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娟
(銅陵市實驗小學 安徽銅陵 244000)
雙線目標,即人文目標和工具目標,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顯著特點。經(jīng)典古文承載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是漢語獨特語言形式的集中體現(xiàn)。現(xiàn)行使用的統(tǒng)編版教材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尤其是文言文的篇目?!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且在新增的“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中,位于第一條的“文化自信”也進一步強調(diào)了以文化人的課程動能,意在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
文言文具有獨特的語言特點,行文方式存在時空距離,大多生澀難讀,不易理解,課堂教學常常出現(xiàn)難點、盲點、忽略點,學生往往學習興致不高,給小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帶來了挑戰(zhàn)。因此,立足于學科特點、課程目標,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文言文的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改變。那么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呢?
一直以來,我們探索從教材的整體目標出發(fā),以文本為橋梁,以“讀”為手段,緊扣雙線目標,努力體會文言文之美,汲取漢語精髓,從而激發(fā)和引導學生有興趣、有能力踏上文言文的閱讀之旅。
下面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為例,淺談筆者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幾點實踐與思考。
文言文是經(jīng)過加工的語言,句讀是一個難點。古代文言文,整篇文章、整本書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得做到“明句讀”。韓愈在《師說》一文中這樣表述:“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主要意思就是教學生如何斷句。理解內(nèi)容和斷句是緊密相關的,熟讀精思,理解文章意思才是正確斷句的重要前提。
文言文往往單字成詞,如“其實”“妻子”“家禽”等,都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有所不同。甚至還有古今異義。如《守株待兔》中“兔走觸株”、《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諸兒競走取之”的“走”,古今意思并不相同,古漢語中“走”指“跑”。還有許多文言助詞,如“之、乎、者、也、矣、焉、哉”,有時出現(xiàn)在句子中間,有時在句子末尾,有其特殊的意思和作用。
課文所選文言文多是經(jīng)典,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含義,如《楊氏之子》中的梁國楊氏子,九歲的孩子懂得待客之道,有客人來訪他會端上水果,當對方與自己開玩笑時,不是把話頂回去,而是語氣委婉、機智又靈活地應答,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文化中“禮”的內(nèi)涵。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既能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奧秘,又巧妙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后所承載的思想,如《司馬光》中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敢于突破常規(guī),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聰慧過人,不盲目跟風,能根據(jù)觀察到的有關現(xiàn)象動腦思考進行推理判斷……這些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含義,雖歷經(jīng)千年,對于新時代的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整體性是統(tǒng)編版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一個單元往往是一個整體,主題鮮明,目標明確。各單元之間也有聯(lián)系,形成螺旋形上升結構,教學時往往要從教材整體出發(fā),確立文本雙線教學目標。從編排上來看,中年級的文言文篇目以敘事文本為主,故事性較強,需要整體把握和細節(jié)嚴扣,教師首先要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明確語文要素,找準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落點;其次把握課標要求,重視學法上的指導,拓展人文主題。
通過關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找準三篇課文和口語交際之“講歷史人物故事”,以及習作之“我的心兒怦怦跳”的安排意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本單元各部分緊緊圍繞單元目標和主題,層層推進,渾然一體。本單元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及其故事生動有趣,歷經(jīng)千百年仍廣為流傳,給人以深刻的智慧和無限的啟迪。
基于以上思考,具體到本文,在教學時,教師確立學習目標為:將課文讀通、讀順,繼續(xù)感受文言文語言特點;結合注釋等方法,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事情過程和人物特點;了解事情具體情節(jié),發(fā)揮想象,簡要復述課文。
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首要教學手段,言簡意賅,簡練精悍,節(jié)奏感強,韻味十足。如何解決文字的表面意思,如何深入探究文字所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并形成能力有效運用?筆者一直在探索圍繞目標,立足文本,“五讀”引路,雙線突破?!拔遄x”即:初讀、品讀、讀懂、悅讀、拓展閱讀。
生字詞學習,既是工具目標的基礎,也是人文目標的前提。因此,教師明確初讀課文的要求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難讀的句子。本文的重點是“戎”“諸”“折”“競”等字的正確讀法,引導學生將這幾個字的讀音讀準,那么讀通短文也就不是難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文言文由于其語言形式特點,文本簡潔,與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有較大差異,因此朗讀與白話文差別巨大,學生往往很難把握停頓、節(jié)奏。一切的學習始于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常常先利用課件出示節(jié)奏,通過教師范讀、比較朗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準確斷句。在此基礎上,通過視頻仿讀、學生練讀、角色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結合文本內(nèi)容讀出語氣,讀出節(jié)奏,感受文言文中獨特的韻律美。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三篇小古文:《守株待兔》《司馬光》《精衛(wèi)填?!?,初步積累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感受韻味。文本敘述的是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節(jié)奏感非常強,從開始“游”的悠閑,到后來“信然”的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情趣橫生。所以在初步讀通課文后,教師進一步提出朗讀要求:首先讓學生邊讀邊嘗試根據(jù)句子的意思,讀出每句話的節(jié)奏,接著試圖采取頓挫、語調(diào)夸張等方式,邊讀邊想象故事的畫面,努力讀出與事情相符的韻味,揣摩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使朗讀自然帶上感情;教師還試圖拓展到無句讀文本,引導學生跟隨古箏曲《出水蓮》感受古人是如何誦讀的。通過這些多種方式的誦讀,目的就是做到有意義地讀,有價值的讀、次次有提升地讀,從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獨有韻味。
文言文因其獨特的語言形式,古今文字的意義差別,語言組織形式的差別,都給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少一線教師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詞語從而讀懂文本,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在統(tǒng)編版教材所編排的文言文中,課后基本上都提到“借助注釋,指導學生利用注釋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還有查閱工具書、結合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恰當?shù)姆椒蚀_地理解詞語。例如,“嘗”“唯”“信然”等詞語可以結合注釋理解;關于“走”,可以結合“走馬觀花”“走馬上任”等成語,不能和現(xiàn)在的“走”混淆意思。再如“多子折枝”,通過引導觀察插圖,理解起來便直觀許多;對于文中的三個“之”,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其含義。通過以上各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詞語,進而讀懂文本,并及時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為以后的學習積累經(jīng)驗,從而形成學習能力。
經(jīng)歷的類似和情感的共鳴是推動學習的原始動力。如何建立文本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嘗試在讀的基礎上,以問促思、促悟。本文所述故事跟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距離較近,容易形成共鳴,寥寥數(shù)語卻生動傳神,正因如此,文本簡練的語言所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間也給了學生無限的發(fā)揮空間。魯迅先生說《世說新語》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該書語言簡潔而寓意豐滿,常常透過寥寥數(shù)十字塑造了一位位鮮活的人物形象并流傳千古。
在教學中,筆者抓住文本關鍵詞句,把握時間的關鍵情節(jié),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經(jīng)驗,讓學生大膽地想象,從而豐富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首先抓住人物的反差,學生展開想象,如“競走取之”,寫諸兒的動作、語言和心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有這樣豐富的表達:“我踮著腳尖兒,輕而易舉地摘下一顆;我會找來一根竹竿敲打,把李子打下來;我會爬上樹去,多摘幾個嘗嘗……”此時激發(fā)學生對比想象:而王戎呢,他一動不動,他在想什么?再來品讀人物語言,如果你在現(xiàn)場,你會怎么問?王戎為何答得如此胸有成竹?在“競走”與“不動”和“一問一答”的對比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推進式品讀,王戎勤觀察、善思考的正直形象躍然紙上。而這樣的品行正是學生可以效仿、值得汲取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
統(tǒng)編版教材重視學生的興趣啟發(fā),鼓勵進一步的探究延伸。篇外延伸學習重在拓展,一拓閱讀,二拓思維。通過有效的方法讀懂了文本,感受了人物形象,完成了人文目標,及時總結了學習方法,并遷移拓展以鞏固工具目標。教材篇目本身就是引子,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經(jīng)典還有著更多的精華,包含著深刻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學過程中基于教材但不能受限于教材,要鼓勵學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積極開拓思維,活學活用。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是一把打開文言文學習大門的鑰匙,也是一座連接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一座橋梁,能幫助學生從文本走向更廣闊、充滿智慧的文言文江河。文本教學結束之后,拓展閱讀《未若柳絮因風起》一文,即才女謝道韞的故事,意在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讓學生小試牛刀,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感知謝道韞的人物形象;并且讓學生通過想象,猜一猜謝道韞將漫天的飛雪比作什么?這樣有針對性的拓展閱讀,及時地進行了文言文學習方法的遷移鞏固,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為后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課內(nèi)拓展至課外,樹立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信心;學會質(zhì)疑與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在這樣一層層的推進下得到了轉化與提升。一石激起千層浪,千層漣漪一核心,課內(nèi)的“教”能夠有效地助推課外的“學”。
在筆者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始終將閱讀定位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文言文以其短小精悍的結構、簡潔凝練的語言、飽含深意的寓意,使其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筆者日常教學中,一方面,希望能做到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自己的領悟,把握教與放的精髓,才能在幫助學生強化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從根本上落實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種子在每位學生的心靈里落地、生根、發(fā)芽。另一方面,文言文閱讀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文言文,其相關的歷史故事、寓言神話、書畫作品等,大有“嚼頭”,都是學生可以積累的材料。通過拓展和自主閱讀,學生又將課堂上的習得內(nèi)容進一步內(nèi)化,從而享受到學習的成就感,為語文課程理念的有效落地起到了實際作用,也調(diào)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總言之,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文化特點,“讀”領風騷,“五讀”引路,全面突破雙線目標,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方法和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