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醒芬
(汕尾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廣東 汕尾 516600)
追根溯源,“浪漫”一詞源于拉丁語中的Roma,意為“羅馬城”[1]。實際上,浪漫主義和我們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浪漫”并無多少關聯(lián),它是藝術和哲學領域的一場運動。中國浪漫主義傳統(tǒng)源遠流長,早在古代神話中,就有浪漫主義的端倪,屈原的偉大詩篇將其推向高峰,詩仙李白的盛世之作又使浪漫主義大放異彩。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性出發(fā)反映客觀現(xiàn)實,常用詩情畫意的語言,展開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敘寫超現(xiàn)實的情節(jié),塑造理想形象,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寄寓愛憎之情。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眾多劇目富含浪漫主義色彩。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可表現(xiàn)戲劇沖突,推動情節(jié),構成全劇的高潮,深化主題,升華思想,同時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理想,象征美好的愿望,創(chuàng)造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氛,符合審美心理?!陡]娥冤》和《牡丹亭》作為元明時期中國戲曲的典范之作,均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孕育出來的兩部優(yōu)秀浪漫主義作品。
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起到了表現(xiàn)戲劇沖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構成全劇高潮的作用。在元代雜劇四折一楔子的戲劇結構中,作為中國古典戲曲悲劇作品的典范之作,《竇娥冤》全局高潮安排在第三折,從藝術上看,這折戲的最大特色是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
《竇娥冤》第三折描寫了三個場面:途中控訴、刑場哭別和三樁誓愿。場面一“途中控訴”以訴說驚天動地的冤情開場,“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端正好】),竇娥身負莫大的冤,卻得不到公平的裁判,反而“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端正好】),竇娥懷疑天地,“天地也, 做得個怕硬欺軟”(【端正好】),進而控訴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滾繡球】),指天責地,怨沖天地,悲劇沖突迅速激烈;場面二“刑場哭別”,竇娥哭別蔡婆,“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念竇娥從前已往干家緣”(【快活三】),竇娥用哀怨的低訴,演繹與婆婆的生離死別;第三個場面“三樁誓愿”,關漢卿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悲壯的抒情,竇娥將滿腔熱血噴薄而出,顯示出鮮明悲劇性的同時,將全局推向了高潮。
第三個場面“三樁誓愿”聲色俱全地演繹了浪漫主義手法。從聲情看,【耍孩兒】以下四支曲子,蒼涼低沉的悲情噴薄而出,【煞尾】“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極力渲染悲劇氛圍,配合強烈的舞臺效果;從色調上看,創(chuàng)設了鮮明的視覺沖突,用丈二白練的“白”、白練濺血的“紅”,以及人頭落地一刻天空烏云密布的“黑”,形成了一幅顫人心弦的畫面,戲劇在“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煞尾】)的絕望控訴中,用與常態(tài)搏擊、與天地決裂的方式將一個時代最大的悲劇定格,鑄就一出“徹頭徹尾”的大悲劇。王國維說:“明以后,傳奇無非喜劇,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又稱《竇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宋元戲曲考》)。
湯顯祖《牡丹亭》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寫夢上,戲劇沖突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與夢境的沖突之中。而湯顯祖恰恰以其驚人的才能和技藝,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現(xiàn)實與夢境鑲接起來,天衣無縫般地創(chuàng)設了一個迷人的戲劇場面:明媚的春天,年輕美麗多情的少女游春、嘆春,可謂因春生情,因情成夢,因夢成戲。
在表現(xiàn)戲劇沖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上,湯顯祖以明代程朱理學束縛人心、僵化人們的頭腦為突破,設計了一系列超現(xiàn)實的夢境和幻境,描寫了官府小姐杜麗娘與貧寒書生柳夢梅大膽自由、熱情奔放的愛情,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明代社會根本不可能存在。湯顯祖正是抓住突破這一戲劇矛盾沖突的關鍵,在《牡丹亭》的創(chuàng)作中,借助于大膽的幻想,創(chuàng)設了超越嚴酷現(xiàn)實的情節(jié),以虛幻的筆調描繪理想的愛情婚姻生活,宣揚至情論的同時,表達愛情理想。
《牡丹亭》中現(xiàn)實與夢境的關節(jié)點在《驚夢》(第十出戲)。《驚夢》作為從現(xiàn)實到浪漫主義轉折的一出戲,展現(xiàn)杜麗娘的青春與思想從朦朧到覺醒、由現(xiàn)實轉入理想,既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全劇高潮的起點。
中國古典戲曲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可起到深化主題、升華思想的作用。關漢卿從“東海孝婦”的傳說中生發(fā)出浪漫主義情節(ji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而精巧地構思出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用以表明竇娥的奇冤,揭露元代社會的腐朽黑暗以及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主題。這一主題在竇娥浪漫主義的三樁誓愿中得到極度深化。
誓愿一“血飛白練”,竇娥“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 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耍孩兒】),作為示冤,表明“委實的冤情不淺”,在“刀過處頭落”那一刻,要讓在場的所有人立即知道她的冤枉,讓“四下里皆瞧見”(冤之真),這里化用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兩個典故,表明自己死得冤。誓愿二“六月落雪”,竇娥喊“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滾似綿”(【二煞】), 這里化用鄒衍入獄典故,讓三伏天道,降三尺瑞雪,以遮掩其潔白的身軀,這是要讓上天知道她的冤情,表明自己的“委實冤枉”和“沖天的怨氣”(冤之大)。誓愿三“三年亢旱”,竇娥指出“不知皇天也肯從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一煞】),這里化用東海孝婦的典故,要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她的冤情,以天降大災的方式懲治邪惡,抗議精神達到頂峰。三樁誓愿層層遞進,深刻揭露了劇作的主題:元代社會的黑暗腐朽;竇娥反抗精神的堅定決絕和至善至真的美好心靈。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讓社會生活中本不能成為現(xiàn)實的事件顯得合情合理,這正是該劇的成功之處。恩格斯說:“一切宗教,不是別的,正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那種外界力量在人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間的力量的形式。”[2]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善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而惡將其毀滅,面對社會的無力,藝術家們常用一種浪漫的手法,給予善以超自然的力量。劇作家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超越現(xiàn)實的界限,讓觀眾強烈感受至善至美,感受不可戰(zhàn)勝的人間真理。一切黑暗的惡勢力,在關漢卿筆下被無情暴露和懲處,從本質上揭露和抨擊了元代社會和統(tǒng)治者黑暗和猙獰面目。這種浪漫主義不但極其有益,而且大快人心,它懲罰了社會邪惡的同時,喚醒了人們的良知,并采取了改造社會的實際行動。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在這里升華了作品的思想。
而喜劇作品《牡丹亭》中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在深化主題、升華思想上同樣起到了巨擘的作用。湯顯祖通過寫杜麗娘在夢境中積極追求戀愛自由,揭示扼殺人性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摧殘和封建桎梏之下青年女子的苦悶,抨擊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偽,展現(xiàn)了“人欲”勝“天理”的思想,表現(xiàn)了鮮明的反封建精神。湯顯祖將理想寄托于虛幻世界,杜麗娘青春的覺醒和對至愛的追求,均在夢境和幻境中進行,劇作用浪漫主義手法創(chuàng)設了一個超現(xiàn)實、理想化的夢境世界,深化了以“情”抗“理”的主旨,表達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主題。
湯顯祖所寫的“夢”,即是“情”。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中,青年男女所追求的自由之“情”,屢遭“理”的扼殺 ,而對于年輕的男女戀人來說,心中的“情”之火苗一旦點燃,則難斬情根,反而會愈演愈烈。當尋思之意切,尋愛之情濃時,必寄托他境。湯顯祖《牡丹亭》中讓杜麗娘與柳夢梅這對青年男女,依托夢境成就理想,這夢既是理想的折射,更是“情”之極致。
中國古典戲曲中無以復制的經(jīng)典動人人物形象“竇娥”“杜麗娘”是浪漫主義手法出彩運用的結晶。
獨一無二的悲劇形象竇娥是關漢卿浪漫主義才能的神來之筆。竇娥的性格和形象的定型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這恰恰表現(xiàn)在集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的第三折。第三折戲通過層層遞進的三樁誓愿,演繹竇娥人物性格的動態(tài)發(fā)展。假如說血飛白練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冤之真,六月飛雪則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冤之大,而三年亢旱,表明的是抗議的決心之堅。三樁誓愿依次實現(xiàn)的過程,既是竇娥人物形象反抗精神逐步升級的過程,也是以竇娥為代表的人間真理終于戰(zhàn)勝邪惡的過程。關漢卿描寫竇娥的反抗,并不僅僅在于痛斥天地鬼神的境界,同時也提高到感動并支配天地的高度,在竇娥身上化用了萇弘化碧、六月飛霜、東海孝婦等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典故,運用天地共怒、人神共憤的浪漫主義手法,熱情謳歌了竇娥強烈的反抗精神,在全劇高潮中完成了悲劇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關漢卿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用大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設計了超現(xiàn)實的三樁誓愿,顯示正義必勝的強大力量,悲劇氣氛愈濃,人物形象愈突出,塑造出竇娥這一千古奇女子,演繹竇娥的精神境界,所譜寫的光輝女性形象,凝聚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湯顯祖《牡丹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塑造了“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驚夢》)的生動女性形象杜麗娘。當她第一次踏進自家的后花園,即發(fā)出詩意的感慨,“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驚夢》),對封建社會中深閨女子青春的覺醒及苦悶,描繪得十分生動細膩。杜麗娘熱愛大自然、追求愛情自由,長期幽居深閨的杜麗娘青春意識開始覺醒。覺醒后的杜麗娘,只能在擺脫塵世的幻境“夢”里去尋求美好的愛情,通過夢境實現(xiàn)理想。湯顯祖用以虛為實、以幻為真的浪漫主義手法,在亦實亦虛、似幻而真的情節(jié)構思中塑造了“有情人”杜麗娘的理想化形象,在典型環(huán)境中揭示杜麗娘的性格發(fā)展過程和在現(xiàn)實中的反抗精神。
浪漫之筆“游園驚夢”作為杜麗娘覺醒的標志,在劇情上是由現(xiàn)實世界進入理想境界的轉折點,既是將劇情從現(xiàn)實推向浪漫主義高潮的起點,也是杜麗娘生動人物形象定型的重頭戲,這種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讓杜麗娘的形象更加豐富完整。為情而死,為情再生,杜麗娘性格的兩次升華,均在幻境中完成,湯顯祖正是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體現(xiàn)了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和立體豐滿的多重側面。
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有利于表現(xiàn)理想,寄寓作者愛憎,象征美好的愿望。關漢卿《竇娥冤》三樁誓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均不可能實現(xiàn),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種超現(xiàn)實的理想?yún)s是理所當然。郭興良《中國古代文學》指出:“在科學不發(fā)達、不普及的時代,人們往往把自然的變革與社會、人事的變遷聯(lián)系在一起。”[3]126三樁誓愿承載著關漢卿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心愿,是作者給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心理暗示,體現(xiàn)了元代人民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對清明政治的向往之情。
《牡丹亭》是一部充滿生死夢幻奇情異彩的浪漫主義劇作,表現(xiàn)理想是其思想的精髓[3]233。湯顯祖賦予愛以無比巨大的力量,用夢境的形式讓愛情的力量沖破了一切阻力,在劇作家無限美好理想原動力的驅動下,不可能的事情最終取得勝利,這就是理想之所在。為了表現(xiàn)理想,湯顯祖用浪漫主義手法敷衍了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的“夢中情”“人鬼情”和“人間情”,通過陰間自由快活的杜麗娘和人間壓抑苦悶的杜麗娘的鮮明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殘酷,表現(xiàn)了個性解放的美好理想,同時也寄寓了劇作家的美好愿望與愛憎之情,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浪漫主義作品呼吁人們探求人類應該有的理想生活。關漢卿以“人命關天關地”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明確地提出了“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個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問題,有極其強烈的藝術震撼力[4]。浪漫主義作品《竇娥冤》反映了被壓迫者的良好愿望,表達了“人作為人”該有的理想生活。而浪漫主義作為《牡丹亭》藝術上的最大特色,劇本通過離奇的情節(jié)、看似荒誕的故事來表現(xiàn)“情之所必有”的人生理想,湯顯祖說:“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保ā都倪_觀》)湯顯祖用浪漫主義手法表達至情,寄托理想,具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正如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說:“浪漫文人給予感情一個中心、正面的位置……通過我們的感情我們才深入道德的精髓,或就是宇宙的真理?!盵5]
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通過大膽的幻想、奇特的夸張、想象與虛構,創(chuàng)造富于戲劇性的幻境和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氛,使作品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浪漫色彩和藝術魅力。
劇作家所營造的斑斕如夢的幻境,往往體現(xiàn)在其驚人的文采, 浪漫的情調。《牡丹亭》無處不散發(fā)著青春的味道,其語言充滿著靈氣和詩情畫意,宛如一首優(yōu)美動人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令人回味無窮。王冀德贊其詞曰“其才情在淺深、濃淡、雅俗之間, 為獨得三昧”(《曲律》)。杜麗娘《驚夢》中的經(jīng)典唱段“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化用謝靈運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保ā稊M魏太子鄴中集詩序》)湯顯祖善于用詩化的語言表現(xiàn)古典官府小姐,充滿著浪漫主義情調。
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愿望,可以到幻境實現(xiàn)。關漢卿《竇娥冤》“三樁誓愿”的應驗,使得四季錯位、天地改色,幻境“感天動地”藝術效果的創(chuàng)造,產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深化了古老傳說的內涵,也營造了濃厚的悲劇氛圍。《牡丹亭》中,湯顯祖所設置幻化境界,讓杜麗娘為情而死,死而再生,幻化的境界既可營造浪漫主義的氣氛,又擺脫現(xiàn)實的限制,表達至善的理想,可以說,如詩如畫的夢境就是湯顯祖的“有情之天下”。湯顯祖說:“志也者,情也。”(《董解元西廂題辭》)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義雖然寫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但它又必須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才能在藝術上合情合理。
與浪漫主義基調相吻合的,是浪漫主義作品善于運用情境交融的手法,營造熱烈的氣氛。無論是關漢卿所描繪的竇娥超乎常態(tài)的“三樁誓愿”,還是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浪漫奇幻的“游園驚夢”,其激蕩人心的唱詞,至情至真的情感,入情入理的情節(jié),讓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詩情畫意,獲得美感享受。《竇娥冤》《牡丹亭》繼承又超越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傳統(tǒng)技法,創(chuàng)造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竇娥冤》《牡丹亭》作為中國古代戲曲中浪漫主義的典范之作,其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巔峰造極,成就不朽。中國古代戲曲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不但表現(xiàn)了戲劇沖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構成全劇的高潮,深化主題,升華思想,彰顯性格,突出個性,塑造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而且符合審美心理,表現(xiàn)理想,寄寓作者愛憎之情,象征美好的愿望。浪漫主義手法運用瑰麗的語言,奇特的夸張、想象與虛構,創(chuàng)造富于戲劇性的幻境,營造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氛,使作品既有生活氣息,又有浪漫色彩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