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xiàn)國
1.胃火 主要表現(xiàn)為口渴、胸悶、口臭、牙齦腫痛、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當(dāng)以清胃瀉火為治,方用清胃散加味。藥取升麻、黃連、當(dāng)歸、生地、丹皮各10克,石膏3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下同)。中成藥可選用黃連膠囊,或黃連上清丸、涼膈散、梔子金花丸等。
2.肝火 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且暈、目赤、煩燥易怒、口干溲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當(dāng)以清肝瀉火為治,方用龍膽瀉肝湯加味。藥取龍膽、木通、炙甘草各5克,黃芩、澤瀉、鹽車前子、地黃、柴胡、梔子、酒當(dāng)歸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口服液,或左金丸、熊膽丸等。
3.心火 主要表現(xiàn)為小便熱赤,帶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尖紅,脈數(shù)。當(dāng)以清心瀉火為治,方用黃連導(dǎo)赤湯加味。藥取黃連、生地、梔子各10克,木通、竹葉、甘草、燈心草各5克。中成藥可選用黃連膠囊,或三金片、萬氏牛黃清心丸、清心蓮子飲、龍棗膠囊等。
4.腎火(陰虛內(nèi)熱) 主要表現(xiàn)為小便短赤,或帶血,頭暈?zāi)垦?、耳鳴神疲、顴紅潮熱、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當(dāng)以滋陰清火、涼血止血為治,方用知柏地黃湯加味。藥取知母、黃檗、熟地黃各15克,山茱萸、干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旱蓮草各10克,竹葉、燈心草各5克。中成藥可選用六味地黃口服液,或知柏地黃丸等。
5.肺火 主要表現(xiàn)為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熱、咳嗽少痰或痰黃,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當(dāng)以清肺瀉熱、涼血止血為治,方用桑菊飲加味。藥取桑葉、菊花、連翹、蘆根、苦杏仁、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甘草、薄荷各5克。中成藥可選用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丸、黃連上清片、銀黃口服液、竹瀝膠囊等。
一些中藥浸泡代茶飲有較好的祛火作用。咽喉干燥疼痛可用菊花或加金銀花、胖大海、玄參等泡飲:牙齦腫痛者可用黃連或加黃檗、野菊花、蒲公英、梔子、苦丁茶等泡飲:口干舌燥、痰多咳嗽或兼有咽喉腫痛癥狀者可用桑葉或加桑皮、天花粉、石斛、百合等泡飲;小便短黃或赤者可用淡竹葉或加旱蓮草、茅根、車前草、蓮心等泡飲;上火伴便秘者可用決明子或加番瀉葉泡飲:伴有高血壓者可用鉤藤或加夏枯草、菊花等泡飲:伴有高脂血癥者可用草決明或加絞股藍(lán)、荷葉泡飲:伴有糖尿病者可用枳具子或加葛根、天花粉等泡飲:伴有脂肪肝者可用水飛薊等泡飲。
需要注意的是,祛火中藥及中成藥不能長期飲服,以免加重肝腎等臟器的負(fù)擔(dān)。一般要求“中病既止”,即按照說明書推薦的用量服用兩到三天,癥狀有所緩解就可以停藥了,或者將藥量減半。即便癥狀較重,連續(xù)用藥也不要超過5天。如果用藥后“上火”癥狀無明顯緩解,應(yīng)及時(shí)去醫(yī)院檢查治療。
主要癥狀 胸中煩熱、口干、心煩易怒、失眠健忘、反復(fù)發(fā)作的口腔潰瘍或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舌尖紅,脈滑數(shù)。
食療便方 ①蓮子心10克,用紗布包,同蓮子15克、適量粳米共煮粥。粥稠前將蓮子包取出,稠后食粥,每日1劑。②竹葉、麥冬各10克,用紗布包與適量粳米共煮粥,粥稠后食粥。③生地、麥冬各10克,加綠茶適量,用沸水沖泡,每日1劑。
中藥治療 多用導(dǎo)赤散、清心蓮子飲以及牛黃清心丸、牛黃上清丸等方藥治療。