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華 張燕
要理解“五育融合”的思想內涵,需要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等重要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深入挖掘育人邏輯和育人元素,進而在實踐層面對“五育融合”創(chuàng)新課堂進行深入探究。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固化思維,從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學段、學科融合等角度確定教學路徑,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將“五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做到全方位、全學科育人。
一、不同學科課堂樣態(tài)
(一)適時引導,讓美育有深度
在小學教育中,音樂、美術等藝術類學科為美育提供了沃土。教師可以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認識美、探究美和創(chuàng)造美。如小學語文六年級《匆匆》一文中有一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詩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練習仿說,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回憶生活中常見的景物,如“太陽落了,有再升的時候”“月亮缺了,有再圓的時候”。再如,教師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將圖形和中華傳統(tǒng)服飾、建筑等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對稱和諧之美,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二)深挖課程素材,讓德育有支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拔逵诤稀睉敶龠M學生由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提高其學習能力。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年月日》時,教師通過視頻導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頻,激起學生對2022年2月4日這個有紀念意義日子的記憶火花,從而既導入了新課,又對學生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三)立足鄉(xiāng)土資源,體味傳統(tǒng)文化
《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充滿了濃郁的民俗風情,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好材料。通過參觀學校的文化墻、文化長廊,回憶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教師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風俗習慣,書寫心頭的“年味”,體悟人情之美、文化之美,厚植愛國情感。
(四)抓實活動實踐,促進“五育融合”
在教學《我的拿手好戲》一課時,教師布置周末包餃子、蒸花饃等勞動作業(yè),然后進行集體交流,分享勞動體驗和趣事。體育課上,學生學習足球規(guī)則、帶球技巧,教師以“精彩的足球賽”為題,布置習作、繪畫作業(yè),讓學生在感受體育競技之美的同時提高寫作水平。
二、不同課型課堂樣態(tài)
不同的學科有獨特的課型結構,如語文學科有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自讀課文,數(shù)學學科有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等。不同課型教學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情感共鳴點,打通學科知識銜接點,建立藝術融通點,使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下面以數(shù)學學科為例。
(一)新授課
一是從課題入手。教學新授課《比例的意義》時,教師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照片導入,然后復習“比”的意義及如何求比值。質疑引發(fā)學生思考,激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二是從情境導入開始。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從植樹節(jié)導入,滲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德育因素,實現(xiàn)勞育、智育的有機結合。三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在畫圓時出示問題:觀察體育老師是如何畫圓的,在此過程中體現(xiàn)的畫圓道理一樣嗎?教師播放體育老師在操場畫圓的過程,強調強身健體的重要性。四是在課堂教學結尾中體現(xiàn)。教學《比例的意義》時,教師讓學生欣賞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視頻《黃金比例》,讓學生了解黃金比例在生活中的價值。
(二)練習課
一是從課堂情境導入開始。在教學《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整理復習》時,教師讓學生課前制作本單元的知識點思維導圖。這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審美能力。二是從課堂練習開始。在教學《因數(shù)和倍數(shù)的整理復習》時,師生一起整理單元思維導圖,培養(yǎng)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體會到收獲的快樂。
(三)活動實踐課
一是從課堂游戲延伸。在活動課上開展數(shù)學游戲《剪大洞》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探索,按照視頻步驟試著剪大洞,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的機會。二是從生活實踐切入。教學《生活與百分數(shù)》時,教師出示教學情境和普通儲蓄存款利率,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理財。
三、不同學段課堂樣態(tài)
不同學段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學生接受能力有異。低年級學生對形象直觀的內容更容易接受,而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更趨于嚴謹和有條理。因此,不同學段“五育融合”的課堂樣態(tài)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相匹配。
(一)低段“趣”味引路
小學低段課堂樣態(tài)應以“趣”為主,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應帶著“五育并舉”的眼光解讀課標、研究教材,讓課堂和“五育”通過不同的載體真正融合。例如,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是一首清新活潑的小詩。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一段唯美的荷花池視頻,將學生帶入詩意世界。然后,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顆水珠,帶著搖晃的動作將荷葉想象成搖籃,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為仿寫句子打下基礎。
(二)中段“做”中學習
小學中段以“做”為主,教師用實踐活動來豐富課堂教學,推進“五育并舉”。例如,教學數(shù)學課《長度單位的認識》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共同制訂測量計劃,通過測量學校塑膠跑道的長度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長,感受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在這樣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學生既鍛煉了身體,又加深了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三)高段“練”出能力
小學高段以“練”為主,舉一反三,落實“五育并舉”。例如,《猴王出世》一課白話較少,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可以選取一個片段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練習用自己的話講給同學聽。教學六年級閱讀鏈接《詹天佑》一課時,對于文中開鑿居庸關和嘉峪關的內容學習,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
四、學科融合課堂樣態(tài)
(一)文化融合課堂樣態(tài)
為增強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文化育人功能,學??梢砸虻刂埔?,積極開發(fā)豐富的校本課程,如聲入人心誦讀課程、翰墨書法課程、中華民族茶文化課程、衛(wèi)水探究課程、走遍歐洲國家課程等。這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歷史文化,使學生將學科知識和學科思維進行融合。
(二)體藝融合課堂樣態(tài)
這一課堂樣態(tài)強調以體育、音樂、美術、心理等學科為載體,進行體藝融合的實踐研究;健全養(yǎng)成健康教育的培育管理體系,致力于培養(yǎng)志高品正、身心兩健的合格少年;開發(fā)系列體藝融合的實踐課程,如圍棋課程、籃球課程、美術舞蹈課程、小梅花戲劇課程等,將學科素養(yǎng)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勞動實踐+X”融合課堂樣態(tài)
這一課堂樣態(tài)強調以勞動實踐為載體,結合各學科進行“勞動實踐+X”融合課堂樣態(tài)的實踐研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與技術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和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學生可利用生活中的原材料,通過手工制作、美食制作等活動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通過實驗探究感受到觀察思考的快樂,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妙。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五育融合教學創(chuàng)新實證研究”階段成果。課題批準號:2022JKZD25)
(周燕華單位系新鄉(xiāng)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張燕單位系新鄉(xiāng)市紅旗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