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蓮 云杰雅
(1.內蒙古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2.日本神戶大學 國際文化學研究科 日本 神戶6 570011)
[內容提要]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呼圖格沁”歌舞,是一種集祝頌、民歌、舞蹈、說唱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遺產?!昂魣D格沁”歌舞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獨具特色,它不僅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薩滿教文化相聯(lián)系,與藏傳佛教“查瑪”樂舞相融合,后來漢族文化內容也融入其中,使“呼圖格沁”歌舞成為民族文化融合發(fā)展的例證。
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呼圖格沁”歌舞,是一種集祈福、祝頌、民歌、舞蹈、說唱于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昂魣D格沁”歌舞主要在每年春節(jié)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舉辦,人們佩戴面具而舞,用蒙古語演唱,寓為招來福瑞、送去吉祥、祛除病痛、驅除瘟疫,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集于一體。這一表演形式,雖然以蒙古人為傳承人、用蒙古語來表演,但是從其內容中我們可以窺視到“呼圖格沁”歌舞形式流傳的久遠,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中廣泛傳播的古老宗教——薩滿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時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藏傳佛教的文化思想也貫穿其中,特別是“呼圖格沁”歌舞的宗教信仰、表演形式、主要人物形象等都從藏傳佛教的《查瑪》樂舞中找到其藝術的源泉。而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蒙古族與漢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的加強,“呼圖格沁”歌舞在原有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新的人物形象——孫悟空、豬八戒。所以,“呼圖格沁”歌舞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傳承與融合的產物。
“呼圖格沁”歌舞是一種在當?shù)亓鱾骶眠h,蒙古族、漢族群眾喜聞樂見,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文藝活動?!昂魣D格沁”歌舞的表演與傳承,不僅繼承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豐富了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08年,“呼圖格沁”歌舞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呼圖格沁”歌舞成為傳承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窗口,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證。
傳承在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的“呼圖格沁”歌舞,共有六位人物形象,即阿林查干額布根(白頭翁)、哈日額布根(黑頭翁)、阿林查干額布根的妻子曹門代、阿林查干額布根的女兒花日以及人們喜聞樂見的《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孫悟空、豬八戒。①張乃夫:《敖漢旗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9頁。這些人物形象戴著面具為烏蘭召村的人們送去祥瑞與祝福。阿林查干額布根(白頭翁)戴著以白色裝飾為主的面具,哈日額布根(黑頭翁)戴著以黑色裝飾為主的面具,阿林查干額布根的妻子曹門代的面具是一個中年牧民婦女的形象,阿林查干額布根的女兒花日的面具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年輕女孩形象。而孫悟空、豬八戒是人們心中長久以來已經形成的固定形象。
制作這些面具時,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禁忌和儀式——參與制作“呼圖格沁”面具的人,都要滿懷感情和對面具人物的虔誠愛戴,以及追求精益求精,使面具更加生動、更加逼真,工藝精湛?!扒f重的祭禮儀式,決定了人們盡可能地把作品制造得完美?!雹谥斓遥骸对嘉幕芯俊罚?lián)書店,1988年,第472頁。每一件面具都是造型藝術品,無論是其選材、制作、佩戴都具有嚴格的禁忌,顯示出面具的“神圣性和莊嚴性”。
“呼圖格沁”歌舞各人物形象的面具,每年春節(jié)過后,會被供奉到附近的寺廟里,放在顯著的位置上,請喇嘛為面具誦經,人們認為,只有經過喇嘛誦經后,這些人物形象的面具才具有神靈附著的能力——“復活”。而每一個佩戴的人——“呼圖格沁”歌舞的傳承人,都必須懷著虔誠、敬畏的心情,洗漱、沐浴、凈身后,才能跪拜這些面具、佩戴這些面具。從佩戴面具的那一時刻起,“呼圖格沁”的扮演者們,已經不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一個人,而是具有了需要扮演的人物——阿林查干額布根、哈日額布根、阿林查干額布根的妻子曹門代、阿林查干額布根的女兒花日、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形象的靈魂和神性。他們的所說、所唱、所表演的每一個場景對白、祝頌詞、招福詞、民歌、祭火歌等也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深刻含義。所以說,每一具古老面具都是遠古歷史的傳承,都是一個文化符號的延續(xù),承載著傳奇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出古代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背景。這些面具的功能是多樣的,它首先具有宗教的色彩,同時還帶有民俗的特質,不僅表演藝術獨特,還有幽默、滑稽、詼諧、活潑等娛樂功能?!昂魣D格沁”歌舞為我們今天研究蒙古族宗教信仰、藏傳佛教、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學、繪畫、民歌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從這些人物佩戴面具的表演來看,“呼圖格沁”歌舞中透視出古老的思維方式——用直觀的、形象的、純樸的方式來觀察世界萬物。認為萬物有靈,靈魂存在于人與一切動物的頭顱中,所以出現(xiàn)頭顱崇拜,面具也應運而生。流傳于中國北方民族中的原始文化——薩滿教是蒙古人信奉已久的古老宗教,薩滿巫師蒙古語稱之為“博”(男薩滿)或者“烏達根”(女薩滿)。蒙古人認為,薩滿具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治病、占星等能力,是連接“人”與“神”的中介。“薩滿”能夠溝通天地,轉達人的祈求與意愿,傳述神靈的懿旨,與逝去的靈魂進行交流,能夠請神附體,捉鬼驅邪,消災解難。蒙古薩滿的施法過程主要分為請神、降神、送神等三個階段,要經歷設壇、請神、獻祭、驅魔、送神等一系列的細節(jié)。在施法的過程中都伴有誦祈禱詞、舞蹈、歌唱、咒語,而且還要表演與惡魔搏斗的法術?!昂魣D格沁”歌舞中也有設壇、請神、獻祭、驅邪、招福、送吉祥以及送神等一系列詳細的儀式內容。如《祝福歌》①張乃夫:《敖漢旗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9頁。和《敖漢贊歌》②武永善、張乃夫:《敖漢部落史》,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648頁。這類祝頌詞就源于蒙古薩滿的祭祀禮儀,是蒙古人用最美好的詞句來贊美自然神、祖先神靈,希望這些神靈能夠保佑蒙古人風調雨順,草木蔥郁,牲畜肥壯,人們吉祥如意?!哆_拉拉嘎》③武永善、張乃夫:《敖漢部落史》,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文化出版,2014年版,第645頁。招福歌是以虔誠之心,通過呼喚的方式將“福氣”“運氣”召喚到身邊來?!都阑鸶琛芬约八蜕駸婢叩葍热菀卜从吵龉爬系幕鹕癯绨?、祖先崇拜。從這些內容來看,“呼圖格沁”歌舞與古老的薩滿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蒙古薩滿在施展自己的超凡技能時,要借助一些法器來達到預期目的。薩滿的這些法器中不但有薩滿身著的服飾,使用的樂器、頭戴的神帽,手拿的神鼓,使用的手杖、佩戴的面具等等,通過這些法器可以達到從普通的“人”到“神”的轉變。在從“人”到“神”的轉化過程中,薩滿要借助這些法器,以及舞蹈、歌聲等進入一種忘我的癡迷狀態(tài),才能使神靈附體,來完成祈福、誦祝、醫(yī)病、祛災的功力,為人們送去心理暗示及安慰?!昂魣D格沁”歌舞中的面具也具有這種從“人”到“神”的能力,當表演者戴上面具的那一刻起,他們已經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而是能夠為烏蘭召村的農牧民們驅災辟邪、招來福瑞,送去吉祥的“神。”
據(jù)《蒙古秘史》記載帖卜騰格里就是一位蒙古族大薩滿。帖卜騰格里具有能夠與天神溝通、轉達騰格里的神意等功能,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的過程中,曾發(fā)揮過凝聚人們思想、統(tǒng)一各部族人們的意識、堅定信心的作用。此外,在《多桑蒙古史》中,也有相關記載:“珊蠻(薩滿)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師也。兼幻人、解夢人、卜人、星者、醫(yī)生于一身,此輩以各有其親狎之神靈,告彼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秘密。擊鼓誦咒,逐漸激昂,以至迷惘,及神靈之附身也,則舞躍瞑眩,妄言吉兇,人生大事皆詢此輩巫師,信之甚切?!雹芏嗌V?,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31~32頁。蒙古人在應對重大事件和生活中遇到困惑、痛苦、疾病時,都會請薩滿占卜吉兇,答疑解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特別是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qū)后,藏傳佛教的“查瑪”樂舞在內蒙古寺廟中廣泛傳播。在樂舞中我們看到了白頭甕(查干額布根)的形象,“查瑪”樂舞中的“查干額布根”是一個白眉毛、白胡須的慈祥長者形象,身著的服裝也不同于一般的“查瑪”服飾,他項帶佛珠,穿的是白色羊皮襖,典型的獵人裝束。無論是面具、服飾、佛珠、拐杖等“查瑪”樂舞中的“查干額布根”與“呼圖格沁”歌舞中的“查干額布根”的形象都是一樣的。說明“查瑪”樂舞與“呼圖格沁”歌舞之間存在著傳承性,是后來流傳于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呼圖格沁”歌舞的最初藝術來源。在“查瑪”樂舞中我們還找到了“呼圖格沁”歌舞中黑頭翁的藝術原型。西藏與內蒙古地區(qū)都有“米拉查瑪”(也稱米拉日巴勸化記)的表演,內蒙古地區(qū)的“米拉查瑪”樂舞比西藏“米拉查瑪”多出一個角色——黑頭翁?!懊桌楝敗狈从车氖歉呱桌瞻偷氖论E,在西藏“米拉查瑪”的表演中,米拉日巴高僧對獵手“貢保多吉”進行勸誡、說法。“貢保多吉”是戴紅色面具、反穿灰黃色皮襖的獵人形象。傳入內蒙古的“米拉查瑪”,演變成兩個獵人的角色,一個是白頭發(fā)、白胡須的白頭翁“貢布道爾吉”,另一個是黑胡須、黑頭發(fā)的黑頭翁“鄂日勒代”。兩人經高僧米拉日巴的勸化后,白頭翁最先皈依藏傳佛教,黑頭翁被感化后也皈依了藏傳佛教。從“呼圖格沁”歌舞的舞蹈動作來看,也與寺廟中表演的“查瑪”樂舞的舞步是一樣的。這也說明“呼圖格沁”歌舞與藏傳佛教“查瑪”表演儀式有著傳承關系。說明藏傳佛教的“查瑪”樂舞對蒙古族民間舞蹈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呼圖格沁”歌舞的原型,“呼圖格沁”歌舞是“米拉查瑪”從宗教寺院走向民間的產物。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援寧寺(隆安寺)俗稱敖包海廟,是阿魯科爾沁旗第一座藏傳佛教佛、法、僧三寶俱全的黃教寺院。據(jù)色仁道爾吉調查采訪得知該寺廟的“查瑪”樂舞表演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表演的舞蹈內容豐富。通過對援寧寺著名查瑪(跳查瑪?shù)睦铮┧嚾说恼{查采訪可知,這一地區(qū)的“查瑪”樂舞中不但有“白頭甕”的表演者,為了調節(jié)“查瑪”演出的嚴肅氣氛還有“好德格沁”這一風趣、詼諧的角色,①色仁道爾吉:《論佛教樂舞“查瑪”藝術—藏傳佛教樂舞“查瑪”藝術在內蒙古地區(qū)的傳播》,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51~53頁。說明走向民間前的“查瑪”樂舞已經初具“呼圖格沁”歌舞的雛形。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最后達到相互認可的過程。②李曉東:《全球化與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3頁。文化融合不是使一種文化演變成另外一種文化,而是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賦予原有文化更強勁的生命力。③陳平:《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東北師大學報》2004年第1期?!安楝敗弊鳛槊晒抛迕袼孜幕囊徊糠郑幕A和深層結構不可能是一種靜止的、孤立的存在,而必然是一種動態(tài)的傳承,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與納異中保持自身的發(fā)展。有學者認為:變異是民俗文化保持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一成不變的文化會失去其生命力,從而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從“查瑪”產生的根源來看,它承載著多民族、多文化的內容,是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變異、傳承的結晶。我們追溯“查瑪”樂舞的歷史,可以看到其前身是藏族“羌姆”樂舞,“查瑪”樂舞就是在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qū)后,結合內蒙古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特色、人們的心理素質等諸多因素,將具有雪域高原特色的“羌姆”樂舞,轉變成為具有內蒙古草原特色的“查瑪”樂舞。“草原上形成的‘查瑪’顯示出草原原始舞蹈的粗獷、豪邁、野性與神奇,是蒙古族人民依據(jù)自己審美要求所創(chuàng)作演繹出來的藏傳佛教舞蹈的表演形式?!雹傩煊ⅲ骸墩撁晒抛逦璧傅淖诮虦Y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融入蒙古社會的“查瑪”樂舞,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及自然環(huán)境中,不但保持著它固有的文化特色因素,同時也融入了新文化中的諸多因素,成為一種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文化符號?!安楝敗睒肺枧c“呼圖格沁”歌舞中的阿林查干額布根的藝術造型非常相近,都是一個長壽老者的形象,頭戴面具,白眉毛、白胡須、慈眉善目、幽默詼諧。這一形象在“羌姆”樂舞中是沒有的,僅存在于內蒙古地區(qū)的寺院“查瑪”樂舞中。應該是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過程中融入薩滿教文化內容,將薩滿教祖先神靈的內容轉化為白頭甕“查干額布根”的形象,無論是“呼圖格沁”歌舞的人物形象,還是蒙古族民間藝術中對德高望重的長者人物的形象,都具有這樣的特色——即具有祖先崇拜性質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智慧、慈善、樂觀、溫和的。從這方面可以說明,“呼圖格沁”歌舞就是藏傳佛教與薩滿文化融合后民間化的產物。
同樣,“羌姆”樂舞的產生也是蓮花生大師借鑒印度宗教樂舞結合雪域高原民族文化特色而創(chuàng)作的宗教樂舞。從這一點來說,“查瑪”樂舞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文化傳承、融合的結晶。所以說“查瑪”樂舞,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傳承、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結果。
在“呼圖格沁”歌舞中,還有兩位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出現(xiàn)。他們倆給熱鬧的春節(jié)平添了喜慶的氛圍。清朝末年,清政府開始在蒙古地區(qū)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地處蒙古草原與農耕文化交界地帶的敖漢旗,大量漢族群眾涌入,開荒耕種,促使草原牧人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為生的蒙古人,開始了定居生活,并開始學習漢族群眾耕地種田的勞作方式,在其祈禱、祝頌詞中出現(xiàn)了希望風調雨順、祈盼好的年景、“五谷年年豐”等詞句。呈現(xiàn)出北方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的多元特征。
清朝時期,清政府注重蒙漢翻譯工作,翻譯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特別是大量深受廣大農牧民喜愛的文學作品也被翻譯成蒙古文。如《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等著名文學作品經過翻譯和說書人的生動傳播,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豐富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春節(jié)期間表演的漢族秧歌,將《西游記》中的人物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滑稽風趣、幽默詼諧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給熱鬧的春節(jié)平添了喜悅。正是因為這一特色,《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被引入“呼圖克沁”歌舞之中。孫悟空和豬八戒在《西游記》中的對角戲很多,這一滑稽風趣、幽默詼諧、歡樂祥和的表現(xiàn)形式,符合“呼圖克沁”降妖除魔送吉祥的主旨和功能。歌舞中孫悟空、豬戒到農牧民家中后都要到馬棚、牛羊豬圈中揮舞金箍棒和大耙驅邪祛疫,祈禱牛羊豬繁衍馬兒肥壯。從這些表演中可以看出“呼圖克沁”歌舞是蒙古族和漢族相互交流,蒙漢民族文化相互吸收、交融的產物。
總之,“呼圖格沁”歌舞不僅深受中國古代原始宗教薩滿教文化的影響,藏傳佛教“查瑪”樂舞是其藝術源頭,以及《西游記》人物形象的融入,使這一文化藝術在不斷地傳承—融合—傳承中充滿勃勃生機,延續(xù)至今。成為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一帶民族文化傳承、交流、交融的珍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