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志紅
寫作,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更是一種生命的成長。學生在作文寫作中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眼光,沒有自己的眼光,寫出的作文再美麗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有了屬于自己的寫作眼光,就能夠養(yǎng)它來組織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初中學生因為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情感表達、認知水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會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個性特征。同時,初中學生又具有自主性、可塑性,他們的思維活躍、嗅覺敏感,寫作能力存在不同的差別。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統(tǒng)一的任務給學生下達寫作任務,我們要善于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寫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寫作是學生個題心靈世界的活動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在作文教學中通過設置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引導和作文評價分析,讓我們的學生在寫作中能夠全面綻放自我,彰顯出自己的個性。
寫作要做到“我手寫我心”,應該把“我心”作為學生寫作的主要目標。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善于對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開發(fā),從學生內(nèi)心世界開始,到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感悟、觸動,呈現(xiàn)出由內(nèi)到外的個性張揚和性情表達,要著眼于以學生內(nèi)心需求為導向的“內(nèi)生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和潛在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設計了以“童年、田園、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寫作教學,借助學生的對大自然的體驗和觀察,激發(fā)學生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觸摸自己身邊的大自然和田園生活,以講故事的形式去洞察社會和人生。然后我又細化設計了“節(jié)氣”“童年”“旅行”等教學板塊,把一個主題任務分解成好多可供學生選擇的小任務,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和需要去自由的選擇寫作任務。這一大的寫作主題鼓勵學生打開觀察世界的感官器官,引導他們在嗅桃花,賞菊花、感花落的大自然的世界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這些相似的寫作主題中不斷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不斷激發(fā)出自己的寫作興趣,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激發(fā)自身內(nèi)生性的寫作意識。
作文教學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和生活之間相聯(lián)系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還原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貼近生活原始狀態(tài)中去找尋自己的記憶,在過往的記憶中品味原有的印象,然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寄予內(nèi)在的靈感,凸顯出個性表現(xiàn),拓展自己對回望時空的理性美。圍繞“家庭”主題,筆者設置了五種情境:“交流情境”,激發(fā)學生暢談自己的家庭故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給同學們;“故事情境”,寫出一個自己的家庭故事,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故事進行精加工;“作品情境”,引導學生去閱讀他人的家庭故事,分析別人的寫作角度和手法;“聲影情境”,給學生提供有關的音樂和視頻,喚醒學生情感;“寫作情境”,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寫作,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發(fā)布。我們慢慢品味這五種情境,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筆者通過這樣五種寫作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體驗多樣的生活。讓學生以初中學生的身份去回憶自己的家庭生活,這種對時間和空間的有意識的延遲拓寬了學生審視事物的視野,學生在充滿挑戰(zhàn)的學習中激發(fā)了自己對寫作的喜愛。教師在教學中一步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放飛自我,通過寫作學生的思維逐漸成熟,學生作為自己生命語言的主人,訴說自己想說的言語,寫出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保持在寫作中擁有的屬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在表現(xiàn)性成長中獲得成功感。例如有位同學在作文《家的味道》中這樣寫道:
綠茶遠不如玫瑰花泡出的茶馥郁清香,也不如紅茶醇香飽滿,但它帶著點甘苦素雅。媽媽愛喝綠茶,自兒時記憶起,媽媽身上便總籠罩著一股似有似無的茶香。受媽媽影響一年四季家中總是不時氤氳著的茶味。
閑暇時節(jié),我總愛在伴在媽媽左右,嚷著讓媽媽泡茶,媽媽只好取來茶壺,輕輕裝上一小勺綠茶葉,倒上開水,綠葉兒便慢慢在水中舒展開來,透過陽光,綠葉片上的水珠晶瑩透亮,媽媽纖細的手輕提茶壺,茶水如同彩虹般傾瀉杯中,兒時的我總愛搶過茶杯一飲而進,卻總被茶水燙的吐舌頭。媽媽看后總會笑著說“傻孩子,剛倒的熱水怎么能解渴呢?這喝茶呀,和做事一樣,不能著急,不能浮躁,唯有穩(wěn)重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而那時的我并沒有聽進媽媽的苦心教導。
……
家的味道是媽媽泡的茶香,蘊含的媽媽對我的教導,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學生不單是一個個體的成長,更是群體的成長。那么我們在寫作教學中怎樣從群體的共性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和認可群體的共性,走向?qū)懽鹘虒W的共生?學生所處的群體因為知識、興趣、思維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共同點,這就容易促使同學之間彼此吸收和接納,從而開展協(xié)同化寫作學習,學生就會在寫作訓練中彼此聆聽、彼此欣賞、最終成就自己。
我在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的特點,以“人物、家庭、社會”為寫作主題,引導學生們之間互相交流。例如我設計的“理解——愛”的寫作任務,主要以下列活動為載體: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傅雷家書》后,展開小組合作討論,從作品中理解“父子之愛”和“赤字之愛”;其次是讓學生采訪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生活和工作經(jīng)歷,撰寫采訪題綱;再次是要求學衡給父母寫一封信,展開一次“親情對話”;最后是寫以父母或者家族成員為主人公的傳記。通過這一系列的任務驅(qū)動,學生就會在語言交流中理解“愛”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歷史基因。不同的寫作任務,就會讓我們的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參與到研讀、調(diào)查和評價中。通過學生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共享,他們在文字分析、語言交流、情感熏陶等方面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就會對彼此的身份產(chǎn)生認同。例如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時光,將回憶淡化,抹去,讓它成為人生長河的塵埃,唯有那一縷的粥香,茶香,在記憶中穿梭,是熟悉的氣息,是家的味道。
……
粥絲滑而粘稠,包裹至甘至甜的味道,舀一勺粥含在嘴中,唇齒間充斥著香甜溫暖,扭頭看向奶奶,她眼角有遮不住的笑意,露出欣慰的神色,嘴上不停念著“慢點兒喝,別燙著?!?/p>
家的味道是奶奶熬的粥香,飽含著奶奶對我的愛意。
在寫作教學中筆者還把課堂上來自學生之間的對話作為問題情境,激發(fā)他們對文本探究的興趣。這些問題來自于學生寫作訓練或者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實際的狀況。例如比較風格迥異的作品,反復推敲詞語,文章的結構預設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認知水平產(chǎn)生的問題也不相同,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探究中自然生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就為學生們提供了激發(fā)合作探究的問題情境。例如在《呼蘭河傳》的問題探究中,學生們在探討和討論文章開頭所具有的魅力時,意見不一,有的同學認為“賣豆腐的人清早起來沿著人家去”時襯托冬天的小城是何等的寒冷,從而為了后面描述人們生活的艱辛做鋪墊,耐人尋味。有的同學認為用“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是作者在強調(diào)小城的荒涼和原始,為了突出小城的寂寞而為。筆者在這個時候就把怎樣開頭更加貼近文章的整體風格這一問題留給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呼蘭河傳》和作者其他作品整體風格的相同點,同學們在小組合作中展開了討論。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實現(xiàn)了小切口深入,細細品味文本的目的。我們從學生自身生成的問題展開協(xié)同寫作,通過學生之間的共享、質(zhì)疑等活動,促進了學生共同的成長。
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理解學生的成長過程帶有家庭、社會和自身等文化的傳承痕跡,也包含著帶有自身屬性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寫作任務驅(qū)動要從成長的文化痕跡入手,給學生提供利于思辨的環(huán)境,在和他人的相互映照和學習中實現(xiàn)生命個體的真實存在。
在寫作教學中我設計了以“生命、文化”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聚合思維,從而關注學生個體和世界萬物的聯(lián)系。例如從“遠方和近處”“此岸和彼岸”“天和地”“古老和現(xiàn)代”等對比中引導學生從關系性話題找到萬事萬物和諧共生的規(guī)律,強化學生的思辨性思維的能力。再如在觀看電影《長津湖》后,引導學生探究“溫馨家園和殘酷戰(zhàn)場”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在畫面的對比中思考隱藏在震撼人心背后的價值。鼓勵學生投身探究活動中,建立起文章立意和社會現(xiàn)象以及人文精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提升文章情感深度的寫作目的。
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我還注意設計了寫作選材的多樣性展示活動,關注學生個人和場域的共融視角。寫作教學聯(lián)系著作者、教材和學生生活等多個場域的綜合要素,如果我們能夠把學生學習的區(qū)域設計到知識、情感等區(qū)域,就會自然實現(xiàn)多個場域的切換。例如從生活場景互動產(chǎn)生的“家的味道”“熟悉的街道”“我的家庭”等,學生就會在寫作選材的時候著言語和自己心靈相通的生長環(huán)境和文化基因。
總之,初中學生的寫作教學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追求同學間的共性,尊重學生文化的屬性出發(fā),從學生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出發(fā),因材施教、順勢而為,才能在寫作教學中彰顯生命的意義,讓每位學生的生命之花在寫作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