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君 張禮輝
(廣東韶關學院文傳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動詞”亦有多人論及,朱德熙指出:“有政治影響”“有歷史研究”中的“影響”“研究”為名動詞,而“有”則作為“準謂賓動詞”。[3]劉月華提及“有+VP”的用法,并列舉了“近年來中小學教育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為例”,其中“有”的語意為“發(fā)生、出現(xiàn)”,其后的“發(fā)展”可歸屬為名動詞,加以“有”其后出現(xiàn)“了”,故仍視之為動詞。[4]蔡維天則認為“有+VP”的“有”是一個表達動貌(aspect),其可能是由某事件的存在而引申為該事件已完成之意。[5]湯廷池認為漢語的“有”與“了”是屬于完成貌語素“有”的兩個同位語。[6]
以上有關“有+VP”中的“有”,作為傳疑副詞,針對“日有食之”而論,究竟傳遞出何種疑問,并未仔細深論,即便“日食”天象有其疑惑,這也是內(nèi)容所致,而無法作為詞類的依據(jù)。李佐豐提出“有”作為記異,并非“有”的因素,同樣也是其后該語句的內(nèi)容所致。其中列舉“秋,有蜮”(春秋·莊公十八年)、“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都是因其后內(nèi)容才會“出現(xiàn)了通常并不出現(xiàn)的事物或事實,或表示短時間的出現(xiàn)?!睂崉t與“有”字本身用法無關。此種記異句式,也呈現(xiàn)在“有+VP”,如:“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給晉文公”“(潁考叔)聞之,有獻于公”“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等例。然而“有晨夢負公”或可算是“記異”內(nèi)容,但“有獻”“有賜”則否,即便如此,還是無法知道“有”字應在句中擔任何種功能?宋金蘭已觀察到早在殷商時代,“有”是漢語體助詞最早源頭,因此現(xiàn)代漢語中“有”演變?yōu)轶w助詞是具有某種必然性。[7]然而,“體助詞”是何種句法功能,也未細說分明。將“有+VP”視為“存現(xiàn)動詞”看待,則無法解決,一般的存現(xiàn)動詞其后出現(xiàn)名詞詞組,何以在“有+VP”句式中,出現(xiàn)“謂詞性”成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并未關注:古代漢語中“有”作為完成的動貌詞,由本身所具有存在的語意,引申為完成,而此則為本文探論的重點所在。
“有+VP”在卜辭中,分作兩種句例探論。一是,“有”字句例。二是,“有”“無”對貞辭例。
卜辭的“有”字,其后可出現(xiàn)不同類型的動詞。如:
(3)《集》21727 乙丑子卜貞:今丁又(有)來?
(7)《集》21745 壬戌貞:又(有)取?
(14)《懷》1901 辛亥卜,在攸貞:大左族,又(有)(擒)?
例(1)~(3)“至”“出”“來”等例,皆是與方向動作有關,在問卜是否“已然抵達”“已然離開”“已然來到”。而例(4)則在問卜是否“有方消息”。例(5)~(6)則是與災禍有關。例(7)~(8)則與攻取捕獲有關,在問卜“能否獲取”“能否圍獲”。例(9)~(10)屬于辭,“有來”“有追”皆是判斷會發(fā)生“來”與“追”的活動。例(11)~(12)屬于驗辭,分別為“已然使用”“已然告麥”。例(13)~(17)“有+VP”皆是針對前面事件,作為復句中的句末詢問語。句末的“有”“有擒”“有獲”“有獲圍”“有饗”“有佑”等例,皆是呼應前句中“王聽”“大左族”“雀追”“今出羌”“子御妣庚”“今出羌”“子御妣庚”“歲莧祖甲”等例,是否能在真實事件中產(chǎn)生“禍患”“擒獲”“捕獲”“用饗”等,“有”字的出現(xiàn)更顯強調(diào)是否會在真實的世界中發(fā)生?
卜辭的“有+VP”句式中的“有”為動貌的表現(xiàn),有著“完成”語意,又“語言的情態(tài)范疇建立在實然(realis)與非實然(irrealis)的對立上。漢語的動貌基本對立(完成體/非完成體)”只存在實然情態(tài)范疇中。在情態(tài)方面屬于“實然”[9]的狀態(tài),屬于句子中的功能部件。[8]梅廣又指出:“古漢語的實然句是無目標;非實然句則靠情態(tài)詞來做標記,最常見的是‘將’,另外一個較少出現(xiàn)功能相同的是‘且’?!盵11]P454但透過卜辭“有+VP”的句式,可以發(fā)現(xiàn)“有”字除了表達完成貌之義,亦可作為情態(tài)詞標記實然句。只是命辭有屬問句,故在辭例中是指:在實然的動作或狀態(tài)中事件會發(fā)生嗎?而亡則多負擔存在詞(有),在實然的狀態(tài)事件無法達成或不會發(fā)生?!坝小弊肿鳛榍閼B(tài)詞標記實然的狀況,在以下的典籍中,亦是可見。
(1)客有見髨于梁惠王者,惠王屏左右獨坐見之,終無言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夏,有告于陳桓子曰:“子旗、子良將欲攻陳、鮑?!薄蹲髠鳌ふ压吣辍罚?/p>
(3)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韓非子·內(nèi)儲說》)
(4)昔者有饋生魚于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仁畜之池。(《孟子·萬章上》)
(5)潁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左傳·隱公元年》)
(6)故可以有奪人國,可以有奪人天下。(《荀子·正論》)
(7)有自門前射陽貨殺之。(《左傳·定公八年》)
上述的“有見”“有告”“有私通”“有饋”“有獻”“有奪”“有自門前射”中的“有”出現(xiàn)于陳述句,表示事件已然發(fā)生。
“有+V P”出現(xiàn)在正反對貞中,其中“有+VP”即為正反對貞:如:“有”“無”最為常見,而“有”“弗”,“惟有”“不唯有”對貞亦可見。另外,“有+VP”作為已然發(fā)生的事件,正反對貞卜問則是針對前句的“有+VP”。兩類的辭例如下;
貞:在北史,亡(無)其只(獲)羌?一
(8)《集》33694 癸酉貞:日月又(有)食,非若?
癸酉貞:日月又(有)食,隹(惟)若?
“有+VP”“無(弗)+VP”正好作為實然與非實然的對立,可透過卜辭
“有+VP”的“有”作為助動詞,屬于實然的用法,表示這個動作會發(fā)生,只是因為命辭屬于疑問語氣,而語氣本身就涵蓋全句,在此運作之下,“有+VP”的“有”更作為強調(diào)動作是否在真實世界中能否成就。
卜辭能夠透過句法表達的結構甚少,其中“有”作為一般動詞時,表達領屬以及存在,但“有+VP”的句式中,其與“無+VP”可代表動貌中的完成體與非完成體,其中“有”作為情態(tài)詞標記實然與非實然。其語意是透過存在延伸而來,主要是表現(xiàn)動作或事件、狀態(tài)、性質(zhì)的存在、發(fā)生與否。語用上則視不同語氣而有分別,問句則是發(fā)話者希冀能確定某一事件,占辭則是判斷某事件將發(fā)生,陳述句則是確定某事已然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