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瑩
(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 護理系,遼寧 沈陽 110101)
“四史”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的統(tǒng)稱。抓好“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路徑,高校要深刻認識“四史”教育的重要意義,堅持“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力行”,注重“四史”蘊含的育人功能,把“四史”教育作為厚植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見,廣泛開展“四史”教育活動,打造“五個一”工程,有利于推進學生深入“四史”學習,增強“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踴躍投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當前,“四史”教育正在全社會深入開展,高校深入推動“四史”教育,不斷完善“四史”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學習“四史”內容,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四史”教育蘊含著巨大的文化教育價值,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應充分挖掘“四史”教育的歷史文化資源,發(fā)揮育人功能,將其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調動學生學習“四史”的熱情,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歷史觀,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形成與聯(lián)系,體悟中國共產黨如何從勝利走向勝利,中華民族如何從磨難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人如何保持初心與使命的意義,把紅色基因作為大學生的精神之鈣,點燃學生信仰的燈,照亮學生前進的路,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1]
學校僅注重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理論知識教育,而忽視“四史”背后所蘊含文化價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性和“四史”教育的實踐育人功能。
學校僅注重“四史”教育的形式,缺乏“四史”教育的精準性。育人精準教育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通過座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的需求,實現(xiàn)精準需求、精準培養(yǎng),達到“四史”教育“供給”與“需求”相匹配。
“四史”教育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構建“四史”學習教育平臺,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組織“四史”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為提升“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高校需要充分認識傳統(tǒng)“四史”教育方式的單一性,充分挖掘“四史”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搭建“四史”教育學習平臺,打造沉浸式、全程化、全面化的日?!八氖贰苯逃J?,使高?!八氖贰苯逃胄?、入腦。
沒有從實踐中把握歷史規(guī)律、借鑒歷史智慧和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學生難以理性和客觀看待“四史”,深入學習“四史”。
高校打造“四史”教育“五個一”工程。以“四史”教育內容為依托,建立一支紅色宣講團,堅持校內校外、網(wǎng)上網(wǎng)下并行模式,學習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助力“四史”教育在校園里生根發(fā)芽;以“四史”教育內容為主線,舉辦一場黨史繪畫展,由學生親手繪制建黨百年歷史畫卷,懸掛在紅色教育基地,讓黨史學習更加生動,入心、入腦;開啟一項紅色輕騎兵走基層活動,送紅色文藝節(jié)目到基層,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塑造一種融入紅色基因的專業(yè)志愿服務精神,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在疫情防控中,號召在校生參加抗擊疫情志愿服務活動,讓青春在“戰(zhàn)疫”中綻放;打造一項傳承紅色基因的社會實踐新品牌,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鄉(xiāng)村,送健康服務、紅色宣講、紅色文藝,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開展“四史”教育,既要厘清歷史脈絡,又要總結歷史規(guī)律,將歷史運用于現(xiàn)實,讓“四史”生根發(fā)芽。[2]學校成立紅色宣講團,走進田間地頭、教室課堂、革命展覽館、居民廣場開展黨史故事、黨史人物、方針政策的理論宣講,將紅色基因注入人民群眾的血液中,點亮人們的紅色記憶,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自2021年3月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護理系紅色宣講團成立以來,共開展線上線下理論宣講73場,覆蓋在校生1500余人,為講好黨的故事、傳遞黨的好聲音注入新動力。
紅色宣講團通過微信公眾號“遼醫(yī)藥護理之家”,開辟線上《黨史故事》《講英雄故事,做紅色傳人》等紅色欄目,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劉光子、郭忠田、王合良、伍先華等革命英雄的故事,沿著歷史時間軸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八七會議、廣州起義、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秋收起義、紅軍長征等歷史事件,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使學生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點亮學生信仰之燈。
用畫筆描繪出“四史”故事,用筆下真情感受“四史”的厚重感和意蘊。學校在紅色教育基地中展覽的一幅幅有溫度、有情懷的黨史畫卷,運用圖片和黨史講解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使黨史教育“活”了起來,讓師生在黨史教育中學、思、踐、悟,在新時代中砥礪奮進。[3]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護理系自2021年7月1日啟動紅色畫展以來,共接待校內校外師生1200余人,開展黨史宣講30余場,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有特色、有成效。
“百年奮斗,輝煌成就”主題圖片展活動由學生繪制的24幅黨史畫卷組成。圖畫展示沿著歷史發(fā)展軌跡,從嘉興紅船、八七會議、九一八事變、紅軍長征、遵義會議、三軍會師、西安事變、百團大戰(zhàn)、反法西斯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兩彈一星成功研制、改革開放、加入WTO、神舟五號發(fā)射、北京申奧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抗擊疫情、建黨百年等內容,生動形象地繪制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足跡,讓學生在“四史”學習中汲取奮斗力量。[4]紅色宣講團運用新媒體技術,為每一張黨史畫卷錄制影音資料,為參觀紅色畫展的同學提供掃碼可以觀看的詳細講解,并制作原創(chuàng)黨史可視聽的“四史”明信片。
著力提升“四史”學習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文化惠民深入基層,傳遞黨的好聲音。開啟一項紅色輕騎兵走基層惠民活動,學校編排多種文藝形式節(jié)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將優(yōu)秀的紅色文藝作品帶到群眾中去,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傳遞黨的關懷和聲音,服務基層。[5]
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護理系紅色輕騎兵深入昌圖縣大洼鎮(zhèn)、蘇家屯區(qū)沈水街道拉他泡村、蘇家屯區(qū)沙河鎮(zhèn)鮑家村、新民市陶家屯沉檀木村、康平縣小城子鎮(zhèn)小城子村開展慶建黨百年文化惠民活動,5場演出觀看人數(shù)多達400余人,真正將紅色文藝作品送到基層、送到群眾的心中。師生精心編排的舞蹈《榜樣》、話劇《傳承》、歌曲《紅旗飄飄》、朗誦《少年中國說》、歌伴舞《萬疆》、太極扇《男兒當自強》、黨史故事、歌曲《新征程》、小合唱《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表達了同學們的愛國愛黨情懷,大家以青春力量唱響新時代奮進之歌,贏得了當?shù)赜^眾的好評。
以專業(yè)志愿服務為立足點,激發(fā)“四史”教育新動力;以榜樣示范為引領,拓展志愿服務新模式。學校將志愿服務融入為人民服務中,將初心與使命落實在行動中。[6]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管理中,學校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培育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以優(yōu)秀校友為示范引領,發(fā)揮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紅色精神融入專業(yè)志愿服務中。
2021年初,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護理系225名同學參與家鄉(xiāng)當?shù)氐囊咔榉揽刂驹阜铡W生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形成了“1+1+1”專業(yè)志愿服務模式,即“1名志愿服務學生+1個疫情防控服務點+1種融入紅色基因的志愿服務精神”,為全國225個疫情防控點服務。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她們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擔當青年責任,塑造一種融入紅色精神的專業(yè)志愿服務精神,將青春寫在疫情防控的史冊上,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動員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勇?lián)鷷r代重任,廣大青年尤其是青年黨員要通過黨史學習傳承黨的紅色力量,激發(fā)紅色動力?!盵7]青年學子要深挖紅色資源,投身社會實踐,錘煉意志品質,賡續(xù)紅色基因,貢獻智慧和力量。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結合學校特點,發(fā)揮學生專業(yè)優(yōu)勢,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農村、走進村戶,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轉化為社會服務的動能,真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推動大學生在學史力行上有所擔當,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落到實處。
2021年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中,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護理系40余名師生組成 “關愛農村留守老人”健康服務實踐團、“聚焦遼寧振興,服務鄉(xiāng)村建設”實踐團、“紅色尋訪”黨史學習實踐團,走進了沈陽周邊的7個村子:蘇家屯區(qū)沈水街道新開河村、蘇家屯區(qū)沈水街道拉他泡村、蘇家屯區(qū)沙河鎮(zhèn)鮑家村、遼中區(qū)肖寨門鎮(zhèn)三臺子村、新民市陶家屯沉檀木村、康平縣小城子鎮(zhèn)小城子村、康平縣小城子鎮(zhèn)曹家堡村,在田間地頭開展健康服務、健康科普講解、鄉(xiāng)村建設調研、老黨員訪談、紅色文藝匯演等活動,獲得小樣本有效數(shù)據(jù)320份,健康服務人數(shù)達300余人,采訪老黨員數(shù)十人,文藝匯演覆蓋4區(qū)7村,學生通過服務、調研、走訪的形式體驗時代變化,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為鄉(xiāng)村振興獻計獻策,用實際行動詮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高?!八氖贰苯逃顒恿⒆阌凇皩崱薄吧睢薄凹殹?,用實踐筑牢紅色基因,將紅色基因播種在學生心中、基層群眾心中,將黨的好聲音傳遞到基層,真正做到為群眾辦實事。
第一個“實”是為群眾辦實事。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充分踐行大學生的初心與使命,真正走進基層、走進村戶、走進村民,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貢獻護理學子的青春力量。第二個“實”是黨史教育工作的扎實性。護理系善于學習黨史中寶貴經驗和做法,善于從歷史經驗中汲取開拓前進的智慧和力量,認真、扎實推進“四史”教育主題活動。紅色宣講團深入師生課堂、田間地頭、革命博物館、紅色黨史教育基地,將紅色基因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基層群眾心中,將黨的好聲音傳遞到基層群眾。紅色輕騎兵將紅色文藝節(jié)目送到基層,跨越省內5地,輻射學生和基層群眾多達2000余人,活動得到當?shù)孛襟w的關注,鐵嶺市昌圖縣電視臺對活動進行相關報道。
第一個“深”是理論學習不浮于表面,要深入掌握;第二個“深”是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要深入開展;第三個“深”是凝練育人規(guī)律不急于求成,要深入研究。“四史”教育要從實踐中學深悟透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要從實踐中總結歷史經驗引領學生走好新時代長征之路?!拔鍌€一”活動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其中:“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在中青校園(中國青年網(wǎng))、今日校園網(wǎng)、多彩校園、今日頭條、簡書、蘇家屯區(qū)團委和遼中團委微信公眾號、學校網(wǎng)站等媒體進行報道,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活動在遼寧共青團公眾號進行報道,引起廣泛影響,傳遞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扎扎實實地推進“四史”教育深入人心,深入基層。
第一個“精”是“四史”教育活動要精準發(fā)力,以“精”為目標,牢牢掌握“四史”教育活動的核心要義,從為什么“學”出發(fā);第二個“精”是“四史”教育活動要精彩,活動有黨味、實踐鑄信仰,從怎么“學”出發(fā);第三個“精”是“四史”教育活動要烙印精神內涵,一條紅船,一個偉大的黨,孕育出紅船精神。白山黑水間14年浴血奮戰(zhàn)的抗戰(zhàn)精神,救國救民不畏艱險的長征精神,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所形成的精神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專業(yè)技能投入為人民服務中。紅色宣講團講到:“革命精神,我輩必將傳承?!盵8]紅色輕騎兵的同學在炎炎夏日演出節(jié)目滿懷深情地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真正以實際行動踐行。[9]“三下鄉(xiāng)”實踐團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這幾天我度過了2021年最有意義的時間,我們下鄉(xiāng)為鄉(xiāng)親們測量血壓、艾灸、按摩、傳遞健康知識、文藝匯演,雖然很累,但看到村民們的笑臉,感覺一切都值了?!盵10]黨史宣講、文藝下鄉(xiāng)、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拓展了校內校外紅色實踐活動,聚焦重點領域精準發(fā)力,用實踐活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更好地擔起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