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唐寧堅
(淮陰工學院,江蘇淮安 223001)
中國大運河是一種在特殊視角下具有特殊價值的歷史文獻。古往今來,在運河上發(fā)生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故事通過詩人的眼睛,被一一記錄下來。這條運河不僅流淌出平仄相間的音韻諧美,也流淌出回味無窮的深長意味。如今,我們讀到的書寫運河的古詩詞常見題材有山水游覽、羈旅行役、離別送行,以及懷古詠史等幾類。站在時空的角度來看,這些題材類型都與運河場景或運河的周邊城市有關。大運河所具有的特殊時空背景,對于敏感的詩人來說,就是最好的素材,也為他們的詩詞作品提供了深厚的歷史背景。這些詩作傳于后世,也融入大運河的歷史中,成為運河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隋唐大運河是溝通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最具影響力和最具張力的文化傳播交流路線,對于這一寶貴遺產(chǎn),不僅需要好好地保護和加以利用,而且迫切需要認真地發(fā)掘、總結、繼承與發(fā)展。運河不僅是南北兩地之間的文化運輸渠道,南北兩岸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還是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資源和精神支柱。在運河文化的發(fā)展中,運河詩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它反映了當時運河開發(fā)的具體脈絡,也勾連了千百年來文人的共同情感。
從隋代起,漕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應對變化莫測的政治局面,盡快地完成南北統(tǒng)一大業(yè),隋文帝從加強漕運入手。到了唐朝,江南人口增多,經(jīng)濟的發(fā)展需要江南一帶運糧食賦稅來支持北方。據(jù)記載,唐朝初年,每年通過大運河運送的糧食僅有20萬石,但是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通過運河運輸?shù)募Z食急速上漲,最高達到700萬石一年。運河兩岸布滿糧倉,商業(yè)繁榮。安史之亂后,北方藩鎮(zhèn)割據(jù),稅糧收不上來,中央財政開始依賴南方,漕運成為軍國大事。唐肅宗時,劉晏就因為整理漕運而名聲大噪。山陽瀆、汴渠、江南運河已經(jīng)成為唐朝財政上的命脈,由此也開創(chuàng)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1]的宏大局面。長安城當時興盛的水運氣象可以從唐玄宗舉辦的“水上運輸展覽會”上得到反映。根據(jù)《舊唐書·韋堅傳》的記載,人山人海的觀看者在長安望春樓下運河西段的廣運潭上,兩三百只船,都按照牌號標明[2]。除了裝運糧食外,還載有各地土特產(chǎn)。不僅漕糧,全國各地的物產(chǎn)也都能直達國都。這次盛會,也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繁榮昌盛的一個縮影。河渠廣為開發(fā),漕運空前活躍,物資極其豐富,刺激了唐朝商業(yè)的繁榮。漕運的發(fā)展為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素材,豐富了詩歌題材。例如,杜甫詩寫有“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體現(xiàn)了四川和長江下游一帶已有巨舟大船進行物資交流;還寫道:“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此詩描寫了氣勢宏大、場面壯闊的水運盛況,反映了唐朝南北物資的頻繁流通,頗具“盛唐氣象”。唐朝的商人很多,并且外國商人也在中國行商,杜甫《解悶十二首》第二首中提到的 “商胡”即泛指大食、波斯來中國經(jīng)商的人。商人旅行多利用運渠,楊巨源的“細雨蒙蒙濕芰荷,巴東商侶掛帆多”和張潮的“江上多南風,商賈歸欲盡”就是外國商人在進行商業(yè)活動的有力見證[3]。
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不僅是一條關乎國計民生的漕運之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運河也是唐宋文人的一條人生之河,承載著他們?yōu)樯?、前程、理想南上北下,旅居異鄉(xiāng)。就是這樣一條綿長悠久的碧波,不斷上演著無奈遠行或送親別友的傷感劇情,不斷傾聽著漂泊他鄉(xiāng)離人的客愁與落寞,不斷見證著遠游歸來游子近鄉(xiāng)情怯的滿腔歡喜。
圍繞這一條河流,詩人們留下了大量敘寫離別之情的詩歌作品。在這條河上,李涉寫下了《醉中贈崔膺》“與君兄弟匡嶺故,與君相逢揚子渡。白浪南分吳塞云,綠楊深入隋宮路。隋家文物今雖改。舞館歌臺基尚在。煬帝陵邊草木深……”河水流動不居、一去不歸。汴水河的寂寞流淌,昭示著詩人離開朋友的落寞之情。孟郊寫下了《汴州留別韓愈》:“不飲濁水瀾,空滯此汴河。坐見繞岸水,盡為還海波。四時不在家,弊服斷線多。遠客獨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饒曲流,野桑無直柯。但為君子心,嘆息終靡他?!鼻垓暄训你晁?,就像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由此詩人羈旅的感傷和與朋友離情難訴的惆悵躍然紙上。
這也是一條引發(fā)無盡客愁的河流,是身在異鄉(xiāng)的人們訴不盡的對象,他們仕宦、漫游經(jīng)常往來其上。川流不息的運河水,讓詩人不禁慨嘆歲月的轉瞬即逝和宦海浮沉的無奈。行駛在這條運河之上,詩人們往往都會油然而生某種莫名的“客愁”,這種客愁是離開親朋好友、離開家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之愁,是居無定所的漂泊之愁,是孤獨者的失意之愁。例如,杜牧的《汴河阻凍》:“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佩響參差。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倍拍恋脑?,風格清新,語言生動,引人入勝。通過描寫冬日里的汴水剛剛結冰,冰凌炸裂擠壓,清脆的聲響不斷傳來,寄寓了詩人對空虛不實人生的感慨。詩的后二句用既新奇又恰當?shù)谋扔?,訴說人生在世就好像冰下的汴河水一樣,在白天黑夜中不斷地流逝,但是人們毫無知覺。以冰底之水喻浮世人生,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匆匆而過的無奈之情,警示人們把握時光,莫讓青春虛度。
在沒有興修運河以前,城市雖有依水而建的特點,但是水運受到河流自然走向的限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聯(lián)系以陸路交通為主。運河興修以后,整個國家有了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wǎng),沿岸城市迅速向河岸邊擴張,形成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具體來說,運河沿線的航段節(jié)點作為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在成為人口密集區(qū)的同時,也為其發(fā)展成繁華的都市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唐詩詞中就不乏描寫運河沿岸城鎮(zhèn)的詩歌。
千古汴水,悠悠文脈。汴河所帶來的便利漕運,被認為是“國脈所系”。商丘在隋唐時期稱為宋州。隨著通濟渠的開鑿,宋州成了南北交流的重要渠道,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張,到唐代時期已成為繁華的都市。詩圣杜甫年輕時游歷商丘,看到這里的景象留下“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的詩句。這里人口眾多,有高樓,有大道;水陸交通便利,以至于“舟車半天下”;人們熱情好客、行俠仗義。
寫到汴水沿岸的城市開封時,汴水往往成為詩人描寫該地景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汴水的詩詞文化起興于隋唐時期,是一個極具經(jīng)典特色的文學地理意象,其中意味,深遠悠長。開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但其真正繁榮卻是在大運河開通之后。隋煬帝開通通濟渠,開封成為漕運的中心,給開封帶來了生機,不僅淮南、江南,而且?guī)X南等地的糧食、絲綢、茶葉、瓷器及手工藝品等都要首先運抵開封,然后再轉輸至洛陽、長安,南北兩地的物資在這里運轉流通。唐代詩人王建行經(jīng)開封寫下了沿路所見的都會盛況《汴路即事》:“千里河煙直,青槐夾岸長。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乜垂蕦m柳,憔悴不成行?!蹦蟻肀蓖娜藗冊谶@里留下足跡,大江大海的貨物在這里運轉流通。眼前的景象如此繁華,詩人卻突然回看,遙想此地曾是隋代舊都,而隋煬帝當年種下的楊柳如今已經(jīng)衰敗不堪,末尾二句轉結新奇有力。
揚州是運河上的著名城市。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大約距今7 000—5 000年前,揚州一帶就已經(jīng)有人類生活,并且開始了水稻的種植。隋唐大運河開通之后,揚州因地處在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順著往上可以到達蜀漢,過江可以到達常州、蘇州、杭州等地,北面連接淮水、汴水,所以揚州成了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和財貨的集散中心。《唐闕文》說:“揚州,勝地也。”[4]揚州也是唐王朝繁榮昌盛的象征,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是中國最繁榮的地區(qū)之一,與當時的廣州、泉州、明州并列為“東方四大商港”。今天揚州城內(nèi)的運河兩岸,留下了許多反映揚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遺址,如水斗門、龍首關、東關古渡等。詩人們對這座城市也充滿著無盡的喜愛,他們寫下數(shù)百篇歌頌揚州美麗風光和繁華市井的詩歌。詩人張祜就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感嘆,在《縱游淮南》寫下“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贝嗽娪每鋸埗旨毮伒墓P法,盛贊了揚州優(yōu)美的風光,抒發(fā)了對揚州的喜愛之情。詩人用筆出語驚人“人生只合揚州死”以死事入詩,表明喜歡之深與熱愛之切。除極贊揚州風物外,此詩對隋煬帝奢靡誤國亦略帶譏諷,其中隱喻了人事之滄桑變化,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后,韋莊的“游人只合江南老”,元好問的“人生只合梁園死”,都是從這一句變化而出。
另外,還有權德輿的《廣陵詩》:
廣陵實佳麗,隋季此為京。八方稱輻湊,五達如砥平。
大旆映空色,笳簫發(fā)連營。層臺出重霄,金碧摩顥清。
交馳流水轂,迥接浮云甍。青樓旭日映,綠野春風晴。
噴玉光照地,顰蛾價傾城。燈前互巧笑,陌上相逢迎。
飄飄翠羽薄,掩映紅襦明。蘭麝遠不散,管弦閑自清。
曲士守文墨,達人隨性情。茫茫竟同盡,冉冉將何營。
且申今日歡,莫務身后名。肯學諸儒輩,書窗誤一生。
從四通八達的街道到金碧輝煌的高樓,從應接不暇的景物到光鮮亮麗的人物,作者仿佛手持攝影鏡頭,將揚州這座城市的繁華一幀一幀仔細攝取,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城市如此地生機勃勃,作者不禁向“書窗”里苦讀的儒士發(fā)出“及時行樂”的邀請。
鎮(zhèn)江至杭州之間的江南運河,不僅是大運河中最早開鑿的河道之一,也是迄今仍運行暢通的區(qū)間、水路和航運條件最佳的區(qū)段。對沿線流域城鎮(zhèn)經(jīng)濟和文化的演變、發(fā)展和興盛,曾經(jīng)起到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成為維系帝國命脈的重要樞紐。其干流經(jīng)市區(qū)的有丹陽、常州、無錫、嘉興和杭州,環(huán)城的有蘇州、湖州、鎮(zhèn)江,支流穿越的城市有金壇、溧陽、宜興、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寶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賢、金山、嘉善、桐鄉(xiāng)、海寧、平湖、海鹽、余杭,城市間相距數(shù)十公里,堪稱中國最早成型的“城市帶”。河道繞太湖以東的沿線正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區(qū),白居易的“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指的就是此河段及其流域。白居易主持開鑿的山塘河連閶門、接虎丘,用開河之土壤積上塘河岸——從最初桃柳成行的堤壩,到嗣后的山塘街坊,庶幾就是運河開發(fā)的一個縮影。李紳、杜荀鶴的詩詞篇章從不同的視角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水城迷人的街巷景觀和風貌意向,如李紳《過吳門》中寫道:“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朱戶千家室,丹楹百處樓。”便利的交通、適宜的環(huán)境,致使人群聚集、遠近悅來。隋代時蘇州人口僅有18 000戶,到了唐代元和年間迅速增長至100 000多戶。蘇州制鹽業(yè)在當時也是相當發(fā)達,杜甫有“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從詩中可見當時的吳鹽與蜀麻齊稱,可知吳鹽影響之大,行銷之地之廣。蘇州儼然而成“東南名郡”“咽喉吳越”“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5]的都會。白居易曾在《登閶門閑望》寫道:
閶門四望郁蒼蒼,始覺州雄土俗強。
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
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
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
曾賞錢唐嫌茂苑,今來未敢苦夸張。
從詩中來看,蘇州的風物雄麗可以稱東南之冠。范成大在《吳郡志·雜志》中也提道:“在唐時,蘇之繁雄。固為浙右第一矣。”[6]北宋時中原城市除汴梁外,其他城市的繁榮程度均不及南方——江南作為全國經(jīng)濟中心已然底定。
風物清嘉、景色旖旎的江南歷來為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窮年累月、吟誦無盡的載體和對象。江南運河帶來經(jīng)濟的繁榮,使得人口逐漸增加,上層建筑的文化也就發(fā)展起來。南北運河貫通之后,又歷經(jīng)唐朝200多年安定的政治局面,沿著運河往東南走,這里文化逐漸發(fā)達,早已成為文人薈萃的地區(qū)。士大夫縉紳們徜徉在山水城鄉(xiāng)間,在飽覽秀美景色、體察民意社情之際,紛紛以生花之妙筆,留下了不勝枚舉的詩篇詞翰。杜荀鶴的《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泵枥L出一幅清新俊逸的蘇州水鄉(xiāng)風景畫。寓居蘇州的陸龜蒙偏愛太湖流域鄉(xiāng)村寧靜和恬淡的生活,在描寫農(nóng)家風光時用“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之句概括了如畫的景色和農(nóng)戶生產(chǎn)、生活的特點。與之相仿的李中的 《村行》,詩中用“極目青青垅麥齊,野塘波闊下鳧鹥”,細致而傳神地勾勒出一幅水鄉(xiāng)農(nóng)村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景象。
隋唐大運河南北開通后,隋唐時期文人們紛紛就此吟詩作詞,關于大運河的詩詞波瀾壯闊,文學藝術百花爭艷。在文人雅士們不斷吟詠、品評大運河的同時,大運河的開通也對唐詩的發(fā)展和成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對后人來說,這是非常寶貴的價值。
隋煬帝耗費巨大財力、物力和人力修建的隋唐大運河一直被認為是隋朝亡國的原因。歷代人民對于運河的看法和開鑿運河對人民造成的疾苦一直是百姓口中說不盡的話題,這對唐詩甚至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最典型的要數(shù)白居易的《隋堤柳》。雖然這首新樂府詩的名氣略遜于他的其他作品,但是從新樂府運動的宗旨來看,這是一首可以代表這場影響深遠的文學運動的佳作。當時以《隋堤柳》為題目的其他作品,還出現(xiàn)過不少。如杜牧的《隋堤柳》:“夾岸垂楊三百里,只應圖畫最相宜。自嫌流落西歸疾,不見東風二月時。”李山甫的《隋堤柳》:“曾傍龍舟拂翠華,至今凝恨倚天涯。但經(jīng)春色還秋色,不覺楊家是李家。背日古陰從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年年只有晴風便,遙為雷塘送雪花。”翁承贊的《隋堤柳》:“春半煙深汴水東,黃金絲軟不勝風。輕籠行殿迷天子,拋擲長安似夢中?!边@些作品的情調(diào)或惆悵或悲傷,分別以不同的角度進行評述,但是這些詩歌對運河的開鑿都沒有給予充分的認可。到了宋代,仍然還有詩人以“隋堤柳”為題材,圍繞隋煬帝所開運河之事進行品評,因此,《隋堤柳》成為文人雅士抒發(fā)情懷的一個對象。明清時期,仍不斷有人以詩題作詩。
隋煬帝舉全國之力開通運河并沿堤遍植柳樹,促使《水調(diào)》《柳枝》等曲調(diào)形式產(chǎn)生。這些樂曲在當時廣為流傳,與唐宋詩詞中一些著名體式的產(chǎn)生有著直接關聯(lián)。例如,從《水調(diào)》到《水調(diào)歌頭》。相傳隋煬帝開汴水,創(chuàng)作了《水調(diào)》,演奏為曲,在當時流傳甚廣。樂曲《水調(diào)》成為流行曲調(diào),影響了無數(shù)詩人與詞人,很多詩人的詩歌作品曾被引入這首曲中演唱,很多詩人也曾為之撰寫過歌詞,這種可以依之寫作的詩歌作品形式,從此也成為一種新式詩體。
到了宋代,《水調(diào)》的樂曲曲調(diào)及結構都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樂曲的中序首章被截取出來,逐漸演化成一種詞調(diào)《水調(diào)歌頭》。《水調(diào)歌頭》經(jīng)由各詩詞作家的創(chuàng)作,如蘇軾,成為宋詞中最具影響力的詞調(diào)之一。千百年來,眾多墨客爭相用此調(diào)作詞,可以這樣說,沒有隋煬帝的開河,就沒有《水調(diào)》,也就沒有《水調(diào)歌頭》,沒有如《水調(diào)歌頭》這樣流傳百世、傳唱不衰的名篇。
再如,從《柳枝》到《楊柳枝》。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促成了《柳枝》曲調(diào)的產(chǎn)生和流行。在唐人那里,《柳枝》成了創(chuàng)作或填制歌詞的一種體式。在白居易與劉禹錫等人為《楊柳枝》進行整理、改編,依照舊曲作詞翻為新聲之后,《楊柳枝》傳唱更為廣泛,風行一時,越來越多的人對此表達了喜愛之情,許多詩人也紛紛用《楊柳枝》曲調(diào)寫作歌詞。最受歡迎的還屬劉禹錫的《楊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币磺航l碧柳,故地重游,懷念故人之意欲說還休,江流曲折,楊柳旖旎,這是古詩詞里典型的離別場景。此詩首句寫景,二句點時地,三、四句道事實,只一個“曾”字,道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可謂“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極盡含蓄之妙。這首《柳枝詞》,被明代詩詞大家楊慎、胡應麟譽為神品。晚唐五代時期,《楊柳枝》曲子又有新的變化。宋代以后,《楊柳枝》雖不如《水調(diào)歌頭》那樣流行,但此調(diào)在南宋仍然有聲。
“隋堤”及“隋堤柳”等在唐宋詞人墨客的筆下,成了一種象征,一個王朝敗亡參照的物證和抒發(fā)情懷的對象。1 000多年來,這似乎成為人們一種執(zhí)念般的聯(lián)想。如唐朝詩人趙令畤曾寫下《清平樂·春風依舊》:“春風依舊。著意隨堤柳。”耿湋的《送郭秀才赴舉》:“海雨沾隋柳,江潮赴楚船。”許渾的《和賓客相國詠雪》:“盡日隋堤絮,經(jīng)冬越嶺梅?!边@些詩詞作品所說的 “隋柳”“隋堤柳”“隋堤絮”就成了一種泛指,而不再是特指。
北宋時期,“隋堤”“隋堤柳”演變成了最能體現(xiàn)都城汴京繁盛景象的一種象征。這一點在此時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能體現(xiàn)。例如,宋人曾覿的《沁園春·更漏迢迢》:“且喜見捷書來帝鄉(xiāng)??翠J師云合,妖氛電掃,隨堤宮柳,依舊成行?!迸嵯娴摹独颂陨常ㄣ曛荩罚骸扒鄻窍夜芫迫鐫?。別有隋堤煙柳暮,千古含情?!边@些作品中把“隋堤”“隋堤柳”當作帝王都汴京最突出的景觀來表現(xiàn)。
隋唐大運河,橫跨南北,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杰作。歷經(jīng)2 000多年,這條承載著人民希望與夢想的河流,不僅促進了不同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不同的自然經(jīng)濟區(qū)域的發(fā)展及商貿(mào)活動注入了活力,它更召喚著南來北往的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靈動的精神家園,引發(fā)了文學世界的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