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玉
(煙臺職業(yè)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四大節(jié)日之一,有插艾蒿、掛桃枝、賽龍舟、吃粽子、扎五色線、戴香包等多種節(jié)日習俗,而剪紙也是慶祝端午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端午節(jié)張貼剪紙,在膠東中部地區(qū)的蓬萊等地流行較廣。蓬萊的端午剪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端午剪紙風俗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極具蓬萊地域文化特色。蓬萊端午剪紙紋樣豐富多彩,包括艾虎、艾兔、黃牛、雄雞、香囊、七星劍、螃蟹、剪刀、針錐、火鉗、五毒葫蘆、五毒釵頭符等藝術形象,是蓬萊端午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膠東蓬萊,自古就被譽為“人間仙境”,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三仙山文化、道教文化濃郁,民間風俗和民間藝術都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受蓬萊地域文化影響,蓬萊端午剪紙文化符號背后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功能就是宗教信仰、辟邪護身、教化審美等,這也是傳統(tǒng)道教文化和老百姓注重過端午意義的集中體現(xiàn)。
蓬萊端午剪紙色彩的選擇以及不同的藝術形象的張貼時間、位置要求各不相同。端午節(jié)用紙的顏色和貼法與其他節(jié)日剪紙也有所不同。平時用紙以及節(jié)日的窗花,用大紅色或蘇木紅紙,貼在白紙糊的欞子窗上顯得喜慶,而端午節(jié)則是以黃表紙為主色,剪好后背面再襯貼上朱紅色紙。朱紅,代表鮮血,血是生命之源,古人視為“法力”極高的東西。后因鮮血不易得,改用朱紅色替代。可見,“作品的主題和藝術追求……都是潛意識的流露,不是牽強附會生拉硬拽式的拼貼和堆砌?!盵1]端午節(jié)剪紙為什么一定要用黃色,這要追本溯源到道教。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對我國古代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我國道教文化中,符咒是一種重要的法事道具,一般情況下使用的都是黃紙,因為黃色具有通靈作用。道符的主要功能也是通靈降神、禳災驅(qū)鬼,黃色所具有的作用正好符合道符的要求,因此,黃紙必然成為端午禳災辟邪的首選材料。當然,這也和古人對黃色的崇拜有關。此外,蓬萊端午剪紙也有用多種顏色的紙作花紙,剪好后用金紙作底襯,再貼在門上。總之都是為了辟邪祈福,最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在端午剪紙的張貼方面,五月初一,膠東人稱之為“小端午”,要在大門(街門)下方貼一對黃表紙剪的牛。同時,在一扇門上貼“艾虎”和倒貼“五毒葫蘆”。五月初五,又稱“大端午”,太陽還沒出山,在另一扇門上再貼上“艾虎”“卐字符”“雞叨蝎子”等;門框的兩側貼上七星寶劍;門檻上張貼金蟾和火鉗子夾五毒的剪紙;家里柜子門上一般貼“艾兔、金蟾”;屋里的門后、鍋臺的后面、窗戶旁、火炕沿邊要貼相似內(nèi)容的剪紙圖案。窗戶上也要貼彩五毒、五毒葫蘆、黃牛、雄雞叨蝎子、猴捉蝎子、錐子刺五毒、剪刀剪五毒、五毒香囊、天師騎艾虎、螃蟹、雄獅等剪紙,都是取驅(qū)災辟邪之意??傊?,蓬萊剪紙在張貼剪紙的地方有講究,不同剪紙的藝術形象,有不同的張貼形式。街門是最主要的地方,與過年貼門神一個道理,但又不限于街門,凡住宅出入口,都要貼。所有這些環(huán)節(jié),必須都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完成,驅(qū)邪的儀式感很強。在佩戴方面,除了手腕和腳腕處佩戴的五彩絲線,頭上也有插艾虎的習俗。
“釵頭符”是端午節(jié)避邪的一種頭飾,即在發(fā)際上垂掛各種艾虎五毒飾。這里所說的艾虎有多種形式,此處為佩戴式的,兒童、小姑娘將小型空雞蛋殼或鵪鶉蛋殼畫成老虎的樣子,再粘上胡須,下面系一串用紙剪的各種“五毒”,俗曰“老虎踩五毒”;也有用獨頭蒜,系上五彩線,下邊也掛上一串“五毒”剪紙,俗稱“蒜老虎”;成人則多簪戴五毒葫蘆,老人簪戴福葫蘆。
這里的“釵”是從“簪”發(fā)展而來。簪,是用于挽發(fā)的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用發(fā)簪來固發(fā)了。釵晚于簪,春秋時期出現(xiàn),固發(fā)是其主要作用,隨之在固發(fā)的同時配以應節(jié)的物品。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中記載,在靖康初,京師織帛和婦人首飾衣服都按照節(jié)氣在簪釵上點綴剪紙紋樣裝飾。清乾隆后的習俗包括過年期間佩戴葫蘆紋樣,元宵節(jié)是燈籠紋樣,端午節(jié)是艾虎、艾兔紋樣,中秋節(jié)則是月兔紋樣,等等。“釵頭符”中的“符”,本是道教用以召神劾鬼、降妖鎮(zhèn)魔、治病除災的一種手段。
“端午”最早記錄見于晉朝周處的《風土記》。按照百姓的生活經(jīng)驗,隨著天氣變暖,各種蟲害如蝎子、蜈蚣、蛇、跳蚤、虱子、蚊子等毒蟲粉墨登場,對人類健康,尤其是對兒童成長造成威脅,規(guī)避這些毒蟲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拔宥尽敝蛤隍肌⒍旧摺⑿?、壁虎和蟾蜍,古代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習俗。蓬萊諺曰:“抓不盡的虱子,拿不完的賊?!睂嶋H上,夏季的毒蟲不計其數(shù),“五”只是個代表罷了。五毒的形象成為剪紙圖案,主要是為了避免毒蟲侵害,也讓小孩子辨識毒蟲。由驅(qū)毒辟邪的節(jié)令習俗衍生出豐富多彩的護身等民間活動,端午習俗里處處蘊含著健康文化,飽含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智慧。
“釵頭符”中的“艾虎”是剪彩為虎,粘以上好艾葉,佩戴在發(fā)際旁邊。后來人們將威武之虎踏于艾葉之上的各類剪紙圖案,統(tǒng)稱為艾虎。傳說艾虎是藥師的坐騎,可以驅(qū)邪避害。在端午節(jié)戴艾虎的風俗有上千年的歷史,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記載“端午,剪繒彩作小兒符,爭逞精巧,摻于鬟髺之上,都城亦多撲賣。”這種端午節(jié)避邪的五色頭飾即為釵頭符。王沂公在《端午帖子》中也有記載,在釵頭插艾虎目的是辟群邪。艾虎也可以成雙簪戴于頭上,宋代劉辰翁《摸魚兒》有“裊裊綴雙虎”的記載。清光緒《增修登州府志》曾記載在端午節(jié)期間,小兒佩朱符或戴艾虎以辟邪。
出于辟邪和圖吉利而簪戴各式飾物,以尋求精神寄托與安慰,是綿延很久的古老習俗。隨身簪戴艾虎、五毒及葫蘆剪紙是清中期以后蓬萊地區(qū)重要的節(jié)日習俗。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與厚重的生命意識,表達了人們愛生護生、求吉禳災的訴求。同時,端午的剪紙是繼春節(jié)之后婦女剪紙技藝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衡量一家主婦手藝的一個重要方面。
除了佩戴在頭上,蓬萊剪紙中艾虎的形象更多的是張貼在大門上,或者掛上一對“艾虎節(jié)”。“節(jié)”即門飾,其制作方法是先疊一對卍字符,用線系一個艾虎,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并襯貼的“五毒”形象,寓意五毒被踩在虎的腳下。清·李靜山在《節(jié)令門·端陽》詩中說得明白“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zhí)?,卻疑賬主怕靈符?!蹦z東人家街門與內(nèi)宅門,在節(jié)日里貼門花、門畫、門神,有著嚴格的習俗制度,外剛內(nèi)柔是其特征,艾虎一般貼掛在街門。
端午時節(jié),蓬萊家家門上張貼艾虎剪紙。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曾曰:“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以禳不祥”。
從歷史文獻來看,比較早的“艾虎”是人形的“艾人”。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五月五日,百姓采集艾草做成人的形狀,掛在門上用來消除毒氣。這樣來看,以艾為天師坐騎之虎,顯然辟邪功能更強大。因此,宋代也十分流行用艾葉或者彩帛來制作虎形的艾虎。時至今日,在蓬萊以艾制成的“艾人”時有出現(xiàn)。
端午節(jié)驅(qū)邪辟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虎的形象,早在先秦時期,老虎“性食鬼魅”的說法便在民間盛行?!渡胶=?jīng)》中也曾描述,在度朔山上有神仙神荼、郁壘,來鎮(zhèn)守萬鬼之門,凡遇惡鬼出入,便用葦索捆綁送去喂老虎。后來在人們的心目中,虎成了防御兇邪的“守護神”。這種觀念左右和影響著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使得老虎成為民間剪紙的重要題材。虎的形象與艾相結合,被制作成形形色色的裝飾品,供人懸貼于門戶,或者佩掛在身上,仿佛雙重強化了人們祛毒保健的安全感,無論是“艾”還是“虎”,都是守護人類平安康健的象征符號。
根據(jù)內(nèi)柔外剛的習俗,蓬萊端午剪紙在內(nèi)宅門和柜子門上一般張貼艾兔和金蟾等形象,極具創(chuàng)新意識,“它是指對現(xiàn)實存在事務的理解以及認知所衍生出的一種新的抽象思維和行為潛能。”[2]蓬萊端午節(jié)艾兔的特征,是兔子回首踏在艾葉之上,或嘴里銜著靈芝。靈芝亦有瑞芝、瑞草之稱,古代傳說食之可保長生不老,甚至入仙。兔銜靈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長壽的寓意。玉兔搗藥是中國流傳甚廣的神話,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墓葬中就出土了“玉兔”符號。同時,兔子是繁殖能力極強的哺乳類動物,最能表達古人的生育理想。道教把兔子演化成能制作長生不老藥的仙兔,讓兔子在桂樹下用研缽來搗碎藥品,后來兔子又慢慢演化為醫(yī)藥業(yè)的象征。在傳統(tǒng)節(jié)慶里,人們將多子多福的生育觀、長生不老的理想寄托在了兔子這種動物身上。
一直以來,金蟾是招財?shù)娜皤F,口中含有錢幣、元寶,寓意是“口吐金錢”,向內(nèi)頭對頭貼在窗戶上,最重要的寓意就是財源滾滾、鎮(zhèn)宅驅(qū)邪。在膠東金蟾的形象由來已久,深得大眾喜歡。
民間用于避邪除毒習俗的葫蘆圖像,一般是由葫蘆與“五毒”形象組成,如吸毒葫蘆、倒災葫蘆、消災葫蘆、葫蘆鎮(zhèn)五毒等。“五毒”或飾于葫蘆內(nèi),或圍繞在葫蘆外,有吸五毒、鎮(zhèn)五毒、除五毒的作用。蓬萊的端午剪紙一般會在葫蘆里裝上艾虎、艾兔、艾葉、五毒,然后再配一把七星寶劍的紋樣,俗稱“五毒葫蘆”,端午節(jié)貼于門框上,初五午時之后取下棄之或燒毀。其中,“七星劍”是道教常用法器,是鎮(zhèn)門之寶。傳說七星劍能驅(qū)邪避鬼、斬妖除魔,貼在內(nèi)宅門框上,可以鎮(zhèn)宅辟邪、招福納瑞。民間喜愛葫蘆,因為它蔓長果實多,這一特點,與原始社會母性崇拜和子孫繁衍生息的愿望相吻合。同時,道教中藥物和仙丹往往都裝在葫蘆里,由此也衍生出許多葫蘆神話和吉祥福瑞的民間故事。葫蘆諧音近“福祿”,既是代表美好的吉祥物,又有著化病祛災的神奇功能。因此,葫蘆形象在人們心中代代相傳,就有了增壽、祈福吉祥、辟邪禳災、保佑子孫的寓意。明代以后有了端午貼“葫蘆”剪紙的習俗。明《帝京景物略》載,端午節(jié),“于門首多剪紅紙葫蘆,以避瘟疫”。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也有記載“端陽五月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
蓬萊端午剪紙中的法物和飾物,種類豐富、構圖別致、造型生動,具有濃濃的裝飾味,皆因蓬萊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平安康泰的祈盼。“這些紋飾所給予人的美的感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周圍的環(huán)境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作用力場。”[3]可見,剪紙在制作的過程中因愛美之心的影響,在祛毒禳災、祈福納祥基礎上變成裝飾品,也在情理之中。
端午雄雞叨蝎子源于谷雨禁蝎咒符。膠東一帶谷雨節(jié)流行禁殺五毒的習俗。據(jù)光緒年間《增修登州府志·民俗·谷雨》,在今山東蓬萊一帶,谷雨這天便要“士民用朱砂書符咒,禁蛇蝎”。雄雞叨蝎子的說法早在民間流傳,中國傳統(tǒng)星象學中的二十八宿中的昴日星官是雞神,其形象就是雄雞。在傳統(tǒng)八卦五行相生相克中,蝎子精的天生克星就是天上的昴日星官。雞“吉”諧音,因此雞在民俗生活中,都作為吉祥如意的象征物出現(xiàn)。剪一對昂首挺胸的大公雞,嘴里叨著蝎子,爪子下邊還踩著蜈蚣等毒蟲,即可預防毒蟲之害。
作為蓬萊端午剪紙文化符號之一,香囊的象征意義更為突出。據(jù)清乾隆《穿戴檔》載,乾隆皇帝規(guī)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掛五毒荷包”。端午節(jié),天氣熱,佩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預防瘟疫,確保健康。比之艾虎、葫蘆,香囊作為端午佩飾出現(xiàn)相對較晚。
蓬萊剪紙中有揮舞蟹夾的蟹子形象。地處黃海、渤海交界處的蓬萊,螃蟹形象深入人心。北宋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卷二十五有:“以蟹辟瘧”說,借蟹辟瘧以保平安。
蓬萊的端午剪紙極具地域文化特征,剪紙中的藝術形象受道教文化影響深遠;對端午這一特殊時令的訴求表達極為真切;其藝術形象的寓意是在不斷傳承中發(fā)展、整合、凝練而成的;是一直以來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縮影。
“從社會進步層面講,藝術可以拯救文明。”[4]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在文化藝術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新時期,聚焦蓬萊端午剪紙,探索剪紙形象寓意的生命意識與人文精神更加深刻地印證了蓬萊剪紙乃至中國剪紙等民間文化藝術只有扎根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茁壯成長,藝術形象只有與最直接的生活和生存以及精神文化訴求相結合才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