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典美學寫意深刻體現(xiàn)著古代哲學思想,《易經(jīng)》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敝袊綄徝谰竦脑搭^,來自于包容萬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觀,從對自然之大的觀照和包容,進而延伸美學美感寫意。作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門類,壽山石雕以其特有的雕刻技法和藝術韻味著稱于世。在其雕刻手法中,便是借鑒了中國古典美學原理,從而實現(xiàn)壽山石雕的美學寫意。
關鍵詞:中國古典美學;壽山石雕;美學;寫意
一、追本溯源,傳移模寫
清代學者施鴻保在《閩雜記·壽山石印章》中說:“古印章皆以金玉及銅為之。石刻始于明初會稽王冕,后來相傳以昌化石、青田石為貴,至明末乃更貴壽山石。壽山屬侯官縣,去城北五十里,與芙蓉峰對峙,其所生石柔而易刻,大有二三尺者,或謂即珉也。”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在海洋文明與農(nóng)業(yè)文明的熏陶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壽山石文化應運而生。
壽山石文化博大精深、積淀深厚。相傳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雕就已流傳于民間;唐代福州寺廟出現(xiàn)壽山石雕佛像、香爐、念珠等作品;及至宋代,壽山石雕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明清兩代的壽山石章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其獨特的美學和技法,融匯自然美和藝術美,從而誕生了獨具魅力的壽山石文化,并逐步形成“東門”和“西門”兩支風格各異的流派;到了近代,壽山石雕漸臻成熟,流派紛呈;新中國成立后,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家參與其中,誕生了強大的壽山石雕刻隊伍,壽山石雕行業(yè)發(fā)展進入一個巔峰期。
壽山石質地溫潤又富有韌性,刀感極佳。在長達15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壽山石雕技法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手藝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獨具東方藝術韻味,涵蓋了圓雕、浮雕、薄意、鏤雕、鏈雕、鑲嵌、鈕雕等。壽山石雕作品脂潤晶瑩、色彩斑斕,歷來被視為雕刻與篆刻的上乘之作,且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價值。
壽山石雕藝術家通過雕刻技藝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將自然山石的美麗與靈動融入作品中,同時注重通過形象、意象等藝術手段,傳達出深遠的理念和意境。其中,壽山石雕作品常以簡約、深沉的方式表現(xiàn)出意境,使觀者在欣賞時能夠產(chǎn)生共鳴和思考。它并非簡單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種形態(tài),而是通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以巧妙的藝術手法凸顯自然萬物的神韻和形象。藝術家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運用線條、形態(tài)、紋理等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使壽山石雕作品更富有個性和藝術魅力。
二、應物象形,意法合一
如何賦予壽山石雕作品以自然美和靈動美,非??简炇炙嚾说墓に囁?。手藝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留心觀察生活,仔細研究物象的結構和神態(tài),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意在刀先,以高度概括的線條展現(xiàn)作品的形態(tài)美,而非完全逼真地復刻。
大象無形,在壽山石雕藝術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手藝人賦予石雕精神、靈魂和氣質,在精神層面上讓石雕成為有價值的精品力作。藝術的本質是相通的,雕刻藝術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無需完全真實還原,太似則俗,而是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找中國古典美學的禪意。除此之外,高超的雕刻手法只是配合手段。
如筆者創(chuàng)作的《或躍在淵》(圖1),取材西安綠石,色彩以綠色為主,這是壽山石雕中少有的濃綠色。在雕刻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原材料上存在部分坑洼、細裂的情況,因此,為了盡量保留材料的完整性,對其設計避開了坑洼部分,將龍的造型融入創(chuàng)作構思當中。作品靈感來源于《易·乾》中的“或躍在淵”。只有找到合適的題材,材料和工藝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成為一件合格的作品。因為,作品是作者心境的一種表達,能夠從中看到作者的心緒才是一件好作品。
《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眽凵绞竦乃囆g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壽山石雕歷來強調“兼收并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家常常借鑒中國傳統(tǒng)繪畫、詩詞、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其中的美學精髓,使作品更具文化內(nèi)涵和美學價值。
受中國古典美學孕育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影響,無數(shù)優(yōu)秀的壽山石雕藝術大師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激活原石的靈性,賦予壽山石雕作品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并充分展現(xiàn)出大膽創(chuàng)新和開放包容的藝術觀念。
三、氣韻生動,內(nèi)蘊哲學
中國古典藝術的美學寫意往往體現(xiàn)著中國的哲學思想,《易經(jīng)》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的理論性對“器”的實踐性具有指導意義。中國式審美精神的源頭,來自包容萬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觀,從對自然之大的觀照和包容,進而延伸哲學美感寫意。
藝術的哲學表現(xiàn)形式,是將藝術家的修養(yǎng)與思想內(nèi)化,通過整合而外化。而意境的營造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藝術家經(jīng)過想象構思和情感表達,構建出作品的哲學意境,從而展現(xiàn)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圖2)。
壽山石雕的藝術表達形式亦是如此,雕刻師通過簡潔、概括的線條勾勒畫面,利用光色表現(xiàn)畫面,通過對光影變化的運用來表現(xiàn)意境。壽山石雕藝術家講究形式語言的表達,通過線條的折疊、曲線的延伸和肌理的推敲,使作品呈現(xiàn)出動態(tài)變化的美感。
壽山石雕作品的線條和形態(tài)往往是從自然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它既保留了自然形態(tài)的特點,又經(jīng)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和加工,達到了一種獨特的美學追求。虛實之間,各物象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依存,一幅頗具哲學意蘊的畫面便躍然石上,虛實相生、余韻無窮,追求“自然與生活的和諧”。雕刻師通過雕刻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力求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大自然的變幻和生命力。石雕作品常常以山水、花鳥、人物等為題材,通過塑造石材的形態(tài)和紋理,以及雕刻出的生動形象,展示出自然界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時也注重將自然與社會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刻畫人物、生活場景等元素,使作品更具生活情感和人文關懷。
傳統(tǒng)國畫與壽山石雕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注重色彩的運用,講究留白與寫意,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中,留有一定的空白,保留天然原石的肌理;線條疏密有致、寬能走馬、密不透風;利用巧色雕琢,因材施藝(圖3)。
四、不巧之巧,美學拙意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拙”,那些看上去似乎粗陋、有待雕琢的東西,卻能夠在中國人的眼中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畫家迷戀枯筆焦墨,詩人以拙句為奇作,匠人以粗樸成雅器,文人愿以“拙”字來命名著作或居所,甚至連為人也追求“拙”,主張“藏巧于拙”的智慧?!白尽背蔀橹袊缹W精神的一個特色命題,也賦予歷代文人雅士對于事物的另一種執(zhí)著與熱愛。
中國古典美學的產(chǎn)生,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追求樸素自然、簡潔靜謐的意境,蘊含著文人的價值觀、思想觀、世界觀和審美觀。如作為中國丹青史高峰的宋畫,其畫風空靈、含蓄、謙卑、誠懇,宋代畫家以技近乎道的寫實信仰,認真地對待每一截枯木、每一片樹葉、每一個漁夫、每一段羈旅。他們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贊美,于長河溪流、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不巧之巧,美學拙意”,壽山石雕藝術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白尽笔且陨救坏恼鎸嵢フJ識世界,它通常被當作一種美學境界。在壽山石雕中,雕刻師在藝術修為達到巔峰后,便不再依賴手上的技巧,而是通過內(nèi)心對于世界重新的審視和感知,以拙心表現(xiàn)拙態(tài),進而體味生命的拙境,獲得內(nèi)心的逍遙,這也是石雕創(chuàng)作的藝術逍遙。
而在壽山石雕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印鈕展示出了渾厚敦實的形體美,其氣質古樸粗獷,沒有過多的修飾和加工,保留了原始的自然形態(tài)和質地,給人以遒勁靈動的感覺,體現(xiàn)出一種形體美和力量感。印鈕古拙的風格特點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相符,強調自然、質樸、簡約的美學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壽山石雕藝術家便是周寶庭,他的古獸印鈕依石就勢,盈握之間濃縮雕塑語言,造型穩(wěn)重堅實、線條概括雄健,洋溢著樸茂、沉雄的古意,生動表達出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呈現(xiàn)出一種古拙樸素之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痹谛聲r代,對于壽山石雕藝術家而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讓壽山石雕的創(chuàng)作理念跳脫固有模式,更好地把握“意”而非“技”;要讓壽山石雕成為向世人展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弘揚東方審美意趣的藝術時尚。
五、結語
福州壽山石雕發(fā)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技藝手法成熟、色彩獨特迷人、質地溫潤晶瑩,融合自然美、工藝美與哲學美,備受古今中外人們的喜愛。壽山石文化藝術是一種集歷史性、文藝性、美學性于一體的藝術,濃縮詩、書、畫、印、雕、塑之精華,散發(f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之芬芳。其風姿神韻超凡脫俗、藝術風格爐火純青、石質脂潤柔而易攻,被世人推崇為“四大國石”之一,地位獨特,舉世矚目。
壽山石雕的美學寫意體現(xiàn)在注重寫意、兼收并蓄、追求自然與生活的和諧,以及意境的提煉和升華等方面。它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出大自然的美麗與靈動,同時傳遞出深刻的思想和意境,使人們在欣賞作品時能夠得到藝術的享受和思考的啟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梁]劉勰著;徐正英 ,羅家湘注.文心雕龍[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楊明.中國畫表現(xiàn)手法在壽山石雕中的運用[J].東方收藏,2023(05):130-132.
[3]林霖.淺論山水人物繪畫對壽山石雕刻的影響[J].東方收藏,2022(12):101-103.
作者簡介:
陳智楠,福建福州人?,F(xiàn)為中級工藝美術師、全國輕工技術能手、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福州壽山石行業(yè)協(xié)會會員。受父親陳禮忠啟蒙學習壽山石雕,后跟隨姚仲達、林飛學習印鈕、人物雕刻。2017年12月受中國國家博物館之邀參加“壽山石藝傳承展”,十件優(yōu)秀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同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微故事”專訪。2018年受邀參加西泠印社印鈕展,作品《羊嘼》被西泠印社收藏。2019年作品《有鳳來儀》被中國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