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昕娜 呼興華 王曉琳 盧芬萍 許建秦 高原**
(1.寧夏醫(y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0;2.陜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3)
兩部《千金方》集隋唐以前中國醫(yī)學之大成,載方5300余首[1],分門別類,各科兼?zhèn)洌瑔l(fā)后世,影響至今。其中列有消渴專篇,論六首、方七十五首、灸法六首,對消渴的病因、病機、癥狀、診治、變證及預防做了較為全面的闡述?!秱浼鼻Ы鹨健は省诽岢鱿什∫浴翱识”闵佟睘榕R床表現(xiàn),辨證框架隱藏于所載方劑之間,未上升到理論,且兼證多變,需要仔細鑒別。盡管現(xiàn)代醫(yī)家關于消渴與糖尿病等同與否意見不一[2],但不可否認,消渴病在臨床癥狀等方面與糖尿病基本一致[3]。因此,從《千金方》收載消渴古方中尋找治療規(guī)律,包括用藥、組方、配伍等,可為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治療提供參考。
1.1資料來源與檢索 檢索中華醫(yī)典(V5)收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消渴”相關內服方劑,對照《千金方》(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進行人工校對與補充。檢索發(fā)現(xiàn),消渴方劑主要來自《備急千金要方·消渴淋閉》《備急千金藥方·嘔吐噦逆》《千金翼方·消渴》《千金翼方·胸中熱》等。
1.2文獻納入標準 功效主治中包括“消渴”的方劑;方劑劑量、制法信息完備;劑型包括湯劑、丸劑、散劑、丹劑、膏劑。
1.3文獻排除標準 排除藥物組成相同的重復方劑;排除藥物組成不明確的方劑;排除內服方劑外其他治療手段,如針灸、耳穴、貼敷等。
1.4數據處理 藥物名稱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 《中華本草》記載的中藥進行規(guī)范化處理,如“栝樓根”規(guī)范為“天花粉”,“干地黃”規(guī)范為“地黃”,“麥門冬”規(guī)范為“麥冬”;“生甘草”“炙甘草”規(guī)范為“甘草”等。
1.5數據庫的建立 將藥物名稱規(guī)范處理后的處方錄入Excel 2016軟件中,建立數據庫,再將數據錄入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平臺(V3.0,簡稱平臺) 中,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采用雙人同步數據錄入與核對制度,一人負責方劑數據錄入,一人負責錄入數據源審核,確保錄入數據正確無誤。
1.6數據分析 采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3.0)對錄入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平臺內置“方劑分析”模塊,進行癥狀頻數、藥物頻數、疾病頻數和組方規(guī)律等統(tǒng)計分析。利用“數據分析”模塊中,對所有處方中的藥物進行高頻藥物組合和規(guī)則分析。支持度是藥物組合在所有處方中同時出現(xiàn)的次數,置信度是當前一藥物出現(xiàn)時,后一藥物出現(xiàn)的概率,由此可反映處方中藥物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
2.1文獻檢索結果 本研究通過檢索詞“消渴”進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方劑92首,經過篩選最終納入分析方劑80首,涉及143種藥物。
2.2統(tǒng)計報表
2.2.1藥物頻次分析 對篩選出的80首方劑所涉及的143種藥物進行“頻次統(tǒng)計”,出現(xiàn)頻次在7次及以上的藥物有14種,其中頻次前6位分別是天花粉(33)、甘草(22)、茯苓(22)、麥冬(22)、黃連(17)、地黃(15),見表1。
表1 藥物頻次(出現(xiàn)頻數≥7)
2.2.2藥物四氣、五味及功效統(tǒng)計 對篩選出的80首方劑所涉及的143種藥物進行四氣、五味及功效統(tǒng)計,藥物四氣以寒性、溫性居多,頻率分別為30.5%、22.2%,而平性、熱性和涼性藥物頻率為14.5%、10.2%和1.2%,見圖2;藥物五味以甘味、苦味為主,頻率分別為52.8%、31.6%,辛味、咸味和酸味較少,頻率分別18.9%、6%、4.8%,見圖3;藥物功效頻次較高的前三類藥物為補虛(24.1%)、清熱(17.6%)、滲濕(7.6%),見圖4。
圖2 藥物四氣雷達圖
圖3 藥物五味雷達圖
圖4 藥物功效柱狀圖
2.2.3組方規(guī)律分析 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組方規(guī)律”功能板塊,將“支持個數”設置為8,關聯(lián)規(guī)則得出13個常用藥物組合,8條關聯(lián)規(guī)則(見表2),以及藥物組合之間的關聯(lián)規(guī)則(見表2、圖4)。藥物組合結果顯示,《千金方》治療消渴常用藥物組合為“天花粉→甘草”(14)、“茯苓→人參”(14)、“茯苓→甘草”(14)、“麥冬→地黃”(12)、“茯苓→麥冬”(12)、“麥冬→甘草”(12)等;將“置信度”設置為0.7,得到8條置信度≥0.7的關聯(lián)規(guī)則,前四位相關藥物分別為“麥冬,甘草-茯苓”、“生姜-甘草”、“天花粉,麥冬-茯苓”、“天花粉,甘草-茯苓”。
表2 支持度≥8的常用藥物組合
表3 置信度≥0.7的藥物關聯(lián)規(guī)則
圖5 核心藥物組合關聯(lián)規(guī)則網絡圖
消渴是以口渴多飲、消谷善饑、小便量多、以及形體消瘦為典型癥狀的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4]?!秱浼鼻Ы鹨健ぞ矶弧贰肚Ы鹨矸健ぞ淼谑拧分?,對于消渴癥狀的論述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曰口渴,“治大渴秘方”“口舌焦干而卒”“唇口干焦”“咽喉干”“口干”等;二曰小便利,“小便多而數”“小便利而多”等;三曰乏力羸瘦,“日就羸瘦……吸吸少氣、不得多語”“四體羸惙,不能起止”“四肢羸乏”等;四曰虛勞五心煩熱,“心煩熱,兩腳酸”“口干煩悶”“腎氣虛竭、精液自泄”等;五曰大癰,“消渴之人,必于大骨節(jié)間發(fā)癰而卒”“癰疽羸瘦”等。除了從論述中可得癥狀,從方劑名稱上亦可看出消渴的癥狀,如“治渴方”“治渴、小便數方”“治渴利方”“治尿數而多方”“消中日夜尿七八升方”。從消渴癥狀可看出,《千金方》所致消渴,多數到了現(xiàn)代糖尿病中晚期的階段,口大渴、小便數、瘦弱乏力、心煩遺精甚至出現(xiàn)了癰疽這種并發(fā)癥的情況。本次研究所篩選出的80首方劑,共涉及143種藥物,其中頻次較高的分別是天花粉(41.25%)、甘草(27.50%)、茯苓(27.50%)、麥冬(27.50%)、黃連(21.25%)、地黃(18.75%)等,多為清熱、養(yǎng)陰、潤燥、止渴類藥物;桂枝、人參、生姜等溫熱之品緊隨其后,由于病程日久及腎,灼傷腎陰腎陽,致腎陰陽兩虛,故酌加溫熱之品,溫助腎陽,使腎氣化,津液布,消渴遂止[5]。故此清補結合之法,為《千金方》創(chuàng)新之處,亦與消渴臨床癥狀的治療原則相符。
3.1《千金方》消渴病因病機 《千金方》對消渴的病因大致分為三類[6],一曰飲酒,“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酒客耽嗜……積年長夜,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倍环縿?,“忽然房道強盛,經月余漸患渴”“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百病滋生?!比幌淌臣懊?,結合第一類,強調了飲食不節(jié)、嗜酒貪杯在消渴發(fā)病中的重要地位[7],“脯炙鹽咸……咀嚼咋鲊醬,不擇酸咸”??梢钥闯?,《千金方》對于消渴的成因觀點,既有《素問·奇病論》“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的傳承,亦有張仲景《金匱要略》腎氣丸所治療因腎氣不足所致消渴,至于有學者提出《千金方》中善用動物臟器療法,以臟補臟[8]法,證實虛熱陰虧為主要病機。至于“咸食及面”乃是預防之作,與膏粱之人內熱無二。文獻所見,唐以后,明以前,從火或從燥熱論治消渴病的思路,而“消渴”“胃渴”“內消”“消中”“腎消”等稱謂多從此出。
3.2《千金方》消渴用藥法度 本次研究所篩選出頻次較高的藥物天花粉、甘草、茯苓、麥冬、黃連、地黃、桂枝等。對照《神農本草經》記載功效分析,天花粉主消渴,身熱煩悶;甘草堅筋骨,長肌肉倍力;茯苓主口焦舌干,身熱;麥冬主中焦受損,身體瘦弱,短氣;黃連主火熱為病,除中焦?jié)駸?,清心火;地黃主內傷五臟,精血虧虛,補腎氣,長肌肉。桂枝補中益氣?,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天花粉凝集素[9]以及5種天花粉多糖[10]、甘草素和甘草苷[11]、麥冬多糖[12]、人參總皂苷[13]、黃連生物堿復合物[14-15]、地黃多糖[16]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降血糖作用。另從藥物四氣五味分析,甘味(52.8%)、苦味(31.6%)為主,甘味藥物多以和緩、平補的作用為主,可滋養(yǎng)人體,而苦味藥能瀉,則起到清理內熱的作用??赏浦?,雖然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平臺統(tǒng)計第一類為補虛類,但藥物多以補虛大類中的滋陰養(yǎng)陰藥物為主。而利水滲濕類藥物如茯苓取其健脾寧心之功、澤瀉取其健脾補腎之功,其用意多不在利水,而在健脾。故《千金方》是以養(yǎng)陰、清熱、健脾為主要方法,寒溫并用,甘苦并用,清補結合,是《千金方》治療消渴病一大法門,更被學者稱為從火論治消渴之先驅[17]。
3.3《千金方》消渴組方規(guī)律 從本研究所統(tǒng)計的常用藥組及用藥規(guī)則來看,天花粉、甘草、茯苓、麥冬、黃連、地黃、人參等均處于核心位置,其中天花粉、麥冬滋陰,黃連清熱,地黃潤燥,另選用甘草、人參益氣健脾、養(yǎng)陰生津,茯苓健脾寧心,可防苦寒藥性猛烈,損傷脾胃之故[4]。諸藥組合對后世醫(yī)家制方影響較深。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之白茯苓丸主腎消,組方包括茯苓、黃連、花粉、熟地黃、人參等,金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創(chuàng)立的消渴方組方包括黃連末、天花粉末、生地黃汁等,明代龔廷賢編著《萬病回春》之黃連地黃湯組方為黃連、天花粉、麥冬、生地黃等,玉泉湯組成有黃連、天花粉、麥冬、生地黃汁等,足可見《千金方》所載治消渴方的影響。
筆者等認為,孫思邈選方過程必然受到仲景學術影響,繼承了張仲景論消渴以飲食不節(jié)、肝氣郁結、房勞過度、胃腸熱結為主要病因[18],治消渴選方則受到白虎加人參湯、調胃承氣湯、腎氣丸等影響。如白虎加人參湯內有清熱、益氣、生津諸法,與《千金方》消渴核心用藥原則一致。即所謂“內有熱者則喜渴,除熱則止??始嫣撜?,須除熱補虛,則瘥矣”(《備急千金要方·消渴淋閉》)。所不同者,孫思邈將食治觀念融入其中,分別選用動物肺臟“補肺止嗽,止渴,補不足。”用豬肚“補中益氣,止渴利”,用豬羊腎“補腎氣,益精髓”,以求“以臟補臟”之效。
以上,通過對《千金方》收載治療消渴內服方劑的整理,借助數據挖掘方法對其中理法方藥予以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孫思邈從虛實角度分類病因,從寒溫配伍角度確定治法,一方面強調清熱養(yǎng)陰,運用寒涼藥性糾正病之內熱,達到潤燥止消渴的目的。另一方面,益氣補脾,扶正止消,此甘苦并用,清補結合,乃是創(chuàng)新之處。至于《千金方》所收載消渴單方,如黃連地黃組成的黃連丸,黃連天花粉組成的“消渴,師所不能治之方”等小方,以及天花粉、竹葉代茶飲等,不僅為后人研究消渴病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也為診斷治療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