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港北區(qū)第六初級中學(537100)楊靜娟
位于“五育之首”的德育,往往是各學科教育教學的關鍵。德育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發(fā)展成為“完整的人”。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注重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要肩負起德育的重任。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只有深入發(fā)掘歷史課程中的德育素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發(fā)揮歷史課程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完成歷史課程的教育教學任務。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脫離教材內容制訂空洞的目標,也不能超越學生水平制訂高深而不切實際的目標。例如,筆者根據學生崇拜名人、英雄的實際情況,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融入了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引入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名句,充分發(fā)揮歷史優(yōu)秀人物的榜樣作用,引導學生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發(fā)展和人類命運,樹立崇高抱負和遠大理想,使教學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中學歷史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內容廣泛而豐富。只有努力發(fā)掘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內容,并做好統(tǒng)籌安排,結合每一課的內容制訂具體的施教方案,才能很好地在歷史教學中落實德育任務。
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學歷史教師要寓德于教,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為實現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而努力奮斗。例如,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7 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主要講述遼、西夏的興起以及其與北宋的關系。在設計該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時,筆者將重點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讓學生正確認識契丹、黨項等少數民族對我國北部、西北部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所作出的貢獻;第二,雖然這一時期民族政權間戰(zhàn)爭頻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終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第三,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正確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不要唯“漢”獨尊、獨好。部分初一學生受知識水平及評價歷史事件能力的限制,不能正確認識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議和、交往等歷史事件。為此,筆者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反映北宋與遼、西夏議和后,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的圖片和文字史料。通過史料展示和講解,使學生認識到,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進行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推動了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的講授,慢慢體會到我國各民族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只是暫時的,融合才是趨勢。而國家統(tǒng)一,民族融合,共同進步,是中華民族騰飛的基石。
充分發(fā)掘課本、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是歷史教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例如,筆者在教授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15 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首先向學生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基本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涉及范圍非常廣,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 個國家和地區(qū)、20 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zhàn)爭,作戰(zhàn)區(qū)域面積約2200 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戰(zhàn)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 多萬人。這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世界戰(zhàn)爭。發(fā)動戰(zhàn)爭的法西斯國家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德國法西斯迫害、屠殺猶太人,日本侵略者對南京人民進行血腥大屠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給學生展示大量的文字材料、照片和錄像,使學生對戰(zhàn)爭的血腥和殘酷有深入的認識,產生拒絕戰(zhàn)爭、維護和平的強烈愿望。這樣教學,能使學生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和神圣的,都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善待。
環(huán)境保護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滲透生態(tài)教育,使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例如,筆者在教授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2 課“原始農耕生活”時,先給學生講述遠古時代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滋養(yǎng)孕育了我們的祖先,成為我國的“母親河”。接著,筆者結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中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內容,陳述了隨著全球工業(yè)化的推進,環(huán)境惡化、淡水資源短缺等事實,并展示了“現在的黃河”“加速融化的南極冰山”等照片。然后,筆者進一步闡述: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要保護大自然,愛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注意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恰當的德育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好的德育效果。筆者的問題情境素材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1)教材。部編版教材里設置有“課前導讀”“相關史事”“問題思考”“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欄目,這些欄目中的內容都可以成為問題情境素材。(2)課外材料,如一些相關的文字史料、音頻、實物、口述史料等。(3)社會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例如,筆者在教授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4 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時,在引導學生閱讀“課前導讀”中于右任先生的詩歌《望大陸》后,提出問題:“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的什么愿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得出答案:“詩歌表達了身處臺灣的作者對大陸故鄉(xiāng)的濃濃思念。實現祖國統(tǒng)一是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夙愿,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定會實現?!庇掷纾?020 年新冠肺炎在世界上蔓延之時,筆者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國的應對措施及其成效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可,對此,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和思考,認識到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得益于我國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警察、武警官兵等人的奉獻精神,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祖國的強大等。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樹立了科學的歷史觀,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達到歷史教學的德育目標。
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直觀、豐富的學習資料,如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文字史料等。例如,筆者在教授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 課“科技文化成就”時,利用“人教智慧教學平臺”(廣西)導出教材,并結合其中大量的圖片、史料向學生講解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青蒿素的發(fā)現、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本節(jié)課即將結束時,筆者播放了《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懷念袁隆平》的短片。學生從中能直觀地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深刻體會到“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的含義。同時,學生也從老一輩科學家的身上學習到了愛國奉獻、赤膽忠心、自力更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等優(yōu)秀品質,進一步增強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這樣教學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
鄉(xiāng)土歷史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歷史,學生從情感上容易接受,且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本地的歷史刊物、歷史檔案、歷史圖片、歷史文物,通過“看”“寫”“說”鄉(xiāng)土歷史來加深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學習鄉(xiāng)土歷史,親自體驗家鄉(xiāng)歷史的厚重感,可以使他們對家鄉(xiāng)產生自豪感和愛戀之情,從而提升德育效果。
首先,“看”鄉(xiāng)土歷史。筆者在教授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3 課“太平天國運動”時,引導學生掌握該課的整體內容后,著重向學生介紹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地點就在現在廣西的桂平市金田村,太平天國前期的重要將領石達開是我們貴港市港北區(qū)奇石鄉(xiāng)人。這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全班學生特別是家在奇石鄉(xiāng)的學生的極大興趣。接著,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周末作業(yè):搜集資料,了解石達開的主要事跡,并以此為突破口深入認識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學生上交的作業(yè)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有學生通過去圖書館和網上查找歷史資料,寫出了石達開生平介紹;有學生通過去港北區(qū)達開高中、達開水庫以及東湖公園的翼王亭等地拍照訪問,得到了大量的圖片和口述材料,并將其整理成筆記。學生通過“看”深入了解到貴港人民紀念石達開的原因:他敢于反抗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和西方列強的侵略,不屈不撓,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志;他體恤百姓民生,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等等。同時,從石達開16 歲參加運動,19歲統(tǒng)率千軍萬馬屢立戰(zhàn)功,到32歲兵敗大渡河英勇就義的人生經歷,延伸總結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農民階級具有局限性等。這樣教學,使學生了解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波瀾壯闊,也深刻理解了當時農民階級需要先進理論引導的迫切性,從而為后面講解“毛澤東思想為何能指導民主革命運動取得勝利”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寫”和“說”鄉(xiāng)土歷史。“寫”和“說”鄉(xiāng)土歷史,是與“看”鄉(xiāng)土歷史相輔相成的。筆者在講授中國共產黨革命史專題時,在介紹了我黨許多革命英雄的事跡后,用圖片展示了在貴港市覃塘區(qū)三里鎮(zhèn)的中共廣西省代表大會(羅村會議)舊址,同時給學生講述了陳岸、譚壽林等廣西貴港籍革命先驅的事跡。接著,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周末作業(yè):搜集資料,了解民主革命時期家鄉(xiāng)人民的革命事跡,并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寫一篇文章,然后在班上分享。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利用周末的時間通過網絡、書籍、老人的口述等渠道,得到了大量有用的史實,并整理形成了文字材料。筆者利用歷史課堂開展了分享會,讓學生在班里講述紅色故事,還把寫得好的文章張貼在教室或學校的宣傳欄上供其他學生學習。比如,一位學生寫了《羅村告訴我們……》一文,首先介紹1936年廣西共產黨人冒著被抓坐牢甚至被殺頭的危險,懷著執(zhí)著的信念,來到貴港市羅村參加會議的艱難歷程;然后介紹通過羅村會議實現了廣西全省地下黨組織的統(tǒng)一領導,恢復了與黨中央的聯(lián)系,推動了廣西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等史實;接著闡述自己從陳岸、譚壽林等革命志士身上體會到他們作為民族脊梁的擔當和責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通過“看”“寫”“說”,學生從有所“學”到有所“悟”,實現了歷史情感的升華。筆者又通過分享會以及張貼好文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了先進學生,同時也對全體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筆者還讓學生在班上以口述的方式分享一個個紅色故事或英雄事跡,使學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輩們?yōu)榱嗣褡褰夥攀聵I(yè)和新中國成立,堅定信念、不畏艱難、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促使學生用實際行動弘揚英雄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優(yōu)異的成績報效祖國。
總之,育人德為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是每個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學歷史教師應致力于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道德品質,使學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