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褒斜道石門遺跡與三門峽漕運遺跡之比較研究

2023-02-12 13:13
關鍵詞:題刻摩崖三門峽

何 健

(漢中市博物館, 陜西 漢中 723000)

褒斜道在秦嶺山脈之中,其北口曰斜谷,南口曰褒谷,故名。褒斜道全長四百七十里,從戰(zhàn)國時起人們就在谷緣陡峭的山崖間鑿石架木修筑棧道,因而又稱“褒斜棧道”。歷史上褒斜道作為重要驛道,在秦嶺四道中占據(jù)重要地位。1962年國務院公布“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棧道遺跡、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三門峽漕運遺跡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與山西省平陸縣交界處,黃河在此通過三門拐向東南方向,河道由于三門的拘束,其下變窄。相傳大禹治水時疏浚河道“斧劈三門”,從而形成神門島、鬼門島、人門島,故名三門峽。秦漢以來三門峽作為黃河水路漕運通道,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有古棧道、開元新河、北岸陸道與東西倉址、摩崖題刻與碑記等重要遺跡。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褒斜道石門所在地修建石門水庫,以三門為壩基修建了三門峽水電站,兩處遺跡均被淹沒于水下,有著殊途同歸的命運。褒斜道石門遺跡與三門峽漕運遺跡,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遺跡的內涵與價值又非常相近,通過相互比較與研究可進一步提高對此類遺跡的認識。

多年來,對于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的調查成果斐然,內容主要圍繞遺跡[1]25-39、路線[2]3-7、摩崖石刻[3]等內容,已成為中國蜀道研究的重要領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建石門水庫,石門附近將被淹沒,陜西省文物局下達專項經費,鑿遷二十余方碑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之后形成石門十三品專題陳列。三門峽漕運遺跡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門峽漕運遺跡》為基礎性研究成果[4],后人在該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與總結,并擴大到黃河三門峽臨近地區(qū)的漕運遺跡調查等內容[5],主要研究集中在中國漕運史研究和黃河漕運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揮的作用等方面[6]。褒斜道石門遺跡與三門峽漕運遺跡目前都淹沒在水庫之下,但有《褒斜道石門附近棧道遺跡及題刻的調查》《三門峽漕運遺跡》這兩部基礎性的調查研究資料。

目前學界關于這兩處遺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各自的遺跡本體及相關交通史實方面,對于這兩處遺跡的對比研究還未開展,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性認識還存在不足。通過相同類型和性質的遺跡進行比較研究,會使一些歷史信息得到進一步完善,進而解決一些問題。同時,會讓人們以更寬闊的視角去理解歷史遺跡的價值和內涵。在交通史范疇,褒斜道與三門峽漕運是中國古代不同地理單元的交通線路,在整個古代交通網絡體系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它們相互關聯(lián)也各具特性,對這兩處遺跡在交通體系中的關聯(lián)性、遺跡棧道的形制、壁孔開鑿技術、摩崖石刻的性質等方面認真進行比較論證,可以擺脫“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瓶頸,借他山之石對一些傳統(tǒng)的認識進行完善。

一、褒斜道與三門峽的交通地位

歷史上褒斜道石門遺跡與三門峽漕運遺跡的主要功能發(fā)生在交通史范疇,從地理空間看它們分別位于中國南、北的長江與黃河流域,其關聯(lián)性往往被人們忽略。在西漢初期,兩者一度產生過關聯(lián)。褒斜道在漢代最早的大規(guī)模修建發(fā)生在漢武帝時期,它的直接因素與解決三門峽漕運相關聯(lián)。

《史記·河渠書》載:“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發(fā)百余萬石,更底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熳右詾槿?發(fā)卒數(shù)萬人作渠田。數(shù)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浜笕擞猩蠒?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之谷可至。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砫之漕。且褒斜林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棧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盵7]1141

秦漢時期隨著王朝政治版圖的擴充,以長安為政治中心的地區(qū),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解決關中地區(qū)的糧食問題,成為政權運行的重大政治問題。秦占領巴蜀,其目的也是緩解關中地區(qū)的糧食問題,修建千里棧道以解決運輸糧食的問題。確立三門峽作為東西漕運的樞紐,也是解決關中的糧食問題。漢武帝時期為解決京師日益增加的粟米需求,一方面大力開墾黃河東岸,引渠灌溉增加關中的糧食產量,以減輕三門峽的漕運壓力;另一方面,重新規(guī)劃漕粟路線,將山東漕糧溯江、漢,到達漢中,借助褒、斜二水,以抵達京師。拜御史大夫張湯之子卬為漢中守,發(fā)卒數(shù)萬人修褒斜道,后終因水湍多石,無法漕運而敗之。這說明褒斜道通漕的嘗試與緩解三門峽漕運壓力相互關聯(lián),褒斜道曾經被納入全國漕運交通體系之中。

由此,可以進一步認識到蜀道運輸?shù)囊饬x及性質,在不同時代巴蜀的物資如何通過稅賦的方式到達中央,這就是蜀道最根本的使命,所以“隨著咸陽—長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蜀道主要線路發(fā)生大致以自西而東為趨向的移換。這種歷史變化顯示出咸陽—長安地位的重要,也體現(xiàn)了交通道路設計者和交通體制管理者以為交通應當服從政治、經濟需要的理念”[8]。認識和理解蜀道,不只是將其作為連接關中與西南的區(qū)域性通道,更要從它在不同歷史時期全國性交通網絡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對于中央的向心力和政治與經濟等基本功能來理解。

二、褒斜道石門棧道與三門峽棧道類型比較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褒斜道的石門附近進行調查,從東岸的土地廟到雞頭關大橋進行過遺跡調查,所選擇的12個地段,共發(fā)現(xiàn)棧道壁孔56個,底孔190個。根據(jù)調查復原出標準式棧道、用于架橋連接溝通道路的棧橋、依坡搭架式棧道、凹槽式棧道這4種棧道類型[1]。之后學界通過數(shù)年研究,將中國蜀道上的棧道類型分為木棧、石棧、木石混合棧三大類。木棧類型又分為依崖橫梁立柱式、依崖橫梁無柱式、依崖橫梁懸索式、依崖橫梁斜撐式、依崖梁柱斜撐式、依崖橫梁斜撐懸索式、依崖橫梁立柱架橫梁式、依崖縱梁立柱架橫梁式、不依崖梁柱式9種樣式[9]20。就目前的棧道遺跡而言,即“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的標準式棧道較為普遍。學者們在中國蜀道的范圍內,盡量歸納棧道類型與樣式,希望全面掌握這一交通建筑的類型,但也存在不夠全面的問題。三門峽漕運遺跡中的棧道類型,也表明在中國北方漕運中,棧道這一交通建筑類型也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

三門峽漕運遺跡中的棧道自漢代以來開鑿,分布在人門、鬼門及下游三個區(qū)域,主要部分在人門島左岸,從梳妝臺起到人門島625米左右,棧道開鑿于半山腰間,形似一條大凹槽。根據(jù)南北行走次序,調查者將其分為12段,其共同的特征為山崖上弧形的頂部、狹窄的走道、山崖側壁牛鼻形???、方形的壁孔、底孔等,其用途是滿足牽舟時纖夫的行走[4]3。三門峽棧道是在陡立的崖岸半腰,開鑿出一條大的凹槽,底部鑿成平面,凹槽側面成內弧形。在側面的下方開鑿方形壁孔,凹槽底部開鑿相對應的幾個方形底孔,將底孔內安裝短立柱,立柱上裝橫梁,一頭插入側面底部的壁孔,再將橫梁之間并排鋪設木板,形成用于挽夫行走的棧道。凹槽側面的崖壁上開鑿牛鼻形的壁孔,牛鼻形壁孔之間穿系繩索,用于纖夫牽引借力。

通過研究三門峽棧道的這一類型,我們可以對褒斜道石門棧道遺跡有進一步的認識,尤其是被稱之為凹槽式棧道的這一路段,位于石門之南“與河東岸的石虎相對峙,此段全長約20米,其南半部應屬于乙類,而北端是將突出的方形山嘴剝成凹槽,道由槽中通過。槽底較平,距水面約8.5米,……四角各有一個底孔,除西北角為圓形外,其他三孔均為方形……這里散布底孔較多。根據(jù)底孔分布之情況,無疑平臺上的四個底孔是起連接棧道作用的?!蔽挥谑T之北“Ⅹ段在石門北約15米,成南北凹槽,路面由槽內通過,槽南北長4.6米、東西寬2.9米,槽東、西兩壁高均1.5米左右,槽底高度與石門道基本相同,槽內堆滿碎石泥土,野草逼生,槽底情況不清?!盵1]這兩段凹槽式棧道與三門峽漕運遺址的棧道類型接近,判斷其功能也有了互相參考的依據(jù)。首先,石門附近凹槽式棧道中的底孔,表明其上存在木質構建,并不是傳統(tǒng)認為人們的通行,直接會在凹槽底部的石面上。其次,凹槽式的棧道是棧道施工中最艱巨的工程,以往我們常常強調石門開鑿之艱巨,而對附近這段凹槽式棧道有所忽略,這種凹槽式棧道類型在褒斜道上并不多見。在石門附近這一路段,即使逼仄險要,為什們不能采用標準式棧道或千梁無柱式棧道類型,以減少施工耗費?為什么單單采用工程耗費極大的凹槽式棧道,來開鑿巨大的山崖?這種工程是否有其它功能的設計與嘗試?最后,關于凹槽式棧道開鑿時間、原因及其功能的猜測。凹槽式棧道工程艱巨,一般開鑿在陡崖凸入河流的險要之處,通過穿鑿崖壁,以暢通線路。石門附近這段凹槽式棧道共計有30多米長,它與三門峽漕運棧道的類型又十分接近,聯(lián)系到《史記·河渠書》中有開通褒斜道用于漕運的記載,加之這段棧道又處于褒河南口水流湍急之處,這種凹槽式棧道是否與當時漕運的嘗試有關,是值得思考的一個方向。

三、棧道壁孔的比較與開鑿方式

褒斜道石門遺跡“壁孔全鑿于陡峭的山崖半腰,高出水面8~9米(按1960年冬季水位)?!诳卓诓烤史叫?口邊為0.40~0.43米,深0.80~0.90米。壁孔下斜,使插入壁孔之木梁略微上翹。底孔有圓形、方形、圓榫方形、圓榫圓形等種類,鑿于高低不等的巖石上,有的低于水面,被水淹沒;有的高于水面7~8米,幾乎與棧道壁孔等高。”[1]25這種邊長在0.4米左右,深在0.8米左右的方形棧道壁孔,在漢中留壩武關驛棧道遺跡中的保存最完整[10]12,據(jù)研究武關驛上、中、下三排???其中間的方形??走呴L在0.27米,與上排0.40米左右的??讘撌遣煌瑫r期、不同類型的棧道遺存。2017年在留壩汪家溝石門子棧道新的調查中,所發(fā)展的陰刻的“□”形方框,表明棧道壁孔的開鑿是經過前期的規(guī)劃階段(1)2017年9月由陜西省文物局主辦的秦蜀古道文化遺產保護與申遺論壇,學者馮歲平匯報了《調查所見留壩棧道的相關問題》,在留壩棧道考察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這一遺跡,向參會學者進行了詳細匯報。。

三門峽漕運遺跡中的??最愋?主要有山崖側壁的牛鼻形、側面底部為方形或長方形壁孔、棧道底部的方形或圓形的底孔,在人門島625米12段棧道遺跡中,有牛鼻形???5個左右、方形壁孔224個左右、底孔380個左右。其中以人門島Ⅰ段為例,牛鼻形壁孔最大直徑在0.31米,最深約在0.15米,最小直徑在0.14米,最小深度在0.07米;方形壁孔最大壁孔邊長在0.19米左右,深在0.13米;底孔最大長0.4米,寬0.2米,深0.07米左右(2)資料來源于《三門峽漕運遺跡》中關于人門島的遺跡調查,棧道有底孔、壁孔和牛鼻形孔,此一段??纵^為密集,類型豐富,是認識三門峽棧道遺跡的重要區(qū)域。。人門島Ⅰ段棧道的??讖囊?guī)格上看并不統(tǒng)一,說明在施工中是根據(jù)木料來決定棧孔的大小。

人門島保留有部分未完工的壁孔半成品,反映出壁孔開鑿的工藝和進度,對于解決棧道壁孔工程技術問題,有著極其珍貴的價值。人門島Ⅸ段第1號“田”字形方框,反映出一個??椎拈_鑿,是先將其分為“田”字形的四個部分,再依次進行深入的鑿取;人門島Ⅻ段第3號棧孔,在方形的??咨舷汝幙掏庋?再由下至上進行鑿取;人門島Ⅰ段第24號壁孔“田”字形??装氤善?說明一個??讓Φ确殖伤姆莺?再通過斜角對稱的方式逐漸進行開鑿;人門島Ⅴ段第5號開鑿一半的??装氤善?說明??子蓪訉油七M的方式進行鑿取(3)《三門峽漕運遺跡》圖版九中的照片,“田”字形陰刻明晰,為棧道壁孔開鑿前所鑿取的??资┕み吙?。還有“□”字形邊框,以及從下鑿取半成品的棧道壁孔。。這些未完工或被廢棄的棧道壁孔,明確的說明了棧道壁孔的開鑿方式和技術問題,當然不同石質的性狀,可能會有不同的技巧,但以上半成品的棧孔,所反映的??组_鑿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傳統(tǒng)觀念認為“火燒水激”是棧道開鑿的方式,部分學者也將這一方式理解為棧道壁孔的開鑿技術?;馃龓r石對于石料的開采或大型石面加工操作,是一種古老且行之有效的技術?!盎馃ぁ笔枪糯_采石料的一種辦法,《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記載:“僰道有故蜀王兵蘭,亦有神作大灘江中。其崖嶄峻不可鑿,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有赤白五色”說明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試圖采用“火燒水激”的方法,去除山石阻礙。東漢《西狹頌》中“鐉燒破析,刻臽磪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唐代《興州江運記》:“由是轉巨石,仆大木,焚以炎火,沃以食醯,摧其堅剛,化為灰燼”,三峽新門的開鑿李齊物就采用了“燒石沃醯”的方法,這些都說明“火燒水激”的方法在古代道路修建的過程中是常用的技術之一,尤其到清代連云棧道的修建,山間碥道的修建,需要去除擋路大石,這一技術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但就棧道壁孔而言,由于規(guī)格較小,形狀規(guī)范,對受火面積、方向、火力等因素的不可控性,其開鑿一般就是手工鑿取,我們對褒斜道武關驛棧道壁孔內壁進行觀測,由《造作次序》中的工藝來看,??變缺谄鸫a是經過打剝、麤搏、細漉、褊棱這四個步驟[11],這幾個步驟需要相應的工具來完成。從戰(zhàn)國到兩漢鐵器手工業(yè)是當時生產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領域之一。漢代鐵工廠遺址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積累了大批實物材料。通過對漢代以后出土的鑿的研究,漢代的鑿由鑄制變?yōu)殄懼?器形與戰(zhàn)國時期相同,鑿的斷面仍然是方形,但褲部有鍛合縫,西漢晚期以后的鑿褲,由方形變?yōu)閳A形,仍有密合的鍛接縫,中部以下斷面仍為方形或扁的鑿體,鑿的刃寬有3厘米到25厘米十多種[12]。西漢時期球墨高強度鑄鐵的硬度約在200(HB)、東漢鑄鐵脫碳鋼件硬度約在250(HB),從殷商到漢代、金屬工具的抗拉強度增加了約3~4倍,耐磨性、韌性、抗沖擊能力也都有很大的提高[13]。由這種材料鍛造的鐵鑿、鐵錘、鐵釬等工具,完全可以對花崗巖、石英巖、頁巖等質地的崖面進行鑿取。通過棧道壁孔的半成品、成品和漢代開鑿工具,可以進一步對??椎氖┕ぜ夹g有明晰的認識。

四、褒斜道石門遺跡與三門峽漕運遺跡摩崖石刻的比較

三門峽漕運遺跡中有自東漢以來摩崖題刻107方,分別位于人門島、開元新河、神門島、獅子頭、砥柱石、杜家莊棧道、禹王廟[4]41。其中人門棧道的摩崖題刻共40方,有東漢和平元年(150)題刻1方,曹魏時期題刻3方,西晉時期題刻6方,北魏時期題刻3方,唐代題刻4方,北宋時期題刻3方,時代皆比較早。內容上除北宋題刻全部屬于游歷題記和部分題名外,絕大多數(shù)為修治河道、修造棧道和漕運通航的記事類題刻。開元新河兩岸的摩崖題刻共51方,有唐天寶二年(743)題記1方,北宋題刻14方,金代題刻3方,明代題刻13方,清代題刻1方,時代均處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陜州刺史李齊物開鑿開元新河之后。內容上,北宋與明代中后期多數(shù)為游歷題刻或名勝題刻,金代和明初多為軍事防御、巡視河道及其他方面的記事題刻[14]。

褒斜道石門遺跡中的摩崖石刻經過多年研究共收錄177方,其中石門隧道41方,石門南附近褒水西岸31方,“玉盆”景區(qū)14方,古山河廟及河東店鎮(zhèn)11方,雞頭關及連城山57方,天心橋5方,褒城驛及漢中城區(qū)3方,觀音碥萬年橋7方,馬道驛3方,褒河中上游5方。再以其時代分類,計有漢刻8方,魏晉南北朝刻石5方,唐代刻石4方,宋刻48方,元刻1方,明刻7方,清代及民國初年刻石104方[3]。從類型上說,種類多樣,楷隸行草篆書均有,層次清晰,時代風格鮮明,從早期的述德紀功到之后的題名、釋碑等,各時期獨立群體在時間節(jié)點上得以有機銜接,組成立體而延續(xù)的石刻群落,共同展示了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石刻群落的歷史文化[15]。

三門峽漕運遺跡的摩崖題刻中年代最早為東漢和平元年(150),位于人門Ⅵ段編號T5,其內容為“和平元年∕六月十四日,∕平陰李∕兒□□∕造∕”[4],字徑約7厘米,通高34厘米,寬34厘米,東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刻;開元新河西岸T1“三門導路”[4],字徑約10厘米,通高42厘米;根據(jù)開元新河的開鑿時間,這方摩崖的時代應在唐代以后。神門島T2摩崖“開三門使楊∕岌∕”[4],字徑約18厘米,通高90厘米,通寬55厘米,“開三門使”應該是唐代的專門設置。這三方摩崖從鐫刻文字風格來看,鐫刻文字方正,筆畫橫平豎直,它們與褒斜道石門遺跡中《大開通》摩崖風格極為接近,有學者將《大開通》與始建國四年(12)《東??が樼鹂そ缬蚩淌贰哆B島燈塔山羊窩頭刻石》、建武中元二年(57)《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趙國易陽南界刻石》并歸為“大開通類型”摩崖刻石[16],再加之洛陽東漢刑徒墓磚、九龍山王陵塞石上的刻字,這些題刻在字形上盡量方正,文字筆劃上多采用橫刻、豎刻,盡量避免圓筆或弧形線條,直接鐫刻在崖壁之上。大量的這一類型的文字材料,表明這一類摩崖題刻主要是為傳播歷史信息,可能是由當時的匠人以最簡易、樸素的方式直接完成。

也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現(xiàn)象,褒斜道上有唐代的佛龕二處,即留壩江口鎮(zhèn)柘梨園村紅崖河西岸的一佛二菩薩佛龕,其下有題記一段。武關驛鎮(zhèn)的武關河唐代佛教造像龕,分別為一佛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弟子造像。明清時期連云棧道主、支線路的社火坪、佛兒巖、青橋驛等地也有佛造像。在三門峽杜家莊黃河漕運古棧道的崖壁上也有陰刻小坐佛像一尊[4]??梢婋m然在不同的地區(qū),古人對于行旅安危都有忌憚,保持著相同的精神信仰。包括三門峽漕運遺跡中有馬的陰刻圖案[4]129,褒斜石門遺跡中《山河堰》摩崖下也出現(xiàn)一個馬頭的圖案,這些或許并不是一種巧合,馬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可能代表著當時人們心目中關于交通工具的崇拜。

通過比較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褒斜道石門遺跡與三門峽漕運遺跡在棧道功能上雖不相同,但這種類型在兩處遺跡中都存在凹槽式棧道,尤其是褒斜道石門遺跡中的凹槽式棧道,從開鑿工程量與人力計算,遠遠大于標準式棧道,為什么不使用標準式棧道完成這段山崖間的交通,而采用開鑿工程巨大的凹槽式棧道類型。如果說16米左右的石門人工穿山隧道,是東漢永平六年(63)褒斜道修復的紀念性工程,那么在石門的附近這段凹槽式棧道,就不太可能是同一時期的工程,顯然凹槽式棧道不單單是滿足人們通行,很可能與嘗試漕運相關。從三門峽漕運遺跡中幾處棧道壁孔的半成品,反映了??组_鑿的工藝與進度,它們就是以“田”字形對稱逐層開鑿,或“□”字形,由下而上逐層開鑿,這種??椎拈_鑿方式具有普遍性。兩處遺跡的摩崖石刻從數(shù)量、內容、價值上雖各自不同,但文化內涵有著一致性,從以記事性的題記到游觀性的題詠,說明因應時代的變化,遺跡所具有的功能從交通屬性到紀念屬性的變遷。因此,對于交通建筑類的文化遺跡的研究,既要重視各自作為線性文化的深度整理與挖掘,更應擺脫以單一對象與題材,而去建立更為廣泛的類型對比與研究。

目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四川、陜西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大蜀道考古研究闡釋,挖掘發(fā)揮蜀道重要文化價值,做好系統(tǒng)保護展示,講好蜀道故事,傳承發(fā)展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漢中作為蜀道的重要節(jié)點,有著豐富的棧道歷史文化遺跡,研究與保護、傳承與展示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開展褒斜道及其漢中境內棧道的深入研究,必將對于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fā)揮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題刻摩崖三門峽
西狹頌摩崖石刻
漆涂層對題刻類石質文物的影響研究
河南三門峽西周墓出土器物
摩崖石刻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
云虛擬機實例建模方法研究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圖輯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平果縣陽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白鶴梁題刻收錄、整理、考古、研究綜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