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毅, 鄭興華, 張所邦, 譚建國, 雷祝蓉, 葉輝兵, 陳 程, 周鵬飛
(湖北省地質局 第七地質大隊,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國具有豐富的可開發(fā)地熱資源,據估算,淺層地熱資源量可折合7億t標準煤,水熱型地熱資源量可折合12 500億t標準煤,干熱巖遠景資源量可折合856萬億t標準煤[1-2]。目前開發(fā)利用的地熱資源以水熱型地熱為主[3]。地熱資源的獲取依賴于地質、物探、鉆探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其中鉆探是最為直觀的手段之一[4-7]。隨著一些新型破巖方法等新技術、新工藝[8-11]的提出和使用,進一步提高了地熱井的鉆探質量、效率和成功率。
恩施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所處的恩施盆地具有良好的水熱型地熱資源成礦條件[12]。2019年,恩施州人民政府與湖北省地質局決定在恩施地區(qū)合作開展地熱資源專項調查工作,并確定在恩施市龍鳳鎮(zhèn)小龍?zhí)洞宀渴鹨豢诘責峋鳠?井。該井于2020年9月25日開鉆,2021年1月5日完鉆,經抽水試驗,日涌水量達700 m3,井口出水溫度最高達44.2℃,且含豐富的礦物質成分,達到理療地熱水標準,水溫、水量、水質均滿足商業(yè)開發(fā)利用。
恩熱1井是恩施州首口大口徑中深層地熱井,其成功實施具有很強的工程示范意義。本文在分析該井技術難點基礎上,總結鉆探工藝技術方法和施工過程,形成針對深層、高溫和硬質地層的高效鉆探技術方案,為區(qū)域地熱資源開發(fā)中鉆探方案優(yōu)選和技術攻關提供借鑒。
恩熱1井位于恩施市城區(qū),恩施盆地北部的小龍?zhí)兑粠?。恩施盆地為一近南北向延伸的條帶狀盆地,盆地內海拔高程為430~500 m。盆地內主要出露下奧陶統(tǒng)婁山關組—中三疊統(tǒng)巴東組、上白堊統(tǒng)跑馬崗組和第四系地層。構造線總體呈NNE向展布,發(fā)育恩施大斷裂和黃巖路向斜、白果壩背斜、高橋壩向斜、慶陽壩背斜等褶皺。恩熱1井位于恩施大斷裂東側和白果壩背斜北東段,因此該井所處位置具有復雜的地質條件。
恩熱1井設計井深2 000 m,鉆探目的是基本查明工作區(qū)地層巖性、構造等地質特征,確定熱儲層、蓋層、導水與控熱構造發(fā)育情況,鉆獲有開發(fā)價值的地熱水,并對地熱水資源的開發(fā)潛力、對周邊地熱井的影響及環(huán)境影響進行評價。該井最終終孔深度為2 000.05 m,鉆遇白堊系、志留系、奧陶系和寒武系地層(表1),其中奧陶系和寒武系地層為該井探索的主要熱儲層。
表1 恩熱1井地層信息Table 1 Stratigraphic information of Enre 1 well
在鉆探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技術問題,主要存在的難點如下:
(1) 對鉆井沖洗液性能要求高。540 m以淺地層主要為中—厚層狀細砂巖、含礫細砂巖,碎屑粒度大小混雜,并為鈣質膠結。790 m以淺含有多層炭質泥巖、炭質頁巖。地層易水化膨脹、縮徑等情況均有發(fā)生。
(2) 地層復雜,井壁穩(wěn)定性差。該井為區(qū)域性探采結合井,沒有實物鉆探資料可供比對。同時該井受恩施大斷裂影響,巖體較破碎,井壁穩(wěn)定性差,出于對熱儲層的保護要求,限制了某些帶有封堵性材料的使用,容易造成坍塌掉塊,極易引發(fā)井內事故。
(3) 取心難度大。取心位置為泥頁巖層段,地層容易引起“打滑”,井壁容易水化剝落[13]。加之該地區(qū)沒有大口徑取心案例,無經驗方法可供借鑒,造成在某些井段取心較困難。
恩熱1井鉆探作業(yè)的主要設備包括DB3500型電動水源鉆機,JJ135/31-K型井架,F-500泥漿泵,630 kVA變壓器,QXZ172-101型和DZ-146型取心鉆具,配備ZS/Z-1型直線振動篩、CSQ-150型和LW450×1 000-N2型離心機等固控設備。
該井身結構依據工作區(qū)的地質構造特征進行設計。該井在0~100.88 m一開井段穿越強風化帶和淺含水層,下入Φ339.7 mm表層套管。在100.88~935.00 m二開井段穿越炭質泥巖段,有縮徑現象發(fā)生,經過測井數據顯示該段溫度不理想,因炭質泥巖容易對水質產生影響,遂在該井段下入Φ244.5 mm技術套管。在935.00~1 861.86 m三開井段,井內發(fā)生明顯垮孔掉塊現象,伴隨卡鉆現象的發(fā)生,通過測井數據顯示,推測該段為斷層帶,遂于該井段下入Φ177.8 mm花管和實管交叉連接的生產套管。鑒于保障水溫水量和設置沉砂段的要求,在1 861.86~2 000.05 m四開井段采用Φ152.4 mm鉆頭鉆至完井,四開為裸孔。恩熱1井實際井身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恩熱1井實際井身結構圖Fig.1 Actual well bore structure diagram of Enre 1 well
2.3.1取心工藝
該井要求階段性取心。二開采用QXZ172-101型取心工藝取心,取心結束后采用Φ311.1 mm鉆頭擴孔。該取心工具利用巖心爪與巖心之間的摩擦力,使得巖心爪收縮包心實現割心,一般適用于中硬—硬地層或成巖性較好的軟地層取心。因為該井為區(qū)域性探采結合井,無相應取心經驗供參考,為了規(guī)避堅硬地層取心困難問題,本次施工期間同時配備了DZ-146型取心鉆具作預備,該鉆具采用金剛石鉆頭,口徑更小。
2.3.2鉆進施工技術參數
一開鉆具組合:Φ444.5 mm鉆頭+變徑接頭+Φ203 mm鉆鋌+變徑接頭+Φ178 mm鉆鋌+變徑接頭+Φ159 mm鉆鋌+變徑接頭+Φ89 mm鉆桿。一開的重點是防斜,該段井身質量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口井的井身質量。由于上部巖性為細砂巖夾石英砂巖、礫巖,鉆進速度較快,容易引發(fā)井斜問題的發(fā)生,因此一開采用塔式鉆具組合防斜,有效規(guī)避了井斜問題的發(fā)生。同時該井嚴格控制測斜間距,使用施工單位自行改進研發(fā)的KXP-3D型連續(xù)測斜儀加密單點間距,及時跟蹤井斜并調整鉆進參數,始終將井斜控制在規(guī)范要求范圍內。
二開鉆具組合:Φ311.1 mm鉆頭+變徑接頭+Φ203 mm鉆鋌+變徑接頭+Φ178 mm鉆鋌+變徑接頭+Φ159 mm鉆鋌+變徑接頭+Φ89 mm鉆桿。二開井段上部巖性主要為粉砂質頁巖、水云母頁巖、粉砂巖,下部巖性為炭質泥巖夾炭質頁巖、泥質灰?guī)r,易發(fā)生縮經問題。該段的重點除了防止井斜外,還要抓好鉆井沖洗液性能控制,防止井壁失穩(wěn)坍塌、掉塊等,以免引發(fā)卡鉆、埋鉆事故。
三開鉆具組合:Φ215.9 mm三牙輪鉆頭+變徑接頭+Φ178 mm鉆鋌+變徑接頭+Φ159 mm鉆鋌+變徑接頭+Φ89 mm鉆桿和Φ215.9 mm PDC鉆頭+Φ172 mm螺桿鉆具+Φ178 mm鉆鋌+變徑接頭+Φ159 mm鉆鋌+變徑接頭+Φ89 mm鉆桿。三開地層上部為灰?guī)r,下部為中—厚層狀結晶白云巖、薄—中層夾厚層狀白云巖,地層較為穩(wěn)定,是提高鉆進效率的主要階段。該井段采用兩種鉆具組合,依據實際井斜和鉆進效率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鉆進工藝。
四開鉆具組合:Φ152.4 mm PDC鉆頭+變徑接頭+Φ121 mm鉆鋌+變徑接頭+Φ89 mm鉆桿。該井段主要為沉砂段,采取祼孔鉆進(表2)。
表2 鉆進參數Table 2 Drilling parameters
井深935.00 m以上井段分別選用Φ444.5 mm LS517G型三牙輪鉆頭、Φ311.1 mm LS517G型三牙輪鉆頭、121/4HAT127型鋼齒鉆頭,配備了Φ216 mm復合片鉆頭和特制Φ152 mm金剛石鉆頭(圖2)用于取心。935.00~2 000.05 m井段選用Φ216 mm LS1663型5刀翼PDC鉆頭和LS537G型三牙輪鉆頭,同時配備了Φ152.4 mm LS1654型5刀翼PDC鉆頭。在鉆頭的選擇上,由于缺乏區(qū)域鉆探實物資料的參考,該井在各開次備足備全了各類鉆頭,以減少停等和輔助時間[14-15]。
為了分析選用鉆頭的合理性,對其進行仿真計算[16-17],得到PDC鉆頭鉆進過程中的巖石Mises應力云圖(圖3)。從圖3可以看出,巖石的最大Mises應力值通常出現在與PDC鉆頭切削齒接觸的單元體上,隨著PDC鉆頭切削深度的增加,巖石中的Mises應力呈現先增大后略有減小的趨勢,說明較大的切削深度有利于提高PDC鉆頭的破巖效率。然而,在實際工程應用中,考慮到地層的非均質性、破巖工具工作條件的波動會對PDC鉆頭產生影響,如果切削深度過大,PDC鉆頭可能會因承受過大的沖擊載荷而損壞,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控制PDC鉆頭的切削深度。
圖2 取心鉆頭Fig.2 Coring bit
圖3 PDC鉆頭井眼形成過程和巖石Mises應力云圖Fig.3 Formation process of PDC bit borehole andMises stress contour of rock
本文選用8 mm復合齒鉆頭進行仿真分析,齒的前角為20°,齒倒角為45°,倒角半徑為0.5 mm。在模擬過程中,切削深度分別取1.5、2和2.5 mm,圖4顯示了切削過程中PDC鉆頭齒上的接觸壓力分布情況。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切削深度的增加,PDC鉆頭齒上的接觸壓力逐漸增加,在接觸邊緣產生較大壓力。這是因為隨著切削深度的增加,切削齒與巖石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巖石對切削齒阻力也增大。同時,齒上的切削力、摩擦阻力和系統(tǒng)的總能量也逐漸增加。切削過程中,切削力和摩擦阻力應力值波動情況符合脆性材料的基本特性。當切削深度相對較小時,主要產生擠壓破碎的粉末碎片,此時切削力的最大變化不明顯,波動趨勢也不是很明顯。當切削深度增加時,大多數切削過程會產生大顆粒塊狀斷屑,此時隨著大顆粒切屑的產生,切削力將大幅波動,同時巖石材料的不均勻性也使切割過程變得不穩(wěn)定。
一開施工難點為該井段地層膠結性差,巖質疏松;含流砂層、礫石層井壁不穩(wěn)定,易坍塌掉塊,滲透率高易漏失,鉆井沖洗液消耗量大,因此采用不分散體系。二開、三開、四開施工難點為該井段泥頁巖造漿縮徑、斷裂帶坍塌和掉塊問題,因此采用聚合物防塌體系。鉆井沖洗液配方及性能如表3、表4所示。
圖4 不同切削深度時PDC鉆頭齒上壓力分布Fig.4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PDC bit teeth at different cutting depths
表3 鉆井沖洗液配方Table 3 Drilling fluid formulation
表4 鉆井沖洗液性能Table 4 Drilling fluid performance
在鉆進過程中,鉆井沖洗液施工堅持做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1) 鉆進過程中,加強固控設備的管理及使用,保證三級固控設備性能穩(wěn)定,從設備上控制鉆井沖洗液性能。
(2) 嚴格堅持2 h/次的鉆井沖洗液性能監(jiān)測,及時掌握鉆井沖洗液性能變化,注意及時添加處理劑,調整鉆井沖洗液性能。
(3) 泥漿鉆進過程中,保持鉆井沖洗液低失水、低摩阻、抑制能力強,以及良好的流變性;嚴格控制鉆井沖洗液密度,保證安全快速鉆進。
(4) 多與地質技術人員溝通,及時、全面收集地層巖性和特點,提前預測下部地層情況,以便提前調整鉆井沖洗液性能。
恩熱1井共施工102 d,完鉆井深2 000.05 m,鉆進時效為1.74 m/h。鉆探施工達到了設計目的和要求,最終施工效果如下:
(1) 井身結構。恩熱1井按探采結合井設計,井身為四開結構,一開孔徑Φ444.5 mm,孔深100.88 m;二開孔徑Φ311.1 mm,孔深935.00 m;三開孔徑215.9 mm,孔深1 861.86 m;四開孔徑Φ152.4 mm,孔深2 000.05 m。各井段按設計施工,滿足取樣、測井、完井和未來開采要求。
(2) 鉆井沖洗液體系。有效抑制了泥頁巖段的分散坍塌,控制住了540 m以淺易水化分散地層,保證了巖屑樣錄取。巖屑采樣及時,標識醒目;巖性描述仔細,地層層位判斷準確;樣品采集足量,保管妥當(圖5)。
圖5 鉆井沖洗液體系在復雜地層的運用成果Fig.5 Application of drilling fluid system in complex formation
(3) 孔深與孔斜。根據項目設計要求,每鉆進100 m提鉆校正一次孔深,鉆進深度符合設計要求。即對井斜進行測量檢查,終孔后通過專業(yè)測井測得全孔平均井斜1.68°,成井井身質量符合《地熱鉆探技術規(guī)程》(DZ/T 0260—2014)[18]和《水文水井地質鉆探規(guī)程》(DZ/T 0148—2014)[19]等規(guī)定。
(4) 抽水試驗。成井后開展了3次降深的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最大降深460 m,最高水量700 m3/d,水溫>42℃,結果表明單井出水量滿足設計預期,符合規(guī)范要求,預期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恩熱1井主要存在鉆井沖洗液性能要求高、取心難度大、井壁穩(wěn)定性差等技術難點,施工過程中結合地熱井井段的地質特點,選擇合適的鉆井沖洗液體系,開展高頻次的鉆井沖洗液性能測試,及時調整鉆井沖洗液性能;選擇合適的取心鉆頭,配備充足的各類鉆頭,提高巖性采取率和鉆進效率;合理設計井身結構,選用合適的鉆井設備,提高鉆探效率和成井質量。
(2) 考慮到地層的非均質性、破巖工具工作條件的波動會對PDC鉆頭產生影響,對PDC鉆頭破巖過程進行仿真計算,結果表明選擇牙齒切深為2 mm時,可有效減少鉆頭切削力的波動,延長鉆頭使用壽命。
(3) 恩熱1井為恩施州首口大口徑中深層地熱井,井身結構、完鉆井孔深、井身質量及抽水試驗等技術指標均滿足工程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且單井出水量超過設計預期,最終成功探獲水溫>42℃的地熱水,具有很強的工程示范意義,其鉆探工藝對該區(qū)域地熱鉆井施工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