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明 余長輝
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于2008年6月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擦亮了欽州“千年陶都”的亮麗名片。
“欽州坭興陶”如今是專有名詞,特指那些精制的、獨具特色的、實用與觀賞并存的紫坭陶,是欽州人在本地生產(chǎn)的一種利用細膩陶泥制作成的工藝品,非常注重審美效果。欽州坭興陶過去也叫“欽州窯”“欽州缸瓦”“欽州陶器”“欽州宜興”“欽州紫砂陶”“欽州紫砂”“欽州坭興”,在廣東省的史志文獻里,有把欽州人俗稱的“欽州坭興”寫為“欽州紫坭陶”的。
原廣東省建設廳試驗所的技術(shù)人員何家俊、杜衡寫了一篇《調(diào)查欽縣宜興紫泥陶業(yè)報告》刊發(fā)在1933年《廣東建設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工商專號)。該報告記載:“同業(yè)世襲藉于欽縣城南之宜興街(土名泥興街)……”說明至少20世紀30年代初已有“坭興街”這一名稱。1958年6月24日《徐聞日報》第三版一篇題為《把泥土變成財富的人》的文章,把欽州坭興陶稱為“欽州宜興”,該文認為是黎石芝創(chuàng)制了欽州宜興泥:“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欽州城東門有一位塾師(筆者注:指黎石芝),他見到江蘇宜興出產(chǎn)的陶器制品,既實用,也雅致,聞名全國,覺得欽州出產(chǎn)的泥土,質(zhì)理色澤倒也不錯,他就決心仿制宜興陶器來試制?!鳖愃频谋硎?,也出現(xiàn)在黃良采寫的文章《創(chuàng)制欽州宜興泥的黎石芝》(孫奉等編:《敢想敢做的人》,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
關于“欽州宜興”這名稱來源,民間主要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紫坭陶類的產(chǎn)品,本身就酷似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無論從造型、器具、外貌、體態(tài)以及神韻都相似與接近,因而,百姓給其取一個名為“欽州宜興”的名字。同時因為“宜興紫砂”是用泥料做的,欽州坭興也是用大致相同的泥料做成,有人把欽州坭興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的原料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均屬紅坭無釉細陶,分子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并且這欽州白話的“宜”和“坭”讀音又相接近,所以人們也逐漸地把“宜興”說成“坭興”。久而久之,約定俗成的“欽州宜興”“欽州坭興”就叫成了。另一種說法是一些文人學者把“坭興”解釋為“欽州坭器為時俗喜愛”或“坭壺興用”的意思。陶器原是坭器,“興”就是喜愛時尚的意思,是因為欽州過去有不少當?shù)鼐用瘢袑J州坭興器作為時俗喜愛的吉祥壽孝的“形象大使”,或“溫馨興用”的意思演化而來。
至于民間流傳的如清雍正之后,有宜興人流落到欽州,把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術(shù)傳帶到欽州,從而使欽州坭興陶產(chǎn)生與興旺起來的說法,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證據(jù),欽州也尚未發(fā)現(xiàn)有來自宜興的陶藝人及其后裔的相關記載。
那么,“欽州坭興”的歷史應從何時算起呢?科學的辦法是從考古挖掘成果和文獻史料記載中去把脈判斷。
1959年紅泥嶺遺址和上羊角遺址、1978年獨料遺址、1983年上羊角遺址、1988年馬敬坡遺址等幾次考古,發(fā)現(xiàn)大量粗砂陶片和夾沙陶片,距今約4000至2500年,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欽州人已經(jīng)學會制作陶器。1920年,在欽州城東平心村發(fā)現(xiàn)的唐刺史寧道務之墓的陶碑,高4尺余(約1.3米),為全國目前發(fā)現(xiàn)僅有的巨型陶制墓碑。該碑雕刻反映寧道務生平事跡的碑文,碑體刻字通體楷書,猶有北魏碑字體雕刻的韻味,計約1500字,能刻出如此精美圓滑而又如此多的字數(shù),說明該碑用泥已經(jīng)比較精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安州故城和久隆古墓群出土的陶瓷器也證明,當時已經(jīng)用比較精細的泥料制作質(zhì)地較好的陶瓷了。民國《欽縣志》載:“此碑刻有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字樣……可知我欽陶器,歷史由來已久?!碑斎唬敃r制作墓碑的用泥,也許未有清咸豐年后的坭興陶用泥那么講究,但也可以說是坭興陶的雛形了。
記述欽州坭興陶興旺歷史的還有《廣東省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等近現(xiàn)代文獻。該志記載:“唐,廣東出產(chǎn)的瓷器和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輸往東南亞及中東等國,廣州西村皇帝崗、佛山石灣、欽縣紫砂窯均有名?!?988年,欽州東場潭池嶺唐瓷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廣東省志》的記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欽州出土的唐代陶片
雖然前述《把泥土變成財富的人》《創(chuàng)制欽州宜興泥的黎石芝》兩文均認為欽州坭興陶始創(chuàng)于黎石芝,但欽州本地的史志書籍和當代文章卻另有說法:民國《欽縣志》和新編《欽州市志(縣級)》(縣級欽州市方志辦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載,欽州坭興陶的歷史始于清咸豐年間,由“胡老六”創(chuàng)始。
綜上,對欽州坭興陶歷史的界定,大體有兩種說法:一是從唐刺史寧道務之墓的陶碑開始,至今約1300年;二是從19世紀30年代或清咸豐年間(1851—1862)開始,至今約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