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紅
(威海海洋職業(yè)學院思想政治部,山東威海 264300)
課程思政建設關乎高校立身之本,是高校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一項基礎工程、系統(tǒng)工程和戰(zhàn)略工程。[1]2020年5月,教育部下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在全國高校掀起了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熱潮。目前,學界對于課程思政改革的內涵理解略有差異。本文認為課程思政改革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從宏觀上看,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這就要求所有高校、教師緊緊圍繞立德樹人育人目標,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tǒng)一。二是從微觀上看,課程思政是指各高校不斷拓展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高校通過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的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統(tǒng)籌做好各個專業(yè)、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地方文化反映了當地民族的發(fā)展史、文明史和奮斗史,承載著民族精神傳承的基因和底色,與當地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聯(lián)系,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2]地方特色文化是與特定區(qū)域相聯(lián)系的極具鮮明個性、地域色彩濃厚的,形態(tài)多樣的地域文化。作為一種育人資源,體現為物質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和制度文化資源,它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來源和支撐,可以豐富教育教學資源,拓寬教育教學實踐路徑,使課程思政更具親和性、實效性,從而實現學生從“知識體系”到“文化體系”再到“價值體系”的塑造,完成學生思想體系從碎片化向完整化的轉變。
肩負起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和歷史使命。[3]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進校園進頭腦,能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有利于文化的有效傳承、發(fā)展和傳播。另一方面,高校發(fā)揮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將增進學生對地方及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將有助于為地方發(fā)展培育和留住人才。這些人才將是地方文化的傳承者與發(fā)展者。
文化資源作為課程思政元素,為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建設提供豐富、鮮活的素材資源,也是最接近現實、最接地氣的教育資源。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學生對學校駐地的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希望教師能夠在課程中融入地方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內容。地方特色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拉近學生與地方的距離,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期待,使學生從地方特色文化內涵中汲取養(yǎng)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成才規(guī)律,有助于高校培育具有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時代青年。
地方特色文化傳承與課程思政的內涵都是“育人”,都是通過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者具有發(fā)展目標的同一性、價值導向的一致性、實踐的契合性,能夠豐富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容和形式,拓寬課程的內涵、廣度和深度,增強課程思政的感染力與吸引力,有助于提升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從實際來看,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改革建設整體是不足的。一是高校缺乏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相關政策支持。這導致高校在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方面動力不足,因缺少支持而導致存在現實的困難。二是地方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理念薄弱,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認識不足,缺乏思政資源因“地”制宜的理念,課程思政建設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進而導致教師“不知道融什么、怎么融”。三是高校相關政策制度缺乏,沒有給予教師更多的政策支持。高校整體缺乏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經驗,這就必然導致融入不夠,融入不深,也融入不好。
課程思政改革建設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熟悉地方特色文化,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具備高超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一方面,高校教師來源范圍廣,如本校有一半以上的教師都來自外地,他們對地方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不熟悉,這就造成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育人有困難。另一方面,教師對課程思政改革建設認知不足,將思政教育、課程思政孤島化、簡單化現象明顯。例如,有些教師單純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將專業(yè)課、基礎課等課程加上思政內容。另外,教師課程思政設計水平不高、經驗不足,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生搬硬套,課程內容突兀、前后不銜接、轉折突然,可謂“為賦新詞強說愁”。
課程是課程思政的本源,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處于邊探索邊實施階段,質量參差不齊,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有:一是課程思政未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未寫進課程教學目標,缺乏課程的系統(tǒng)設計;二是缺乏有效的教學創(chuàng)新手段和方法、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等;三是存在個別教師為了完成課程思政建設任務而應付了事,在實際教學中走老路或走形式等情況,實際教學與課程思政設計差之千里。
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必須要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然而實際中存在高校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協(xié)同育人合力薄弱、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教學內容協(xié)同力度不足、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不足、“第二課堂”開展不夠、缺乏有力地方文化資源支撐等問題。這就導致高校所計劃構建的系統(tǒng)完善、統(tǒng)一協(xié)調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尚不健全,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支撐不足。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要緊緊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堅持文化育人,樹立因“地”制宜思政資源觀,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課程思政教學之中。
1.內容上堅持契合性
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首先要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然后從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中尋找與其同頻共振、有價值“共鳴”的能夠契合的內容。兩者的契合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注重道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融入。例如,在本校港口與航道課程教學中,筆者通過融入甲午海戰(zhàn)故事,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強大的海防就沒有強大安全的國家,提升學生建設強大海防的責任擔當意識。
2.方向上堅持價值導向性
高校要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導的有機統(tǒng)一。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底蘊豐厚。高校將其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之中要基于價值引領。這對于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實際意義,能夠真正有助于實現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目標,真正有助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3方法上堅持多樣性
首先,融入方法上要堅持多樣性,既可以是課堂上潤物細無聲的融入,也可以借助文化的不同載體,通過文化實踐活動育人。教師可以采用小切口,以小見大的方式呈現,也可以是宏觀的、多角度的呈現。其次,方法的采用要兼顧啟發(fā)性與情感性。對于深刻道理,教師要讓學生“悟”出來,要啟迪心智、浸潤人心,同時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觸及學生的心靈,進而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培育教師隊伍“主力軍”
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的關鍵是教師。所以,培育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至關重要。一是高校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既要讓教師走出去,參加課程思政、文化育人、教育教學能力相關的培訓,同時又要邀請專家學者走進來,為本校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培訓與指導,讓教師掌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原則、方法和技巧,整體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意識和能力。二是高校要推進課程思政改革體制機制的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政策導向,通過制定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引導教師關注并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例如,高??蓪⒄n程思政建設寫進績效考核方案,編入職稱評聘文件,作為考核的必要條件之一,從而創(chuàng)設課程思政改革的環(huán)境。三是組織課程思政建設展示活動,助推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例如,高??膳e辦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比賽,優(yōu)秀教學案例展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會等,進一步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和能力。
對教師自身而言,一是要改變意識。加強對相關政策文件的學習,認識到課程思政是趨勢,是思政育人的必然要求。教師要樹立“三全育人”理念,同時樹立因“地”制宜的思政資源觀。二是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教師要走出校園,深入地方的圖書館、博物館、風俗館、紀念館等學習了解地方文化,通過閱讀書籍、拜訪專家學者、地方文化名人等增強自身對地方文化的認知。三是吸收借鑒優(yōu)秀案例和做法。教師在自行學習課程思政相關內容之外,還要注意吸收借鑒各高校的典型案例、示范課程,獲取經驗,提升自身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
2.抓好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
高校以立德樹人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而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因而必須發(fā)揮課程的“主戰(zhàn)場”作用。一是高校要建設思政主線明確、思政資源豐富、育人效果顯著的課程體系。高校要組織教師對除思政課程之外的各門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門課程共同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合力育人的功效。二是高校要立足于課程培育方案,梳理好課程和地方特色文化的關系,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的目標和方法之中,有機融入到教材內容,匯編成校本教材。三是建立地方特色課程資源庫。高校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建設一個隨時更新的地方文化教學資源庫或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方便教師了解地方文化資源并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四是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高??衫眯Ч玫恼n程思政典型案例,為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示范和樣板。
3.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成效最終是要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實現的。一是教師要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法是課堂教學的工具與手段,是教師與學生間的橋梁和紐帶。[4]所以,教師要以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為關鍵,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故事教學法、情境模擬法、案例教學法、對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來開展教學。例如,本校在思政課及課程思政改革建設中所推崇的,采用故事教學法“講好地方故事”就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僅使課堂教學更具溫度和吸引力,而且更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激發(fā)情感。二是教師要注重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書籍、校本教材、活頁教材等開展教學;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借助視頻、圖片、動畫、演示等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開展教學。三是教師要在教學中探索文化的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教師可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參觀學習、動手操作、實際體驗等方式,在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習之外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認同、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提升。
4.形成校園文化“主打色”
學校課程思政改革建設需要“打好組合拳”,將地方文化引入校園,打造具有支撐力的校園文化。一是要精心設計打造校園環(huán)境。學校在標識標語、景觀布置、活動設施、場館雕塑等方面要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彰顯學校校風校訓,營造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二是建設地方文化展館、文化體驗中心和實踐活動中心等,拓寬學生活動的載體,讓地方文化可感可知可觸摸。例如,本校的明德文化中心、紅色文化展廳既是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的體驗中心,同時也為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實現活動育人。高校要充分發(fā)揮與地方特色文化的天然情感聯(lián)系,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團活動、開展服務地方的“第二課堂”活動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地方文化,感受地方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
實際上,以地方特色文化為載體和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對高校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視,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安排,結合自身實際,圍繞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努力破解課程思政改革建設難題,切實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