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冀皮影戲的民俗審美文化

2022-12-31 09:56
關鍵詞:冀南影戲冀東

宋 薇

(河北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燕趙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皮影戲作為民間藝術,是民眾生活的反映,是民俗文化的精華,更是集文學、音樂、美術、表演等多種文學形式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皮影戲不僅見證著民風民俗的延續(xù)與繁榮,同時作為民風民俗的文化載體,也演繹著豐沛多彩的民間文化樣態(tài)。冀文化孕育了內涵深厚的民間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和藝術傳統(tǒng)。在燕趙大地上成長起來的皮影戲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創(chuàng)造世代承傳、生生不息,在滿足區(qū)域民間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凝練出寶貴的民間文化精神。

冀皮影戲分為三支:一支以唐山皮影戲(也稱灤州皮影或樂亭皮影)為代表的冀東皮影戲;一支以河間皮影戲為代表的冀中皮影戲;一支以邯鄲多個縣區(qū)和邢臺部分縣區(qū)皮影戲為代表的冀南皮影戲。三支皮影戲有諸多相似的地方,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迥異的文化傳統(tǒng),其歷史淵源、風味格調和民間信仰等各有所異。

千百年來,皮影戲一直在中國民間流傳、發(fā)展、繁榮且經久不衰,究其原因,是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它發(fā)源于民間,為民間所有,為民間所樂。正如影戲研究專家康保成所言:“影戲是一種活性化的、生活化的藝術”[1]15。這句話道出了影戲的根本特質,即影戲就是民間生活的藝術寫照。

一、冀東皮影戲中的民俗審美文化

冀東皮影戲是北方影戲的典型代表,以冀東(唐山、秦皇島)為中心,輻射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因發(fā)源于冀東地區(qū)的灤州,故被稱為“灤州皮影”,又因其興盛于樂亭,又常被稱為“樂亭皮影”。

冀東皮影是南影北漸的產物。宋金較量以宋敗金勝暫時畫上句號,金兵入侵擄影戲藝人到北方,隨之而來的是金亡元興,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彼時,灤河流域的冀東地區(qū)就成了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中心地帶,南方的皮影藝人融合當地的風俗人情將皮影藝術加以糅合、發(fā)展和完善,成為冀東皮影藝術的雛形。

活躍在冀東一帶的皮影戲,盡管在不同時期稱謂各不相同,但“就其唱腔音樂、劇本影卷、美術造型、伴奏樂器、表演形式、演出習俗等諸多方面來看,可以說都是相同的”[2]4。無論是“唐山影”“灤州影”,還是“老奤兒影”“樂亭影”,在南影北漸的時代背景下,江南文化與北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獨具藝術魅力和地方審美情趣的冀東皮影。

(一)冀東方言成就影戲唱腔

冀東地區(qū)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深邃悠久的人文歷史形成了頗具魅力的冀東方言文化。冀東方言既有京腔的韻味,又有東北的格調,亦有江南的味道,這或許跟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北移和南北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有關,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冀東語言別具一格,而影戲“具有特異之風味,一為詞句之組織,一為所唱之聲音”[1]15。

眾所周知,影戲是在古代戲曲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獨立藝術門類,是一門集說唱、表演、音樂、舞蹈等于一體的藝術。戲曲與說唱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說唱文學又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正如康保成先生所說:“影戲唱腔有專腔和通腔之分,但基本傾向都是受當地方言和地方戲曲唱腔的影響,向戲曲唱腔靠攏?!盵1]7影戲中的唱、念、做、打,“唱”是靈魂和主導,其情節(jié)進展主要靠賓白和唱腔來推動,賓白使用當地語言,唱腔則與地方戲曲緊密結合。

冀東影戲憑借獨特的方言文化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聲腔體系,濃郁的方言與獨特的唱腔完美結合,自成一格,演奏出婉轉動聽且富含鄉(xiāng)土氣息的冀東皮影。冀東皮影在表演過程中,除了使用方言外,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演員用手指掐捏著喉頭部位進行演唱,俗稱“掐嗓唱法”。

正是由于地區(qū)方言的不同,冀東影戲的發(fā)展脈絡也呈現出三種不同路徑。一路以昌黎、灤縣、樂亭為中心,以樂亭口音為標準,唱腔優(yōu)雅含蓄;一路以豐潤、玉田、遵化為代表,以唐山方言為正宗,唱腔“快馬輕刀”[2]47;一路以撫寧、盧龍、遷安、青龍為代表,采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深受人們喜愛。如此,冀東影戲因方言的差異形成了三種影戲風格,各有千秋、各得其所。冀東影戲在方言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唱腔,既吸收融匯了地方民歌,又兼收并蓄了民間俚曲,同時借鑒吸收了京劇、梆子和昆曲這些非本地戲曲的音樂,從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唱腔,使得冀東皮影成為自然流暢、頗具魅力的審美藝術。

(二)融民間雕刻、繪畫于一體

冀東皮影將傳統(tǒng)的民間雕刻、繪畫及色彩等藝術融于一體,經過近千年的發(fā)展與歷代民間藝人的積累和提煉,形成了具有獨特民間藝術的造型和風貌。集中展現著冀東地區(qū)的民間生活業(yè)態(tài),也反映著當地豐富活躍的民間藝術文化。

首先,冀東皮影是民間雕刻藝術的審美反映。冀東皮影多以驢皮制作,影人“造型優(yōu)美,雕鏤精細,色彩艷麗,外簡內繁”[3]122。民間藝術家們用其非凡的雕刻技藝,塑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影人,形神兼?zhèn)?頗具美感。夸張的人物形象、華麗的服飾紋理以及豐富的色彩搭配,既彰顯出影戲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又富有觀賞性和裝飾性,充分體現出民間雕刻藝術的精湛。

其次,冀東皮影是民間繪畫藝術的審美反映。繪畫是雕刻的基礎,也是造型藝術,通過樸素無華的表現手法和獨特的造型觀念,描繪出不同的器物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通過陰雕陽鏤的藝術形態(tài)讓影戲中的人物形象以靜態(tài)的畫面來表述動態(tài)的場景,從而讓影戲呈現出一幅美的畫卷,有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或如呢喃細語娓娓道來。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和美的藝術享受。

再次,冀東皮影是民間色彩藝術的審美反映。從一定意義上講,皮影藝術也是色彩藝術,通過對色彩的把握和運用,使不同的色彩符號傳達出不同的審美藝術。沈珉在《中華圖像文化史·皮影卷》中提道:“在戲劇中,顏色都具有一定的符號意義:一者表示角色的社會地位,二者表示角色的性格,三者表示方位,四者表示角色的特征,五者表示風俗?!盵4]107在冀東影戲中,色彩是造型形式美的具體體現。例如,穿紅色衣服一般表示年輕女子,穿綠色衣服一般表示青年男子,穿深綠與黑色衣服一般用來表示老者。將民間色彩藝術應用于皮影戲中,從而傳遞出明顯的地方文化特色,這也正是冀東皮影的獨特和奧妙之處。

(三)民眾信仰是滋養(yǎng)影戲的豐厚土壤

從影戲最初產生的根源上來看,影戲一開始就深深打上了“宗教信仰”的烙印。不論是“弄影還魂術”,還是佛教的“以影說法”,都表明影戲帶有濃厚的宗教信仰色彩。正如李躍忠所說:“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是影戲生存發(fā)展的土壤。”[5]4民間的習俗活動、民眾的宗教信仰以及傳統(tǒng)的祭神祀祖等,這些活動和儀式是影戲賴以生存的良好土壤環(huán)境。影戲雖為民間娛樂之一種,卻“特無端不能演映耳”[6]467。

在冀東地區(qū),影戲的演出不能隨心所欲,而是需要有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多是滿足廣大民眾的民間信仰活動。不同的習俗活動,所上演的影戲主題內容也不盡相同,在冀東地區(qū)流行的影戲劇目其主要內容是警世勸善、酬神賜福和人生禮儀(婚喪嫁娶、壽誕)等方面的影戲。

第一,警世勸善。宋代以后,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古都,京畿重地,歷代統(tǒng)治者都希望京畿周邊保持繁榮安穩(wěn),以維護其統(tǒng)治。而冀東地區(qū)作為京畿屏障,統(tǒng)治者自然要保證該地長久的和平穩(wěn)定。因此,冀東影戲的影卷內容大都是勸人向善、警世醒人的寓言故事,注重宣揚教化。

佟晶心在《中國影戲考》中記述:“惟黃先生素崇佛教,每見社會人心不古,奸詐邪淫,五倫反復,思挽救之,始有影戲之作?!盵7]據1937年的《灤縣志》記載,冀東影戲有部影卷為《盼兒樓》,講的是周昭王聽信讒言,夫妻父子離散的故事,以此來教育民眾,不要聽信讒言。又如,抗日期間李大釗先生在家鄉(xiāng)樂亭編寫了時事影卷《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借此號召、宣揚民眾積極參加抗日。借助民間歷史故事或宗教故事來驚醒世人,教化民眾,宣揚善良、正義,這正是冀東皮影獨有的藝術審美方式。

第二,酬神賜福。在冀東地區(qū),影戲演出是為了酬神,而酬神的目的就是希望“神”能夠賜予民眾福祉。影戲的功能是“娛人”,而影戲的目的則是“娛神”。趙建新指出:“娛神往往是其(中國古代戲曲)重要的方面,戲曲往往被視作可以‘通神明’的途徑和手段之一,被廣泛地運用于酬神還愿和祈神賜福的祭祀活動?!盵8]35可見,影戲更多的是民眾希望通過“娛神”“酬神”的形式來達到“賜?!钡哪康?。

冀東“愿影”習俗講究繁多,一般要唱三天,第一天“安神”,搭席棚叫做“神棚”,第二天為“正日子”,演出內容多為“天官賜福”“五子奪魁”“壽比南山”等戲,第三天是“送神”,白天不唱戲,晚上唱完正本戲,再加演一個“了愿”小段,舊時還有“還愿還愿,還了不欠”的說法,唱完戲,剩下的東西都要分吃干凈。直到今天,冀東地區(qū)有些地方依舊保留著這種最樸實的民間習俗,在特定的時期或因特定的事情,通過影戲表演來完成消災驅邪、祈福增財的心愿。

第三,人生禮儀(婚喪嫁娶、生辰壽誕等)。冀東影戲內容豐富多彩,皮影制作精美絕倫,影人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獨具韻味,唱詞道白雅俗共賞。在什么樣的場合便要求有什么樣的影戲與之應景。喜慶時要唱喜戲,宣揚熱烈的喜慶氛圍,寓意吉祥、如意。例如,結婚時要唱《劉備招親》《龍鳳呈祥》等,添小孩了要唱《麒麟送子》,過壽誕要唱《八仙慶壽》《彭祖求壽》等。祭祀或喪葬時要唱哀戲,以彰顯緬懷、沉重的心情。

冀東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使得冀東影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催生出大量的民俗事象,而民眾信仰異彩紛呈又進一步豐富了影戲的題材和表現方式,可謂相得益彰。

(四)文風禮俗是影卷題材的資源寶庫

冀東地區(qū)自古便有讀書尚文之風,文化交流頻繁發(fā)達、兼收并蓄,這成為冀東影戲崛起和繁盛的重要原因,且作為京畿輔地,帝王將相、王公貴胄、文人雅士等層出不窮,這在客觀上為冀東影戲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文化昌盛成為冀東皮影藝術飛揚的翅膀。

首先,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冀東地區(qū)不論是凝固了的人文景觀,還是流動著的人文景觀,都可以穿越時空,熠熠生輝。春秋時齊桓公“蟻穴掘泉”“老馬識途”出自這里;秦始皇東臨神岳,留有《碣石門辭》;漢武大帝祀神求仙北至碣石,留有“漢武臺”;曹操東征碣石留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成為千古絕唱。可以說,歷代帝王將相都曾在冀東大地上留有足跡,這便使得冀東影戲從根本上擁有磅礴大氣的文化底蘊。因此,冀東影戲的影卷文風辭藻頗具古韻遺風,文風藝術獨具審美。

其次,關學東來,灤州復振?!瓣P學”是儒學的重要學派,由宋人張載所創(chuàng)。元朝初年,張載的五世孫張覺,被封在京東灤州(即冀東地區(qū)),使關中之學在這里復振。儒學是修齊治平的理論根本,也是尊禮重義的行為典范。張覺到灤州后,興建儒學書院,傳播儒家學說,為冀東地區(qū)的儒學發(fā)展注入一股暖流,從而推動了儒家禮儀在冀東地區(qū)的興盛。而關學落根灤州,也成為是冀東地區(qū)文化的一個亮點,形成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正是在這樣的禮儀熏陶中,冀東影戲不乏許多尊師重道的劇目,且在創(chuàng)作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尊師重道的藝術風尚。

再次,崇尚節(jié)義,以和為貴。冀東影卷,多是宣揚忠孝節(jié)義和善惡報應,這和冀東地區(qū)的民風是密切相關的。據1937年《灤縣志》記載:“昌灤樂人崇尚節(jié)義,代代相因,蔚然成風?!盵9]冀東地區(qū)因其為伯夷叔齊故里,慷慨悲歌猶存燕趙遺風,堪稱樸茂禮讓之民。這一帶仁人志士、墨客騷人、英雄俠士迭出不窮。從古至今,但凡家境稍微充足一點的人家,都會想方設法供子女讀書。讀書明理崇尚節(jié)義,對人講求以和為貴,于已講求以善為本。因此,在《楊家將》《隋唐演義》《劉瑞蓮救駕》等劇目中,總能體現出崇尚節(jié)義、俠肝義膽的正義之風。

二、冀中皮影戲中的民俗審美文化

冀中地區(qū)處于華北平原腹地,這里遍布著早期人類的遺址,與中國西部接壤,與北京西城相連,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燦爛的文明使這一地區(qū)孕育出了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相傳,冀中皮影戲是北京西城皮影戲的前身,是在明代由甘肅、陜西遷民帶入華北平原,民間藝人稱之為“蘭州影”。傳入冀中地區(qū)后,與當地風俗民情相互融合發(fā)展,形成既帶有中國西部影戲的風味,又具有本地獨特魅力的冀中皮影戲。

冀中皮影戲是中國西部皮影戲在華北平原的流傳,主要流行于保定、滄州、廊坊、石家莊一帶,歷史上以滄州河間皮影最為著名,是冀中皮影戲的典型代表。目前來看,冀中皮影戲在保定、廊坊等地已難覓其蹤影,唯有河間皮影還保留著這份相對完整的民間藝術體系。

冀中皮影戲體現著中國西部皮影造型的特征,與北京西城皮影戲同宗同脈。皮影影人雕刻美輪美奐,造型雋秀逼真,在保留西部皮影風格的基礎上又融入本地區(qū)民間文化,形成了粗獷中有精細、繁復中有簡明的藝術特色。影人既是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在演出時又可作為道具使用。

冀中影戲根據影卷的不同分為兩個支系,即東支和西支。東支自清道光前傳入,繼承了陜西影戲的東路風格,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有《拿蜘蛛》《五鼠鬧東京》等;西支自明永樂年間傳入,繼承了陜西影戲的西路風格,演出劇目有全本《四大名山》《白蛇傳》等。雖然分為兩支,但從其唱腔、表演技巧、樂器配備以及影人造型等方面來看,卻并無明顯差異,主要區(qū)別在于其所演傳統(tǒng)劇目不同。

魏力群指出:“任何藝術的發(fā)展,總是有著藝術之間相互影響、借鑒、融合的規(guī)律。”[2]83相對于冀中影戲而言亦是如此。據考證,以河間為代表的冀中皮影在影卷、影人造型、唱腔以及演出形式等方面保留著獨特的地方鄉(xiāng)土風格,其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韻味純正,兼收并蓄的民間藝術風格鮮明,獨具欣賞力,與冀東影戲、冀南影戲有著明顯的差異。

(一)忠肝義膽、慷慨豪放的影戲主題

冀中地區(qū)作為古幽燕腹地,民風樸實豪放,歷來多慷慨悲歌之士,無論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刺客荊軻,還是“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的義士張飛,都彰顯出這里忠肝義膽、俠氣豪爽的忠義之風?!段迨篝[東京》《小五義》《三義士》《大八義》等劇目都是冀中地區(qū)民風的寫照,是冀中影戲的代表。

冀中地區(qū)在清代曾是京畿重地,培育了深厚的直隸文化,為冀中影戲的發(fā)展奠定了豐厚的文化基礎。近代以來,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冀中地區(qū)作為紅色革命圣地,孕育了較為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因。紅色文化為冀中影戲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膾炙人口且頗受民眾喜愛的影戲劇目,如《齊心殺敵》《血淚仇》《送夫從軍》《送子參軍》《新花木蘭》《搶糧》等新劇目。

(二)民間技藝塑造了冀中影戲的表演風格

皮影戲作為集雕繪、剪紙、音樂、舞蹈、表演等于一體的藝術,其發(fā)展必然與當地民間技藝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冀中地區(qū)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民間文藝形式多樣且興盛。冀中影戲正是在這樣的沃土中繁榮發(fā)展,自成一格。

首先,剪紙藝術融入影人造型。剪紙是人們通過勞動和生活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冀中地區(qū)的剪紙藝術造型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在冀中民間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冀中地區(qū)的剪紙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民間流傳、發(fā)展、繁榮,且對冀中皮影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知道,最早的影人是將素紙糊厚雕刻,后來才發(fā)展成羊皮、牛皮、馬皮、驢皮的。如今皮影戲的彩簾子(即布景),如山石、樹木、宮殿、樓宇等圖樣,多是從剪紙而來。剪紙因各地風格不同,其皮影雕刻也各有特色。主要表現在人物造型、切末的形態(tài)各有差異,有的細膩,有的粗放,有的重在寫真,有的重在傳神。冀中地區(qū)的剪紙題材豐富,風格古樸大方、純真完美、妙趣橫生。因而,冀中皮影的影人造型整體呈現出線條優(yōu)美、勢韻兼?zhèn)洹⑻搶嵪嗌?、繁簡相宜的藝術輪廓,渾厚之中見灑脫,細膩之中見豪放,不僅細致逼真,而且粗放傳神,體現出冀中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和構思以及絕佳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其次,民歌俚曲演化影戲唱腔。冀中皮影戲的唱腔受到陜甘地區(qū)的秦腔、梆子腔和山西的碗碗腔等腔調的影響,但也保留了本地區(qū)特有的說唱藝術。同時,將本地民歌俚曲加以變形演化,并與當地方言緊密結合,形成獨特的唱腔,被稱為“老虎調”,其風格粗獷、奔放、樸實,有“大悲調”“小悲調”“平安調”等。影卷保留著豐富的口傳劇目,主要靠口授心記,民間亦有少量出版。其代表劇目有《拿蜘蛛》《混元盒》《五鼠鬧東京》《繡花燈》《絲鸞帶》《大妖書》《小妖書》《劉仁掃北》《定唐傳》《白雁捎書》《金藤玉箸》《蝴蝶杯》等。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是板胡、二胡、笙、笛等;武場是板鼓、陰陽板、鑼、镲等。冀中影戲的表演風格詼諧幽默,語言簡潔明快且具本土氣息,繁簡相宜,有動有靜,鼓樂伴唱、動、畫諧調一致,形成了風格迥異的皮影藝術,頗受民眾喜愛。

再次,雜技藝術豐富影戲舞臺。眾所周知,皮影藝術中有一定的雜技藝術融入其中。冀中地區(qū)(尤其是吳橋)練雜技有古老的傳統(tǒng)風俗,影戲的繁盛為藝人提供了活動舞臺,同時也為雜技藝術提供了表演場所。據《吳橋縣志》載,吳橋還有逢年過節(jié)“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戲,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傳統(tǒng)風俗和冬春兩間,紅白喜事,喜慶豐收時,百姓們涌上街頭,或頭戴猛獸面具,或身著七色彩衣,競技獻藝,通宵達旦的風俗”[10]。在冀中地區(qū),人們在慶祝或舉行重大儀式活動中,都以皮影戲或雜技戲(馬戲)的形式進行,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雜技)最盛,并出現了獅子舞。皮影與雜技相互交織上映,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冀中地區(qū)(吳橋)的傳統(tǒng)風格。此外,冀中地區(qū)的民間印染(民畫)、地方戲曲(音樂會、絲弦、墜子戲、秧歌、小唱)等民間藝術也為冀中影戲注入了濃厚的生活藝術氣息。

(三)崇佛重道的“愿影”習俗

《宗教與藝術》一書指出:“宗教始終是藝術的泉源,而崇拜藝術則是一切藝術之母?!盵11]87影戲作為多種藝術的集合體無一例外地與民間信仰產生緊密的聯系,而信仰民俗大多帶著民眾的崇拜心理。張紫晨說:“信仰民俗與崇拜密切聯系著,原始階段的人類信仰很廣,他們信仰各種天神,信仰圖騰,信仰山川日月風雨雷電,信仰各種精靈鬼魂。后世信仰佛教、道教等也都屬信仰民俗?!盵12]123冀中影戲的生存、發(fā)展自然與該地區(qū)的民俗信仰有著直接的關系。

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滲透,對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影戲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佟晶心認為:“影戲深受‘寶卷’的影響,并解釋北方‘影卷’之‘卷’為‘寶卷’之意?!盵13]1-2唱影戲最早被稱作“宣卷”,也叫“宣經”,就是宣講卷中的經文。

冀中影戲從請戲目的、演出形式和影人造型來看,都帶有濃濃的佛教意味。與此同時,冀中地區(qū)廟宇林立、庵寺繁多,各種各樣的佛教儀式和慶典活動促進了冀中影戲的發(fā)展、繁榮。在冀中地區(qū)流傳著民謠說:“影戲本是圣佛留,未從開演燈打頭,大鑼好似開山斧,劈開三教共九流?!睆募街杏皯蛴熬碇?如《大妖書》《小妖書》)可以看出,佛教對冀中影戲的影響,從根本上說,這與冀中地區(qū)的民眾崇信佛文化是分不開的。

從漢武帝自帷帳上看到李夫人影像的“弄影術”就可看出,影戲從起源上就帶有一種神秘的“道教”色彩,道教作為一種本土的宗教,對中國文化、文學藝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冀中影戲多有“神戲”,如《混元盒》《三官賜?!贰毒判谦I瑞》《八仙上壽》等。由此可以看出,“道”文化在冀中地區(qū)的民間影響非常廣泛。

創(chuàng)作影戲的本源是“玩”,就是供人們開心娛樂,故民間有諺語:“燈戲從來太虛幻,杖影幢幢盡妖仙。不必認真求實據,聊借俚語解人煩?!奔街衅び耙琅f保持著傳統(tǒng)的演出習俗,每到秋后,以唱皮影戲作為鄉(xiāng)民的娛樂形式,并開展一系列祈福、酬神活動,以此來祈求“菩薩”或“神”的庇佑,消災去難,實現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景,這也是冀中影戲能夠蓬勃發(fā)展的根本所在。

(四)節(jié)日風俗對影戲表演的雙重影響

在農耕文化里,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在“萬物有靈”的思想支配下,常常祈求風調雨順,讓農作物免受自然侵害,獲得豐收。在這種樸素的愿望下,民眾常會在適當的時節(jié)通過民俗祈福的形式,開展一系列的農業(yè)豐產祭祀活動,如在干旱季節(jié)求雨,在洪澇災害時祈晴,在蟲害頻發(fā)時驅蝗等。冀中地處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擁有燦爛的農業(yè)文化,這成為冀中影戲蓬勃發(fā)展的基礎。同時,節(jié)日對冀中影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節(jié)日具有文化娛樂、商品貿易、宣泄積郁、聯絡親情等功能,這使得“任何節(jié)日都有相應的民俗活動”[5]32。影戲作為民間藝術也積極活躍于各種節(jié)慶活動中,并成為民俗活動中舉足輕重的一項。

除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冀中地區(qū)還形成了眾多有特殊意義值得紀念的節(jié)日,如辛安莊音樂會、正定古城廟會、剪紙藝術節(jié)等,這些民間活動為冀中影戲提供了民間素材。正如鄭傳寅所說:“節(jié)日為戲曲演出集結大批觀眾提供了條件,節(jié)日民俗環(huán)境又反過來制約著戲曲藝術生產,鑄成戲曲獨特的藝術面貌。”[14]88-95

三、冀南皮影戲中的民俗審美文化

冀南影戲與河南影戲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具體發(fā)源時間已難以考證。據冀南地區(qū)一些民間老藝人相傳,宋金交戰(zhàn),金擄宋徽、欽二帝及大量民眾,其中不乏能工巧匠、雜技藝人等。在被押解路上有部分藝人半路逃跑,其中一部分在冀南一帶安家定居,為謀生而重操舊業(yè),遂將皮影藝術逐漸傳開。張冬菜在《中國影戲的演出形態(tài)》一書中寫道:“邯鄲皮影是宋、金時期,由河南汴京(今開封)傳入邯鄲的。金滅北宋,從汴京擄搶大批諸色伎藝人等隨軍北遷,部分皮影藝人由河南流入河北邯鄲,將皮影傳入。”[15]134可見,冀南影戲確是宋代中原皮影戲的嫡脈流傳。

冀南影戲歷史源遠流長,主要分布于河北邯鄲市的各縣區(qū)中以及邢臺部分地區(qū),肥鄉(xiāng)、成安、磁縣是冀南皮影的主要發(fā)祥地,后在邯鄲各縣、邢臺地區(qū)等流傳開來。冀南影戲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對白口語化,通俗易懂,以板胡、二胡、悶笛等樂器伴奏,具有鮮明的冀南特色。冀南地區(qū)的人們對皮影戲的叫法也不盡相同,主要有“牛皮影”“皮子戲”“戳皮戲”“獨眼戲”等。

(一)名勝古跡、歷史故事為影戲主題

冀南影戲更多地保持著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面貌,與冀東影戲、冀中影戲以及陜西影戲相比較,在造型、劇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且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冀南地區(qū)處于晉冀魯豫四省交匯之要沖,地理位置優(yōu)越,民風古樸淳厚,歷史豐富多彩,方言俚語獨具地方特色。冀南地區(qū)深厚的文化積淀不僅給后人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也凝聚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如“邯鄲學步”“胡服騎射”“負荊請罪”“竊符救趙”“背水一戰(zhàn)”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為冀南影戲創(chuàng)作奠定了豐厚的文化基礎,創(chuàng)作出了濃郁的、富含地方色彩的劇本,如《將相和》《負荊請罪》等。

冀南地區(qū)獨特的風土民情和人文、歷史景觀為冀南影戲提供了獨特的發(fā)展素材,冀南皮影戲的傳統(tǒng)劇目多為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分為“神仙戲”“洞府戲”“凡人戲”等。神仙戲如《封神演義》《八仙過?!返?洞府戲如《西游記》;凡人戲如宋朝戲、三國戲等。

(二)民間藝術對造型和唱腔的塑造

早在宋代,皮影戲就有“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美譽。一個小小的舞臺,將人間的喜怒哀怨、悲歡離合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著迷、令人神往。冀南影戲在演進中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發(fā)生碰撞、融匯、貫合,從而形成獨具地方藝術魅力的劇種。

首先,雕、繪結合的藝術風格。冀南皮影戲造型古樸、雕繪結合,造型體制簡練,體現著中原影戲的早期風貌。冀南影戲的影人采用牛皮刻制,造型豪放粗獷,許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繪,恰恰是這種雕、繪結合的處理手法才構成了冀南皮影的特色風貌,從中也可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繪革”的遺風。冀南皮影造型簡樸、形體略大,影人最顯著的特點是文人和旦角只配一只胳膊,而武將配置兩只胳膊;騎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動的,下半身則是與馬刻繪在一起的一個整體。影人臉譜酷似真人剪影,設色古樸,形象既寫實,又概括,且投影效果好。

其次,口授心傳、幽默風趣的唱辭曲調。雖然冀南影戲劇目繁多,卻沒有文本,皆憑口傳心授。其對白幽默風趣,呈口語化,表演通俗易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戲唱腔和曲調根據地域不盡相同,磁縣、成安皮影唱懷調,肥鄉(xiāng)皮影唱南調(老豫劇)和懷調,館陶皮影唱大平調,魏縣皮影唱四股弦等。冀南皮影戲分布廣泛,各地唱腔與表演稍有差異,傳承門派較多。此外,全國稀有劇種“武安落子”作為冀南的民間曲調,語言明快,說唱交織,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表演風格幽默風趣,且歌且舞?!奥渥拥乃夭拇蠖鄟碜詢号椤⒓彝ガ嵤?故有‘小戲’之稱。”[16]121

再次,“情隨心動,意從影出”的操作藝術。皮影戲看起來比較簡單,但要表演起來卻真不是一件易事。藝人通過操作三根小棍,將動、靜、行、止、喜、怒、哀、樂表現得酣暢淋漓,支撐起影戲的全部乾坤,這需要非凡的操作功夫。因而,在影戲行里有“皮影戲好學,三根棍難戳”[17]17的說法?!扒殡S心動,意從影出”是影戲操作藝術的真實寫照,皮影操縱是皮影人物感情的重要表現手段,由于皮影造型人物的表情都是固定的,若要表現劇情中的喜怒哀樂,就需要操縱藝人要帶著劇中人物的情感進行操縱,即所謂“以情入戲”,這樣才能使皮影成為有靈魂的藝術。冀南皮影在表演風格和演出形式上非常有氣勢,不同的戲種其操作技藝也各不相同。譬如,操作武戲時,重點突出“兩軍交鋒、戰(zhàn)馬交叉、前沖后轉、鞭打斧砍”的場面,令觀眾目不暇接、拍案叫絕;文戲表演則以穩(wěn)重、細膩為要;演猴戲,突出其輾轉騰挪、機敏過人的特點;詼諧戲的表演,要突出幽默性和趣味性,使觀眾感到憨態(tài)可掬、妙趣橫生。

此外,冀南地區(qū)的民間燈會、藍印花布、木板年畫等傳統(tǒng)技藝都十分精湛,這些民間文化傳統(tǒng)塑造了冀南影戲原生態(tài)的表演形式和拙樸的表演風格。

(三)民間祭祀、酬神與影戲的密切關聯

冀南影戲的發(fā)展、繁盛與宗教、民間祭祀、還愿等民眾信仰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地城鄉(xiāng)民間廟宇林立,敬神成習,每月初一、十五中老年婦女就會去上香拜佛。這是民俗意識和審美意識在傳統(tǒng)民間戲曲中的凝聚與傳承。冀南民眾信奉佛、道文化,而冀南影戲能夠久盛不衰,其關鍵是良好的發(fā)展土壤——廟會??梢哉f,冀南皮影的發(fā)展與民間廟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圍繞廟會,開展一系列活動,屆時都要請戲班去演戲。廟會時一般唱“神戲”,也稱“圣戲”。不同的廟會演劇活動對劇目要求也不一樣,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廟會戲”。

影戲在廟會中的演出主要是為了“酬神”,希望通過“戲”的方式來使“神靈”高興,從而讓自己得到庇佑,消災除難。即使在現代,冀南地區(qū)的民間依然通過這種方式來為自己祈福,雖然大多民眾并不完全相信神靈會庇護,但“在‘信則有之’的心理驅使下,眾人依然會虔誠地去朝拜諸神,并獻上他們喜愛的‘戲’”[1]294。

一般來講,冀南皮影戲請戲的習俗分為三類:一是廟會,二是農業(yè)祭儀,三是參加人生禮儀(如婚喪嫁娶、壽慶等,被稱為“愿戲”)。冀南皮影還有著傳統(tǒng)的供奉習俗,在演出前,他們總要先點燃香燭,祭拜觀音菩薩、關公、孫悟空諸神影人。民間的信仰觀念一直伴隨著冀南影戲發(fā)展的始終,這也充分體現了它與民間信仰的密切關系。

四、結 語

冀皮影戲在悠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汲取了燕趙大地的民風民俗等文化營養(yǎng),形成了冀影戲以民間故事、傳說、英雄人物等為題材的影戲主題,借鑒方言、俚語、地方戲曲等語言藝術的演唱風格和崇佛重道的愿影習俗。冀皮影戲也因不同地區(qū)民俗文化的不同滋生出區(qū)域不同的審美風尚和審美意蘊,具體體現在影戲主題、影人制作和演出風格上,冀東影戲的掐嗓唱法、雕鏤精細、外簡內繁的影人造型獨具魅力,冀中影戲慷慨激昂、忠肝義膽的影戲主題和融合了剪紙藝術的影人造型別具特色,冀南影戲口授心傳的影戲傳承、情隨心動、意從影出的影戲操作別具匠心。冀地區(qū)的民俗民風不僅展示了民眾生活的歷史,也深刻融入影戲藝術表演中,造就了冀皮影戲的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

皮影藝術發(fā)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因而有人將皮影藝術說成是農民的藝術。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冀皮影戲,在戲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說,鄉(xiāng)土民風是冀影戲得以生存、滋養(yǎng)的精神土壤。眾多燕趙兒女對影戲中所講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耳熟能詳,有的地方百姓能做影人、能演唱,甚至一代接一代往下傳,才使得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與發(fā)展。

猜你喜歡
冀南影戲冀東
早期“影戲教育”建構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東方雜志》為例
砥柱中流
吟 荷
國家權威與神圣空間的想象
冀南傳統(tǒng)村落民居建筑的裝飾特色
從《申報》(1874-1919)看早期中國電影觀念的生成
基于鉆石模型的冀南物流集群發(fā)展研究
簡說江玉祥著《中國影戲與民俗》(修訂版)
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fā)展
乐陵市| 陵水| 彩票| 酒泉市| 无极县| 镇宁| 阳新县| 平泉县| 镇坪县| 华宁县| 兰溪市| 乐业县| 宁晋县| 扬中市| 东海县| 黎川县| 碌曲县| 三明市| 炎陵县| 桃源县| 尉氏县| 同心县| 宜州市| 平昌县| 开鲁县| 扎赉特旗| 沅江市| 永清县| 克山县| 亚东县| 获嘉县| 宁蒗| 东明县| 达孜县| 昌图县| 舟曲县| 保亭| 邢台县| 邯郸县| 通河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