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精于西學為何執(zhí)著守舊?
——“狂儒”辜鴻銘的心理傳記學分析

2023-02-27 09:48:28高峰強韓耀杰付若冰
心理學探新 2023年3期
關鍵詞:辜鴻銘個體

高峰強,宋 雪,韓耀杰,付若冰,田 梅,王 鵬

(1.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濟南 250358;2.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3.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濟南 250014)

1 引言

眾多中國歷史名人當中,辜鴻銘(1857-1928)可謂是“中西結合”的一名“文化混血兒”。因其曾留學西洋,精通英、德、法等多種語言卻在西學東漸潮流中“頑固守舊”而被國人稱為“清末怪杰”。19世紀晚期,如嚴復、容閎等有深厚留學背景的知識分子多選擇“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中國”,而同樣留洋歸國的辜鴻銘卻逆流而行,畢生致力于守護和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提出“只有孔孟之道才可以救中國”。在其他留洋知識分子致力于翻譯西方著作時,辜鴻銘卻選擇將《論語》、《中庸》和《大學》等經典文學巨作翻譯為外文,在當時的西方獲得了“中國泰戈爾”的美譽(Chunmei,2011),直到今天,其經典譯作仍被學者們參考研究。

然而,作為一名國學大師,辜鴻銘身后的評價卻總是充滿矛盾和疑惑。人們難以否認的是,他對中國封建傳統(tǒng)有著近乎癡狂的個人偏愛,以至于有時對其糟粕也表現出一種不加選擇的贊美和維護。在解放女性的時代,他鐘愛三寸金蓮,支持納妾;在破除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他稱贊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純樸而高貴”。一直以來,辜鴻銘的矛盾、偏激、執(zhí)拗與古怪吸引著學者們去解釋與詮釋他(胡春霞,2014;孟凡周,2010;鐘慧琳,2009),但以往研究大多都是在意識層面對其個人經歷進行描述,以盡可能地引發(fā)人們的理解。近年來,研究發(fā)現辜鴻銘本人也曾出于自我防御策略對自身經歷進行隱瞞(程巍,2017),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更深層面上結合心理學理論,分析其行為深層的心理動機,才能真正回答他為什么“精于西學而執(zhí)著守舊”的懸疑性問題。

與本研究的需求相對應,心理傳記學是立足于“問題主義中心”式的,探索個體獨立性的一種特則研究,是對“人性”問題的直接關注(馬皚,宋業(yè)臻,2019;鄭劍虹,2014)。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心理傳記學對那些頗富爭議的天才巨擘尤為感興趣,例如有精神疾病跡象的世界國際象棋冠軍Bobby Fischer(Ponterotto &Reynolds,2013),豪爽大氣卻也傲慢無禮的一代大儒熊十力(丁雪 等,2020),以及不婚的曠世奇才牛頓(王鵬 等,2021)等,本研究的傳主辜鴻銘先生也是一位這樣古怪而又杰出的人物。近年來,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大眾對辜鴻銘的評價漸漸趨于客觀,滿足心理傳記分析的基本要求(舒躍育,2018),因而本文采用心理傳記學方法,對辜鴻銘的人格特質與保守主義成因進行嘗試性解讀。

2 方法

2.1 倫理原則

研究遵循心理學家倫理原則和行為準則(Ponterotto &Reynolds,2017),研究資料均來自公開可查詢的讀物。研究以尊重、移情和負責的態(tài)度與方式對傳主人格與觀念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旨在幫助大眾更好地透視人類存世的多樣性與無限的發(fā)展?jié)撃堋?/p>

2.2 資料篩選與理論選擇

研究使用資料包括傳記、信函集、傳主作品以及相關文獻與報紙,資料篩選時通過尋找 “凸顯性指標”與“原型情景”來定位有特別心理意義之處(舒躍育,王棟,2012;舒躍育,楊玲,2008;鄭劍虹,黃希庭,2013)。理論選擇時遵循“手套”原則,即尋找與辜鴻銘生涯貼合力高的心理學理論對懸疑性問題進行解釋(威廉·托德·舒爾茨,2011)。

2.3 傳記撰寫與有效性考察

撰寫傳記并參照“優(yōu)秀心理傳記作品標志”進行檢閱修訂(威廉·托德·舒爾茨,2011),使用Runyan(1988)準法庭程序對研究進行準確性評價,確保研究嚴謹性。

3 結果

3.1 童年經歷形成“慢生命史策略”

1911年,辜鴻銘在寄給駱任廷爵士的信中曾提到,自己花了20年時間才翻譯出令其完全滿意的《中庸》譯本,然而在那個時代,辜鴻銘的所耗費的心血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生活上,辜鴻銘中晚年的日子也非常困頓,從表1也可以更為感性和直觀地看出當時的辜鴻銘處于一種物質資源極為稀缺的狀態(tài)。

表1 辜鴻銘的私人信函

除此之外,辜鴻銘的信件中還有很多請求朋友幫忙安排職業(yè)、尋找出版社的內容,為什么辜鴻銘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能夠堅持自己的翻譯與寫作事業(yè)?為什么辜鴻銘始終難以放下傲骨和氣節(jié)?欲探討辜鴻銘的人格成因,還要從其早期經歷著手。

辜鴻銘出生于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他的父親辜紫云是當時橡膠園的主管。辜曾在演講中提到自己童年時期的生活“無非就是爬爬椰子樹,在灌木叢旁的河流里游游泳,期間唯一學到的東西就是些馬來語的歌曲”(孔慶茂,2015,p.102)。孔慶茂先生也在評傳中這樣描寫辜鴻銘的童年:“不用說,他的生活是相當優(yōu)裕的,不過在他心目中,只知道這連片的橡膠園、幢幢別墅洋房,知道層層疊疊、翠蔓拂綴的熱帶叢林…… ”(孔慶茂,2015,p.23)。

實際上,心理學歷來重視個體發(fā)展敏感時期的相關經歷對人格與能力形成的影響。例如,生命史理論提出,個體生命早期的經驗能夠為其提供“生存環(huán)境是什么樣子”的線索,為了更有效地適應環(huán)境,個體會在無意識當中調整生命發(fā)展的策略與節(jié)奏(Ellis et al.,2009)。在惡劣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個體對未來環(huán)境的預期是不穩(wěn)定的,因而采用快策略,強調短期的回報與機會主義。相反,成長于良好環(huán)境的個體對未來環(huán)境的預期是穩(wěn)定、充足的,因而采用慢策略,視野更為長遠,具有更強的延遲滿足能力(徐斐,孫時進,2019;Griskevicius et al.,2013;Griskevicius et al.,2011;White et al.,2013)。

辜鴻銘的童年安逸愉快,而他后來的行為表現也支持了他慢生命史策略的觀點。一方面,辜鴻銘視野長遠,延遲滿足能力強。他不僅在缺乏積極反饋的條件下堅持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且在清末時期就有預見性地點明,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須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來吸收消化現代科學技術;另一方面,辜鴻銘在生活與工作中表現出“機會主義”的極端對立面。例如在洋務運動問題上,辜鴻銘就被張之洞批評“知經而不知權”,他從不趨炎附勢,在張之洞帳下做了十八年的幕僚,職位仍然停留在剛入職的位置上。在中國的局勢進一步嚴峻之后,辜鴻銘更是表現出了適應困難。當辜鴻銘在物質資源豐富的環(huán)境下成長為一個“慢策略者”之后,所處的環(huán)境卻漸漸變得危機重重,這從個人發(fā)展歷程而言頗具戲劇性與悲劇色彩。

3.2 青少年時期的自卑與“優(yōu)越情結”

辜鴻銘童年的經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他鍥而不舍的人格基礎,但僅從童年生存環(huán)境斷定個體之后的發(fā)展路徑也不甚恰當。在辜鴻銘的成長歷程當中,青少年時期的留學經歷同樣存在著反映辜鴻銘人格發(fā)展變化的原型情景與凸顯性指標。

與嚴復、容閎等人不同,辜鴻銘開始留學是在青少年時期,在這樣一個自我同一性與自我概念發(fā)展的關鍵敏感階段,辜鴻銘經歷了什么?1921年,辜鴻銘在“中英學社”晚宴上的演講中提到了自己在蘇格蘭的“社交生活”,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辜鴻銘主要講述的卻并不是自己,而是一位曾于中國通商口岸居住過的蘇格蘭女士:“這位女士在回到自己蘇格蘭的家鄉(xiāng)后,遭到了當地中產階級的鄙視,即使她租賃了豪華寬敞的別墅,并且買了昂貴的家具,過著貴婦般的生活,當地人也不再視其為高貴的夫人,而是一個俗不可耐的女人。最終,她被所有人排斥,不得不離開了愛丁堡(辜鴻銘,2018,p.106)?!?/p>

實際上,辜鴻銘從不直接提及自己的種族歧視經歷,而總是以這樣隱晦的方式來暗示自身可能的遭遇。另外,他還曾敘述過自己在留洋時期因“辮子”而引起的尷尬經歷,但實際上關于這段經歷的描述有很多不一致或完全不同的版本,而它們卻都源于辜鴻銘本人的敘述(見表2)。

表2 辜鴻銘對“辮子的故事”的不同敘述

三種版本中的一些描述顯得幽默又熱情,而一些描述卻涉及與性別有關的侮辱。由于客觀限制,現有研究并不清楚究竟哪一個版本最接近事實,但毋庸置疑的是,這涉及了辜鴻銘自身敘述的矛盾,符合“失誤”或“扭曲”的凸顯性指標(舒躍育,王棟,2012;威廉·托德·舒爾茨,2011)——無論遺忘還是扭曲,都能說明關于辮子的經歷涉及了辜鴻銘青少年時期的心理沖突:性別誤會與一定程度上的尷尬與受辱,而這種經歷又恰好發(fā)生在辜鴻銘自我同一性與自我概念的發(fā)展時期。

種族歧視與“辮子”帶來的性別誤會不可避免地會讓個體產生“自卑感”。而實際上,辜鴻銘確實在這樣一個發(fā)展自我獨立性的階段,發(fā)現身在異國、言語不通的自己甚至難以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還有一次,兩位年長的未婚女士有一天邀請他共進晚餐,在喝下了多杯姜汁啤酒之后,他便想去衛(wèi)生間,但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結果,晚宴還未結束時,人們就把他送回了家,他啜泣不已,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我想去衛(wèi)生間’(辜鴻銘,2018,p.104)?!?/p>

綜上,可以合理推測,留學時期的辜鴻銘遭受了自卑的痛苦體驗,但為什么后來人們所認識到的辜鴻銘卻如此好罵善辯?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一種推動個體心靈活動的人格動力,為了克服自卑感,一些個體會用先天的“侵犯驅力”來尋求補償,從而促使個體更加“男性化”。他認為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約束的攻擊、敏捷、能力、權力,以及勇敢、侵犯都是男性氣質的表現。此外,個體需要通過“追求優(yōu)越”來克服自卑,如果追求過度,則會產生“優(yōu)越情結”(阿爾弗雷德·阿德勒,2019)。

與此對應,辜鴻銘確實存在部分上述人格表現。例如,曾有評傳對辜鴻銘的“罵”進行過概括性的描述:“他罵慈禧太后‘萬壽無疆,百姓遭殃’,罵袁世凱‘賤種’,罵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出洋看洋畫耳’……(孔慶茂,2015,p.15)”此外,即使是對跟自己關系緊密的朋友駱任廷爵士,辜鴻也難以掩飾自己的“攻擊”傾向,他在同爵士的信件中經常提前預告或者在之后解釋一下自己的“失禮”:“我知道,寫這樣一封信函給您,或許意味著要和您唇槍舌劍一番,甚至反目成仇,然而,我必須要有思考的自由……(辜鴻銘,2018,p.44)”最后,作為一種“自我防御機制”,辜鴻銘的“合理化”也頗為出名,即個體編造出一個似乎合理但實際上站不住腳的解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19),辜鴻銘曾以三三得九固不能改來論證數千年前孔子教人之法能行于今日,這種“不允許”自己的觀點被駁倒的執(zhí)拗也能夠作為辜鴻銘“優(yōu)越情結”的佐證。

3.3 青年時期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

雖然辜鴻銘后來成為了一個保守主義者,但他并不是在剛剛回國時就是一個堅定的“中國人”,相反,在政治身份上他甚至是一個“大英子民”,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享受自己作為“大英子民”的利益。在生理身份上,一些研究也對辜鴻銘是否其養(yǎng)父布朗先生的私生子這一問題存疑(程巍,2019;Clunas,2020)。在回到中國后,辜鴻銘還寫過一首名為《過去的好時光不再有》的離別詩,這表現出當時的他正處在一種對歸屬的混亂狀態(tài):

思緒紛紛,與對異國的四季

它的白天與黑夜還有他處的天空的回憶

痛苦地交織……這些我童年熟悉的面孔

如今,我浪游歸來,已習慣異國景象的雙眼

卻覺得他們如同異域之人,我回過頭,思緒飛回那片已隔重洋的土地

和多年前的那些景致與面孔(程巍,2019)。

事實上,在寫下這首詩時,辜鴻銘的父母和養(yǎng)父都已去世了。那么在這樣一種對歸屬的迷茫狀態(tài)下,是什么讓辜鴻銘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執(zhí)念,讓他為宣揚傳統(tǒng)文化的事業(yè)奮斗終生?據辜鴻銘描述,自己重新變成一個中國人的原因是與馬建忠的一次偶遇,在這次會面中,馬建忠對自己大為賞識:“‘但這太不可思議了’,他說,像你這樣的人,是不該滿足在洋人的辦公室當小職員的……盡管你丟掉了自己本有的民族身份,成了一個歐洲人,但歐洲人,英國人,永遠不會把你視為他們中的一員(程巍,2017)?!?/p>

而最近的研究發(fā)現,辜鴻銘的這段自述存在著明顯不實與捏造的成分,讓辜鴻銘重新變成一個中國人的真正原因更可能是他的軀體受辱經歷(程巍,2017)。研究者依據辜鴻銘在上海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演講中的多次跑題,對此進行了推測(見表3)。

表3 多家報紙對辜鴻銘“跑題”的報道

心理傳記學格外重視傳主的“重復性行為線索”(舒躍育,王棟,2012;威廉·托德·舒爾茨,2011),即為什么辜鴻銘在演講中多次 “跑題”,解讀這樣一些與上下文不連貫的“孤立”內容,他在執(zhí)迷于什么?同青少年時期的種族歧視一樣,辜鴻銘對這次創(chuàng)傷性事件同樣也采取了隱晦宣泄的方式,甚至用被證實不會存在的“同馬建忠的會面”來掩蓋,以至于幾乎所有辜鴻銘的傳記都描寫其走上民族主義道路的“誘因”是他同馬建忠的會面,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揭示了歷史的真相,可見辜鴻銘對此是諱莫如深的。

3.4 孤獨感與“逃避自由”

雖然辜鴻銘乖張怪誕的言談與形象常常伴隨著幽默色彩,但他在大多數時候總還是一個孤獨而不受認可的人。面對外界的誤解與詆毀,辜鴻銘嘗試在“概化他人”與“重要他人”之間劃清界限:“我會在乎什么美名或者罵名嗎?在這關鍵的時刻,我渴望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貼近并在乎那些靠近我、在乎我的人們(辜鴻銘,2018,p.13)……”

這是辜鴻銘1891年同駱任廷爵士通信中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他以一種反問的形式敘述自身的不屑,這種關乎過分強調的否認常常讓人生疑,辜鴻銘真的不在乎嗎?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個體生來具有對尊重的需要(亞伯拉罕·馬斯洛,2013),這一點在之后的信件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在1916年7月與駱任廷爵士的書信中,辜鴻銘附上了汪鳳瀛為他寫的六十歲壽辰的祝壽辭,希望駱任廷爵士能幫他把這篇祝壽辭翻譯成英文,并刊登在英文報紙上。在同年8月6日的信件中,辜鴻銘再次提到了這件事,此時辜鴻銘已經“降格以求”,自行將文稿翻譯成英文了,他再次請求駱任廷幫忙在報紙上刊登祝壽辭。11天之后,辜鴻銘再次寫信,此時辜鴻銘的愿望已經達成,在這個時候辜鴻銘才以委婉的方式向駱任廷解釋,自己確實渴望被認同(見表4)。

表4 辜鴻銘多次請求駱任廷爵士將自己的祝壽辭刊登在報紙上

辜鴻銘終生都是一個將自己的傷疤藏起來的人,無論是留洋時期的種族歧視,還是回國后的受辱經歷,辜鴻銘都以遺忘、否認、歪曲與欺騙的形式將其掩蓋起來,畢竟他所處的環(huán)境抱有如此多的惡意。在1906年6月同駱任廷爵士的通信當中,辜鴻銘第一次赤裸裸地表達自己的孤獨:“我這一輩子都只能憑借一己之力來孤軍奮戰(zhàn)。作為一個被歐洲化了的中國人,我自然無法獲得來自本國同胞或是外國同仁的絲毫同情。從來沒有一個人,哪怕是伸把手,來幫我走出困境,我所面對的只有永不停休的辯論和針鋒相對的爭斗。在上海祥和歡慶的氣氛中,您或許并不知道我有多么的孤獨(辜鴻銘,2018,p.36)?!?/p>

關于此,弗洛姆的社會精神分析論曾經進行了關于孤獨感的探討。他提出,個體的孤獨無助感與會與“自由”相伴產生,當社會解除了傳統(tǒng)的束縛而尋求個人的獨立性時,個體就會產生“個體化”。而個體化的過程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如果整個社會沒有為個體提供積極的個體化所需要的基礎,與此同時,個體又失去了那些能夠為他提供安全感的紐帶,這時自由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相伴產生的不安全感與孤獨感會促使個體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2002;郭永玉,2022)。

在封建制度中,個體的行為和思想上都會受到倫理道德的束縛,因而能夠滿足個體逃避自由的需求。而辜鴻銘對于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情感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對自由的逃避。例如,辜鴻銘傾心于中國封建制度下忠誠而牢固的君臣父子關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認為人要各自安于自己的名分。因此,辜鴻銘對于忠君之人也一概持褒揚態(tài)度,他對于義和團反洋教運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是重義尊王的精神體現。慈禧死后,辜鴻銘曾作《已故皇太后》一文致《字林西報》,表示對該報挖苦慈禧的不滿,他寫道:“她智識的杰出,來自于品德的高尚、靈魂的偉大(辜鴻銘,1996,p.394)”。在文化上,辜鴻銘則認為中國的道德文化與社會制度是不可分割的,他提出:“在中國,如果你攻擊并消除臣民對于皇帝的尊崇,建立起沒有皇帝的共和國,那就破壞了民眾道德所依賴的整體框架(辜鴻銘,2018,p.133)?!?/p>

除了“?;省?大眾對辜鴻銘更深的偏見來源于他對于裹足、納妾的贊美。辜鴻銘把“妾”解釋為“立女”,意為站在男人身邊作為扶手的女人,他贊美中國婦道的“三從四德”,提出“三從”是一種無私的犧牲和“無我”的精神,認為裹足是中國女性的“傳統(tǒng)美德”。辜鴻銘為什么如此偏愛裹足與納妾?孔慶茂提出,這是辜鴻銘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在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的體現,是對中國禮教的情感。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如果說辜鴻銘逃避自由而偏愛封建制度以謀求歸屬感,那么其妻子和妾室則將自由交給了辜鴻銘,使其獲得了一種傾斜、忠誠而牢靠的人際關系,即從女性忘我的過度奉獻中獲得與孤獨感相抗衡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4 討論與結論

辜鴻銘總是以“古怪”著稱于世的,他的奇談怪論、逸聞趣事,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廣為流傳,死后更加撲朔迷離。身為一個喝洋墨水長大的人,辜鴻銘為何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此癡迷?除了一些存在于他自身意識內的原因之外,是否還有一些無意識中的、情感驅動的原因令他產生了如此強大的動機,以至于使他逆時代潮流并堅持終生?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研究使用了多種心理理論分別對其生命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進行了詮釋,得出以下結論:

在童年時期,辜鴻銘安逸、優(yōu)渥的經歷令他形成了“慢生命史策略”,為他執(zhí)拗且堅守的人格奠定了早期基礎。在青少年時期,處在自我同一獨立性發(fā)展關鍵時期的辜鴻銘在留學期間經歷了自卑的痛苦體驗,而對自卑的過度補償使其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優(yōu)越情結”。在青年時期,創(chuàng)傷性的受辱事件推動辜鴻銘從角色混亂的混血兒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最后,辜鴻銘對中國封建文化不加選擇的偏愛部分源自于不可抑制的孤獨感促成了其對自由的逃避。

在理論貢獻上,本研究也可為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啟示。比如,在本研究中可以提出的疑問是,為什么同樣懷揣報國夢想留學西洋,辜鴻銘和嚴復等人歸國后做出的選擇如此不同?為什么只有辜鴻銘在遭遇了種族歧視之后產生了人格上的“優(yōu)越情結”?本文分析認為原因包含兩點:(1)首先,嚴復、容閎等人開始留學均為成年以后,而辜鴻銘開始留學是在10歲或14歲,可能正是因為這一年齡差,留洋期間的種族歧視環(huán)境才得以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辜的人格,促進“優(yōu)越情結”的產生,使其在人格上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2)其次,相比于嚴復、容閎、詹天佑等“組隊留洋”的知識分子,辜鴻銘在同伴支持上的缺乏可能更為嚴重,因而會產生更強烈的、對自我認可、對歸屬的需求,這也助推了辜鴻銘對封建傳統(tǒng)的情感和熱忱。反映在對心理理論的啟示上,阿德勒提出,自卑帶來的追求優(yōu)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其會激勵個體產生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其可能會使個體產生“優(yōu)越情結”。然而,已有理論并不明晰是否產生“優(yōu)越情結”取決于哪些因素,辜鴻銘的例子則啟示了,受歧視或遭遇自卑體驗的年齡,以及個體在自卑經歷中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可能會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實踐意義上,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來幫助人們辯證地看待“留學低齡化”可能帶來的心理發(fā)展問題,以及童年環(huán)境對個體人格形成的重要意義。

研究雖然得到了有意義的結果,但也有以下幾點局限:(1)首先,本研究僅從無意識的角度闡述了辜鴻銘保守主義人格的成因,而實際上,辜鴻銘幼年時所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導師卡萊爾文化保守主義觀以及辜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等都對其人格和保守主義思想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胡春霞,2014;孟凡周,2010;鐘慧琳,2009),由于這并不是當前心理傳記學方法能完全解釋的,因而本研究并未進行深入探討,未來研究可結合文化學、社會學等進行進一步闡釋。(2)其次,雖然本研究使用“生命史理論”、“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以及“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對辜鴻銘的人格和思想成因進行了較為貼合的解讀,但是研究依然可能有“偶然”和“巧合”的成分存在,依然需要以嚴謹的態(tài)度看待心理學理論對個案生命的詮釋。(3)最后,雖然作者盡力以一種客觀的視角與立場展開闡析,但個人觀念的融入可能在所難免。

猜你喜歡
辜鴻銘個體
辜鴻銘因刺激成大家
傳統(tǒng)文化衛(wèi)道士辜鴻銘
華人時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18
組織合法性的個體判斷機制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fā)展
辜鴻銘:被小丑化的國學大師
辜鴻銘戲弄袁世凱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論馬修·阿諾德對辜鴻銘文化思想的影響
蕉岭县| 和静县| 卫辉市| 舟山市| 昭苏县| 浦北县| 淮阳县| 泰顺县| 罗城| 普格县| 吉木萨尔县| 茶陵县| 凌云县| 遵义县| 焉耆| 涞水县| 乡城县| 砚山县| 云南省| 溆浦县| 嘉定区| 准格尔旗| 元江| 白水县| 牟定县| 明光市| 伊通| 崇阳县| 金湖县| 正安县| 库伦旗| 百色市| 沙河市| 瑞金市| 澄迈县| 芷江| 庆城县| 永和县| 正定县| 米泉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