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婭
(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62)
唐朝作為一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的中原王朝,如何鞏固王朝統(tǒng)一,安定社會秩序,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與其對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秉承“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1](P6215-6216)的寬待優(yōu)容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唐朝的安邊政策中,面對“選徒十萬,擊而虜之,滅除兇丑,百年無事,此一策也;若遂其來請,結以婚姻,緩轡羈縻,亦足三十年安靜,此亦一策也”[2](P5345)的選擇時,多數(shù)情況下,和親羈縻手段成為唐朝處理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四海一家、兼收并蓄的開放政策下,各民族互通有無,往來頻繁,共創(chuàng)共融,唐代成為我國歷史上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時期。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國力逐漸由復蘇走向強盛。居于青藏高原的雅隆悉補野部落首領松贊干布于公元629 年繼位,逐漸統(tǒng)一鄰近諸邦,改變了高原長期部族分散、不相統(tǒng)屬的局面,建立起吐蕃王朝,開啟了延續(xù)千年的藏漢交往交流交融之路。
作為新興政權,為鞏固其統(tǒng)治,松贊干布希望與強盛的唐朝建立聯(lián)系,貞觀八年(634),吐蕃踏上遣使前往唐朝朝貢之路。來而不往非禮也,吐蕃遣使來唐后,馮德遐被唐太宗派遣前往吐蕃回訪撫慰。吐蕃“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赍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2](P5221)松贊干布聽取了使者返回后的匯報,認為其求婚不成的主要原因是吐谷渾從中離間,為與唐朝成功聯(lián)姻,吐蕃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遣使貢金帛,云來迎公主”[2](P5221)。與此同時,“逐與羊同連,發(fā)兵以擊吐谷渾?!盵2](P5221)吐谷渾兵敗后,吐蕃大掠其人畜物產(chǎn),隨后又破黨項及白蘭諸羌部落,率20 余萬部眾兵臨唐朝松州城下,言之:“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盵2](P5221)為求娶成功,吐蕃引發(fā)了唐蕃間第一次以戰(zhàn)爭形式的軍事交流。最終,松州戰(zhàn)役,唐朝以5萬步騎軍擊敗吐蕃軍隊?!芭潱ㄋ少澑刹迹┐髴?,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盵2](P5221)歷經(jīng)曲折的請婚終于在于貞觀十五年(641)變成現(xiàn)實,“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2](P5221)
唐蕃首次和親后,雙方人員往來頻繁,關系密切融洽。唐蕃和親締結者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相繼去世后,祿東贊的兒子論欽陵兄弟把控朝政,年幼的贊普權力幾近架空,“欽陵每居中用事,諸弟分據(jù)方面,贊婆則專在東境”[2](P5225)。此時的吐蕃,政治主張與訴求發(fā)生變化,屢次進患唐朝邊境,唐蕃關系再度緊張。后來,贊普器弩悉弄(赤都松贊)年歲漸長,與親信大臣秘圖,把握時機親自掛帥帶兵討伐欽陵,欽陵兵敗自殺。器弩悉弄遣使入唐請和,朝貢并請婚。武則天許之,唐蕃關系較之前有了新的改善。
器弩悉弄親征南詔,卒于軍中?!暗帐鼱幜?,將相爭權,自相屑滅”[2](P3042),其后,“國人立器弩悉弄之子棄隸縮贊為贊普,時年七歲?!盵2](P5226)中宗神龍元年(705),執(zhí)掌朝政的贊普祖母可敦沒祿氏遣大臣悉薰熱前往唐朝進獻方物,“為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yǎng)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許嫁之?!盵2](P5226)吐蕃與唐朝再次恢復了頻繁的歲貢往來。景龍三年(709),吐蕃“又遣其大臣尚贊吐等來迎女”[2](P5226),唐蕃雙方代表在長安苑內(nèi)球場舉行馬球比賽。景龍四年(710)正月二十七日,唐中宗“親送于郊外”[3](P205)以左衛(wèi)大將軍楊矩為使護送,“金城公主既至吐蕃,別筑一城以居之?!盵2](P5228)從而完成唐蕃間的第二次聯(lián)姻,進一步擴大了雙方交往交流交融的維度。
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和親”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政治聯(lián)姻,其背后蘊含聯(lián)合、給予、互助、和平、文化認同等多種因素交織的隱性內(nèi)涵,以及因“和親”所衍生出的一系列你來我往的互動,有助于和親主體唐蕃雙方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中增強彼此的政治互信、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生活習俗、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交融。
完成部落統(tǒng)一后的吐蕃政權,為鞏固其統(tǒng)治,用和親聯(lián)姻的形式與強盛的唐朝建立了關系,以“大國子婿”的身份“在政治上可取得李唐的認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4](P224),進而使周邊其他部落更尊服之。如松贊干布所言:“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盵2](P5221-5222)對唐朝統(tǒng)治者而言,和親有利于邊境安寧,是處理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一種非武力選擇,對鞏固王朝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唐蕃和親,始于雙方政治需要,并在和親后的姻親關系基礎上逐漸形成并增強了政治互信。
文成公主前往吐蕃,松贊干布于河源親迎之,執(zhí)子婿之禮恭候和接待作為主婚和護送公主入蕃的江夏王李道宗。得知唐太宗伐遼東凱旋長安,松贊干布遣祿東贊入長安致賀,上疏奉以“臣”自稱,表曰:
“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國,并為臣妾,而高麗恃遠,闕於臣禮。天子自領百萬,度遼致討,隳城陷陣,指日凱旋。夷狄纔聞陛下發(fā)駕,少進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預子壻,喜百常夷。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盵2](P5222)
除了自表“臣”之身份,松贊干布恭敬接受唐朝授予的各種封號。唐高宗繼位后,松贊干布被授為“駙馬都尉”封“西??ね酢?,賜“物二千段”,后繼續(xù)得到唐高宗嘉獎,進封其為“賨王”。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松贊干布遣員“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置太宗靈座之前”[2](P5222)。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逝世,“高宗為之舉哀,遣右武侯將軍鮮于臣濟持節(jié)赍璽書吊祭?!盵2](P5222)和親后頻繁互動的唐蕃逐漸建立起了良好的政治關系。
軍事互助是政治互信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遣右衛(wèi)率府長史王玄策一行出使西域,路途中“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fā)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盵2](P5222)此為唐蕃在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吐蕃對唐朝提供戰(zhàn)爭援助的最早史料例證。貞觀二十三年(649),唐高宗繼位之初,松贊干布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2](P5222)??梢娡罗湟曁妻g已有的政治互信關系。建中四年(783),唐德宗在位期間“涇原兵變”(奉天之難),朱泚帶兵攻陷長安,“朱泚之亂,吐蕃請助討賊……渾瑊用論莽羅兵破泚將韓旻于武亭川?!盵5](P6094)吐蕃此次請助討伐叛軍,盡管不排除其從唐政權謀取利益的初衷,但在唐政權處于危難的關鍵時刻出兵相助,不失為唐蕃政治互信、履行盟友職責的行動。
后來,應金城公主請求,開元二十一年(733),唐蕃在赤嶺立碑分界,相約“自今二國和好,無相侵暴”[5](P6085)。又于建中四年(783)的“清水會盟”明確表態(tài):“唐有天下……與吐蕃贊普,代為婚姻,固結鄰好,安危同禮,甥舅之國,將二百年……蕃國展禮,同茲葉和,行人往復,累布成命。是必詐謀不起,兵車不用矣。”[2](P5247)將雙方政權主體融入到“甥舅”的親屬倫理范疇中,會盟前后約七八年間幾無大戰(zhàn),該會盟擬定的邊界,基本保持到了吐蕃王朝崩潰。
基于機會約束混合整數(shù)規(guī)劃的風火協(xié)調(diào)滾動調(diào)度//馬燕峰,陳磊,李鑫,趙書強,劉金山,甘嘉田//(5):127
唐蕃和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蕃,每次“嫁女”,唐朝統(tǒng)治者都賞賜了大量財物,派出大量隨行人員。唐蕃首次和親,唐太宗既以“八獅子鳥織錦墊,并繡枝葉寶篆文,賜女能使王驚奇……工巧技藝制造術,高超能令人稱羨,如此工藝六十法,以此賞賜我嬌女。一世溫暖錦綾羅,具滿各色作服飾,凡二萬匹賜與汝。身材妙曼可意兒,善承人意諸女伴,二十五名作侍女?!盵6](P68)西藏本土歷史典籍載之:“上賜公主嫁奩極豐,不可計量……復賜負運此珍寶、綾羅、衣服、飾品與及當時所需資具之馬騾駱駝等甚眾?!盵6](P69)數(shù)量龐大、種類繁多的中原珍寶使吐蕃上層人士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極大改善。金城公主入蕃和親時,棄隸縮贊尚年幼,唐中宗“帝念主幼,賜錦繒別數(shù)萬,雜技諸工悉從?!盵5](P6081)這些因和親從中原漢地至吐蕃的“公主的嫁奩有萬匹綾,及諸種工藝,凡至王前所需之具,皆有攜備?!盵7]這些漢地的能工巧匠隨和親公主在吐蕃扎根,將先進生產(chǎn)技術傳入吐蕃,助推吐蕃生產(chǎn)技術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
《漢書·藝文志》有云: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民間文學中的民間歌謠系勞動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之,貼近群眾生活,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民思想感情及意志愿望。[8](P59)藏族世代頌揚文成公主為民族情誼的象征,其被稱作“阿姐甲莎”(漢族阿姐),并非偶然。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視邊陲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始終致力于改善吐蕃較原始的生產(chǎn)方式,對吐蕃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評介:“她為進一步發(fā)展唐蕃間的友好關系作出了貢獻,而且樹立了有利于吐蕃社會生活、文化的深厚風尚。在藏族民間流傳著文成公主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立水磨、紡織氆氌的動人故事?!盵9](P100)世居高原的吐蕃后代通過故事或歌謠傳唱的形式,表達了西藏群眾對文成公主和親入蕃后,在吐蕃生活幾十年給吐蕃人民社會經(jīng)濟帶來諸多變化的感激之情?!按蟮胤蕘硗恋孛溃侍镂滞烈獢?shù)白歸雄;種下公主帶來各種糧,共有三千八百種?!盵10](P85)以及“王后文成公主,帶來畜種五千;給西藏乳酪的豐收,奠定了堅實的根基?!盵10](P84)文成公主帶領來自中原的隨行人員向吐蕃民眾傳授漢地先進耕作法,使吐蕃的農(nóng)牧業(yè)產(chǎn)量不斷提升。唐高宗嗣位,吐蕃又向唐朝“請蠶種及造酒、碾、磑、紙、墨之匠”[2](P5222),高宗并許焉。這些漢地能工巧匠在青藏高原積極傳授推廣中原的科學技術及手工技藝,提高吐蕃家庭手工藝和手工業(yè)技術水平,助推了吐蕃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在吐蕃流傳著被傳唱了千年的《公主帶來手工藝五千》的歌謠:“王后文成公主,帶來手工藝五千;給西藏地區(qū)的工藝,打開了繁榮的大門?!盵10](P84)“龍紋瓷杯啊,是公主帶來西藏;看見杯子呵,就想起了公主的模樣?!盵10](P84)這些膾炙人口又飽含真摯情感的民間歌謠,形象地刻畫了文成公主在藏地造福人民,給吐蕃人民帶去幸福生活火種的場景。在文成公主的隨行人員或其從唐朝請撥的漢人工匠技師幫助下,吐蕃逐漸掌握了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及手工技藝,集市逐漸出現(xiàn)了琳瑯滿目、品質(zhì)上乘的商品,社會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
時至今日,西藏山南市杰德秀鎮(zhèn)仍流傳著文成公主為藏族婦女傳授氆氌制作技術的故事,以及山南的農(nóng)民一直視二牛抬杠的犁由文成公主從漢地傳至西藏,甚至日喀則的銅匠都奉文成公主為“祖師”[11]等現(xiàn)象也直接反映了因唐蕃和親,漢地農(nóng)耕先進生產(chǎn)技術及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入吐蕃后對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的積極影響。
伴隨兩位和親公主一起入蕃的數(shù)量龐大的侍者、工匠藝人群體在與吐蕃民眾長期的交往交融中,對唐蕃雙方的生活習俗產(chǎn)生了具有雙邊效應的影響。
吐蕃原俗是“接手飲酒,以氈為盤,捻麨為椀,實以羹酪,并而食之。”[2](P5220)因和親公主入蕃,唐太宗為文成公主賞賜了諸種金玉器具,造食器皿、食譜、玉轡藏鞍,諸種花緞、綾羅綢緞等不計其數(shù)的豐厚妝奩?!爸T種府庫財帛藏,眾多寶物雖難舍,仍以賜賞我嬌女。諸種食物烹調(diào)法,與及飲料配制方,玉片鞍翼黃金鞍,以此賞賜我嬌女?!盵6](P116)將上等綾羅綢緞、中原服飾、漢地生活用具乃至烹飪方法等漢地日常生活習俗傳入吐蕃。文成公主初抵邏些,對吐蕃這種“男女皆辮髪氈裘,以赭涂面”[12](P9229)的妝容很不適應。因“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2](P5222),松贊干布下令禁止,改變了吐蕃民眾的妝容打扮。領略到綾羅綢緞的柔軟舒適后,原來以氈裘而衣的吐蕃人,從其贊普松贊干布起,帶頭“自亦釋氈裘,襲紈綺”[2](P5222),身邊近臣、貴族等跟隨效仿,逐漸推廣,吐蕃開始“漸慕華風?!盵2](P5222)
唐蕃和親后,人、財、物等頻繁密切往來,對唐蕃雙邊生活習俗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深,致使吐蕃贊普能如數(shù)家珍的指認出各種漢地茶的特點:“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澠赵唬骸掖艘嘤??!烀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湖者?!盵13](P175)至五代,“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發(fā),戴瑟瑟珠?!盵14](P918)直到現(xiàn)代,藏族的很多生活方式仍能窺探到唐代漢人的習俗輪廓。唐蕃群眾交往交流逐漸深入,相互學習借鑒進而彼此融入,出現(xiàn)了“黠虜生擒未有涯,黑山營中識龍蛇。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15](P3812)的盛況。
在喪葬習俗方面,“吐蕃過去對死去的大臣們,沒有祭奠的習慣?!盵16](P4)“人死,殺牛馬以徇,取牛馬頭周壘於墓上。其墓正方,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焉。其臣與君自為友,號曰共命人,其數(shù)不過五人。君死之日,共命人皆日夜縱酒。葬日,於腳下刺血出盡及死,便以殉葬。又有親信人,用刀當腦縫鋸;亦有將四尺木,大如指,刺兩肋下,死者十有四五,亦殉葬焉?!盵17](P1729)以及“居父母喪,截發(fā),青黛涂面,衣服皆黑,既葬即吉”[2](P5220)等方式。面對吐蕃此等以人殉葬的喪葬習俗,“金城公主說道:‘我們漢地佛法弘揚,對死者有七日祭的習慣。吐蕃佛法不昌盛,人死后得不到祭奠,實在可悲可憐!’以后,便倡興七日祭。從此,人死后,立即向成千的人天施焰食,擺設供養(yǎng),以為祭奠和悼念。這就是所傳的‘吐蕃七日祭’(或‘祭七’)的由來?!盵16](P4)由此可推測,西藏一直延續(xù)至今的“七日祭”喪葬習俗,應是吐蕃時期由金城公主和親入蕃從漢地傳至藏地。吐蕃對中原喪葬禮儀文化的認同也體現(xiàn)在其吊唁皇帝時的周全禮儀,“中宗崩,既除喪,吐蕃來吊,深衣練冠待于廟?;蛟唬骸穸曜杂袑嫃R,若擇宗室最長者,素服受禮于彼,其可乎?’舉朝稱善而從之。”[18](P43)
當然,這種因交往交流交融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生活習俗變化具有雙邊效應,在更開放包容的環(huán)境下逐漸形成對彼此文化的相互認同?!棒髅鎶y”傳入漢地后,成為漢地女性妝容的新趨勢之一,甚至出現(xiàn)了吟誦至今的《時世妝》:“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fā)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盵15](P2151-2152)“元和妝”乃女子將頭發(fā)梳成髻堆,在臉部或點或涂紅褐色護膚品的一種妝容。吐蕃女子的赭面、髻堆以及佩戴念珠瓔珞等裝束與中原女子的裝扮迥然不同?!霸蛫y”在漢地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一種妝容,說明唐朝中原民眾在與邊疆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審美情趣受到吐蕃的影響。
無獨有偶,由吐蕃傳入長安的馬球在中原尤其風靡,在唐朝統(tǒng)治者和軍隊中備受推崇。乃至景龍三年(709)十一月,吐蕃遣大臣尚贊吐等來長安迎接金城公主時,“中宗宴之於苑內(nèi)毬場,命駙馬都尉楊慎交輿吐蕃使打毬,中宗率侍臣觀之”[2](P5226)的盛況。這場球賽,唐蕃對抗十分激烈,“上令仗內(nèi)試之,決數(shù)都,吐蕃皆勝。時玄宗為臨淄王,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敵吐蕃十人。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吐蕃功不獲施,其都滿贊咄尤此仆射也。”[19](P53)由此可見,在唐蕃密切的雙邊交往交流中,運動習俗也漸次融合。
“爰自昔年,慕我朝化,申以婚姻之好,結為甥舅之國。歲時往復,信使相望?!盵20](P102)文成公主入蕃和親,吐蕃執(zhí)“甥舅之禮”身份與唐朝互派使者,朝貢往來是維持唐蕃雙方關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唐朝每有重大儀式,吐蕃皆前來覲見朝貢。每次出使可獲得唐朝統(tǒng)治者給予的豐厚賞賜與饋贈。唐朝統(tǒng)治者對吐蕃的大量賞賜,史書多有記載,如開元七年(719)六月,“吐蕃遣使請和……賜其束帛,用修前好。以雜采二千段賜贊普,五百段賜贊普祖母,四百段賜贊普母,二百段賜可敦,一百五十段賜坌達廷,一百三十段賜論乞力徐,一百段賜尚贊咄及大將軍、大首領各有差。皇后亦以一千段賜贊普,五百段賜贊普母,二百段賜可敦。”[21](P2511)又,開元二十一年(733)正月,“命工部尚書李暠使于吐蕃……以國信物一萬疋,私覿二千疋,皆雜以五采,遣之?!盵21](P2512)開元二十三年(735)三月,“命內(nèi)使竇元禮使於吐蕃”[21](P2512),此類雙邊使者往來,促使大宗物資流動之事例,不勝枚舉,史不絕書。統(tǒng)計相關史料典籍記載,唐蕃和親后雙方使節(jié)往來的頻繁程度:自貞觀八年(634)到會昌二年(842)的209 年中,平均一年零四個月雙方有使節(jié)往來一次。這其中貞觀二十三年(649)、天寶十三年(754)、貞元三年(787)、長慶二年(822),一年之內(nèi)唐使入蕃2 次,而建中四年(783)則達3 次之多。貞觀二十三年(649)、萬歲通天元年(696)、開元八年(720)、大歷九年(774)、貞元二十年(804)、寶應元年(762)、長慶四年(824),皆一年之內(nèi)吐蕃遣使入唐3 次,長慶元年(821)則達4次之多。因唐朝賞賜和饋贈數(shù)量龐大,乃至出現(xiàn)使團前后不絕的情景。吐蕃境內(nèi)建立了“百里一驛”[5](P6072)完備的驛站制度,驛站更設有“置頓官”,便利了唐蕃使者往來交通。唐朝使臣前往清水,“吐蕃舍人郭至崇來迎”[20](P2802),蕃帥對唐使更是“接待殷勤,供億豐厚”[20](P2802)。直接反映了唐蕃和親后的雙邊互動給吐蕃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動力。
金城公主入蕃后,鑒于唐蕃邊境互市貿(mào)易和人員交流不斷擴大,開元十八年(730),“吐蕃又請交馬于赤嶺,互市于甘松嶺”[5](P6085),宰相裴光庭諫言甘松嶺位置重要,且中原人馬前去不便,建議定為赤嶺。唐終“乃聽以赤嶺為界,表以大碑,刻約其上。”[5](P6085)赤嶺互市的合法化,不失為唐蕃經(jīng)濟交往、物資交流的一大盛事。中原漢地以吐蕃所需的絲綢、茶葉、日用工具等交換吐蕃的馬、牛、羊等牲畜及金、銀等珍貴物品,隨著雙邊關系的緩和,物資交流數(shù)額愈加龐大,吐蕃民眾能較便利的購買到內(nèi)地貨物,互市貿(mào)易和人員往來的繁榮景象如獨孤及《勅與吐蕃贊普書》所述:“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盵20](P1727)享受到因互市貿(mào)易帶來切身惠利的吐蕃百姓世代傳唱:“從西藏到內(nèi)地,自古往來人煙??;好心的商人結成隊,趕著騾馬常來去;上等的磚茶和綢緞,源源不斷送到藏民手里?!盵10](P73)可見,和親互市,對唐蕃的經(jīng)貿(mào)交往交流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唐蕃以和親為媒介,搭建起思想文化與藝術交流的橋梁,雙方在互動交流中不斷汲取對方的思想文化精髓并漸次融于一體,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唐蕃首次和親,唐朝統(tǒng)治者唐太宗以“經(jīng)史典籍三百六,以此賞賜我嬌女……漢地告則經(jīng)三百,能示休咎命運鏡……四百又四醫(yī)方藥,四方、五診、四論醫(yī)典,六醫(yī)器械皆賜汝”[6](P68)等數(shù)量繁多的經(jīng)史、醫(yī)典、器械等賞賜給文成公主,隨其入蕃。對剛建立統(tǒng)一政權僅十余年、尚無濃厚文化積淀,又缺乏完藥醫(yī)學體系、百事待舉的吐蕃政權而言,這一批隨文成公主入蕃的經(jīng)史典籍、醫(yī)學巨著及先進醫(yī)療器械,對吐蕃文明和藏醫(yī)藥體系的建立發(fā)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這批漢地醫(yī)學典籍到達邏些后,松贊干布立即組織專人將其譯成藏文,譯后成稿被命名為《醫(yī)學大成》(藏名《門杰欽木》)。受惠于這些醫(yī)典醫(yī)方及醫(yī)療器械的吐蕃民眾,一代一代地流傳著《公主帶來的門巴①》:“求神打卦多年,病痛總不離身;公主帶來門巴,治好了我的病根?!盵10](P86)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和親入蕃,也給吐蕃帶去大量醫(yī)學巨著。西藏現(xiàn)存最早的藏醫(yī)著作《月王藥診》(《索瑪熱咱》)即為金城公主組織的吐蕃和漢地學者在漢地醫(yī)學典籍的基礎上,又汲取吐蕃民間醫(yī)藥學經(jīng)驗而寫成。這部《月王藥診》比由宇妥·云丹貢布編著的藏醫(yī)典籍《居悉》(《四部醫(yī)典》的簡稱)早將近一個世紀。五世達賴的第師桑吉嘉措認為《居悉》在吐蕃本土具體情況基礎上,參考了內(nèi)地傳來的《月王藥診》的精華。[22]
除了醫(yī)學典籍,漢地經(jīng)史典籍也為吐蕃打開了一扇學習先進文化的窗口。吐蕃統(tǒng)治者領略到隨文成公主入蕃的漢地經(jīng)典之磅礴內(nèi)容和深邃思想后,表現(xiàn)出振奮和欣喜。此后,吐蕃掀起一股學習漢地先進思想文化的熱潮,“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盵2](P5222)出現(xiàn)了許多吐蕃貴族子弟在唐朝“或執(zhí)戟丹墀,策名戎秩,或曳裙庠序,高步黌門。服改氈裘,語兼中夏,明習漢法,睹衣冠之儀,目擊朝章。知經(jīng)國之要,窺成敗于國史,察安危于古今?!盵17](P966)開元十九年(731),吐蕃遣使以金城公主之名向唐“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盵2](P5232)此舉在唐朝廷引起激烈爭論,以于休烈為代表的人強烈反對,“戎狄,國之寇也;經(jīng)籍,國之典也……典有恆制,不可以假人……吐蕃,若達于書,必能知戰(zhàn)。深于詩,則知武夫有師干之試;深于禮,則知月令有興廢之兵;深于傳,則知用師多詭詐之計;深于文,則知往來有書檄之制。何任異借寇兵而資盜糧也!”[2](P5232)其認為,若吐蕃應請得到唐朝國之經(jīng)典,從中“知用兵權略,愈生變詐”[1](P6794),給唐邊境安定帶來無窮后患。以宰相裴光庭為代表的人,則認為“吐蕃聾昧頑囂,久叛新服,因其有請,賜以《詩》《書》,庶使之漸陶聲教,化流無外……忠、信、禮、義,皆從書出也?!盵1](P6794)最后,唐玄宗聽從了裴光庭等人的建議,同意了吐蕃使者的請求,“制令秘書省寫與之”[2](P5232),逐如數(shù)與之?!睹姟贰抖Y記》《左傳》《文選》等漢地典籍很快被譯成藏文在吐蕃統(tǒng)治者及文化圈內(nèi)傳閱參讀。學而優(yōu)則用。不久后,吐蕃王朝也逐步建立了修史制度。
金城公主和親時,唐中宗賞賜了“錦繒別數(shù)萬,雜伎諸工悉從,給龜茲樂”[5](P6081)隨金城公主入蕃。從此,龜茲樂在青藏高原漸行開來。長慶二年(822),唐使劉元鼎前往吐蕃都城邏些會盟,贊普設宴款待,“樂奏秦王破陣曲,又奏涼州、胡渭、録要雜曲,百伎皆中國人”[5](P6103)。此時距金城公主入蕃已百年有余,仍能在吐蕃大氈帳中聽到百伎熟練演奏《秦王破陣樂》等漢地樂曲,可見漢唐音樂藝術在吐蕃經(jīng)久不衰的流行程度。在高頻的互動交往中,一方面,高原邊寒的吐蕃出現(xiàn)了“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15](P951)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居于中原的漢地也迎來了“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15](P2107)的景象。經(jīng)過百年的交往交流,一度出現(xiàn)了“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yǎng)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15](P1524)描繪的正是唐蕃群眾在互學互鑒中逐漸融合的景象。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23](P7)。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各民族在你來我往中進行物質(zhì)和文化上的交往、交流進而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作為政治交往中的一種輔助工具,同時也是一種物質(zhì)交流、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和親”所產(chǎn)生的作用和影響遠不止于政治的界限。唐蕃和親促使雙方在政治、社會經(jīng)濟、經(jīng)濟貿(mào)易和思想文化藝術等領域有頻繁且深入的交往與交流,在對彼此文化的吸納和融匯過程中,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產(chǎn)生出一種更新的、更高層次的復合性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唐蕃和親所產(chǎn)生的積極效應影響深遠,對當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借鑒意義。
[注 釋]
①門巴:為藏語音譯,即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