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炳武 陳仲偉 陳鰲石
陳氏中醫(yī)外科學術流派傳承至今已百余年,在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陳鰲石主任中醫(yī)師(以下稱陳師)的帶領下,學術流派初具規(guī)模,形成自己的流派體系和診治特色,在治療皮膚病、腫瘤和乳腺疾病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陳師原為福建中醫(yī)學院(現(xiàn)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外科教研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20年被福建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福建省醫(yī)師協(xié)會和福建省醫(yī)學會推選為福建名醫(yī)代表。陳師從醫(yī)近七十年,接診皮膚病患者無數(shù),在診治皮膚病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臨床經(jīng)驗。筆者有幸跟診陳師臨證十余年,親眼所見診療諸多皮膚病驗案。陳師是福州陽岐人,早年跟隨其外祖父趙飛翰和父親陳耕園學醫(yī),并向本地諸多名家如:吳味雪、陳芑洲、萬籟聲以及其他民間中醫(yī)學習交流,因此學會運用較多本地特色中草藥治療相關疾病。現(xiàn)總結成文與同道探討。
陳師臨床診治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閩地特色中草藥,比如肉泥根(長葉凍綠)、芋環(huán)干(芋梗)、雞肣花(野鴉椿)、田基黃(地耳草)、肺風草(連錢草)、小春花(陰地蕨)、鹵地菊(黃花龍舌草)、郁甦參(翻白草)、上巳菜(亦有寫作上己菜,薺菜)等,現(xiàn)簡要介紹兩味治療皮膚病的閩地中草藥。
1.1 肉泥根
1.1.1 肉泥根基本情況肉泥根又名長葉凍綠(RhamnuscrenataSieb. et Zucc.)是鼠李科鼠李屬植物。別名:苦李根、黎辣根、龍泥根、鈍齒鼠李、水凍綠、山黃、過路黃、山黑子、綠籬柴、山綠籬、綠柴、凍綠、長葉綠柴、黃藥等。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河南省、陜西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臺灣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等地區(qū),常生于海拔2000 m以下的山地林下或灌叢中。①株: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 m。②枝:頂芽裸露,幼枝帶紅色,被毛,后脫落,小枝被疏柔毛。③葉:葉紙質,先端漸尖,尾尖或驟短宍,基部楔形或鈍,具圓齒狀齒或細鋸齒,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倒卵形,稀倒披針狀橢圓形或長圓形,上面無毛,下面被柔毛或沿脈稍被柔毛,側脈7~12對;葉柄長0.4~1(1.2) cm,密被柔毛。④花:花數(shù)個或10余個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花梗長2~4 mm,被短柔毛。萼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有疏微毛;花瓣近圓形,頂端2裂;雄蕊與花瓣等長而短于萼片,子房球形,花柱不裂;總花梗長4~14 cm;花期5~8個月。⑤果:核果球形或倒卵狀球形,綠色或紅色;熟時黑或紫黑色,長5~6 mm,徑6~7 mm,果柄長3~6 mm,無或有疏短毛,具3分核,各有1種子,種子背面無溝;果期8~10個月。⑥藥材:長葉凍綠的根或根皮入藥。秋后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或剝皮曬干。
1.1.2 肉泥根藥用情況①性味與歸經(jīng):味苦、辛,性平,有毒,歸肝經(jīng)。②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主治疥瘡,頑癬,濕疹,膿皰瘡,蕁麻疹,跌打損傷,民間用于治療疥瘡,癬,癩,疔瘡,麻風和蛔蟲等[1]。③使用方法:內(nèi)服可煎湯或浸酒,15~30 g。外用可煎水熏洗,或搗敷,或根研末加豬油調(diào)敷,或根磨醋或浸酒精擦患處。④用藥宜忌:有毒,內(nèi)服宜注意用藥劑量。
1.1.3 本草記載①《植物名實圖考》[2]:“殺蟲,敗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3]:“殺蟲解毒,治癩痢瘡瘍,麻風,內(nèi)傷,肺癆”。 ③《閩東本草》[4]:“散血,清腸熱,治跌打損傷,骨節(jié)酸痛”。④《浙江天目山藥植志》[5]治疥瘡:黎辣根皮研末,加豬油搗爛,用紗布包裹,烘熱,涂擦患處。⑤《湖南藥物志》[6]治疥瘡:黎辣根皮二至四兩,煎水洗或浸酒飲。治小兒蛔蟲:黎辣根五錢,煮濃汁,用汁煮雞蛋一枚食。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7]治癩痢頭:山綠籬根三錢,水煎服;并煎湯洗擦皮膚。治爛腳瘡:長葉凍綠根研細末,加豬油調(diào)和外敷。
1.2 肉泥根現(xiàn)代研究
1.2.1 提升白細胞歸筱銘等[8]研究發(fā)現(xiàn)長葉凍綠對給環(huán)磷酰胺(簡稱給毒)所致的小鼠“白細胞減少癥”病理模型,采用毒前毒后給藥的方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白細胞”作用,在給毒后第4~6天提高21.8%,與同條件設立的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的差別。研究還發(fā)現(xiàn)長葉凍綠酯溶性部分的“提升白細胞”作用優(yōu)于水溶性部分,故民間加瘦肉燉服、用豬油調(diào)和外敷等用法有一定的科學性。
1.2.2 抗氧化梁榮感等[9]研究發(fā)現(xiàn),苦李根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能有效提高小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過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同時可抑制肝臟內(nèi)過氧化脂質的二級分解產(chǎn)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相同劑量的2種提取物其作用差異無顯著性,說明苦李根的抗氧化有效成分既溶于水也溶于醇。
1.2.3 保肝梁榮感等[10]研究表明,苦李根能降低因四氯化碳引起肝損傷小鼠的血清ALT、AST活性,并減少肝內(nèi)MDA的含量。提示苦李根對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王潔等[11]研究表明,苦李根提取物顯著改善了大鼠鉛中毒引起的SOD活性下降和MDA含量增高,亦提示苦李根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
1.3 芋環(huán)干
1.3.1 芋環(huán)干基本信息芋環(huán)干又名芋梗,為天南星科芋屬植物芋Colocasiaesculenta(L.)Schott的葉柄。別名:芋荷桿、葉莖、芋莖等,在貴州、湖南等地又被稱為“ 廣菜”。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及華北地區(qū)。①濕生草本。②根莖:卵形,常生多數(shù)小球莖,褐色,具纖毛。③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長20~90 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 cm,質厚,盾狀著生,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④花:花序柄常單生,短于葉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長20 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 cm,粗2.2 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 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nèi)卷,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 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長3~3.5 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長3~3.3 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長4~4.5 cm,先端驟狹,附屬器鉆形,長約1 cm?;ㄆ?~8個月。⑤藥材:8~9月采收,除去葉片,洗凈,鮮用或切段曬干。
1.3.2 芋環(huán)干藥用情況①性味與歸經(jīng):味辛,性平,歸脾、胃、肺、肝經(jīng)。②功效與作用:祛風、利濕、解毒、化瘀。主治蕁麻疹,過敏性紫癜,腹瀉,痢疾,小兒盜汗,黃水瘡,無名腫毒,蛇頭疔,蜂蟄傷等。③使用方法:內(nèi)服煎湯,10~15 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摻。④用藥宜忌:可能引起皮膚炎癥反應[12]。
1.3.3 本草記載①宋代《證類本草》記載:用芋梗擦摩蜂蟄處,可解毒。②《本草衍義》:“擦蜂蜇處”。③《本草綱目》記載:芋梗氣味辛冷,無毒,可治蛇蟲、蜂等蟄咬。④清代《本草求真》記載:芋葉與莖,味辛冷滑,功能除煩止瀉。療妊娠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并敷蛇蟲癰腫毒痛,痘瘡潰爛成瘡。⑤《民間常用草藥匯編》[13]:“利水,和脾,消腫”。⑥《湖南藥物志》[6]治腹瀉痢疾:“芋莖(葉柄)、陳蘿卜根、大蒜。水煎服”。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頭指,蛇蟲傷:芋莖搗爛,敷患處[2]。
1.4 芋環(huán)干現(xiàn)代研究
1.4.1 抗氧化吳小卿[14]研究發(fā)現(xiàn)芋梗中所含生物堿具有一定的清楚-OH自由基能力,相當于抗壞血酸的14.3%。芋梗生物堿對DPPH自由基抑制率為68.48%,相當于抗壞血酸的71.8%。趙曉珍[15]研究發(fā)現(xiàn)芋梗總酚可能是發(fā)揮芋??寡趸饔弥饕煞?,芋梗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開發(fā)天然抗氧化物的潛力,可作為分離芋??寡趸煞值闹攸c研究部位。
1.4.2 抑菌吳小卿[14]研究發(fā)現(xiàn)芋梗生物堿在pH值在6~8,對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該在pH范圍內(nèi)抑菌能力相當。
2.1 肉泥根臨床應用經(jīng)驗陳師認為肉泥根具有清熱利濕、殺蟲止癢等作用,針對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特別是病情比較頑固或者嚴重的情況時常會選用肉泥根治療。在臨床經(jīng)驗集《懸壺傳薪——陳鰲石中醫(yī)外科臨證精華》[16]一書中有較多關于應用肉泥根治療皮膚病的驗案,如皮膚瘙癢癥,癬癥,銀屑病等等均有介紹其治療經(jīng)驗。
驗案1 林某,男,46歲。2014年9月12日初診。自述皮膚瘙癢遍及全身,經(jīng)多方就診未痊愈,求診于陳師。辰下見皮膚偶有丘疹,色潮紅,舌苔黃,脈滑數(shù)。辨證:風瘙癢(濕熱內(nèi)蘊型)。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止癢。方藥:肉泥根30 g,綿茵陳15 g,蒼術12 g,白鮮皮15 g,蟬蛻6 g,地膚子10 g,紫背天葵10 g,芋環(huán)干15 g,土茯苓30 g,紫草15 g,浮萍6 g。服藥7劑后瘙癢癥狀大為減輕,續(xù)上方再服7劑后瘙癢癥狀基本解除。
驗案2 蔡某某,男,38歲。2016年12月10日初診。自述經(jīng)他處診斷銀屑病,經(jīng)治無效果,遂求診于陳師。辰下見軀干部銀屑病發(fā),偶瘙癢,舌紅,苔厚膩,脈滑數(shù)。辨證:白疕(濕熱內(nèi)蘊型)。治法:清熱解毒,祛濕止癢。處方:肉泥根30 g,芋環(huán)干15 g,紫背天葵10 g,紫草15 g,紫花地丁15 g,金銀花15 g,牡丹皮12 g,浮萍6 g,蛤蟆干6 g,石膏30 g,白鮮皮12 g。服上方15劑,銀屑病癥狀稍有減輕,舌苔厚膩逐漸消退,繼續(xù)予上法肉泥根、芋環(huán)干為君藥服用300劑左右,癥狀已基本消退,脫屑較少,后期給予養(yǎng)血潤燥鞏固療效。陳師常言銀屑病不是不可治,是治療過程實在是艱難,少則百劑才見效,多則千劑才能有一定效果,這需要病人有戰(zhàn)勝病魔的堅定信心,因此陳師接診到新的銀屑病患者都會交代,這病很頑固,需要做好長期治療的準備,醫(yī)患配合才能有所成效。
2.2 芋環(huán)干臨床應用經(jīng)驗陳師經(jīng)常運用芋環(huán)干治療癮疹(蕁麻疹),癤病,皮膚瘙癢癥,癬癥,銀屑病,葡萄疫,濕瘡(濕疹)等疾病,特別是因相關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癥狀有較好的療效,相關治療的驗案記載于其臨床經(jīng)驗集[16]。徐道安等[17]曾報道使用芋環(huán)干配豬排骨燉服治療蕁麻疹,療效顯著。冒士甲[18]用芋梗治療蜂毒,有一定療效。
驗案1 陳某某,女,28歲。2015年10月28日初診。自述2日前全身出現(xiàn)風團,瘙癢劇烈。求診于陳師。辰下見四肢、軀干散發(fā)大小不等風團,色紅,舌紅苔厚膩,脈數(shù)。辨證:癮疹(濕熱內(nèi)蘊型),西醫(yī)稱急性蕁麻疹。治法:清熱化濕。方藥:藿香10 g,佩蘭10 g,扁豆花12 g,厚樸花12 g,紫草15 g,蟬蛻6 g,芋環(huán)干15 g,海桐皮15 g,川牛膝15 g,綿茵陳15 g,薏苡仁15 g。服用上方7劑,疹退癢輕,舌苔仍黃膩,脈數(shù),上方加石膏30 g,蒲公英18 g。繼續(xù)服7劑,服用后皮疹大都消失,舌紅苔薄,方藥:白鮮皮15 g,芋環(huán)干15 g,蟬蛻6 g,石菖蒲6 g,金銀花10 g,紫草15 g,浮萍6 g。服藥后癥狀基本消退。
驗案2 唐某,男,19歲。2015年8月10日初診。自述癬遍及全身,瘙癢抓破流血,瘙癢難忍。求診于陳師。辰下見癬癥遍及全身,全身抓痕明顯,舌質紅,苔厚膩,脈細。辨證:圓癬(濕熱內(nèi)蘊型)。治法:祛風解毒、化濕止癢。方藥:蛤蟆干9 g,白鮮皮15 g,地膚子15 g,制何首烏30 g,苦參10 g,蒼耳子9 g,蛇床子9 g,芋環(huán)干15 g,肉泥根30 g,牡丹皮15 g,赤芍10 g。服上方10劑后瘙癢稍緩解,舌苔由厚膩變薄,繼續(xù)處方:肉泥根30 g,芋環(huán)干15 g,土茯苓30 g,地膚子10 g,地骨皮15 g,黃芩9 g,制何首烏30 g,蟬蛻6 g,刺蒺藜10 g,蛤蟆干6 g,蛇蛻6 g。服上方10劑后瘙癢癥狀已緩解,癬癥仍未全退,繼續(xù)服上方治療月余后消退。
臨床上陳師還將2味中草藥作為藥對使用,兩者相須為用,均具有祛濕止癢功效,用于治療濕熱引起的各類皮膚病,瘙癢等癥[19]。
3.1 不足地方因為中草藥別名較多,很多尚未統(tǒng)一,也有同樣名稱卻是2個不同的藥物,容易混淆和錯用,需要進一步的規(guī)范。因肉泥根和芋環(huán)干的原植物還存在很多變種,如肉泥根原植物長葉凍綠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仙居凍綠的變種,這些變種是否能作為藥用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20]。
3.2 注意事項諸多本草記載肉泥根有毒,但是陳師在臨床上使用肉泥根最大劑量用至30 g,治療相關皮膚病未發(fā)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也未有明顯不良反應。接下來還要注意觀察和跟蹤隨訪,研究其有毒成分,使用的安全劑量,或者用炮制技術做到增效減毒,更有利于臨床使用。因芋屬于天南星科植物,部分生芋頭剝皮有麻手感,因此部分病人生用芋環(huán)干可能存在過敏現(xiàn)象,在臨床使用時需要注意[18]。
3.3 應用前景肉泥根和芋環(huán)干這兩味中草藥都屬于民間草藥,臨床使用范圍較窄,還未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目前來看肉泥根藥材資源豐富,如果臨床療效好,安全性高,可擴大適用范圍,增加中藥材資源,也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選擇。芋種植時經(jīng)常把芋梗作為廢棄物,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問題[14],如果芋梗能作為常用中藥,既能提高種植的經(jīng)濟效益,還能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未來可以更深入研究其作為藥用的其他作用,為臨床使用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