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卉
阮樂器歷史悠久,是我國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樂器。有關阮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晉傅玄(217—278)《琵琶賦·序》[1]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P圓柄直……柱有十二,四弦。阮樂器在古代稱“琵琶”“秦琵琶”“漢琵琶”“阮咸”,至宋代開始稱“阮”[2]。隨著漢武帝時期以來對阮的形制方面進行改革,使“阮咸類圓形琵琶”這個樂器融入了人民社會生活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通過阮咸善彈此琴,更加說明了阮樂器深受晉代文人的喜愛,并逐漸發(fā)展成中原阮樂音樂文化。佛教洞窟、古墓壁畫中所繪阮圖,更加說明了從西秦時期至唐宋時期,是阮樂發(fā)展的輝煌時刻。當時的阮樂器已常用于獨奏、宮廷音樂及大型或小型樂隊或舞蹈伴奏之中,成為了我國不可或缺的民族樂器。宋代阮通過五弦改革,阮音樂藝術魅力常被名家詩詞所引用并夸贊,如《鷓鴣天·詠阮》《菩薩蠻·雙韻賦摘阮》,等等。但阮自明清開始,逐步弱化宮廷音樂往民間音樂伴奏發(fā)展,走向衰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老一輩專家的樂器改革下,伴隨著補齊半音品柱[3]、擴大音域、改革共鳴箱等改革措施,使現(xiàn)代的阮按形制和音域分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自成組合樂器。
迄今為止,雖阮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但它的發(fā)展相對于其它中國民族樂器來比較,顯得有些滯后。我國高校其他專業(yè)的單一器樂組合教學程度較高的如“打擊樂組合教學”“笙組合教學”等課程研究發(fā)展,說明器樂專業(yè)教育發(fā)展中,組合教學也逐漸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作為高校阮專業(yè)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角度來研究如何發(fā)展阮組合課程教學研究,把阮組合訓練課程有機融入阮演奏獨奏課程中。以提高學生合奏合作能力為核心,對阮基本功訓練產生促進作用,對學生提出新要求,創(chuàng)新實施新課程新理念。為了適應組合教學這一發(fā)展趨勢,須進一步深化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發(fā)展觀,增加調整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綜上所述,把阮組合教學與阮演奏獨奏教學課程有機整合,體現(xiàn)了在保證學生獨奏教學主體性下,促進學生演奏能力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
本課程借鑒、吸取了其他器樂所長,培養(yǎng)本科學生的合奏重奏能力,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并增長學生舞臺實踐演奏經驗。通過改編、移植或委約阮組合作品來豐富阮樂教材,同時也讓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改變單一教學模式,尋求阮組合訓練及阮獨奏訓練結合的最佳切入點,通過對阮樂歷史、音色物理學原理研究、音色美學研究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學習。最終通過藝術實踐,在展示教學成果的同時,為阮組合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和研究提供價值。
本課程研究主要圍繞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這四件阮系列樂器的阮組合作品,來培養(yǎng)和提升本科阮專業(yè)學生的重奏、合奏演奏能力,并為阮主修及選修學生提供合奏的學習和實踐平臺,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演奏水平和舞臺表演能力。通過阮組合合奏排練,引導學生們演奏出低沉婉轉的大阮、醇厚圓潤的中阮、溫婉恬靜的小阮、清脆明亮的高音阮。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積累,阮系列樂器作品在單一旋律的引導下,中低音聲部各樂器在不脫離主旋律的原則下進行變奏,但整體音響缺少空間感、層次感,阮系列樂器作品雖具有我國民族音樂風格特點,但演奏效果及音樂震撼力較為欠缺。故本課程以阮系列低音聲部樂器大阮與中、高音聲部樂器中阮、小阮、高音阮的音色融合進行重點教學研究,帶領學生進行樂器聲音的物理學研究,通過阮聲音的物理性質教學使學生充分了解響度、音調、音色這三類聲音特點,并用科學數(shù)據與依據來進行教學并解釋聲音的審美[4],從而使學生通過阮系列樂器更好地演奏出不同民族、地域、劇種、曲種、樂種的音樂風格,以實現(xiàn)整個作品的音響圓、深、潤、融。同時鼓勵指導學生移植改編經典合奏重奏作品,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將藝術實踐課程化,并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展示相關教學成果。
本課程在本科學期教學計劃18周中將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來指導阮組合訓練:在使學生了解阮樂器的歷史起源和樂器改革發(fā)展、阮樂器及琴弦的制作工藝、阮樂器音樂審美后,再帶領學生觀看課程相關的音樂會和影視資料,整理相關樂譜并對阮組合合奏譜進行樂曲分析、技術分析、音樂特點分析,再帶領學生排練實踐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本課程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借鑒其他相關理論,確定教學內容及排練作品,制定相應教學研究方案及實施計劃,通過大量聆聽組合作品、聲音的物理學研究、研究中國樂器阮的歷史沿革發(fā)展、阮樂器制作工藝與琴弦制作流程研究,從而進一步認識本課程價值。
2.實施階段。阮組合作品收集與整理,分別在本科一年級至四年級學生的阮演奏教學計劃中增加阮組合教學計劃及學期方案。通過課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合奏能力。根據教學進程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教學計劃,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總結階段。舉辦專場音樂會等藝術實踐活動。
阮組合教學與阮演奏獨奏教學的整合必須要有擴大阮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必須要拓展教學內容,擴大教學范圍以實現(xiàn)教程改革。
阮組合教學成果展示離不開學生的基本功演奏水平及音樂鑒賞能力。因此要從教學計劃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加強基本功訓練和音樂鑒賞演奏能力來切實扭轉不利因素,為阮組合教學提供保障。
“未名生科一號”于2018年6月21日起投入試運行,成為了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校級公共平臺的“實習生”。4個月以來,它已經累計為12個項目35位科研人員提供了計算支持,包括生命科學學院高寧和李寧寧團隊,物理學院歐陽頎、毛有東和李新征團隊,分子醫(yī)學研究所陳雷團隊,北京國際數(shù)學中心鄂維南團隊。試運行期間,系統(tǒng)的平均使用率達到了94.7%。
對每位教師而言,一定要解決學生獨奏和合奏演奏矛盾問題。從教學內容時間設置,為學生合理制定練琴計劃及課后作業(yè)。根據每位學生的獨奏、合奏演奏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及合奏學習的能力。
在高校阮演奏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教學,以及制定長期阮組合演奏課程教學規(guī)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為學生制定長期練琴內容[5]。其中第一部分內容是:基本功性質練習曲。說到阮演奏專業(yè),一切不可分割的技術元素就是基本功。那何為不可分割的技術元素呢?筆者總結出兩點供大家參考:換音和換位。如我們的雙手配合練習,各類指序練習,就是換音。而右手長輪、短輪、換弦就是換位。每首樂曲要彈好,離不開基本功的積累,所以練琴內容的第一條,就是基本功性質練習曲。第二部分練琴內容為24大小調音階練習,阮組合演奏作品、中國器樂組合作品及民族管弦樂作品中中阮大阮分譜的困難片段,和視奏練習。這第二方面的練習內容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工作能力,為了滿足同學們勝任社會工作的要求。最后一部分練琴內容就是阮組合演奏課程的樂曲及技術難點和困難片段。通常同學們在課下只練習最后一部分作業(yè)來應對考試,而忽視了第一方面的基本功性質練習曲及第二方面的音階樂隊困難片段和視奏練習,因此導致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進度緩慢、演奏水平得不到提升。
實行阮組合演奏課程的教學評價多樣化,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在藝術實踐中獲得的成就感,并為演奏程度各不相同的學生群體重新樹立演奏信心,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演奏的閃光點,發(fā)掘學習潛能。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單憑學生期中、期末演奏的考試曲目來進行評價,要注重多樣化的視角。如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練琴積極刻苦,善于改編、編配作品。若因心理等原因導致考試演奏發(fā)揮失常,那么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要善于發(fā)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在根據學生不同的優(yōu)點去有針對性的分層次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大量改編、編配不同地域及樂種的作品并同步進行藝術實踐檢驗演奏成果。發(fā)掘不同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演奏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其次在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應多方面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注意教學反思。在每場藝術實踐和考試后開展的課堂總結交流會中增加學生與老師的雙向評價,隨時優(yōu)化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引路人。在阮組合演奏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尤為重要。音樂是充滿生命與靈性的,每一首阮組合作品的精彩演繹,離不開演奏者對作品技術、藝術的完美呈現(xiàn)。在阮組合演奏課程如涉及樂器與琴弦制作工藝、聲音的物理學研究等授課內容,為使學生可以深諳相關理論與方法,在教學中避免使學生感到枯燥,這時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就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課程實際情況設置課堂教學,如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為現(xiàn)階段的中國彈撥樂琴弦分類研究以及中國彈撥樂器古箏、古琴、揚琴、琵琶、三弦、中阮琴弦的現(xiàn)階段研究成果[6]。那么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琴廠的琴弦制作過程,以及使學生參與到琴弦材質的選材等制作環(huán)節(jié)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觀摩琴弦的具體制作流程為日后的琴弦物理測量課程打好基礎,使學生興趣高漲、激發(fā)熱情與潛能,成為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阮音樂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在漫長的音樂文化交流中,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中華音樂的血脈之源。高校學生生長在不同的地域,人文風俗習慣各異。在課程內容中可根據生源所在地的不同民族、地域、劇種、曲種、樂種的音樂風格作品來進行教學。如華東、華北、東北、華南、西南等地區(qū)共九十三種曲藝:蘇州彈詞、蘭州鼓子、南音等;又如在華東、華北、東北、華南、西南等地區(qū)共七十一種戲曲:京劇、越劇、豫劇等。更有二十一個民間合奏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海南音樂等。當代大學生既要學習傳統(tǒng)音樂中的韻、神、意,更要深化傳統(tǒng)音樂的藝術理念。充分挖掘高校當?shù)氐囊魳焚Y源,通過結合高校本地的音樂文化環(huán)境,更貼切實際音樂生活,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美學,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弘揚傳統(tǒng)音樂文化。
阮組合演奏課程是在保留阮組合獨奏音樂的基礎上對阮樂器聽覺感受的一種填充與升華。其組合音樂既保留高音阮、小阮高音區(qū)顆粒性,穿透性演奏特點;又加之中阮、大阮中的低、中音區(qū)各類濃郁渾厚的滑音技法與揉弦類技法結合演奏優(yōu)勢,使之阮組合音樂更便于演奏、普及、推廣。阮組合樂器課程中對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音色融合性的指導,可培養(yǎng)阮專業(yè)學生用阮組合樂器中的任意樂器與其他中國器樂相互重奏、伴奏、合奏。在民族管弦樂團或器樂組合中的高音阮、小阮的演奏,既能發(fā)揮其獨特和諧的音色,又能擴展阮藝術與中國器樂組合或與民族管弦樂樂隊結合的新音色領域與新演奏形式。阮組合樂器憑借其獨特的古韻,更加發(fā)揮了音色凝聚作用及音樂表現(xiàn)力。
阮組合課程教學中的阮組合音樂既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也是世界音樂文化。阮組合音樂文化不僅僅只在本國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應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今后,筆者會不斷指導學生嘗試高音阮、小阮與西洋管弦樂團的合作;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與世界民族器樂的重奏;中阮、大阮與現(xiàn)代爵士音樂的融合,等等。通過與世界民族器樂的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使阮組合演奏形式多樣化、演奏技術高超化、作品內容豐富化,從而提高阮組合音樂文化在世界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隨著阮組合課程中的阮組合作品的積累與相關藝術實踐的深入,可供阮專業(yè)學生作為學習參考,最終通過藝術實踐平臺展示實現(xiàn)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阮組合演奏課程是對高校阮專業(yè)大學生演奏能力進行提升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阮組合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短板與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一方面教師采取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合奏能力和演奏水平,另一方面與阮演奏課程內容相互銜接形成合力,在課程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探索和實踐,以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為目的,培養(yǎng)出高素質藝術人才,為弘揚中國民族音樂,向世界傳播阮樂文化做出貢獻。
注釋:
[1]唐中六.中國樂舞詩選樂器卷[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185—186.
[2]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百科全書》編.音樂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1038.
[3]高天康.音樂知識詞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352.
[4]李自君.琴弦及其音色的材料物理學原理[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140—141.
[5]王振先.三弦演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31.
[6]張 娜.琴弦制作的規(guī)程與工藝探討[J].樂器,2020(0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