物教。無論是縱向的歷史還是不同時代橫向的語境分析,都離不開文化的實踐線索。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在其話語體系構建之中離不開實踐的文化價值性。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得以形成和構建的重要保障?;仡櫸覈锩?、建設、改革時期的文化實踐,包括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文化實踐,都是對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將實踐中能夠匹配時代發(fā)展的優(yōu)秀文化轉化成相對穩(wěn)定的精神品質,鞏固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中的主體性,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強大凝聚力和影響力。實踐之中積累的經驗,經由抽象的升華,轉化為能夠代表特殊的普遍,將相對穩(wěn)定的話語群凝練其中,賦予相對穩(wěn)定的精神特質。人民群眾作為實踐的主體,將其特定精神的話語文化心理傾向體現(xiàn)于話語體系的構建之中,凝聚最廣大的人民之力。
文化自信是對社會發(fā)展道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及社會制度的文化支撐[13],包括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這些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4]。文化自信才能話語自信,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以中國實踐為其話語體系構建的現(xiàn)實基礎,因而,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蘊含著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自信,承載著馬克思主義話語發(fā)展的中國氣派,是其話語體系的真正價值補充。從歷史、時代和實踐三個方面去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中國文化之中的深刻意蘊,是新時代構建其話語體系的重要要求。文化承載著民族之魂,話語是通向世界的鑰匙,話語作為文化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其話語體系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跟上世界發(fā)展步伐,跨越意識形態(tài)之壁壘,在中國文化自信的底氣支持之下,散發(fā)出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國際魅力。
文化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交流、交往,中國文化的開放性是其發(fā)展的推動力。文化交往是一個國家、民族進行良性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交往打通了一個國家、民族與世界文明的聯(lián)系,雖然語言、文字存在差異,但最初的文化交流交往可以通過“符號”來實現(xiàn)。“符號是人所特有的,人借助符號,就能達到對于對象的客觀理解?!盵15]197符號承載了人的認識和價值觀念,它有一定的物質可感知或外觀性,因而,可以成為一種媒介。最初的文化交往便是借助符號來尋求文化彼此間的感知、理解、認可乃至認同。符號的文化價值傳播有限,還要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進一步的價值補充和完善,因而,進一步的文化交流交往,是在語言的進一步“助攻”之下實現(xiàn)的??梢哉f,符號和語言成為文化交往的兩大必備要素。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價值傳播,要避免意識形態(tài)上與西方的“對立”,就必須借助文化交往的手段來實現(xiàn)價值傳播。而在文化交往中要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內容在有象征性的符號和代表性的話語中滲入,這種滲入應是“潤物細無聲”般,不能死板、刻意,不能出現(xiàn)只注重表面而忽視本質的現(xiàn)象。因此,要做到真正的實質性“耦合”,必須準確把握和認識文化符號和語言交流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價值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符號是人類精神的客觀化形式,有著對外的構型力量。文化符號具有一定的引導功能,它將主體的意志、情感、愿望加以對象化,擴展了主體的內心體驗,聯(lián)結主體與外界環(huán)境。[16]151文化符號有其自身的構建邏輯,在話語體系的構建之中,文化符號和話語體系是共生的關系。二者之間最理想的狀態(tài)則是文化符號和話語體系在“形式上同構、敘事上一致、意義上契合”[17]。文化符號與話語體系二者相伴而生,文化符號的產生基于話語體系構建的需要。在文化交往中,文化符號承載著話語體系特有的價值,能夠通過其符號的文化心理認知達到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在話語體系構建之中起到對其價值理念的工具性表達。文化交往的物質層面承載著價值,精神層面引領著價值,物質與精神的“共同體”實現(xiàn)話語體系價值的互動和傳播。文化交往是平等條件下主體間共同利益的有效維護,既有物質上的共同利益,又有價值上的共同利益,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共同體”建立的實踐活動。在文化交往中,文化符號作為交往的物化形式,是交往的一種基礎性鋪墊,有利于形成話語層面主體間的利益共同體。在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精神層面所進行的深層次的話語價值交流,則能在“共同體”基礎上實現(xiàn)話語體系核心價值的主體間影響力的實現(xiàn)。當文化交往的主體間共同體的進一步建立和形成,文化話語所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價值性將在主體間的利益與價值共同體中發(fā)揮作用。
馬克思指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正像哲學家們把思維變成一種獨立的力量那樣,他們也一定要把語言變成某種獨立的特殊的王國。無論思想或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特殊的王國,他們只是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18]525語言是實踐活動在思想領域的重構,脫離了實踐的語言,就走上了形而上學的道路。語言的交流需要一定的語境,只有將發(fā)出者和接收者放置同一社會環(huán)境和話語場域之中,才能達到一種將“物理—心理—生理”連接起來的話語復合體。[3]34因而,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是一種實踐的話語,是話語體系構建中的文化符號與價值的“運輸”機制。在文化交往中的話語體系的價值傳播,經由文化符號的外部具象化的表現(xiàn)達到一種內容呈現(xiàn),通過語言的修飾以及能夠精準闡釋話語體系的規(guī)范性話語實現(xiàn)價值表達。語言表達出來的與之對應的話語價值,成為話語體系構建的價值性載體。文化交往作為創(chuàng)造價值和傳播價值的活動,是價值傳播的必然途徑。交往作為文化實踐的一種行為,不僅承擔著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重任,也承擔著文化的價值傳播功能。在文化交往的過程之中,語言的實踐給予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以更為有效的語言環(huán)境,能夠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話語在特定場域的最優(yōu)價值傳播。實踐場域下語言融入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規(guī)范性與時代性表達。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話語發(fā)展代表的中國,其在文化交往中應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在世界范圍內以文化交往必備的規(guī)范化語言作為載體進行宣傳和傳播。
離開符號的文化交往,人反映外界的意識過程就不能發(fā)生,意識也無法在人們之間交流。[15]199如果離開實踐的語言,文化就很有可能陷入符號拜物教的陷阱。因而,通過文化交往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價值的有效傳播,必須注重文化符號和語言在話語體系中的共同作用。從文化交往本身來講,價值交換正是交往的目的之一,將不同主體之間的特殊價值通過交往的形式成為普遍的社會價值。在交往過程中,文化符號作為承載價值的載體,是交往的第一道“工序”,將承載話語體系價值理念的符號以形式化展現(xiàn)在交往對象的視線之中。而文化交往作為價值交換的自覺活動,必然面臨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博弈,這種博弈需要規(guī)范化的語言和邏輯來進行闡釋,在國際話語權爭奪之中,只有符合國際規(guī)范邏輯的語言系統(tǒng),才能在交往中有效傳播其話語體系所表達的價值理念,進而在語言的邏輯之中凸顯馬克思主義話語的科學性。通過文化符號的傳遞和語言的規(guī)范表達,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文化交往中的價值交換和話語博弈,有效提升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影響力,其國際話語權力也會不斷提升。
當前,文化交往的成功實踐,當屬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建立。截至2020年11月,全球162個國家(地區(qū))建立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隨著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文化交流機構,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文本符號、文化禮儀、服飾等,結合所在國家規(guī)范性的語言表達,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話語來傳播中國的價值觀念和話語體系。誠然,在辦學過程中也出現(xiàn)過一些問題,如部分國家抵制孔子學院,個別孔子學院停辦,孔子學院內部也曾出現(xiàn)經費不足、材料短缺等問題。[19]因而,要積極解決這些問題,將孔子學院傳播價值觀念和話語體系的責任承擔起來。在文化交往中不斷地賦予文化話語以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實質性價值。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文化強國建設目標的推進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二者相互促進,文化話語權的實現(xiàn),也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文化強國建設正是在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力。馬克思主義話語在中國文化的對外交往中獲得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正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不斷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的重要一步。馬克思主義文化立場和中華文化立場的統(tǒng)一,正是中華文化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提供價值補充的重要場域。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和發(fā)展好中華文化這份遺產,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中深深扎根。[20]
文化融合是文化包容性的實質性體現(xiàn)。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在開放時期,與外來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相融合之時,是國家繁榮之時;在閉關鎖國,文化封閉自守之時,國家則處于衰落之時。因而,可以說,文化的對外開放與否,融合與否,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fā)展以及衰落繁榮有著重要的影響。文化的融合,將外部的文化成果和話語引入內部,從而形成一種交叉融合之勢。文化融合,較大地發(fā)揮了文化的價值性發(fā)展,融合之中帶有創(chuàng)新,既繼承了原有文化的核心理念,又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yōu)質內容,將內外文化的精髓形成合力,推動了自身文化的繁榮,從而形成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化話語形式和內容。從話語體系構建的角度出發(fā),文化融合避免了因實踐經驗特殊性而出現(xiàn)的話語轉化的非一般性,文化融合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引向世界舞臺,成為對外價值傳播與國際接軌的“嫁接者”。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也是秉承宣傳中國、奉獻世界的價值理念,為世界體系中的文化與價值成長作出應有貢獻。而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也是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相融合的具體體現(xiàn)。
將文化融合的價值理念打造成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有力推手,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為,在話語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基于本民族歷史實踐,不能脫離本民族的文化而隨意作出表征,盡可能地體現(xiàn)本民族的話語風格和話語氣派。雖然全球化進程在不斷推進,但并不代表不同主體間要完全同質化,正是不同主體間的差異才進一步突出了話語體系的主體性。不同的文化主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形態(tài)也有所不同,而文化作為民族基因和命脈,其主體性是一種永恒的表現(xiàn)。一個民族要構建屬于本民族的話語體系,其所構建的話語體系的主體性可從兩個層面來突出:一是話語體系構建要體現(xiàn)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特點、個性;二是在話語體系的不斷迭代更新之中發(fā)展民族文化,通過一些新的概念、術語、范疇等來繼承和發(fā)展。這兩個層面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過程,共同完成了話語體系構建主體性的突出。
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話語體系是世界的寶貴財富,但由于各國文化特殊性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導致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政黨對待馬克思主義及其話語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而馬克思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決定了其作為無產階級的指導思想,既具有科學性、革命性,又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發(fā)展性。文化融合作為其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價值理念,必須堅持主體文化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說,在其話語體系構建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在此基礎上突破其話語體系發(fā)展的桎梏,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融之中,尋求二者文化價值契合的突破點。話語是其文化價值的外在顯現(xiàn),有了價值性的契合作為強有力的融合后盾,話語體系的構建將變得更加順利有效。
在多元文化中選擇、吸收、融合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價值相契合且有益于雙方文化發(fā)展的有意合作點。這里的“合作點”是與價值契合點有所呼應的。合作是雙方之間的利益體現(xiàn),因而利益成為推動文化融合的物質驅動力。在“地球村”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有著利益的牽絆,文化的異質性雖然在很多時候成為二者之間達成共識的障礙,但依舊因為某些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因而,這些利益的合作就成為文化融合生存的關鍵。通過利益合作推動文化交流融合,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中國致力于推動此項合作,其中“一帶一路”倡議,便是在經濟利益基礎上的文化聯(lián)動,在同一經濟帶的文化交流融合,其中的話語也必將形成一種新的適應各個主體表達與理解方式的話語群,從而帶動話語體系的進一步重構。中國在新時代所構建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必將成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征程。合作則共贏,合作則話語體系才能具有普適性價值。
注重規(guī)避外來文化中假借文化外衣而具有政治“侵略”性的個別假文化和假思想,建立互惠互信的有利于文化融合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誠然,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意識形態(tài)性是顯而易見的,因而,在一些“敵對”的意識形態(tài)來看,其話語體系必將成為一種“威脅”。在雙方的文化學習、融合之中,有意無意地滲入一些企圖進行和平演變的極端思想。其中,較為明顯的就屬“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既是為了爭取更為有利的國際話語權,又是讓世界以更加公平公正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話語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在不斷被攻擊和詆毀之中屹立不倒,有其存在的世界性價值。全球正處在和平與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之中,應摒棄差異性,尋求合作的共同性。通過文化融合的方式和理念,在合作中建立互惠互信互利的共同發(fā)展環(huán)境,為多元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平等的發(fā)展權,為各個話語群體的交流提供更多平臺。
文化融合健全了文化的補償機制,文化的輸出和接受,以遷徙、聚合、貿易和戰(zhàn)爭為中介,中外文化激蕩交融,中華文化在文化融合之中充分地發(fā)揮了它的整合作用。[21]87今天的文化融合,不僅兼具原有文化融合的本質屬性,更是承擔著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價值補充和對外價值傳播、價值對話以及價值整合的功能。文化融合既有內部文化的融合(主要指各民族文化之間),又有對外的文化融合,而在話語體系構建中的文化融合,主要是針對多元的外來文化而言的。如何在文化融合中保持自身的價值主體和話語主體,自古以來,中國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可借鑒。例如,漢唐時期佛教文化的輸入,中國則將佛教本土化,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孟軻、莊周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國化的佛學宗派,如禪宗、天臺宗、華嚴宗等,而儒學與佛學相互激蕩融合,形成了宋明理學,這是文化融合史上的一個重要范例。[21]93這也是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綜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主體文化還是客體文化,都將其文化元素融于一個新的文化組合中,這種糅合的產物推進了雙方文化的傳播與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和話語表達上的重新編排,呈現(xiàn)全新且容納雙方文化精華的文化新生命。鑒于文化融合的強大凝聚力、影響力以及不可忽視的價值傳播效果,故而文化融合成為中國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重要文化語境之一。
任何一個主體都離不開文化,文化扎根于主體的歷史生命和現(xiàn)實生命之中,文化記憶更是主體文化心理的有效體現(xiàn)。而今,馬克思主義話語融入中國文化之基因、元素、要義、理念,匹配新時代發(fā)展軌跡,為世界貢獻馬克思主義話語新的力量,構建尊重歷史、指導現(xiàn)實、展望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可以預知的未來,文化將成為一種強大的世界力量,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建中所蘊含的文化力量,也必將成為其屹立于世界之中的重要價值武器。
文化與話語都是一種權力,一種無形且能夠掌控人心的權力。而今天中國所構建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但又超越意識形態(tài),最終要成為為人類共同價值而存在的話語體系。文化的異質性成為話語交流的障礙,文化的無形有形又滲透在各個領域,只要世界是一個互聯(lián)互通的世界,我們就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構建也便具有能夠融通中外的核心意義,中國在世界的經濟貢獻與價值理念的貢獻也將通過話語體系進一步被世界所認可和接受。文化是情感的紐帶,話語是情感的使者,話語體系構建要突破傳統(tǒng)語言的障礙,通過技術手段的有效處理,話語或終將成為便捷的代碼。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多元的“文化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通過文化的交往、融合,為人類解放事業(yè)作出應有之貢獻,其話語體系也將成為世界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